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正統(tǒng)派認他是野心家,因為他位極人臣卻仍然奪取了漢朝劉家的天下,。無論他的功過如何,,不可否認的是他設(shè)計的錢幣極為精美。王莽執(zhí)政之后,,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包括四次幣制改革,分別如下: 居攝二年,,即公元7年,,鑄“一刀平五千”(可兌換5000枚五銖錢,“平”意為“值”),,“契刀五百”(可兌換500枚五銖錢),,“大泉五十”(可兌換50枚五銖錢),與西漢發(fā)行的五銖錢同時使用,。發(fā)行“一刀平五千”與“契刀五百”的主要目的是掠奪中產(chǎn)階級與富人階層,,王莽禁止他們私有黃金,,用兩枚“一刀平五千”或十枚“契刀五百”即可收兌黃金一斤。從審美上講,,“一刀平五千”與“契刀五百”的鑄造達到了空前的藝術(shù)高度,。確實美,小易在邊流口水邊編輯哦,! 一刀平五千 始建國元年,,即公元9年,廢除第一次幣制改革中除大泉五十之外的所有錢幣,,甚至包括五銖錢,,增發(fā)“小泉直一”,作為五銖錢的替代品,,一枚“大泉五十”可以兌換五十枚“小泉直一”,。此次幣改主要為了掠奪小民財富,因為“小泉直一”的重量只有一銖,,比起五銖錢,,財富肯定是大幅度縮水了(金屬貨幣屬于實物貨幣,與需要政府信用擔保的紙幣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史書記載“農(nóng)商失業(yè),,食貨俱廢,人民至涕泣于市道”,。確實挺慘的... 大泉五十
小泉直一 始建國二年,,即公元10年,這一次幣制改革開始實行最為奇特的“寶貨制”,,所謂的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指的是金,、銀,、銅、龜,、貝等幣材,;“六名二十八品”指的是泉貨六品(著名的“六泉”)、貝貨五品,、布貨十品(著名的“十布”),、龜寶四品、銀貨二品以及黃金,。古錢幣收藏界歷來一直為藏家所津津樂道的“六泉十布”正是在這個時期大行其道:“六泉”,,即“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即“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此次幣改是貨幣的進一步貶值,,加緊搜刮民間財富,這可能與王莽對匈奴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準備密切相關(guān),。 大布黃千 天鳳元年,,即公元14年,廢大小泉,,換而發(fā)行“貨布”與“貨泉”兩種錢幣,,子母相權(quán):“貨布”重二十五銖,“貨泉”重五銖,,一枚貨布可以兌換二十五枚貨泉,。而這一次幣改通常被認為是對于前幾次幣改的修正:即由于第二次以及第三次幣改對于民間財富的盤剝過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不得不進行第四次相對溫和的幣改,,還富于民?!柏洸肌钡蔫T造相對精良且尺寸及重量的一致性非常好,,這也是政府急于穩(wěn)定經(jīng)濟的明顯的政治信號。 貨泉
史書上對于以上四次幣制改革有明確的記錄,,但是還有兩種王莽錢幣卻失載于史冊(根據(jù)鑄造風格以及出土情況,,可以斷定為王莽時期發(fā)行):一是“布泉”、二是“國寶金匱直萬”,。有一種說法是“布泉”發(fā)行于公元19年,,即天鳳五年,可能的原因是第四次幣改后期貨泉的減重、盜鑄現(xiàn)象過于嚴重,,因而發(fā)行“布泉”與之并行其道,,理論上講,布泉一定與貨布之間有一個兌換關(guān)系,,但是究竟是多少,,尚待研究。至于“國寶金匱直萬”,,目前國內(nèi)僅見寥寥數(shù)枚,,未必是正用品,紀念意義似乎要更大一些,。 國寶金匱直萬 王莽時期所進行的歷次幣制改革雖然對經(jīng)濟造成了嚴重破壞,,但卻在中國古錢幣鑄造的歷史上寫下了重重的一筆,創(chuàng)造了很多個獨一無二,。王莽錢幣主要出土于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和河南洛陽地區(qū),,甘肅,內(nèi)蒙,,山西,,山東,河北等地也偶有出土,,由此可見,,莽錢流通有一定的地域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