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以九為陽數(shù)之極,。九月九日故稱“重九”或“重陽”,。 魏 晉 后,習(xí)俗于此日登高游宴,,佩茱萸,,飲菊酒,故又稱作黃花節(jié),、菊花節(jié),、茱萸節(jié)或清秋節(jié)。兩重陽 指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與九月初十小重陽。王琦 注引《歲時雜記》:“都城重九后一日宴賞,,號小重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唐·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古代重陽節(jié)的一種游藝活動,。 須陪長久宴,歲歲奉吹花,。 唐·趙彥昭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yīng)制 古人指重陽節(jié)登山宴飲菊花酒的活動,。 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diào)蘭。 唐·李嶠 九日應(yīng)制得歡字 猶言菊花酒,。亦指重陽日酒會。 寧知 沅水 上,,復(fù)有菊花杯,。 唐·張說 湘州九日城北亭子 舊俗重陽節(jié)所食的一種糕餅,。也稱重陽糕,。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九月九日……麪餅種棗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標(biāo)紙綵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 又重陽節(jié)蒸糕上的粉制飾物,謂之獅蠻,。亦借指這種蒸糕,。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重陽》:“﹝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麺烝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飣果實(shí)……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于糕上,,謂之‘獅蠻’,。” 宋 吳自牧 《夢粱錄·九月》:“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xì)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入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栗糕’,供襯進(jìn)酒,,以應(yīng)節(jié)序,。”食祿糕 亦作“ 食鹿糕 ”,。 重陽節(jié)民間用米粉、面粉蒸成的糕,。 宋 陳元靚 《歲時廣記·重九上·食鹿糕》:“民間九日作糕,,每糕上置小鹿子數(shù)枚,號曰食祿糕,?!?br>辭青 舊俗每年農(nóng)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人們結(jié)伴游山,,于郊外飲酒,,謂之“辭青”。又稱登高,。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jì)勝·九月·辭青》:“都人結(jié)伴呼從,,於 西山 一帶看紅葉,或於 湯泉 坐湯,,謂菊花水可以卻疾,。又有治餚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br>迎霜宴 古時重陽節(jié)前后邀客相飲所設(shè)的宴席。《日下舊聞考·風(fēng)俗三》:“重陽前后設(shè)宴相邀,,謂之迎霜宴,。”迎霜兔 重陽宴會上所食之兔,。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飲食好尚紀(jì)略》:“九日重陽節(jié),,駕幸 萬歲山 ,或 兔兒山 ,, 旋磨山 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飲菊花酒,?!?span>《日下舊聞考·風(fēng)俗三》:“重陽前后設(shè)宴相邀,謂之迎霜宴,。席間食兔,,謂之迎霜兔?!?br>茱萸女 唐 俗重陽節(jié)登高宴飲時佐酒的女侍,。 歸來得問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幾人,。 唐·張諤 九日宴 古俗重陽節(jié)佩茱萸,,相約登山宴飲,稱茱萸會,。 晉 周處 《風(fēng)土記》:“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 重陽好作茱萸會,,花萼江邊一夜游,。 