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12月18號至20號我與妻子在南京游玩了兩天,,去的第一個景點是夫子廟。
南京,,雄距于長江下游南岸,,是我國東部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自公元3世紀(jì)以來,,先后有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史稱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共10個朝代和政權(quán)在南京建都立國,,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因此,南京和北京,、西安,、開封、洛陽并稱為中國五大古都,。
夫子廟位于秦淮河畔,,始建于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因為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故又稱夫子廟,它與北京孔廟,、曲阜孔廟和吉林文廟并稱為中國四大文廟,。歷史上,夫子廟曾四毀五建,,最后一次于1937年遭侵華日軍焚燒而嚴(yán)重?fù)p毀,,1984年,南京政府對夫子廟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與建設(shè),,建成了以夫子廟為中心的秦淮風(fēng)光帶,。
秦淮河是南京一條穿城而過的長江支流,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云集,,文人薈萃,儒學(xué)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譽(yù),。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華景象和特有的風(fēng)貌,,曾被歷代文人所謳歌,,“漿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錦繡十里春風(fēng)來,,千門萬戶臨河開”、“畫船簫鼓,,晝夜不絕”就是當(dāng)年真實的寫照,。
我所知道秦淮河,,是讀過現(xiàn)代散文家朱自清與友人俞平伯一同游覽了秦淮河后,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共同題目各作的散文。文中記敘了作者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用優(yōu)美的語言真實繪出了秦淮河光亮的美麗與絢麗多彩,,有詩的意境,畫的境界,,可謂文中有畫,,畫中有文。從那,,我記住了秦淮河,。
站立在秦淮河邊,舉目所見,,兩岸亭臺樓閣鱗次櫛比,,水面上游船畫舫絡(luò)繹不絕。河對岸的夫子廟照壁格外引人矚目,。一對飛舞著的金色巨龍,,耀眼奪目,整個墻壁金碧輝煌,,壯觀顯眼,。該照壁建于明萬歷三年,長達(dá)110米,,為全國照壁之最,。
夫子廟里最有文學(xué)意味的當(dāng)是烏衣巷。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絕句,, 寥寥數(shù)筆,,描繪了烏衣巷自六朝到中唐的滄桑變化,令它從此名播中外,。
據(jù)志書記載,,烏衣巷源于三國時期,當(dāng)時是吳國戍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所在地,。東晉初,,大臣王導(dǎo)住在這里,,后來便成為王,、謝等豪門大族的住宅區(qū)。王導(dǎo)輔佐創(chuàng)立了有百年歷史的東晉王朝,;謝安指揮淝水之戰(zhàn),,以少勝多,,打敗苻秦百萬大軍。一位是東晉開國元勛,,一位是救社稷于將傾的功臣,,他們的府邸都在烏衣巷。到了中唐,,王謝舊居已經(jīng)蕩然無存,。面對繁華不再、人事無常的現(xiàn)實,,宋代詞人周邦彥在《西河·金陵懷古》中感嘆:“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元代詞人薩都剌在《滿江紅·金陵懷古》中抒懷:“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這一首首抒發(fā)思古幽情的詩詞,,讓烏衣巷在消失后依然文脈永承,,世人銘記。
至于烏衣巷的得名,,主要說法一是這里曾是東吳時期的禁衛(wèi)軍駐地,,由于軍士悉穿烏衣,由此得名烏衣營,,后改烏衣巷,;說法之二稱東晉時期王謝兩家居住于此,而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彰顯身份尊貴,,所以得名,,這種說法在南京民間廣為流傳。
夫子廟與其他孔廟不同的是,,它是一個廟市合一的活動場所,,是南京文化、商業(yè)、游覽的中心,,因此,,美食小吃也就成為其一大特色。穿過文德橋,,就是美食街,,兩邊樓閣雕梁畫棟、白墻綠瓦,,酒樓,、茶館、各色小吃比比皆是,。南京夫子廟小吃與上海城隍廟小吃,、蘇州玄妙觀小吃、長沙火宮殿小吃齊名,,統(tǒng)稱中國四大小吃,。我與妻沿街觀看,最后選中一個顧客較多的門店,,點了鴨血粉絲湯,、鹽水鴨和幾樣小吃,蠻是可口,,但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匆匆吃過,便去欣賞秦淮夜景了,。
亮燈前的照壁
亮燈后的照壁
瞻園位于南京夫子廟西瞻園路208號,,始建于14世紀(jì)中葉的明初嘉靖年間,是南京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私家園林,,有“金陵第一園”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