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江南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的所指,,它既是一個靜態(tài)的地理概念,,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歷史范疇,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它呈現(xiàn)出一種隨處可見的粉墻黛瓦,、煙雨杏花,、吳儂軟語、水鄉(xiāng)人家的意象,,但江南并不僅于此,。千百年來,“江南”是個超越地理范疇的理想之地,,它更是一種詩性的文化,,是中國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以江南為標簽的審美生活,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 在當下尋找江南是個有趣的事情,。一方面,,我們看到城市化進程使得那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江南意象不斷消逝,,另一方面,那些自古沉淀在江南大地上的文人氣質(zhì)和生活審美,,也逐漸被碎片化,、信息化、現(xiàn)代商業(yè)等沖淡,。 大城市自不必說,無不透露出國際化的味道,,甚至連烏鎮(zhèn)這樣頗具江南形制的小鎮(zhèn),其在戲劇和當代藝術上的野心勃勃時常讓人產(chǎn)生迷惑之感,。以至于有一種說法是,,現(xiàn)在如果要尋找原汁原味的江南之地,浙江需去紹興,江蘇得看常熟了,。這話雖聽起來略顯偏頗,,但似乎又能找到確鑿的佐證。 從常熟縱橫綿延開去的禮樂和這片柔和的水土構成了歷史上的江南,。在常熟,,至今仍然保留了那個在歷代文人詩文中描繪的水鄉(xiāng)、民俗,、風物,、飲食、文氣……這些江南符號一應俱全,,成為觀察整個江南的一張絕妙切片,。 一座“教開南國”的文廟 常熟古城區(qū)東南的學前街上,佇立著一座莊嚴恢弘的建筑——文廟,??邕^一座石橋,,朱紅色欞星門上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八個金色大字,在秋天的藍天下朗然照耀,。常熟文廟始建于北宋,歷代屢有修葺,,大成門,、言子祠、泮池等建筑留存至今,,恰是此方土地文脈流傳的象征。 常熟文廟,,其特別之處在于共有三條軸線,,慣常“東廟西學”的孔廟和學宮之外,,還又多出了條軸線,,就是中軸文廟東側(cè)的言子祠。而整座文廟的修復,,就是從言子祠開始的——8年前,,恢復言子祠的工作后,,常熟古建的老工匠們不斷挖出碑刻,、構件等文物出來,,一次次地刷新著人們對常熟文教史的認識,,最終,,常熟決定將三條軸線全面恢復,。 先 賢 風 范 乾隆皇帝曾御制祭文,稱言子“秀毓東吳,,教開南國”,常熟文廣新局文博科科長陳俊說,,這兩句形容言子非常確切。 幾棵四百年的銀杏樹,,掩映著祠內(nèi)保存完好的正殿,。陳俊說,整個木質(zhì)結構盡量保持了元代型制——單檐歇山頂,,平面正方,,面闊和進深各3間,,通長均為10米,殿柱是金絲楠木,幾百年下來漆飾盡脫,,裸露著本色木質(zhì)。 頂上的順梁下面,,有“大清同治十一年,,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部堂,一等毅勇侯曾國藩督修”的字樣,。 將言子作為僅次于孔子的圣者進行祭祀,,甚至由曾國藩親自督修,體現(xiàn)的是常熟對邑人言子的極大尊崇,。 