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占有,從來不是收藏的真諦
日期:2016-11-30 作者:范昕 來源:文匯報 本報記者 范昕 張伯駒:被綁架8個月,,拒不交出一張所藏字畫 看家藏品:陸機 《平復(fù)帖》,、展子虔 《游春圖》、杜牧 《張好好詩》 收藏大家張伯駒其實過了而立之年才初涉收藏界,。初初僅僅出于愛好,,日后決不允許重要文物流到國外倒成了最大的收藏動力,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為此,他不惜一擲千金,,變賣家產(chǎn),、股權(quán),甚至冒著生命危險,。 舍命保全西晉文學(xué)家陸機所書的 《平復(fù)帖》,,張伯駒曾留下一段佳話?! 镀綇?fù)帖》 是現(xiàn)存卷軸書畫中最早的作品,,曾被作為貢品獻給乾隆,后來與另一絕世珍品,、唐代韓干名畫 《照夜白圖》 一起歸于舊王孫溥心畬之手,。1936年,溥心畬將《照夜白圖》 賣給上海葉姓古玩商,,后幾經(jīng)倒手,,此帖最終流落異邦。張伯駒聽聞,,擔(dān)心 《平復(fù)帖》 也難逃厄運,,想盡辦法托人找到溥心畬表達意欲購買此帖的請求。幾經(jīng)周折,,歷時2年,,張伯駒以4萬大洋購得 《平復(fù)帖》。當(dāng)時他手中拮據(jù),付出的代價是:抵押鹽業(yè)銀行股份,,賣出東單3套四合院,,搭上夫人潘素的全部首飾?!镀綇?fù)帖》 給他帶來的喜悅同樣是掩飾不住的,,他興奮得邀來友人徹夜觀賞,并將自己北平的寓所命名為“平復(fù)堂”,。哪知,,一連串的麻煩也因 《平復(fù)帖》 而起。得知 《平復(fù)帖》 的新去處,,專為日本人盜買中國文物的古董商盯上了張伯駒,。對方幾次三番均開出數(shù)倍的高價,張伯駒均毅然拒絕,。1941年初春的一個清晨,,在上海鹽業(yè)銀行上班的張伯駒還曾突遭綁匪,索價30萬大洋,,否則撕票,。綁架的目的很明確———正是為了讓張伯駒交出所藏的珍貴字畫,。如是兇險境地,,張伯駒其實早就料到,此前就曾關(guān)照夫人寧死不得變賣藏品,,自己則以絕食抗議令綁匪自降贖金,。綁匪與張伯駒僵持了整整8個月,潘素多處籌款這才救出張伯駒,,所幸的是,,張伯駒所藏的珍貴字畫一張未動。此后,,張伯駒將 《平復(fù)帖》 縫在衣服夾層,,須臾不離身,國寶終于得以保全,。 守護隋代著名畫家展子虔的傳世作品《游春圖》,,又是一段精心動魄的故事。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溥儀倉皇出逃,,他曾帶入長春“偽滿”皇宮的大量書畫珍寶被洗劫一空,不少流落民間,,其中就有展子虔的 《游春圖》,。聽聞 《游春圖》落入古董商人馬霽川手中,并且將通過滬商賣給外國人,張伯駒怒不可遏,,第一時間趕到馬霽川的玉池山房堵個正著,。豈料馬霽川開口就索要800兩黃金。這在當(dāng)時可謂天價,,張伯駒傾家蕩產(chǎn)也付不上來,。為了不讓國寶流失境外,張伯駒匆匆找來古文字學(xué)家于思泊,,與他一道央求故宮博物院收購此畫,,歸國家所有??上?,院方經(jīng)費不足。無奈之下,,張伯駒決定先給賣方施加壓力,,使其不敢輕易把 《游春圖》 賣給外國人,只要這幅作品留在國內(nèi),,便可從長計議,。張伯駒單槍匹馬走遍琉璃廠的古玩鋪子,到處傳話:“《游春圖》屬于國寶,,此畫萬萬不能出境,。”《游春圖》 在個人手中待售的消息很快傳遍北平文化界,。迫于輿論壓力,,馬霽川勉強同意由墨寶齋的掌柜馬保山作為中間人出面周旋,洽談 《游春圖》 由張伯駒收購一事,,價格則降為220兩黃金,。這讓張伯駒又喜又憂。