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肝藥是指能夠改善肝臟功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增強肝臟解毒能力的一類藥物,,如通常使用的護肝片,、聯(lián)苯雙酯、復方益肝靈等,。雖然它們是保護肝臟的,,但多服、常服并非有益無害,,甚至會形成藥物性肝病,。 藥物性肝病簡稱藥肝,,是指由于藥物或其代謝產(chǎn)物引起的肝臟損害,。以往沒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來就有嚴重疾病的人,在使用某種藥物后發(fā)生程度不同的肝臟損害,,均稱藥肝?,F(xiàn)在至少有600多種藥物可引起藥肝,其表現(xiàn)與人類各種肝病的表現(xiàn)相同,,主要表現(xiàn)為肝細胞壞死,、膽汁淤積、細胞內微脂滴沉積,、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等,。 本病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占所有黃疸住院病人的2%,占爆發(fā)性肝功能衰竭者的10%~20%,,慢性肝炎中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屬藥肝,,其中以老年人最為多見。 西藥中的“害肝兵團” 抗生素類藥物:抗結核藥物利福平,、異煙肼等,;大環(huán)內酯類藥,如四環(huán)素,、紅霉素,、螺旋霉素等。解熱鎮(zhèn)痛藥物:如保泰松,、阿司匹林等,。 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奮乃靜,。 抗抑郁藥物:阿米替林,。 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 鎮(zhèn)靜藥物:苯巴比妥等,。 抗甲亢藥物:他巴唑,、甲亢平等。 抗腫瘤藥物:絲裂霉素,、更生霉素等,。 降糖藥物:優(yōu)降糖、拜糖平等,。 中藥也對肝臟有損害 臨床上有不少藥物性肝病是由濫用中藥而引起的,,這類中藥如果炮制方法、給藥途徑,、劑型,、劑量不適當,也會引起藥物性肝病,。臨床上常見可引起藥物性肝病的中藥種類有: 1.致一般性肝損害,,如長期或超量服用姜半夏、蒲黃,、桑寄生,、山慈姑等可出現(xiàn)肝區(qū)不適、疼痛,、肝功能異常,。 2.致中毒性肝損害,如超量服用川楝子,、黃藥子,、蓖麻子,、雷公藤煎劑,可致中毒性肝炎,。 3.致肝病性黃疸,,如長期服用大黃或靜脈滴注四季青注射液,會干擾膽紅素代謝途徑,,導致黃疸,。 4.誘發(fā)肝臟腫瘤,如土荊芥,、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蜂頭茶,、千里光等中草藥里含黃樟醚;青木香,、木通,、硝石、朱砂等含有硝基化合物,,均可誘發(fā)肝癌。 5.可引起肝損害的中成藥,,如壯骨關節(jié)丸,、疳積散、克銀丸,、消銀片(丸),、增生平、潤膚丸,、昆明山海棠,、銀屑散、六神丸,、疏風定痛丸,、濕毒清、消癬寧,、防風通圣丸,、血毒丸、除濕丸,、龍蛇追風膠囊,、壯骨伸筋膠囊、養(yǎng)血伸筋膠囊,、九分散,、追風透骨丸、骨仙片、甲亢寧膠囊,、婦康片,、化瘀丸、養(yǎng)血生發(fā)膠囊,、首烏片,、雙黃連口服液、銀翹片,、復方甘露飲,、牛黃解毒片、葛根湯,、麻杏石甘湯等,。 尋找適合自己的“保肝藥” 1.維生素類藥物 肝硬化病人常缺乏多種維生素,所以可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及維生素K等。 2.具有解毒功能的藥物 臨床使用較多的:①肝泰樂,,又稱葡萄糖醛酸內酯,,能與肝內的毒物結合形成無毒的或低毒的物質經(jīng)尿排出。常用劑量每次0.1~0.2克,,每日3次,,口服。重癥病人可靜脈給藥,。無明顯毒副作用,。②肝樂,解毒,,改善肝功能,,預防脂肪肝。常用的劑量是每次20~40毫克,,每日3次,,口服,副作用較少,。 3.促進能量代謝的藥物 在臨床上應用最多的是: ①三磷酸腺苷,,能夠提供機體所需的熱量并參與體內的糖、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常用劑量每次20~40毫克,,每日3次,口服,。重癥病例可靜脈給藥,。 ②輔酶A,,在糖、脂肪,、蛋白質代謝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臨床上也很常用。常用劑量每次50~100單位,,每日1次加入輸液中靜脈滴注,,常與三磷酸腺苷合用。 ③肌苷,,可直接進入細胞內,,參與細胞內的能量代謝和蛋白質合成,促進肝細胞修復和再生,,可使受損的肝細胞功能恢復,。常用劑量每次0.2~0.4克,每日3次,,口服,,也可加入輸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2次,。 4.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 白蛋白及新鮮血或血漿可以改善病人的低蛋白血癥,,可促進肝細胞再生,增加機體的抗感染能力,,促進疾病的恢復,。宜小劑量多次輸給。 作者:趙清竹(溧水晨光醫(yī)院藥劑科) 文章內容來源:《醫(yī)食參考》 更多藥食同源,,食品安全,美食營養(yǎng),,疾病防治,,減肥保健,長壽養(yǎng)生等專業(yè)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ishicankao(長按可復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