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在地鐵里,,正好聽到兩個來滬的外地人的談話,,他們說起上海為什么會有打浦橋、肇嘉浜路,、陸家浜路這些奇怪的地名,。這可能是他們并不了解上海以前的地貌,其實上海過去也和周莊,、烏鎮(zhèn),、楓涇一般,是小橋流水,,一條條小河貫穿整個上海,,一座座小橋連接左鄰右舍。 這里尤以上海的南市,、盧灣,、徐匯一塊尤多,,最有名的莫過于現(xiàn)在的肇家浜與陸家浜,上立五座橋,,分別是楓林橋,、小木橋、大木橋,、打浦橋和斜橋,。 歷史上河流縱橫,肇嘉浜東西橫貫,,日暉港,、東蘆浦南北延展。自宋元上海興鎮(zhèn)建縣起,,即為航運要孔,。晚清時,自斜土路至斜徐路的日暉港兩側(cè),,形成內(nèi)日暉市,,逐漸形成柴草,、沙石交易市場和商品集散地,。 肇嘉浜原是上海地區(qū)一條東西走向的通航河流,原河道從黃浦江上溯進(jìn)入大東門,,穿越上??h城,出老西門,,斜向西南至斜橋,,向西經(jīng)過盧家灣、打浦橋,、徐家匯,,可以向西通往松江府城。20世紀(jì)初,,上??h城以東部分填筑成白渡路,城內(nèi)部分填筑成肇嘉路(今復(fù)興東路一部分),。以后,,肇嘉浜已經(jīng)縮減到打浦橋日暉港以西到徐家匯的河道,作為上海法租界和華界的分界線,,路北有法租界修筑的徐家匯路,,路南是中國政府修筑的斜徐路,均從斜橋直抵徐家匯,。浜邊形成棚戶區(qū),,環(huán)境極差,。 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開始治理肇嘉浜,。經(jīng)過3年治理,,肇嘉浜全線填平,兩側(cè)的徐家匯路和斜徐路合并,,成為上海市南部地區(qū)東西向交通大動脈,,原河邊居民1704戶遷入漕溪新村,耗資754萬元人民幣,。 與上海其他帶“浜”字的路名一樣,,陸家浜路也是填浜而成的。在20世紀(jì)前,,南市一帶的老城廂是浜渠密布,,當(dāng)時的主要交通全憑水路。 之后,,隨著城市的發(fā)展,,道路不斷興建;同時是水上交通的不斷萎縮,,河床不斷淤積,,往日的交通載體反而成了通行的障礙。于是,,填浜筑路在上海紛紛而行,。與陸家浜路同等級的主要干浜肇家浜、方浜,、薛家浜和新開河等黃浦支流的填浜筑路要先于陸家浜,。1926年,陸家浜路才填浜筑路,,東起外馬路,,西至制造局路,全長2476米,。 對于這些浜上的橋,,以前其實都是小橋,連接鄰里,,來來往往,,也有不少攤販客商在橋上做生意,自然也是當(dāng)時最為熱鬧的地方,。當(dāng)時這里聽老長輩說起,,橋的早上可以是熱鬧的集市,可以看到不少從外地甚至是國外來的貨物經(jīng)由小船運送而過,,而大熱天晚上河邊和橋上都是乘涼的好地方,,大家聊聊家常,,喝喝茶,彼此走街串巷,,你來我往,,一座橋可以閑話古今,一條河便可看到萬千世界,。而對于現(xiàn)在的這幾座橋,,早已變成了馬路,其中尤以打浦橋最為繁盛,,主要有日月光和9號線等,,成為了一個著名的購物消費中心和交通樞紐,而大名鼎鼎的中山醫(yī)院也在楓林橋這里,。 過去的橋,,現(xiàn)在早已無從追尋,過去的河,,現(xiàn)在也毫無痕跡,,留下的只有上海人為了記住這些橋和河所留下的路名。 守白藝術(shù)+聯(lián)銷店: 人民大道100號 T:63184477*369 2.新天地安達(dá)仕酒店: T:400-636-6636 T:(021)20201122 T:(021)59256019 5.上海電影博物館: T:(021)64268666 6.上海博物館: T:(021)63723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