當(dāng)代·郁達(dá)夫 海上候曼兄不至步原韻奉答 福州 一帶對重陽節(jié)的俗稱。 清 曾文炳 《長汀縣志》卷三十:“重陽,,家蒸栗糕,,採田中毛豆相餽,謂之毛豆節(jié),?!?br>逆節(jié) 陜西 臨潼 風(fēng)俗,。重陽節(jié)登 驪山 ,飲茱萸酒,,親友互贈棗糕,,名曰“逆節(jié)”。 南朝 梁 吳均 《續(xù)齊諧記》:長房 謂( 桓景 )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dāng)有災(zāi),,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本叭缪裕e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又《風(fēng)土記》曰: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shù)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除惡氣而御初寒。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魏晉·陶潛 《九日閑居》 典出自 南朝 宋 檀道鸞 《續(xù)晉陽秋·恭帝》:“ 王宏 為 江州 刺史, 陶潛 九月九日無酒,,於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cè)。未幾,,望見一白衣人至,,乃刺史 王宏 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歸?!焙笠蛞詾橹仃柟适?。亦用作朋友贈酒或飲酒、詠菊等典故,。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唐·李白 《九日登山》 《晉書·孟嘉傳》:“九月九日, 溫 ( 桓溫 )燕 龍山 ,,僚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fēng)至,,吹 嘉 帽墮落,, 嘉 不之覺。 溫 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 嘉 良久如廁, 溫 令取還之,,命 孫盛 作文嘲 嘉 ,,著 嘉 坐處。 嘉 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后以“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的風(fēng)雅灑脫、才思敏捷,。 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唐·杜甫 《九日藍(lán)田崔氏莊》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dāng)。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bào),。一再報(bào),,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而罷。 蘇軾在杭州,,于九日,,舟中望見有美堂上魯少卿飲,以詩戲之曰:“指點(diǎn)云間數(shù)點(diǎn)紅,,笙歌正擁紫髯翁,。誰知愛酒龍山客,卻在漁舟一葉中,?!?br>詩題糕字 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一九:劉夢得(禹錫)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jīng)'中無之,,輟不復(fù)為。宋子京(祁)以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詠:“飚館輕霜拂曙袍,,糗餈花飲斗分曹。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fù)詩中一世豪,。” 遂為古今絕唱,。不敢食糕 《嘉話錄》載:給事中袁高之子袁師德,,九日,出糕謂坐客曰:“某不忍吃,,請諸公食,。” 俯首久之,。蓋以父名“高”故不忍食糕也,。 九日藍(lán)田崔氏莊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強(qiáng)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lán)水遠(yuǎn)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子細(xì)看,。 孟嘉落帽,,前世以為勝絕。杜子美《九日詩》云:“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dá),,不減昔人,。