喜的是有望買下 《游春圖》,,憂的是為收藏文物負債累累的他此時已力不從心,。思來想去,最后張伯駒變賣了自己最值錢的家產(chǎn)———位于弓弦胡同占地15畝的宅院,。這里原為太監(jiān)李蓮英私邸,,盡管一向追求雅致生活的張伯駒十分喜愛這座宅邸,最終還是將其以2.1萬美元賣給了與之相鄰的北平輔仁大學(xué),,折成黃金220兩,。哪知馬霽川故意刁難,借口黃金成色不好,,追加20兩黃金,。還是夫人潘素翻出壓箱底的首飾差人賣掉,,這才湊足資金。為購《游春圖》 而變賣弓弦胡同的宅院之后,,張伯駒攜全家搬至早年買下的一處名叫承澤園的宅院,,將住所更名“展春園”,以示對于這件國寶的珍愛,。因收藏《游春圖》,,張伯駒日后也自號“春游主人”。 龐萊臣:斥資組建智囊團,,出版中英對照書畫檔案 看家藏品:周昉 《簪花仕女圖》,、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龐萊臣的正職是一名實業(yè)家,產(chǎn)業(yè)涉及繅絲,、棉紡,、造紙、典當(dāng)以及交通,、電力,、地產(chǎn)、食品等行業(yè),。然而,,他更為顯赫的聲名來自業(yè)余愛好———書畫收藏。 收藏界與張伯駒并稱為“北張南龐”的就是龐萊臣,?!疤擙S”是龐萊臣的號,也是其收藏書畫所在的齋名,,主要分置在南潯,、蘇州,、上海三地居所,。虛齋所藏書畫,數(shù)量多達幾千件,,且至精至美,,唐、宋,、元代的古代名跡約占其收藏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 手握雄厚資金,龐萊臣的收藏稱霸東南,,委實不足為奇,。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他留下多部體例完備的個人收藏專著,,為研究者提供了詳實的資料,,這在同時代收藏家中幾乎無人能及,。 早在1909年,龐萊臣就精選自己的部分收藏編輯出版了總計16卷的 《虛齋名畫錄》,,共收錄作品538件,。1925年,龐萊臣再度出版了總計4卷的 《虛齋名畫續(xù)錄》,,著錄歷代名畫206件,,包括宋元名跡32件。畫錄體例仿照清代高士奇的收藏名著 《江村銷夏錄》,,將藏品按照年代的順序,,自唐代至清代,分列卷,、軸,、冊頁三類,按時代先后為序,,每種詳記藏品的材質(zhì),、尺寸、題跋及印章,。編輯時,,龐萊臣還特別遵守了幾條原則,確保著錄有著準(zhǔn)確嚴格的選錄標(biāo)準(zhǔn)與清晰的編寫體例,,兼具嚴整性與規(guī)范性,。比如書畫的印章均用楷書依文錄入,并下注朱文,、白文,,以便后人按圖索驥于此可考;對于作品中文字損壞模糊不能辨認的,,均以方框代之,,不作臆改;書畫的印章均用楷書依文錄入,,并下注朱文,、白文,以便后人按圖索驥于此可考,。編輯著錄盡量尊重書畫作品本身,、尊重前人,務(wù)求真實還原書畫作品的自然狀態(tài),,簡直是以史家的態(tài)度,。 《中華歷代名畫記》 是1915年龐萊臣為參加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特地印制的,中英文對照目錄,,裝幀精美,,采用珂羅版影印,,畫冊封面深藍燙金書名,總共著錄自唐至清代古代中國畫81件(套),,其中虛齋所藏76件 (套),。 歸類和整理所藏書畫,龐萊臣甚至不惜花費高額費用組建了一整個智囊團,,將陸恢,、張硯孫、張唯庭,、張大壯,、吳琴木、邱林南等一批兼具文史與書畫功底的能人招至麾下,。 閻立本 《進諫圖》,、周昉 《簪花仕女圖》、韓干 《呈馬圖》,、董源 《夏山圖》,、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唐寅 《秋風(fēng)紈扇圖》 ……虛齋所藏書畫中有過完備著錄的名畫就多達900余幅,。