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堂 拆 字 今天聊聊“一”,。 對著電腦敲下這個字,我就知道自己在挑戰(zhàn)高難度,。 在《新華字典》“一”的條目下就有10條注釋,,其中第一條是最小的正整數(shù)——確實,“一”就是個數(shù)字,。 而打開《說文解字》,,可就沒那么簡單了。許慎是這么說的: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天??!這是在說什么,真的是在講一,? 是講一,,但不是數(shù)字的一,這句話基本就是在講《道德經(jīng)》里很有名的那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注釋闡述,,從古到今有數(shù)不清的版本,各有各的視角,,感興趣的朋友可翻閱一下,。 《說文解字》里,每個字許慎都會訓(xùn)釋本義,、注明六書(象形,、指事、形聲、假借,、會意,、轉(zhuǎn)注)。而 “一”字是《說文解字》開篇第一字,,許慎卻沒有按常理出牌,。他轉(zhuǎn)述了老子一段話,講了一通 “道”,, 這是明確表示他這部《說文解字》是哲學(xué)的,,而不是技術(shù)的。 許慎舉出的一個古文 “一” 的寫法 就是“弌”字,。這是許慎的誤解,,在《說文解字》中他把好多戰(zhàn)國秦以外的六國文字都稱為“古文”。這個字就是“弋+ 一”,。
一字就是一條橫線,,二字是兩條橫線三字是三條,在篆書中四還是四條橫線的樣子,。 這時候問題來了,,這樣計數(shù)太好改了,馬三立老先生有個相聲,,講孔圣人帶著兩位學(xué)生在囊中羞澀時去吃元宵,,將店門外的價目表上“一文錢一個”添了一豎改為 “ 一文錢十個”,最后包袱一抖說:“我圣人手下留情再寫一撇吃你一千個,!”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確實說明漢字的數(shù)字容易改動作偽。
而且古人是豎行行文要寫一二三就得這樣,,也太叫人難以辨別了,。 所以要增加筆畫既防止作偽又容易辨認,“一” 增加了 “弋”,,在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文字中來看也有的加 “戈” 和 “戌” 的,。具體為什么加上這些,專家們眾說紛紜,,我在這里就不一一轉(zhuǎn)引了,。在一橫上面加了個弋就是“弌”,,二加上弋就是“弍”,,一直加到 “弎”。問題是這樣的加法在賬務(wù)上還是容易作偽,。弋字下面本來一橫的我可以再加上兩橫變成弎,,還得想別的辦法防止作偽。 講個增加筆畫到極端的寫法,在戰(zhàn)國中山王壺上,,“一”被寫成“鼠+一”,。 順帶一句“二”字,兩橫加上弋成了“弍”,,商代貝殼作為貨幣使用過,,所以古人造有價值的字上都愛加“貝”字旁?!皬p”加“貝”就成了我們今天財會上大寫的“貳”,。 隨著人類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了避免賬目作偽,,取其他的字來代替數(shù)字是十分必要的了,。其實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數(shù)字大寫漢字是在武則天時代之后才形成的,在歷史上算比較晚的事情了,??蓯鄣陌僭筲n上印的“壹”字其實不是數(shù)字。壹:專壹也,。從壺吉聲,。凡壹之屬皆從壹。(《說文解字》)這個“壹”是專一的一,,是一個“壺”字中間包著一個“吉”字,。“壺”是它的形,,“吉”是它的聲,,古人取壺不泄露的特點來標示專一,后來中間“吉”的部分也逐漸被簡化了,。 篆書寫“壹”—— 我上學(xué)時篆刻老師為我們默寫篆書時就講: “壹,,大茶壺型的那個壹?!蔽耶敃r還真沒把這個字看成大茶壺的樣子,,我認為更像煤油燈。徐灝《段注箋》: “壹之本義為壹?,,聲轉(zhuǎn)為抑郁,,閉塞之義 也?!? “壹?”現(xiàn)在寫作 “氤氳”,,形容氣在壺中 不能泄露出去向上凝聚。這還是在講從“壺”的字嚴密,、專一 ,。所以壹是“專壹”,、“統(tǒng)壹”的壹,后來借用為大寫的數(shù)字一,。最直白的講“一”是數(shù)詞,,“壹”是形容詞。 接下來看看歷代書法家筆下的“一”,。 在甲骨文和篆書里就是那么一個橫,。 一 隸書里標準的蠶頭燕尾的一橫。 記得小時候有一篇課文,,是紀念魯迅先生的,,說先生的胡子像濃墨隸書的一字,今天看來濃墨隸書寫的很牛的金農(nóng)老先生筆下的一還真的有點像,。 魏碑的一兩邊重中間輕,,成一個細腰的感覺。 楷書里腰向上拱簡單的一橫出現(xiàn)弧度,,婀娜多姿,。我在想把這一橫翻過來是多麼標準的隸書的一橫啊,! 行草書里有一破三折的也有一個短粗橫點形的,。 下面來看“壹”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命丞相李斯統(tǒng)一文字,,這就是李斯筆下的壹字,,是秦國官方的標準文字。 隸書和楷書的樣子中“吉”的部分逐漸被省略了,。 今天的字就講到這兒了,。 請大家看看,這個壹字草書寫起來特別瀟灑,,能長能短,,能整能碎,能疏能密,,變化萬端,。 現(xiàn)在再來想一想,書法的這種一字千變?nèi)f化,,是不是只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才能解釋得通呢,? 本文作者 本堂, 1987年生,,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 天津印社社員,、現(xiàn)供職于天津市津南區(qū)文化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