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又名檳榔皮、大腹毛,、茯毛,,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實,,煮后干燥,縱剖兩瓣,,剝?nèi)」?,?xí)稱“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煮后干燥,,剝?nèi)」?,打松,曬干,,?xí)稱“大腹毛”,。 圖片 入藥部位 植物的干燥果皮。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性微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jīng)。 功效主治 行氣寬中,,行水消腫,。用于濕阻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 相關(guān)配伍 1、用于治烏癩風(fēng)瘡:大腹子,,生者或干者,,連全皮勿傷動,以酒一升浸之,,慢火熬干為末,,臘豬脂和敷。(《圣濟(jì)總錄》) 2,、用于治療小兒風(fēng)痰壅閉,,語音不出,氣促喘悶,,手足動搖:訶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名二圣散。(《全幼心鑒》) 用法用量 5~10g,。 禁忌 氣虛體弱者慎用,。 炮制方法 1,、大腹皮:除去雜質(zhì),洗凈,,切段,干燥,。 2,、大腹毛: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 生理特性 1、大腹皮:略呈橢圓形或長卵形瓢狀,,長4~175px,,寬2~3. 125px,厚0.2~12.5px,。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及隆起的橫紋,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有果梗及殘存萼片,。內(nèi)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殼狀,。體輕,質(zhì)硬,,縱向撕裂后可見中果皮纖維,。氣微,味微澀,。 2,、大腹毛:略呈橢圓形或瓢狀。外果皮多已脫落或殘存,。中果皮棕毛狀,,黃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質(zhì)柔,。內(nèi)果皮硬殼狀,,黃棕色或棕色,內(nèi)表面光滑,,有時縱向破裂,。氣微,味淡,。 產(chǎn)地 國外主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印度,、菲律賓;國內(nèi)廣東,、云南,、臺灣亦產(chǎn)。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瘧痞滿,,胎氣惡阻脹悶。 2,、《開寶本草》: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用之,,良 ,。 3、《本經(jīng)逢原》:檳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故痞滿膨脹,,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者宜之,。 (來源于百度百科) 轉(zhuǎn)發(fā)有禮 自即日起轉(zhuǎn)發(fā)當(dāng)天微信到朋友圈,,憑截圖可到藥博商城領(lǐng)取精美禮品一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