故謂詩非力學(xué)可致,正須胸肚中泄耳,。誠齋詩話 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難之,?!?span>(林謙之曰:)如老杜《九日》詩云:“老去悲秋強(qiáng)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辈煌饺刖浔阕肿謱佟S值谝痪漤暱套兓?,才說悲秋,,忽又自寬,以“自”對“君”甚切,,……“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睂⒁皇路v作一聯(lián),,又孟嘉以落帽為風(fēng)流,少陵以不落為風(fēng)流,,翻盡士人公案,,最為妙法?!八{(lán)水遠(yuǎn)從千澗落,,玉山髙并兩峰寒?!痹娙酥链?,筆力多衰,;今方且雄杰挺拔,喚起一篇精神,,自非筆力拔山,,不至于此?!懊髂甏藭l健,,醉把茱萸仔細(xì)看:則意味深長,悠然無窮矣,。容齋隨筆 劉夢得云:詩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云“醉把茱萸子細(xì)看”,王維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學(xué)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為優(yōu),。對床夜語 高適《九日》詩云:“縱使登高只斷腸,,不如獨(dú)坐空搔首?!崩隙庞小靶邔⒍贪l(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整冠”,亦反其事世,。結(jié)句云:“明年此會知誰?。孔戆衍镙亲屑?xì)看,?!迸c劉希夷“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之意同,。氣長句雅,,俱不及杜。苕溪漁隱叢話 苕溪漁隱曰:此三人(按指杜甫,、王維,、朱放及詩)類各有所感而作,用事則一,,命意不同,。瀛奎律髓 楊誠齋大愛此詩。以予觀之,,詩必有頓挫起伏,。又謂起句以“自”對“君”,亦是對句。殊不知“強(qiáng)自”二字與“盡君”二字,,正是著力下此,,以為詩句之骨之眼也。但低聲抑之讀五字,,卻高聲揚(yáng)之讀二字,則見意矣,。三,、四融化落帽事,甚新,。末句“仔細(xì)看茱萸”,,超絕千古。唐詩廣選 郭明龍?jiān)唬好惫诩戎?,落帽有致,,正冠何為?翻案之說不然,。四溟詩話 七言近體,,起自初唐應(yīng)制,句法嚴(yán)整:或?qū)嵶织B用,,虛字單使,,自無敷演之病……《九日藍(lán)田崔氏莊》:“藍(lán)水遠(yuǎn)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贝酥卸忠嗵摚ざ辛?。中唐詩虛字愈多,,則異乎少陵氣象。詩藪 盛唐句法渾涵,,如兩漢之詩,,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渾涵,?!纭胺嫡杖虢冢瑲w云擁樹失山村”,,故不如“藍(lán)水遠(yuǎn)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也。此最詩家三昧,具眼自能辨之,。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九日》、《登高》……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xì)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唐詩鏡 一起二語,,意凡幾折,。三、四不勝傷感與時俯仰之情,。楊誠齋謂翻案為奇,,非也。孟嘉何嘗以落帽為風(fēng)流,,子美又何嘗以不落為風(fēng)流耶,?五、六雄高氣與寒山相敵,。結(jié)語傷慨留連,,味之不盡。唐詩歸 鐘云:凡雄者貴沉,。此詩及“昆明池水”勝于“玉露凋傷”,、“風(fēng)急天高”蓋以此。王元美謂七律虛響易工,,沉實(shí)難至,,似亦篤論,而專取四詩為唐七言壓卷,,無論老杜至處不在此,,即就四詩中已有虛響、沉實(shí)之不同矣,,不知彼以何者而分虛響,,沉實(shí)也?特錄此黜彼,,以存真詩,。鐘云:二語雖一氣,然上語悲,,下語謔,,微吟自知,不得隨口念過(“羞將短發(fā)”二句下),。鐘云:“健”字妙于立言(“明年此會”句下),。鐘云:“仔細(xì)看”三字悲甚,,無限情事,妙在不曾說出(末句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蔣一葵曰:次,,流水聯(lián),在七言尤難,。五,、六,以“落”字映起“寒”字,。結(jié),,達(dá)者之言,“仔細(xì)”方言而雅,。陸深曰:尾聯(lián)悲,感中頓悟,。