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彖傳》曰:“太哉乾元,萬物資始”,,“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所謂“元”指本質(zhì)原點,“本原”,,“原始”之意,,所謂“乾元”、“坤元”實質(zhì)上指陽(乾),,陰(坤)二為萬物的本原,。而這本原又交集在二個陰陽魚眼上??梢哉f,,世界上萬事萬物皆由陰陽二氣構(gòu)成,陰陽二氣又通過一個“奇點”(陰陽魚的眼睛)交替變化而成,。即所謂“元”,。
《周易·系辭上傳》中又進一步闡明了陰陽二氣的本磷為“太極,,,而且永遠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易有太極,,是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謂“二儀”指陰陽二氣,即圖上的陰魚,,陽魚;所謂,。“太極”,,是指區(qū)別于天,、地、人“三極”之上的最高的“極”,,即是天地萬物的終極本原,。即是說,,太極是指陰陽未分的氣。對此,,唐朝孔穎達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周易正義》卷七),。
北宋張載說:“一物而兩體者,太極之謂歟!”“一物二體者,,氣也......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其究一而己,。有兩則有一,是太極也,。若一則有兩,,有兩亦一在,無兩亦一在,,然無兩則安用一?”
童筆者認為,,這段應(yīng)該理解為“任何事物均由兩個方面(陰、陽)組成,,太極即是這事物的本原,原點,。事物的兩個側(cè)面是陰,、陽之氣,體現(xiàn)在虛與實,,動與靜,,聚與散等等不同形態(tài)上,但同歸于一體,。 任何事物由陰,、陽兩個方面組成,但這兩個側(cè)面(即陰,、陽)是密不可分的,,即陰、陽互根,,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可以說,,任何事物由陰陽(兩)組成太極(一),。太極中含有陰陽,,沒有一(太極)就談不上兩(陰陽),有兩(陰,,陽)時一(太極)亦在,,以現(xiàn)代哲學(xué)語言是“一分為二”,反過來則“合二為一”,?!昂隙橐弧迸c“一分為二”是一切事物密不可分的、互為依存的本體,,是太極變化的兩種基本形式,。
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對“太極說”,作出理論總結(jié)認為:
(一)就實體而言,,太極是元氣,,即陰、陽渾淪未分之氣,,就屬性而言,,元氣具有至尊性。所謂:“蓋太極,,一氣耳,。”“太極者,,言此氣之極至而無以加尊稱之也,。”
(二)陰陽二氣“渾淪于太極之中而為一,,自其清濁,、虛實、大小之殊異,,則因為二,。”即合而為一,,分而為二的具體形態(tài),。
(三)認為太極與陰陽是體用關(guān)系,兩者互相包含,,“太極非孤立于陰,、陽之上”,陰陽又為太極所固有,。因而太極才能由它自身演化出萬物,。 北宋易學(xué)家周敦頤為了解釋《太極圖》,寫了一篇《太極圖說》: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fù)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