言子大約生活于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43年,,名偃,字子游,,小孔子45歲,是孔門中的少年弟子,。他在孔子周游列國后期入學孔門,,雖然從師較晚,但孔門四科中,,他在文學一科中位列第一。言偃對孔子竭力倡導的仁禮,,領悟過人,,26歲擔任武城宰,他采用弦歌而治,,孔子看到了莞爾一笑,,說“割雞焉用牛刀”,,言子說,我曾聽夫子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孔子連忙說,,我前面那句話是開玩笑。26歲即以弦歌載道,、禮樂熏化于一方,言子當年的風范可見一斑,。 后來孔子去世,言子與冉雍,、子夏等編輯了《論語》,影響了整個華夏文明,。37歲后,言子游歷各地傳道講學,,61歲回到故鄉(xiāng),促進了江南文化的形成,。 陳俊介紹,,唐代尊言子為“吳侯”,北宋曾追封為“丹陽公”,,南宋改為“吳公”,,元代進贈吳國公,明嘉靖稱“先賢言子”,。有意思的是,南宋開禧三年,,常熟縣令王爚發(fā)現(xiàn)學宮破敗不堪,,即重建左廟右學,當發(fā)現(xiàn)言氏家族不少人放棄讀書而從事耕耨,,他說“圣賢后裔,降為編氓,,此官府之責”。于是專門設象賢齋,,免費供給食宿,買書延師,。至于免除言氏子孫差役和丁役,、守護墳墓,、賜書賜匾,,明清兩朝層出不窮,,陳俊說,,“應該說朝廷對先賢后裔、對常熟文教的重視延續(xù)了兩千年”,。 邑 遺 文 學 中軸上的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氣勢宏偉,高達19米,?!爸亻苄巾敚窘Y構,,共用木料600立方米,兩根最長的金柱高13米多,,僅斗拱就有1159座之多,工程復雜,、難度較大,創(chuàng)下了常熟古建工程之最”,,陳俊說。我們看到,,藻井,、斗拱等精良的木作在頂上層層疊疊,令人嘆為觀止,。 大成殿還請了省內(nèi)名畫家借鑒吳道子,、永樂宮壁畫,,繪制孔子5米高圣像,,以及一系列的孔子圣跡圖,,再由揚州漆器廠,,將這些畫制作成漆畫,。屆時,人們來到文廟,,進行的將不僅是慕圣修身之旅,也是工藝美術的攬勝之旅,。 本月28日文廟將舉行第一次祭祀大典暨落成典禮,,常熟專門派人去山東曲阜學習了一套復雜古老的儀軌。 無論是陳俊,,還是朱晞,甚或在常熟遇到的任何一個人,,提到常熟文化,,無不介紹:從唐代至清末,常熟共出了進士486人,、舉人1137人,光清代累計秀才5314人,,當代則有二十多位院士,,“文脈的延續(xù)都擺在這”,。 陳俊向我們講述了常熟鄉(xiāng)邦文化、“家教”的厲害——“山明水秀誠卓絕,,邑遺文學先賢風”:修身正心,、耕讀傳家、詩書立門,、孝悌根本,并身體力行,。如官至大學士的翁心存,,其長兄翁人鏡“踐履篤實,平生無妄語,,孝友勤儉,,淡于榮利”,他沒能取得功名,,于是悉心指導乃弟讀《尚書》,,不得不說長兄的恩情和家教,造就了翁心存,。 翁家很多事例都能體現(xiàn)常熟文教的過人之處,。翁叔元六歲時父親病故,十九歲喪母,,賴族叔的培養(yǎng)和自主,為此他以“叔”字命名,,以志銘感不忘叔父養(yǎng)育,。至于家族里的女性,更是品格嚴肅——翁叔元六歲時,,母親趙氏在“家貧歲祲,,糠糠粞不飽”的情況下仍教子不倦,。翁俸繼室王氏在丈夫過世后的六十年里,,整肅治家,苦辛操持,,更要求子孫貧而不濫,,取之有道,束躬修行,,讀書為善,。與孫夫人錢氏在“田園盡廢,生計益窘”的貧寒中相與扶持,,“夏夜不搖扇,,苦蚊衣袷以御之,冬夜對燈擁絮,,寒氣刺骨,,夜深勞甚,中熱口燥,,更噙冰鮮之,漏四下乃止,,雞三唱即起以為?!?,這是日夜辛勞的母親留給翁咸封的記憶。