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糾紛是指借款人與出借人達成書面或口頭的借貸協(xié)議,,由借款人向出借人借款,,因借款人不能按期歸還借款而產(chǎn)生的民事糾紛,。借貸雙方之間因借貸協(xié)議形成特定的債權(quán)債務(wù)關(guān)系,其借貸關(guān)系屬于民事法律關(guān)系,,由民法調(diào)整,。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gòu)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shù)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其模式一般為: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實施欺詐行為——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對方基于錯誤認識而“自愿”處分財產(chǎn)——行為人取得財產(chǎn)——被害人受到財產(chǎn)損失。欺詐行為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虛構(gòu)事實和隱瞞真相,。 詐騙罪與民間借貸糾紛,,罪與非罪之間的區(qū)分關(guān)鍵在于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財物之目的。非法占有的目的,,屬于行為人主觀上的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疾煨袨槿说闹饔^目的,,只能從行為人實施的具體客觀行為事實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具體應(yīng)當審查以下幾個因素: 行為人對于借款用途的非法性是判斷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目的的重要依據(jù)。對于正常的民事借款,,行為人一般會將款項用于正當用途,,并且會在借款時主動說明,以達到使借款人相信而且愿意借款,。而詐騙犯罪的行為人主要將借款用于非法目的,,如販毒、非法經(jīng)營,、賭博以及投機行為等,,審判實踐中莫不如是。因此,,《解釋》,、《紀要》均分別確定了各自的兩種情形,即“揮霍集資款”,、“使用集資款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肆意揮霍騙取資金”、“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對于以借款方式實施的普通詐騙犯罪,,也完全可以采取上述類似的審查判斷方法。當然,也有少部分行為人在用于非法目的后按時歸還的,,但審判實踐中多見之于獲取了非法利益或暴利,,具有偶然因素,但只要事后歸還,,當然就不能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從司法實踐中看,任何詐騙犯罪案件均是以最終沒有歸還相關(guān)款項而案發(fā),。這里所說的借款用途,,應(yīng)當是借款的主要用途,即款項的全部或大部分流向,。而不包括行為人有可能將少量借款用于非法用途等,。 手段的非法性是確定行為人主觀目的的重要依據(jù),。在審理的所有詐騙罪案件中,行為人主觀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在客觀上均無一例外的表現(xiàn)為實施了虛構(gòu)事實,、隱瞞真相的詐騙行為手段,,而采用貌視合法的借款方法騙取他人財物只是近年來行為人實施的詐騙手段之一,也是為了便于今后逃避刑事打擊的手段之一,,司法實踐中采取這類單純的借款方式騙取他人財物的案件較為少見,大部分案件的行為人都是采取把借款方式與其他的詐騙行為共同實施的方法,,從而達到騙取他人財物的目的,,此時的借款行為只能是為詐騙行為打掩護,或者說是整個詐騙行為的一部分,。如被告人鄒小華,、鄒小均詐騙罪一案,該二人先將仿制的銅羊,、銅牛等工藝品存放于被害人家中,,并謊稱這是很值錢的“古董”,使被害人信以為真,,隨后便以差錢買一張更值錢的“古畫”為名找被害人借款8萬元,,同時許諾在十天之內(nèi)還款10萬元,并以身份證,、存放的“古董”以及許諾將買來的“古畫”交給被害人作抵押,,為進一步騙得被害人的信任,又邀請被害人一同前往買“古畫”,,被害人將8萬元借給了二被告人,,二被告人出具了借條,然后與被害人來到預(yù)先約定的地點從同伙手中購得“古畫”一幅交給被害人保管,隨后二被告人以外出籌錢為名逃離,,未再與被害人聯(lián)系,,并將8萬元揮霍。本案中,,被告人出具借條的行為顯然只是為進一步騙取被害人錢財而實施的詐騙手段之一,,該“借款”行為實質(zhì)上是以借款為名的詐騙行為,并在此期間還實施了虛構(gòu)事實,、隱瞞真相的其他詐騙行為,,如把仿制的工藝品謊稱為很值錢的古董、與同伙演“雙簧”戲購買“古畫”等,,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騙取被害人的錢財。如果認為被告人有身份證,、有出具的借條而將本案作為民事借款糾紛處理,,顯然不能使被告人的詐騙犯罪行為受到應(yīng)有的懲罰。需要說明的是,,以借款方式形成的詐騙罪中的詐騙行為與民間借款糾紛中的借款未還行為,,都包含有一定的欺騙成分,但詐騙罪的欺詐行為對于行為人的借款不還的非法占有目的起著決定性的,、根本性的作用:正因為有事前的詐騙行為,,行為人才認為有“充足”的理由認為不予歸還,也正因為有不予歸還的非法占有目的,,才會采取各種詐騙手段,,這種非法占有目的和詐騙手段之間是互為因果的。而一般的民事借款糾紛中的借款未還,,因不具有非法占有借款的主觀目的,,行為人是要通過正常的借款行為來實現(xiàn)自己正當利益,行為人在借款前后雖然采取了一定的欺騙手段,,如夸大自己的誠信度,、歸還能力等,但這種欺騙行為對借款的最終歸還不具有實質(zhì)的影響,,或者說這種欺騙行為與事后發(fā)生的不能歸還的結(jié)果之間不具有詐騙罪的手段和結(jié)果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屬于借款后的誠信瑕癡行為。 