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很常見的外傷。想要斷了的骨頭長好,,恢復原有的支撐,、保護、運動功能,,首先要將斷端接起來,對好位置,,醫(yī)學上稱之為復位,。復位越好,越利于骨折處骨頭的生長愈合,。骨折愈合的基礎是骨膜成骨細胞再生,,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輔助治療來加快這個愈合過程。
一,、超聲波治療 早在1952年就有動物實驗研究表明,,持續(xù)超聲波可以刺激骨痂的形成。但直到30年后,,才被較為系統(tǒng)地應用于臨床治療骨折,,并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從而引起眾多學者的重視,。近年來,,一系列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都證實,低強度脈沖超聲(low intensity ultrasound, LIUS)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新鮮骨折的愈合,,在骨不連的治療上也有明顯的作用,。 美國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分別于1994年10月和2000年2月相繼批準在臨床上應用低強度超聲波治療儀治療新鮮骨折和骨不連。 二,、電場刺激 利用電場治療骨折,,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據(jù)報道對骨折遲延愈合,、不愈合的有效率在70%~80%。理想的電場治療設備應具有能產(chǎn)生穩(wěn)定的高壓電場,、體積小,、重量輕,、治療時患者活動不受影響的特點。這種方法利用對骨折端造成的電流刺激形成電位差,,電位的改變能促進細胞的分化或再分化,,是誘導成骨的重要因素。骨折端的負電位有利于新骨形成,,可明顯促進骨折的愈合,。 三、微動刺激 有實驗表明,,骨折斷端的細微活動可以促進骨折的愈合,,表現(xiàn)為增加對骨折端的應力刺激,使其炎癥期延長,,增加肢體的血流量,,使細胞和毛細血管增生十分旺盛,產(chǎn)生豐富的骨膜骨痂,,使骨折間隙充滿軟骨組織,,隨后骨化,可顯著促進骨痂生長和骨折愈合,。因此,,有學者提出彈性固定理論,允許肢體功能鍛煉時使骨折端存在一定的細微活動,。 但骨折端的活動幅度不能過大,,否則超過修復組織的耐受性,只形成原始骨痂,,而不能跨過骨折斷端形成骨性連接,,導致骨折遲延愈合、不愈合,。 實驗顯示,,用0.5Hz頻率產(chǎn)生骨折斷端1~2mm位移的微細活動不會產(chǎn)生修復組織的斷裂反應,骨折愈合過程加速,。 現(xiàn)在,,對骨折端的微動刺激已開始在臨床試用,在靠近骨折斷端的體表或骨骼隆突部位,,施加0.5Hz脈沖頻率的振動,,使骨折端產(chǎn)生細微擺動,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骨折愈合,。 四,、自體骨髓注射 自體骨髓移植沒有排斥反應,可為移植部位提供豐富的成骨細胞,,更早啟動骨愈合過程,。對骨折端注射的再次損傷性刺激,,可促使軟骨組織釋放更多的成骨活性物質(zhì),激活成骨活性物質(zhì)的生物活性,,提高成骨活力,,促進新骨形成,加快骨折愈合過程,。 臨床運用骨髓液治療的機制源于骨髓基質(zhì)細胞具有成骨誘導能力,。由于骨髓基質(zhì)細胞不具有骨傳導能力,故治療骨缺損時需結合骨傳導材料,,如羥基磷灰石粉末,。由于骨髓成骨祖細胞含量稀少,每10萬個中僅有1個,,因此必須達到一定的量才能具有成骨誘導能力。究竟每個穿刺點應取多少骨髓量尚無定論,,一般認為以取3~5ml為宜,。 五、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是治療骨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yǎng)狀況,加速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 骨折遲延愈合,、不愈合患者經(jīng)過長期治療,,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和肌萎縮,一般肢體血循環(huán)較差,,代謝緩慢,。多進行戶外活動,增加日光照射,,積極進行功能鍛煉不僅能改善全身狀況,,增加鈣的吸收、代謝,,還能夠改善患肢血運,,增加組織灌注,加快骨折部位的代謝過程,,緩解肌萎縮,,改善關節(jié)功能,加速骨折愈合,,對肢體功能的恢復是十分有利的,。 |
|
來自: 尋夢r6t1pfuul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