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每次回去看爸媽都會帶上很多東西,,就感覺“空著手去,不好”,。雖然爸媽把家里鑰匙給了自己,,但每次回去,他都是提前電話,,到了敲門,,盡量“不麻煩爸媽做飯”。 他自己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家”成了“爸媽家”,,看望爸媽,呃,,不,,回家,原本就應(yīng)該叫“回家”的,,總好像是去“做客”一樣,,有著好些客套和疏離,。 而這些年里,父母也總是像招待“客人”一樣,,看著記憶里曾經(jīng)吼著自己不要挑食的爸媽,,帶著幾分描述不清的神情和自己“客氣著”,“不留下吃點飯再走,?”“飯菜都準(zhǔn)備好了,。”又看看廚房里放著的,,明顯是特意去買的各種“高級”蔬菜水果,,張有點恍惚。 每次接父母從老家到自己所在的城市里去,,情況也差不多,。父母大概也是這樣的感覺,每次住不了兩天,,就急著“回家”了,,說“這幾天給你們添麻煩了”“不用送,不用送,,我們自己走就行”…… - 2 - 張的兒子,,小張,和小張媳婦一起去了別的城市,,就像張年輕時一樣,,不肯聽家里的勸說安頓在自己熟悉的城市。 孫子一直是張和愛人在照顧,。小張兩口子逢年過節(jié)回家來,,有時候工作忙,沒假,,張和愛人還特意帶著孩子坐火車,、倒客車,去小張家住兩天,。 張雖然嘴里總是說“那小子家不是咱家,?”可心里卻不知道什么時候,有些東西,、感覺,,就不一樣了。 他也說不好是哪里不對,。 孩子打拼不容易,,每次小張兩口子回來,或者自己和愛人過去,張和愛人總是要想著:買點什么呢,?還是別空手吧,。 小張回家,小兩口有些地方他覺著做得不太對,,可剛想開口說兩句,,愛人的手就在自己腰眼上捅了一下,暗暗遞了個眼色,,張就閉口不說了,。 盡管小張在另一個城市的“家”,是自己給幫忙置辦安頓的,,自己手里也有小兩口笑著給送上的鑰匙,。每次去,他還是覺得,,提前電話、到了敲門,,自己不好拿著鑰匙直接進(jìn)屋的,。 - 3 - 小張媳婦心里有點別扭。 孩子兩歲多一點的時候,,有一次她和小張回爸媽那,,孩子不知道是委屈賭氣,還是對自己的印象真不太清楚了,,看到她,,孩子先是不說話,隨后躲開自己的懷抱跑到一邊哭起來,,再后來就是一說“爸爸媽媽”,,明明自己就站在眼前,孩子偏偏跑到臥室里,,指著照片念叨“媽媽,,媽媽”。要不是當(dāng)著爸媽的面,,小張媳婦真要哭出來了,。她想埋怨小張幾句,也想抱怨自己幾聲,,可是什么也說不出來,。 孩子最近要上學(xué)前班了,她和小張想把孩子接回自己身邊來,。前些天父母帶著孩子過來,,孩子很懂事地說了一句“謝謝爸爸媽媽,讓我到你們家來,?!?/span> 小張媳婦的心一下就疼了,。 從小不住在這里,提到的時候也都是“爸爸媽媽家”,,孩子冒出這樣一句也沒什么意外的,,可大人們都好像被什么東西在心尖兒擰了一下似的。 - 4 - 張還沒退休,,小張兩口子要闖出自己的生活,,孩子多數(shù)時候是張的愛人來帶,有時是送去張的父母家,,老兩口來看,。 孩子心里怎么想的,這些人都不太清楚,。也許在他心里最親近的人是爺爺奶奶吧,?又或者是太爺爺、太奶奶,? 也許,,誰都不是吧。 四代人,,三個地點,,一個流動的孩子。 看起來都是自己家,,可哪里又都不是自己家,。 - 5 - 小張也不想這樣,但是真沒辦法,。父母幫自己在這座城市買了房子,、安了家,可是,,家,,就好像“旅店”一樣。自己最近出差多,、應(yīng)酬多,;妻子倒是不用總跑,可每天也是一早出門,,晚上再擠公交回家,,家就是“睡覺的地方”,兩口子在家里的時間都是有數(shù)的,。 好不容易有一次小兩口都休息,,結(jié)果在家里又是東西找不見,又是當(dāng)初置辦的東西用不明白,張想開個電視看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dāng)初買的智能電視還是新的一樣,,自己甚至都不會鼓搗開。倆人面面相覷,,對自己的家有種“客人”一樣的不熟悉感,。 - 6 -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北方人都喜歡到南方去打拼,,南方人又跑到了北方闖蕩,。似乎,不離家就沒出息,,只有去別人的家鄉(xiāng)才能有不一樣的未來,,美好的生活和希望、事業(yè)與機(jī)遇,,總是存在遠(yuǎn)方,。 然后,慢慢就從“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變成了“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即便沒有選擇遠(yuǎn)方,,即便按年節(jié)假期回家,,可家,,還是會被種種“外面”的事情所沖擊、排擠,,變成一個熟悉的陌生符號,。 甚至有些時候,和父母,、孩子,、親人的相處,離了“客套”“官方”的對話,,竟會有種莫名的尷尬,。 張家是個不突出的典型例子,還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現(xiàn)在這個時代,,我們有無數(shù)的家庭,,無數(shù)的“候鳥”,無數(shù)的枕邊人漸漸成了陌路,,無數(shù)曾親密的感情成了對峙公堂的雙方,,無數(shù)的孩子被“留守”,無數(shù)老人“被空巢”…… 我們習(xí)慣犧牲“家”,然后漸漸變成了自己家里的客人,。 再然后呢,? 是的,為自己,、為家爭取個更好的“未來”,,這是我們的初衷,也是作為家人都應(yīng)該理解的,。 可,,到底什么才是“更好”呢?什么程度才是“足夠”呢,? 家人可以理解,,可時間不講感情。 父母的老去攔不住,,孩子的成長追不回,, 我們自己的生命,也是一天一天再向終點接近,。 家里的物品,,如果長時間不使用是會變得陌生的,長時間不清潔,、保養(yǎng)也是會變壞的,。 又何況是敏感的人心呢? 又何況有限又無常的生命呢,? 錯過的,,還是否能挽回? 家,,我們可以從主人變成客人,,也可以再努力改變自己,從客人做回主人,。 人生呢,? 如果我們一直“疲于奔命”,最后會不會就成了自己人生的過客了呢,? 元旦又不遠(yuǎn)了,,又到了一年搶票時, 該收收心了,, 你,,回家嗎?
來源:光明覺照網(wǎng)(ID:gmjz8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