如果行為人明知自己沒有還款能力,也沒有任何財產(chǎn)和正當?shù)穆殬I(yè),,卻以欺騙手段大量找人借款,,即使借款時均出具有借條,,我們?nèi)钥梢耘袛嘈袨槿司哂蟹欠ㄕ加兴素斘锏闹饔^目的,因為行為人不具有還款能力,,該借條已無法兌現(xiàn),,被害人因借款而造成的損失只能自行承擔,所以行為人的風險轉(zhuǎn)嫁意識是非常明顯的,。這里所說的還款能力包括借款前和借款后,,一般而言,判斷有無還款能力,,我們不能只簡單的審查行為人在借款時的實際條件如何,。如果行為人在借款前不具有還款能力,但在借款后將款項用于正常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和進行正當?shù)耐顿Y,,有固定,、可靠的收入來源,那么其具有還款能力是顯而易見的,。有的行為人在借款前具有還款能力,,但在借款后因客觀原因?qū)е逻€款能力喪失的,因其主觀上不具有不歸還的非法占有目的,,不能以詐騙罪定罪處罰,。但如果行為人在因客觀原因?qū)е陆杩顭o法歸還之后不是采取積極的補救措施以實現(xiàn)盡早歸還借款,而是趁機逃離,,對債權(quán)人避而不見,,表現(xiàn)出不愿承擔責任的消極態(tài)度,行為人的這種“趁機賴賬”的態(tài)度完全可以推定其主觀上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非法占有目的,。這里順便提及詐騙犯罪中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的產(chǎn)生時間問題,。就多數(shù)詐騙犯罪而言,其非法占有目的產(chǎn)生于非法控制他人財物之前,,但有些詐騙犯罪案件,行為人是在合法控制他人財物之后才產(chǎn)生的非法占有目的,,然后采取虛構(gòu)事實,、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使被害人基于錯誤的認識而“自愿”放棄對財物的收回,,因此,,無論何種性質(zhì)的詐騙犯罪,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既可以產(chǎn)生于控制他人財物之前,,也可以產(chǎn)生于控制他人財物之后,。 無論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的詐騙犯罪還是民間借款糾紛,,其最終結(jié)果都是因為行為人沒有歸還借款而成立,。但一般的民事借款糾紛,由于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故意,,借款不能歸還的結(jié)果只能是由客觀原因所致,,如不可抗力、經(jīng)營虧損等,,而詐騙犯罪中的不能歸還借款,,是由行為人的詐騙他人財物的主觀原因所致,即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與不能歸還結(jié)果具有因果關(guān)系,,這種因非法占有的目的導(dǎo)致不能歸還的結(jié)果有兩種情形,,一是能夠返還而拒不返還,如攜款逃離,、對出借人避而不見,,如前面提到的鄒小華、鄒小均詐騙案;或藏匿財產(chǎn),,轉(zhuǎn)移資金等,。行為人的這些拒不返還借款的表現(xiàn),完全可以認定其主觀上的非法占有目的,。二是因為行為人將借款用于揮霍浪費,、違法犯罪活動如賭博、非法經(jīng)營,、販賣毒品等,,由于行為人對于款項的揮霍浪費或用于違法犯罪活動后可能導(dǎo)致款項的無法歸還這一結(jié)果是明知的,二者之間有因果關(guān)系,,可以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既然有“借款”行為當然就應(yīng)當有“還款”行為,,這里的還款行為包括如數(shù)歸還借款的現(xiàn)實行為,也包括在借款用完之后為還款而采取的各種措施和努力,。如果只“借”不“還”,,就不成其為民法意義上的借貸關(guān)系。對于一般的民事借款,,借款人因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借款的目的,,即使因為客觀原因?qū)е虏荒芊颠€,也會積極,、主動的采取各種補救措施,,以達到歸還借款的目的;而以借款方法實施詐騙犯罪的行為人在借款之后是為了非法占有借款,即使有還款能力,,也不會有還款行為,,更不會為還款而采取各種方法和措施,,其先前的借款行為就應(yīng)當認定為是一種詐騙手段。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行為人可能會在債權(quán)人的追償下以少量的還款行為以使債權(quán)人相信其有還款誠意,,然后欺騙債權(quán)人放棄追償,。這種少量的還款行為并非真誠的歸還借款行為,而是繼續(xù)實施的詐騙伎倆,。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只要行為人有還款能力而沒有歸還借款就屬于民事借款糾紛。 行為人對于借款后的還款態(tài)度,可以作為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據(jù),。在因為自己的原因或因為客觀原因?qū)е虏荒軞w還借款時,,不是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彌補和減少債權(quán)人的損失,而是表現(xiàn)出消極的,、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或者借機逃匿,或者雖然沒有逃匿,,但始終擺出“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的無賴相,行為人的此種賴賬的態(tài)度,,完全可以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來源:本文節(jié)選自法律教育網(wǎng)《如何認定以借款方法構(gòu)成的詐騙罪》與杭州網(wǎng)《借錢不還是民間借貸糾紛還是詐騙罪?》 |
|
來自: 大度看 > 《侵犯財產(chǎn)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