“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p>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三條,,被儒家稱為“三綱”,。 “大學(xué)之道”,這里講到了一個“道”字,,這個“道”字是“導(dǎo)”的意思,,可以做名詞解,也可以做動詞解,,在做動詞解的時候,,可以認(rèn)為是使動用法,也可以認(rèn)為是意動用法,,全部都不完全,,但全部都是對的。 此后的“三綱”,,次第是倒著寫的: “明明德”,,是最終的要求,這個要求的前提是“親民”,,而“親民”的前提是“止于至善”,。也就是按照修養(yǎng)的順序來看,我們先要做到“止于至善”,,然后再做到“親民”,,最后就可以做到“明明德”了。(網(wǎng)上有很多這種套三鋼八目的表格,,但我個人都不喜歡,,也不能說誰對誰錯,只是個人感悟不同吧,。) “止于至善”是個基本要求,。 “至善”就是一個境界的代名詞,也就是所謂的“究竟”,,老外迷在神秘學(xué)中不能自拔,,所以非要弄個“上帝”來代表一下“至善”,但“至善”又不是什么實物,,所以還得強(qiáng)調(diào)“不崇拜偶像”,,于是糾結(jié)兩千年。但是在我們的文化中,這個東西隨便叫,,只是一種境界描述而已,,本身就不是實指,所以也就不在意崇不崇拜偶像了,,有老太太喜歡崇拜,,就去拜,有知道的也跟著拜,,都是講清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而已,。 “止于至善”是個什么程度,?在道家,“止于至善”就是“真人”之境,,在佛家,,“止于至善”就是證得“羅漢果”,內(nèi)修結(jié)束,,才叫“止于至善”,。 而“親民”講的就是萬變,以及萬變所積累出的那一下突變,、轉(zhuǎn)身,。在別的語言體系中,或講做“破妄歸真”,、“破碎虛空”,、“頓悟成佛”等等各種不同的玄虛說法,都是一種在文字游戲上的新鮮刺激,。因為平淡的語言有時不足以驚世駭俗,,所以各家又以不同的妙語去強(qiáng)調(diào)、詮釋自己的學(xué)說的偉大,,但唯有儒家,,自始至終不以神道設(shè)教,所以它可以保持作為顯學(xué)的絕對地位,,同時也不失玄學(xué)內(nèi)涵,,這是中華文明特有的一個現(xiàn)象,也是我個人認(rèn)為,,我們傳承最精髓的地方之一,。 到了“明明德”,就是在講遍證了,,這是行道路上的話,。行道路上的話,講是沒有用的,所以很多讀《大學(xué)》,,上來就卡在這句話上了,,猜不透“明明德”說的是什么,或者干錯弄個通用的注解隨便說說,,但凡這樣還好了,,至少能繼續(xù)往下順,怕就怕頂死在這句話上,,耽誤了后邊的內(nèi)容,。 這是一個往復(fù)的路子,起始在于“止”,,而最終落在了“行”上,,前邊少了一段,這一段也是一種“行”,,人活著本身就是“行”,,不管是“亂行”也好還是“安行”也罷,只要降生以后,,總歸會“行”一段路程的,。 私貨: 古人學(xué)《大學(xué)》一般是在十五歲左右開始學(xué)習(xí),這個時候正是青春發(fā)育期,,之前的童真期已經(jīng)過去了,,而身體、心性正處于一個成熟期,,入世也不深,,沒有什么積垢、病態(tài),。好比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不像初生時牙牙學(xué)語不知人倫的嬰兒那樣難于溝通,但又沒有成年人這樣太多的紅塵印記,,是一個初渉新生的全新開始,,這是人生非常關(guān)鍵的一個時期,所以一般用“學(xué)以文”來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以后不管是習(xí)文也好,,練武也罷,還是做官也好,、做生意也好,,還是去修佛學(xué)老信耶穌,都離不開這樣一個基礎(chǔ),,人生也總是在這么一個總綱之下去尋求進(jìn)步和突破的,。 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
|
來自: 昵稱40077028 > 《故事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