兩位女性克持門戶的努力,,使翁氏有了田有了屋,,有了“長子刻讀,季子課讀,,諸子林立,,頭角崢嶸,門庭聚順,,家道以成”的氣象,。 翁心存曾寫有一副對聯(lián):為語汝曹須自立,家風清白守儀型,。翁同龢也曾在扇面題字,,“正其心術,端其趨向,,約其放縱,,抑其驕攓,策其惰慢,,教以立身行己之法,,迪以濟世安民之要,使居鄉(xiāng)則為端人正士,,出仕則為良吏忠臣”,,都是令人感佩的人文教化精神。翁家及各大家族以此熏染鄉(xiāng)鄰,,怎能不令常熟成為流光溢彩的文化源鄉(xiāng),。 代 代 英 才 古代常熟的教育主要由官學、私學和書院構成,,相互補充,、并行發(fā)展。官學即處于文廟的學宮,,是常熟古代的最高學府,,它歷經(jīng)朝代更迭反復興廢,但每每只要和平來到,,陳俊說,,馬上就會恢復、建立起來,。 學宮由泮池,、明倫堂、尊經(jīng)閣組成。我們看到,,泮池還留有遺跡,,水池邊的石壁不少地方破碎了,是常熟古建采用古法用糯米,、石灰等熬汁修復的,。陳俊介紹,全國各地的文廟泮池呈半圓形,,只有國子監(jiān)的泮池是圓形的,。池中有拱橋連通,古有在學府前建泮池能振興學業(yè)之說,,所以它也叫狀元橋,。 進入中門后,是紀念孔子講學而建的杏壇,。杏壇四周,,白色石子鋪地,兩排銀杏樹夾列,,令人遙想兩千多年前先賢講學弘道的盛景,。后面的明倫堂和尊經(jīng)閣在古代是講學、讀書,、藏書之所,,現(xiàn)在的它們都帶有文化傳播功能,陳俊介紹,,已增加了拓碑,、古建模型搭建等文化體驗項目,讓青少年們能在這里親手,、親身實踐,。 最后,是文廟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傅煥昊帶領我們參觀了進士歷史陳列館,,向我們講述了常熟地靈人杰,、人才輩出的盛況。在場的人無不驚嘆此地代代英才,、真堪肅然起敬: 徐禎卿是常熟梅李鎮(zhèn)人,,后來遷居吳縣。他是明弘治十八年進士,,任過大理寺左寺副,、國子監(jiān)博士。與唐寅,、文征明,、祝允明并稱“吳中四才子”,,并被稱為“吳中詩人之冠”。 嚴訥是明嘉靖二十年進士,,善文章,、工花鳥,歷太常少卿,、禮部尚書、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他任人唯賢,吏治一新,,后患病乞歸,,孝養(yǎng)父母終天年。歿,,謚“文靖”,,《嚴文靖公集》行世。 趙用賢明隆慶五年進士,,藏書樓脈望樓的創(chuàng)建人,。蔣廷錫康熙四十二年進士,歷兵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職,他博學多才,,任《明史》總裁,,參纂《康熙字典》,并且還是著名的宮廷畫家,,謚“文肅”,,著有《蔣西谷集》。 大批進士里,,著名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如孫原湘、翁心存,、汪應銓等,。在秀才、舉人展廳里,,也有不勝枚舉的文人名士,,如《紅梨記》作者徐復祚、私家刻書之最毛晉,、學術政治“楊顧學”里的楊彝,、“虞山詩派”中堅人物馮班,、研讀著述為業(yè)的王應奎、創(chuàng)建多所書院的言如泗,、科幻小說家徐念慈,、文學史家黃人…… 此情此景,令人想起白居易吟誦常熟櫻桃的一句詩來:含桃最說出東吳,,香色鮮秾氣味殊,。 記者:侯子英 圖片:牛華新 王健(墨者攻再守) 編輯:小蘋果 & 特別的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