這些名字跨越千年,,已然勾勒出中國古代繪畫史的輪廓。 張大千:為了兩張南唐名畫,,賣了宅子寄人籬下 看家藏品:董源 《瀟湘圖》,、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畫家以外,張大千還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藏家,。有人以“富可敵國,,貧無立錐”形容張大千的收藏,張大千觀后卻又加上了八字“一身是債,,滿架皆寶”,。 為了臨摹和研究石濤的作品,張大千踏入藏界,。他是收藏石濤畫作最多的鑒藏家,,最多時擁有500余幅。張大千的畫與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聯(lián)。他以全能聞名畫壇,,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簡直無所不能,,無一不精,。全面的功底、多變的畫風(fēng),,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他豐富的收藏———60歲之前他集中精力將其所藏的古代名家臨摹了遍,。 沒有殷實家底加持,張大千的收藏之路難免捉襟見肘,。他的收藏資本,,多半是仗著自己善于繪畫的雙手辛勞攢下的。為了鐘愛的畫作,,他還真曾陷入傾家蕩產(chǎn)的境地,,生計都成了問題。 抗戰(zhàn)勝利后,,張大千對北平一處曲徑通幽的宅院一見傾心,,當(dāng)即將其買下并迫不及待喬遷新居。哪知,,新居沒住幾個月,,張大千就又把它給賣了———只因遇上了兩張南唐的名畫。 這便是董源的 《瀟湘圖》 與顧閎中的 《韓熙載夜宴圖》,?!稙t湘圖》 可謂“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極具江南秀美圓潤的山水神韻,,傳達了一種清幽朦朧,,平淡天真的意境美?!俄n熙載夜宴圖》則堪稱古代工筆人物畫典范之作,,將南唐大臣韓熙載縱情聲色的夜宴生活刻畫得生動傳神。當(dāng)時,,原是長春溥儀宮中藏品的這兩幅名畫現(xiàn)身琉璃廠,,賣家索價頗高,剛剛購置新宅的張大千根本力不從心,?;氐郊抑校瑥埓笄匾闺y眠,、輾轉(zhuǎn)反側(cè),,第二天一早迫不及待趕赴畫店定下這兩幅作品心里才算踏實,出了畫店,,則四處央求朋友為自家新宅尋求買主,。幾日奔忙,,張大千終是如愿獲得至寶,自己卻不得不因為拮據(jù)而寄人籬下,。 張大千的收藏,,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為了臨摹和研究,以便從古人的墨跡中汲取繪畫精髓,,借古開今,。他的藏寶之處名為“大風(fēng)堂”,取的是漢高祖劉邦“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他的藏品也的確如名稱一般蔚為壯觀,。1944年張大千在成都舉辦“張大千收藏古書畫展覽”,觀者如云,,甚為轟動,。展覽共展出所藏唐、宋,、元,、明、清古代精品170余件,。大風(fēng)堂里的藏品,,張大千每一張幾乎都臨摹不下10遍,有些異常喜愛之作,,臨摹數(shù)十遍甚至上百遍,。 容庚:收藏的過程,也是研究的過程 看家藏品:越王劍,、欒書缶 容庚畢一生之力收藏的多為青銅器,,總共藏有200多件,從易兒鼎到十年陳侯午敦,。 對于青銅器收藏的興趣,,始自1926年容庚參與故宮博物院青銅器的鑒定工作。