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頌》
《自由頌》,是俄國偉大的文學家普希金創(chuàng)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它不僅僅是普希金的傳世名篇,,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篇佳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深深地影響到了普希金本人的人生命運,。
普希金的這首《自由頌》,保持了俄羅斯傳統(tǒng)詩歌的色彩,,同時融入了飄逸的浪漫風格,,抒情敘事有機結合,語體莊嚴,,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融為一體,。
【創(chuàng)作背景】
走入工作崗位的普希金,更進一步接觸到了社會現(xiàn)實,,關注著自己那個被專制體制掌控的祖國的命運,。他開始將筆端從以往的愛情、友誼,、生活領域,,轉向時代的主題脈搏。他接受了法國大革命的進步思想,,認為俄羅斯應該打破農奴制度的枷鎖,,走上法制國家的道路。他贊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思想,,認為沙皇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他的權力來自法理而不是天。 【詩歌賞析】 l817年,,普希金自皇村中學畢業(yè),在俄國外交部供職,。這時,,他已是一個揚名京城的詩人,頻繁出現(xiàn)在彼得堡的文學界和社交界,。然而,,普希金并非一個吟花弄月的抒情詩人,他更是一個政治抒情詩人,。在詩人的作品里,,對自由的歌頌不是抽象的,而是與對專制和暴君的激烈抨擊聯(lián)系在一起的,。
詩的第一節(jié)就充滿了一種戰(zhàn)斗性,。“西色拉島上的皇后”指的是愛神維納斯,,傳說她住在那個島上,,放棄溫情的臉孔,呼喚著劈向沙皇的驚雷,。作為一個工作在沙俄外交部的工作人員,,普希金能有勇氣向這個專制體制發(fā)出這樣的吶喊,需要的是勇氣,。詩歌的第一節(jié)直接表達了主題——歌頌自由,,譴責專制政體的罪惡,。
詩人以祖國以及歐洲歷史上的例證為借鑒,,警告當權者不要重蹈覆轍。在原文中,,詩篇由一連串的命令句式起首,,仿佛一聲聲直接的號召和呼喚,充滿著激情和力量:
從我的眼前滾開,;把我的桂冠扯去,;戰(zhàn)栗吧,世間的專制 暴君,;而你的,,匍匐著的奴隸,聽啊,振奮起來,,覺醒!
這樣的句子,,是詩,也是投向統(tǒng)治者的槍矛,。俄國文學史中,,進步的詩人,幾乎無一沒有與專制的統(tǒng)治者發(fā)生過這樣或那樣的沖突,。如果說,,詩人與民眾的脫節(jié)往往造成了詩人們的孤獨和失望,那么,,詩人與暴君的對峙則是詩人社會良心的體現(xiàn),。為被壓迫者吶喊,為社會不平而發(fā)抗議,,對統(tǒng)治者作無情的批判,,這正是俄國文學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精髓之一。而普希金和他的《自由頌》,,就是這一傳統(tǒng)較早的構成之一。
“到處都是皮鞭,,到處都是鎖鏈”,。一個知識分子,,無論身處何時都能感受時代的痛苦,,在這皮鞭和鎖鏈之下,是哀怨痛苦的人民,。法理被專制最無恥地玩弄,、強暴,而造成這一切罪惡的核心就是那個有著“光榮害人熱情的人”,。普希金在詩歌中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社會問題之所在,,并且能有勇氣將它揭穿。
普希金歌頌的不是作為自發(fā)勢力的自由,,因為他是把自由當作“法理”的體現(xiàn)來歌頌的,。也就是說,普希金歌頌的自由,,就是那與專制、與暴君對立的民主,。詩人不是單純的控訴這個罪惡的體制,,而是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自由與法理的結合,,這才是保證公民權利的必由之路。 詩人舉出了歷史的例證,,那個“殉難者”,,指的是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他承擔了他的祖先波旁王朝各位先王的過錯,,這也是給當時在位的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告誡,前車之鑒,。 詩人在最后指出,暴力機器可以用來維持對人民的鎮(zhèn)壓,,但是只有自由之花才是永遠的衛(wèi)兵,。這是詩人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對自由的真情呼喚! |
|
來自: hejunwei_yeah > 《方寸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