劉辰翁曰:此詩經(jīng)誠齋說盡,,舊曾手寫,誤作“好把”,,便覺情性甚遠(yuǎn),,因贊其妙。董益曰:欲悲而喜,,才喜而悲,,曲盡懷抱。郭正域曰:“明年”句淺時真,。周珽曰:胸中元化,,筆底造工。一句一字,,幽妍爽豁,。陳繼儒曰:出世心眼,動人曠懷,,古今絕調(diào),。唐詩評選 寬于用意,則尺幅萬里矣,。誰能吟此而不悲,,故曰可以怨。瀛奎律髓匯評 紀(jì)昀:“冠”,、“帽”字復(fù),,前人已議之。一說“看”謂藍(lán)水,、玉山,,非看茱萸也,亦自有理,不同穿鑿,。許印芳:老杜五,、七律常有對起對結(jié)者,此詩但對起耳,。三,、四語一事化用兩句,此律詩用事之一法,?!濉⒘鶎懍F(xiàn)景,,造句警拔,,通篇俱振得起,此最宜學(xué),。結(jié)句收拾全題,,詞氣和緩有力,而且有味,。何義門云:前半跌宕曲折,,體勢最佳。此賊中作,,故尤悲涼,。非獨(dú)嘆老而已。杜詩詳注 朱瀚曰:通篇傷離,、悲秋,、嘆老,盡歡至醉,。特寄托耳,。公曾授率府參軍,用孟嘉事恰好,。唐七律選 張南士云:此詩八句皆就題賦事,,不溢一字。起以“悲秋”,、“今日”暗指“九日”二字,,然對如不對,奇絕,。若“藍(lán)水”二句,,世多以寫境忽之,此與崔曙“三晉云山”二語正同,,正登高也,?!谅渚渲睿?dāng)與萬楚《五日觀伎》比看,。一見續(xù)命縷而翻欲死,,一見茱萸囊而唯恐不生,本地風(fēng)光,,何其神也,?前人亦以此擬三唐第一,要與《黃鶴樓》《盧家少婦》同妙,,神品無優(yōu)劣也,。讀杜心解 “老去”“興來”,一篇綱領(lǐng)……字字亮,,筆筆高,;三、四,,宋人極口,,然猶是“隨波逐浪”句;五,、六,乃所謂“截?cái)啾娏鳌币病?/blockquote>杜詩鏡銓二句直下,,中具幾許曲折(“老去悲秋”二句下),!結(jié)處仍與“老去悲秋”相應(yīng)?!翱础弊旨粗杠镙?,意更微妙。異鄉(xiāng)佳節(jié),,寫得十分慷慨纏綿,。聞鶴軒初盛唐評選讀本陳德公曰:三、四跳脫有筆致,。第六高涼名句,,結(jié)更不為衰寂,故是警篇,。評:三,、四一事作兩筆寫,而意自相承,。古人往往有此,。末句著“醉把”作趣,然亦從第二“盡君吹”生出,,“盡歡”則醉矣,,且三,、四一聯(lián),更是描摹醉態(tài),。 九日齊安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嘆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淚沾衣。 此以“塵世”對“菊花”,,開合抑揚(yáng),,殊無斧鑿痕,又變體之俊者,。后人得其法,,則詩如禪家散圣矣。唐詩鼓吹箋注 起句極妙,。江涵秋影,,俯有所思也;新雁初飛,,仰有所見也,。此七字中,已具無限神理,,無限感慨,。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 一句七字,寫出當(dāng)時一俯一仰,,無限神理,。異日東坡《后赤壁賦》“人影在地,仰見明月”,,便是一付印板也,,只為此句起得好時,下便隨意隨手,,任從承接,。或說是悲憤,,或說是放達(dá),,或說是傲岸,或說是無賴,,無所不可,。東坡《后赤壁賦》通篇奇快疏妙文字,,亦只是八個字起得好也(首四句下)。得醉即醉,,義何怨乎,?“只如此”三字妙絕。醉也只如此,,不醉亦只如此,,怨亦只如此,不怨亦只如此(末四句下),。五朝詩善鳴集 用舊事只當(dāng)未用一般,,善翻新法。唐三體詩評 此句(按指“塵世難逢”句)妙在不實(shí)接登高,,撇開“怨”字,。后半?yún)s一氣貫注。唐詩繹 通體渾灝流轉(zhuǎn),,揮灑自然,,猶見盛唐風(fēng)格。唐七律選 真正宋調(diào)之祖,。只以三四膾炙人口,,故錄之、然熟滑氣滿行間矣,。唐詩貫珠 起賦景,,次寫事,下六句議論,,另一氣局。格亦俊朗松靈,。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 中二聯(lián)亦只是自發(fā)其一種曠達(dá)胸襟,,然未必非千秋萬世賣菜傭、守錢虜之良藥也,。至其抑揚(yáng)頓挫,,一氣卷舒,真能化板為活,,洗盡庸腔俗調(diào),,在晚唐中豈宜得乎?七,,一筆束?。弧爸蝗绱恕闭?,言古往今來,,任從何人,,斷不能翻此局面也。唐詩箋注 通幅氣體豪邁,,直逼少陵,。唐詩選勝直解 通篇賦登高之景,而寓感慨之意,。唐賢小三昧續(xù)集 通首流轉(zhuǎn)如彈丸,,起句尤畫手所不到。桐城吳先生評點(diǎn)唐詩鼓吹 此等詩,,自杜公外,,蓋不多見,當(dāng)為小杜七律中第一,。唐詩近體 撫時生感(“塵世難逢”句下),。對句忽拍合“九日”,自然連屬,,故妙(“菊花須插”句下),。養(yǎng)一齋詩話 晚唐于詩非勝境,不可一味鉆仰,,亦不得一概抹殺,。予嘗就其五七律名句,摘取數(shù)十聯(lián),,剖為三等……上者風(fēng)力郁盤,,次者情思曲摯,又次者則筋骨盡露矣,。