當(dāng)時,,他經(jīng)常故意把真品說成贗品,,把贗品說成真品,借機向老前輩們請教,,從他們的爭辯討論中學(xué)習(xí)鑒別之道,。久而久之,這的確令其鑒別能力大有長進,。故宮所藏的數(shù)千件青銅器終有一天鑒定完了,,容庚卻就此喜歡上青銅器收藏。 容庚的收藏,,只為研究用,,為研究古文字及青銅器學(xué)提供實物材料。既是研究,,難免就有從蒙蔽走眼到撥開迷霧的過程,。收藏“越王劍”,容庚就曾深深體會,。 1931年秋,,容庚先生在北京著名的古玩店——弍古齋邂逅了一柄原出于陜西的古劍。他的經(jīng)驗判斷,,這當(dāng)是一把好劍:身長40多厘米,,水銀古色,上有綠銹,,鋒鍔廉利,。容庚當(dāng)即將其買下?;氐郊抑屑毤氀芯恳环?,劍格上用銘文鑄刻的“王戉”令他聯(lián)想起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中的“卿王戉”。這種劍在秦朝相當(dāng)普遍,,容庚當(dāng)時對此劍并未真正重視,。1932年,另一位古文字學(xué)專家于省吾從容庚手中買走這柄劍,。 忽又想起這柄劍,,是在過了好一段時日之后。庚先生在日本人原田淑人所著的《周漢遺寶》 一書中,,瞥見一種名為“戊王矛”的青銅器,,恍然大悟。原來此前在劍上看到的“王戊”二字,,應(yīng)倒讀為“戊王”,。這“戊王”,指的是越王勾踐,,轉(zhuǎn)手賣與他人的這柄劍實為“越王劍”,。容庚后悔不已,但易去之物豈有索回之理,。 巧合的是,,這柄劍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終又回到容庚手里。1937年春天,,容庚購得難得一見的西周“師旂鼎”,。于省吾聽聞,表示出對于此鼎的濃厚興趣,希望容庚可以割愛轉(zhuǎn)讓,,甚至愿意不惜代價,。這時,容庚想起那把錯失的越王劍,,對于省吾說“必歸余故劍,,鼎乃出”。對于以師旂鼎來換越王劍,,于省吾的內(nèi)心不是沒有經(jīng)歷過一番掙扎,。當(dāng)年得到越王劍,于省吾儼然將其當(dāng)成壓箱底的寶貝,,他以越王劍與自己所藏的另一柄心愛之劍“夫差劍”一起將書齋命名為“雙劍誃”,。幸好,此番師旂鼎在他眼中的魅力怕是更勝一籌,,考慮再三,,于省吾最終答應(yīng)了容庚的交換條件。失而復(fù)得越王劍的容庚徹夜研究,,并在 《鳥書考》 中專門提及此劍,,正式將其命名為“越王劍”。 身為大學(xué)教授的容庚,,所能用于收藏的投入相當(dāng)有限,。不過,收藏需要的除了資金,,更有眼光,。容庚的辨?zhèn)纬晒砹?0世紀(jì)四五十年代青銅器辨?zhèn)蔚淖罡咚健?/p>
時下,藝術(shù)品秋拍季拉開帷幕,,將持續(xù)至年底,。又有一大批珍稀的藝術(shù)品現(xiàn)身拍場,激起買家舉牌競價的興致,。一擲千金之前,,人們可曾想過為何而藏? 從張大千“大風(fēng)堂”散出的古畫,,大都鈐有一枚“別時容易”的方印,。將心愛之物拱手他人,總有難以言喻的感慨,。然而,,在真正的藏家看來,過眼即為擁有,。因為,,收藏的真諦從來不是永久的占有,,而是當(dāng)藏品流轉(zhuǎn)于不同眷戀者之手時,人文價值的代代相傳,、世世守護,。且看這些前輩藏家披沙揀金為何而藏。 相關(guān)鏈接 他們的特色收藏,,是亮麗的風(fēng)景 王世襄的明式家具收藏 自1945年收藏第一件明式家具——黃花梨琴案,,幾十年間,,王世襄總共收藏明式家具約80件,。數(shù)量并非最多,但品種之豐富,、萃選之地道,、品質(zhì)之精良,在海內(nèi)外所引發(fā)的關(guān)注度和影響力均值得稱道,。