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改編《我不是潘金蓮》是蓄謀已久的,。當初劉震云剛寫完這部小說,馮小剛就成為了最熱衷的讀者,。那些荒誕的劇情,,幽默的對白,確實再次把馮小剛給驚著了,。雖然跟劉震云是老搭檔了,,也對其小說作品如數(shù)家珍,知根知底,,但《我不是潘金蓮》的問世,,讓馮小剛再次產生新鮮感,搬上銀幕的想法也就一直盤桓在腦際,。 直到三年之后才真正動工開拍,,不是因為擔心拍出來觀眾買不買單,有沒有市場,,而是因為對劇本的改編太熬人,,盡管主刀手是原著者劉震云,,但如何用電影鏡頭去呈現(xiàn)小說里的人物心理,官場形態(tài),,以及對人性的詰問,,都是需要在精雕細琢下必須完成的工作。 況且,,除了劇本故事之外,,馮小剛對這次的拍攝技術手法,也提出了一個新的創(chuàng)意,,即圓鏡頭的應用,。 這個電影拍攝創(chuàng)新,不是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而是根據(jù)劇本內容關聯(lián)到鏡頭語言的形態(tài)下想到的方式,。已經看過本片的人,應該發(fā)現(xiàn)了一個細節(jié),,在電影講述李雪蓮含冤受屈,,并把離婚到復婚再離婚的一套邏輯關系告知每一個人時,鏡頭一直是圓形呈現(xiàn),;直到李雪蓮將狀紙遞到北京,,畫面切至北京城與人民大會堂時,,馮小剛的鏡頭驟然由圓變方,,切回有楞有框的形式。 當鏡頭再給到十年后在家思索要不要再告狀的李雪蓮時,,圓形鏡頭又被換了回來,;當李雪蓮等人又來到北京時,鏡頭也再次換成方形,。由此可以斷定,,馮小剛在使用圓與方兩種鏡頭的依據(jù),跟故事發(fā)展背景直接相關,。 圓鏡頭,,呈現(xiàn)的都是李雪蓮與自己周旋,與前夫,、法院院長,、縣長、市長等人周旋,,狀告或不告,,李雪蓮的委屈都是在那里,潘金蓮的罵名也流傳在那里,,李雪蓮討的只是一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有一說一的說法。 而現(xiàn)實卻恰好與她的意愿背道而馳,,圓滑的前夫不但不道出離婚真因,,反倒把“潘金蓮”的屎盆子扣在了李雪蓮頭上;圓滑的法院院長對李雪蓮的事推諉推責,,只忙著陪同老領導吃喝玩笑,;圓滑的縣長對李雪蓮的事避而不管,只想著取悅上級派下來的信訪,;圓滑的市長對李雪蓮不屑一顧,,只顧忙著應付省長蒞臨的行程。 轉了一圈的李雪蓮,,又回到了起點,,就像她自己對牛所說,告來告去,,到是把我自己給關進去了,。洞悉這些,或許我們就能明白馮小剛選用圓鏡頭拍攝的良苦用心了,。這里的人物是圓滑的,,這里的官場是圓滑的,這里的處事也是圓滑的,。 方鏡頭,,則是用來呈現(xiàn)李雪蓮步入中國最高的政權聚集地——北京,每一處都散發(fā)著威嚴肅穆的氣息,。尤其是在人大代表會議上,,李雪蓮一狀見效,觸動了國家首長對地方官員“不作為也是一種腐敗”的痛恨,。 其實,,這也牽涉到了中國官場與政治方面的話題,馮小剛不僅沒有避而不談或者避重就輕,,反而光明正大地該揭露就揭露,,該諷刺就諷刺,將那些匿藏于面子底下的“官場現(xiàn)形記”用電影藝術公之于眾,。 或許跟馮小剛的年齡與閱歷有關,,表面或簡單的兒女情愛喜劇,已經滿足不了他的執(zhí)導欲望,。記得兩年前的《私人定制》中的第一篇故事,,馮小剛就直指官場貪污腐敗,讓范偉假模假式地過把官癮,,又一本正經地嘲諷當代官場的陰暗弊病,。據(jù)說當時還因此篇故事太敏感,,曾一度被廣電局斃掉而無法上映,可見馮小剛的對譏諷類喜劇電影的膽識一斑,。 兩年后的今天,,《我不是潘金蓮》雖然穿著“農婦告狀離婚”的外衣,但貫穿影片始末的內在主線,,卻是對中國官場官員的淋漓揭示,。上至中央領導,一省之長,,下至地方大小官員,,無不在馮小剛的電影鏡頭下原形畢露。雖然這是一種經過藝術處理的鞭撻,,卻反而更值得觀影者咀嚼回味,。 此外,馮小剛對本片的旁白獻聲,,我認為是他執(zhí)導所有作品里最有畫面感的一次,。或許跟他去年演繹了老炮兒六爺令人印象深刻有關,,也或許跟他自帶一種冷眼旁觀卻富有磁性的京片兒話有關,。 不管如何,這部電影在朋友圈,、微博上贏得了“有口皆碑”的好評,,顯然馮小剛的“荒誕形式+人性拷問+幽默臺詞”的電影搭配套餐,符合甚至提升了觀眾的口味,。 《我不是潘金蓮》讓觀影者笑著笑著就陷入了思索,,就像結尾時范偉對李雪蓮拋出的那句笑料:別在一棵樹上吊死,,換棵樹,,耽誤不了你多大工夫。 ● ● ● 周 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