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志里,,凡曰舊制鹽邑疆界,,每每都提到“西至射陽湖”?!督êh志》載:“建湖緊靠射陽湖,,境內(nèi)名勝九龍口風(fēng)景區(qū),西接射陽湖”,,射陽湖在何處,?很少有人知道。 射陽湖,,今人稱古射湖,。據(jù)《郡國利病書》、《寰宇記》云:“射陽湖在鹽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在山陽東南七十里,,其闊約三十里,湖周三百里”,。跨今寶應(yīng),、楚州,、建湖、阜寧四縣區(qū),,古為巨寖,,淮揚(yáng)七州縣諸水皆匯于射陽湖,由此入海。 射陽湖屬蘇北里下河古瀉湖地的一部分,。史書上說,,淮郡左右皆帶湖,射陽為最古,。春秋時(shí)吳王夫差開邗溝,,該湖西南通邗溝而達(dá)于江,西北至末口(楚州城區(qū)西北郊)而入于淮,。秦漢時(shí)為江北淮南近海地區(qū)的水運(yùn)交通重心,。今建湖縣建陽鎮(zhèn)東尤莊南支故道(古稱蝦須溝),歷史上因運(yùn)江南之漕,,經(jīng)此入海,,故有漕河之稱。居民以其與海通潮,,故又稱潮河,。漢初,射陽湖畔為射陽侯劉纏的侯國封地,。西漢中葉,,為廣陵王劉胥的王國封地。唐大歷年間,,淮南黜陟使李承在此興屯墾入修水利,,引來江水澆灌湖岸溪田,使其“湖水瀠流,,不湮不潰,,活原膏土,百利可興”,,“收獲十倍于古”,,成為江淮平原上的膏腴之區(qū)。 南宋建炎二年(1128)黃河奪淮以后,,射陽湖日漸淤積,。特別是明嘉隆以后,黃淮盛漲,,上游泥沙隨水而入,,射陽湖大淤。明萬歷九年(1581),,鹽城知縣楊瑞云興工拓浚長一萬二千六百丈,,才使青溝至阜寧新豐一段水流無阻,至清初黃淮溢決甚多,,湖身加速淤墊,。崇禎四年,、五年,湖決蘇家嘴諸處,,湖身再度墊高,,淤淺四平,茫無畔岸,,“湖之在西者乃變成陸,,湖之東者乃淪而為蕩”。后來的“八八六十四”蕩,,多為射陽湖遺址矣,,現(xiàn)僅存零星水面和沼澤。 射陽湖以其燦爛的歷史人文,,秀麗多姿的風(fēng)光,,千百年來引起多少高人雅士、詞客大賢吟誦寫意,,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F(xiàn)摘錄幾首于此。 宋 范仲庵 渺渺指平湖,,煙波入望初,, 縱橫皆釣者,何處得嘉魚,。
元 薩都刺 秋風(fēng)吹白波,,秋雨鳴敗荷, 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清 王士正 畫舫垂楊千萬絲,淮南淮北斷腸時(shí),, 誰堪此夜青天月,,碧草濃煙宿射陂。
清 孫一致 渺渺射陽水,,春潮晚欲平,,月隨波影動(dòng),風(fēng)送棹歌輕,, 寒夜生鄉(xiāng)思,,疏煙聽磬聲,故人消息遠(yuǎn),,深樹復(fù)鴉鳴,。
清 劉沁區(qū) 東北歸墟路,從來自射陽,,眾川爭灌注,,三邑接陂塘, 浚淺功猶易,,趨卑性有常,,如何違故道,屢歲議更張,。 轉(zhuǎn)自《塘河流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