他常常騎著車穿行于大街小巷,,將一個能承載一二百斤的貨架子置于自行車后面,并備有粗繩索,、麻口袋等,,以便購到家具立即捆綁帶回。他的尋訪視線也遍及京城郊縣甚至涿縣,、保定等地,,遇到可供研究的家具,能買下就買,,買不到就請求準(zhǔn)許拍照或測量尺寸,。 王世襄不僅收藏明式家具,還開了明式家具研究之先河,。上世紀(jì)80年代,,他所撰寫的 《明式家具珍賞》 和 《明式家具研究》 兩本專著,一時間在中國乃至世界古典家具收藏界引起巨大反響,。 吳湖帆的文人畫收藏 吳湖帆藏有豐富的元明清文人主流畫家作品,,“元四家”趙孟頫、吳鎮(zhèn),、黃公望,、王蒙,“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董其昌,,“清初六家”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皆在其列,。像是董其昌作品,吳湖帆甚至藏有多達數(shù)十件,幾可按作者早中年排序,。相對而言,,“四僧”石濤,、八大山人,、石溪,、弘仁,金陵畫派,,揚州畫派,吳湖帆則收藏較少,。這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了吳湖帆本人的畫學(xué)審美追求,也與其傳統(tǒng)文人的身份有著深度的契合,。 錢鏡塘的尺牘收藏 錢鏡塘一生的收藏多達5萬件,,并且各成系列。其中,,他的尺牘收藏尤為引人注目,。 尺牘指的是古代書寫文字所用的木片。錢鏡塘傾其畢生精力,去偽存真,,將其所藏尺牘嚴審精鑒匯集成共計20冊的 《明代名賢尺牘》,,以紫檀木鑲框,、錦緞鋪面精裝,。它們囊括了明永樂至崇禎朝兩百余年400位重要歷史人物,從王侯將相,、達官貴人到文人墨客、忠賢先烈,。這些尺牘多用行草書寫,隨意率真,,頗能彰顯作者個性,,不少內(nèi)容可補《明史》 之疏漏,,亦可稱是明代書法專輯。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名家尺牘旁,,均有錢鏡塘楷體工整的人物考證,,字字句句如璣似玉,。 張叔馴的古錢幣收藏 張叔馴共藏有約3萬枚錢幣,,內(nèi)中孤品,、珍稀之品不勝枚舉,。如五代時南唐李昪所鑄的“大齊通寶”,,后梁劉守光所鑄的“應(yīng)天元寶背萬”、“乾圣元寶背百”,、“應(yīng)圣元寶背拾”,史思明所鑄的“壹當(dāng)伯錢”,,王莽時期的“國寶金貴直萬”,元代篆楷“中統(tǒng)元寶”,,欽察汗國的“窻國通寶”等,。世上罕見的戰(zhàn)國齊六字刀幣,則藏有多達16枚,。 早在1926年9月,,張叔馴就邀請古錢幣收藏愛好者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個錢幣學(xué)研究團體古泉學(xué)社,,1927年,,他還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正式出版的錢幣專業(yè)雜志 《古泉雜志》,。 傅增湘的古籍收藏 傅增湘尤愛收藏古籍,以收藏珍貴善本、孤本之多著稱于世,。他所藏的宋金本古籍150種4600余卷,,元版古籍95種3700余卷,,明清版古籍20余萬卷。 坐擁書城,傅增湘并不是僅僅滿足于占有和鑒賞,,而是出于對古籍特有的摯愛和校書之癖,。他一生校書1000多部,,1.6萬多卷,,而從事??保瑒t是為了整理古籍以利于學(xué)術(shù)研究,。凡是經(jīng)他校勘過的諸書,,傅增湘都盡力傳播,,編成校勘記數(shù)10種陸續(xù)發(f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