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閱讀古代詩詞作品中,,發(fā)現(xiàn)古人蠻喜歡援用典故,比如唐代詩人李商隱就是最為突出的例子,。所謂“援引典故,,詩家所尚”,用典是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最為特色之一,,又因為用典是“作詩者借彼之意,,寫我之情,自然倍覺深厚”,,所以古代詩人對用典是極為重視的,。 那么問題就來了,什么是典故呢,?所謂“典故”,,是指古代詩詞作品中援用的古代故事、有來歷出處的詞語,,當然典故是特定語境下產(chǎn)生的產(chǎn)物,,如果離開特定環(huán)境了,,那么它的意思就是不一樣了。比如“河洲”,,就是出自《詩經(jīng)·關(guān)雎》中“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這里表達是愛情的意思,。 典故的分類有哪些,?從典故的來源來講,一般講典故分為句典和事典兩種,。 第一,、句典所謂“句典”,就是從前人的詩歌作品中化用而來的典故,。比如“曉風(fēng)殘月”,,就是來自于柳永《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青衿”就來自于《詩經(jīng)·鄭風(fēng)·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后來就被曹操化用而去寫進了《短歌行》里去,。 第二,、事典什么是“事典”呢?即為由前代故事演化而來的典故,。比如“割席分坐”,,來源于《世說新語》中管寧與華歆的故事;“高山流水”來自于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表達知音難求之意。 其實,寫近體詩不一定要用典故,,古代也有很多沒有用典故的佳作,。但是,我們援用典故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使詩歌變得含蓄,、典雅、能夠表達更多更深的意思,。一般我們援用典故,,會有以下幾點作用: 第一,、托物言志古代“問鼎”這個詞語,原本是指鼎的大小輕重,,當時鼎又是先秦時期的國器,,倘若有人要“問鼎”,那么他就有追求政治抱負的傾向,。王維在《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寫到:“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其中接輿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狂士,、陶淵明隱逸放達,,詩中用這兩個典故早已經(jīng)表達了作者的人生志趣了。 第二,、援古言今用古代已經(jīng)發(fā)生的歷史故事,,寫到詩歌中去來評論當今的事情。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一句,,“黃金臺”是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筑黃金臺招賢納士的典故,這個是說君主有愛才納才之賢,,而臣子也有報知遇之恩之德,。那么這一個典就夸了君臣兩面。 第三:語言凝練能夠使自己在有限字數(shù)的格律詩歌中表達更多的,、更為深層次的內(nèi)容,,用典是濃縮凝練詩句的有效方法之一。此處很好明白,,不多說,。 第四、拓展意境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我們用文字無法說明的,,因此地用典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我們的表達能力,。比如杜甫在絕筆詩中寫到:“如聞馬融笛,,若倚仲宣襟”,這句是描寫杜甫生病的情形,,說杜甫有耳鳴癥狀,,像是聽著馬融吹笛子一樣。 援用典故的好處多多,只有自己在平時閱讀中積累,,在近體詩的創(chuàng)作中才能信手捏來,。既然我們懂得了什么是典故,、用典有什么好處,那么接下來就簡單說一下:怎么用典,。 第一,、用典要準確這里面有兩層意思,首先要把自己的詩情表達清楚明白,,其次要弄懂典故的背景以及內(nèi)涵,。比如“千金買骨”,并不是說有錢人亂花錢的意思,,其實是說燕昭王求賢的故事,。燕昭王為了得到好馬,不惜花千金買回死去寶馬的骨頭,,以此來表達求賢如渴的意思,。 第二、用典要自然用典的最高境界是“化有形為無形”,,用典就像鹽撒進水中完全融合,。 第三、堅持用熟典用典盡量用熟典,,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典故,,其目的是用這個典故為你的詩歌情感所服務(wù)。如果你用一個別人都不知道的典故,,讓人家一看不知所然,,換句話來說“用典忌冷”。 第四,、要學(xué)會創(chuàng)新典故都是已知的故事,,比如“高山流水”,我們一看就知道是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了,,雖然化用自然流暢,,但是給人的感覺無亮點。有時候,,詩人以舊事表達新意,,不強求事辭相稱。比如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化用了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但是在意思的表達上已經(jīng)沒有了憂愁哀怨成分,更多是充滿了豁達,、灑脫與希望,,這就是創(chuàng)新,。 有一句話是“詩歌常在功夫外”,要想對典故運用得豐富多彩,,需要我們不斷地學(xué)習(xí)與積累,,以及擁有豐富的閱歷、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這樣,,在援用典故方面,我們才能漸入佳境,,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惹人喜歡的詩歌,。 |
|
來自: 不閑翁 > 《古典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