以此法更衡七律,,如“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七言之上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題注:時年十七 獨(dú)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顧云:真意所發(fā),忠厚藹然,。唐詩正聲 吳逸一曰:口角邊說話,,故能真得妙絕,若落冥搜,,便不能如此自然,。唐詩廣選 蔣仲舒曰:在兄弟處想來,便遠(yuǎn),。唐詩直解 詩不深苦,,情自藹然,,敘得真率,不用雕琢,。唐詩解 摩詰作此,,時年十七,詞義之美,,雖《涉岵》不能加,。史以孝友稱維,不虛哉,!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自有一種至情,,言外可想。徐充曰:“倍”字佳,?!吧僖蝗恕闭龖?yīng)“獨(dú)”字。唐賢三昧集箋注 情至意新,。《陟岵》之思,。此非故學(xué)《三百篇》,人人胸中自有《三百篇》也,。唐詩箋要 右丞七絕,,飄逸處如釋仙仗履,古藻處如軒昊衣冠,,其所養(yǎng)者深矣,。絸齋詩談 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加一倍凄涼,。磧砂唐詩 謙曰:圣嘆曾言,唐人作詩每用“遙”字,,如“遙知遠(yuǎn)林際”,、“遙知兄弟登高處”,皆用倩女離魂法也,,極有遠(yuǎn)致。詩境淺說續(xù)編 杜少陵詩“憶弟看云白日眠”,、白樂天詩“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皆寄懷群季之作,此詩尤萬口流傳,。詩到真切動人處,,一字不可移易也。 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容 (唐·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臺,,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云山皆北向,,二陵風(fēng)雨自東來。 關(guān)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此篇句律典重,,通篇勻稱,情景分明,,又一意直下,,固足為法。但看音律不雄渾,,絕似中唐,。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 “曙色開”妙。一是高臺久受煙沒,,氣象忽得一開,;一是登高臺人久抱抑郁,情思忽得一暢(“此日登臨”句下),。增訂唐詩摘鈔 起聯(lián)見題,,次聯(lián)寫景,中聯(lián)敘事,,末聯(lián)寓意,。格法嚴(yán)正,風(fēng)調(diào)高古,,興象玲瓏,,悉備此作。昔人取七言律壓卷者,,或以沈佺期《獨(dú)不見》,,或出崔顥《黃鶴樓》,然沈中二聯(lián)語意微重,,崔起四句非律詩正格,,必求盡善,恐無過此篇也,。一氣舒卷,,毫無痕跡。唐賢清雅集 形勢物候俱確切,,不獨(dú)詩格雄健,,古人學(xué)問真實(shí)如此。唐宋詩舉要 吳曰:宜看其興象高華,不在追求字面,。 九日 (唐·李商隱) 題注:商隱為令狐楚從事,,楚既歿,子绹?yán)^有韋平之拜,,惡商隱從鄭亞之辟,,疏之。重陽日,,商隱留詩于其廳事,,绹睹之慚悵,扃閉此廳,,終身不處,。 曾共山翁把酒卮,霜天白菊繞階墀,。 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學(xué)漢臣栽苜蓿,,空教楚客詠江籬,。 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 李商隱員外依彭陽令狐楚,,以箋奏受知……彭陽之子绹?yán)^有平之拜,似疏隴西,,未嘗展分,。重陽日,義山詣?wù)?,于廳事上留題,,其略云:“曾共山翁把酒時……”相國睹之,慚悵而已,,乃扃閉此廳,,終身不處也。李義山詩集輯評 何焯曰:一氣鼓蕩,,言不為蓄駿之計(jì),。紀(jì)昀曰:后四句太訐,非詩人之意,。絸齋詩談 “曾共山公把酒時,,霜天白菊繞階墀”,觸物思人,,已成隔世。十年泉下雖無消息,九日樽前卻有所思,,一開一合,,總說傷心,“不學(xué)漢臣栽苜?!?,既未曾施恩;“空教楚客詠江蘺”,,但責(zé)其禺慕,。“郎君官貴施行馬”,,彼先拒我,;“東閣無緣得再窺”,我豈無情,?通篇如訴如泣,,妙不可言。玉谿生詩意 一二昔,。三結(jié)一二,,四起。五指絢,,六自己,。七結(jié)五六,八結(jié)前四,。苜蓿以秣宛馬者,,喻不以祿榮才士也。漢臣比楚,,楚客自比,。小清華園詩談 李義山之“曾共山翁把酒時……”能寓悲涼于蘊(yùn)藉,然不如韓昌黎之《左遷至藍(lán)關(guān)示侄孫湘》,,雖不無怨意,,而終無怨辭,所以為有德之言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