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顧名思義是有名氣的教師,,有人把名師叫著“三好教師”,,即“干得好”(高效工作)、“寫得好”(總結反思),、“講得好”(交流提升),,其核心是“把‘在研究狀態(tài)下工作’落實到底”。沒有突出的教育教學業(yè)績,不能稱之為有作為的,、真正的“名師”;沒有形成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文章,、著作),不可能是有經(jīng)驗,、真正意義上的“名師”,;沒有自覺有效的經(jīng)驗成果的總結交流習慣以及較高的學術影響力,,也不可能是有思想,、有智慧的“名師”,。 為此,,我們每個人應當以教育教學的研究為主線,,“學習,、實踐、總結,、反思、交流”,把握細節(jié),注重落實,,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功力,,走專業(yè)化發(fā)展之路,。這樣的老師才能成為受學生喜愛和愛戴的“好老師”,才能由經(jīng)驗型教師成長為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才能在日益復雜,、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贏得進步,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動權和更多機會,。 名師,,應該是教育實踐領域中的佼佼者,。他們何以能那么有名氣?首先是因為課上得好,教學效果顯著,,受學生的歡迎,受同行的認可,。在全國各地,他們上過許多的公開課,。在很多地方,聽說名師要來上課,,大家都想一睹名師的風采。 其次是他勤于寫作,,常有文章見諸報刊,有的還著書立說,,我一直認為,,能寫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課,。因為,,一節(jié)課和一篇文章的要素幾乎是一樣的,,都包含主題,、材料(素材),、技巧和語言四個基本的元素,。 名師的課我聽過不少,,他們確有一些共同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熱情洋溢,,活力四射;比如聲情并茂,、情真意切,;比如師生平等,、水乳交融等等,還有設計精巧,,妙趣橫生,,給了我很多的啟示,很享受,。 一句無心的話,,一次不經(jīng)意的行為、一種習慣的態(tài)度……課堂教學中微不足道的細末之處,,往往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平,,折射著教師的教學思想,表達著教師的教學風格,,體現(xiàn)出一位教師的實力和功力,。 點滴的微末決定著學的成敗,絲毫的細節(jié)決定著課堂效率與質量,。關注細節(jié),其實就是關注新課程的理念是否落實到位,,就是關注教學行為能否根據(jù)新課程的要求重新塑造;關注細節(jié),,就是追求教學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學的智慧,;把握細節(jié),,更是提升教師教學智慧的必經(jīng)之路,。常言道:教學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今天,,我們的教育并不缺乏踐行者,我們缺乏的是向更高境界“加速”的追求者,。教學活動永無止境,,怎樣創(chuàng)造“以較小的投入獲得較高的教學功效”的教學方法,是名師高人一籌之處,。其實并沒有捷徑?!笆焐桑缮A,?!?/section> 在教學過程中,,或許我們會取得成功,或許我們會有失敗,,但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熱愛學生,,苦心尋求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手段,教學的趣味性自然會生發(fā)出來,,就能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 成長=經(jīng)驗+反思,。這是波斯納(Posner)關于教師成長的經(jīng)典公式,。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但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作為教師,,如果只是讀書、教書,、不寫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敗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 要使自己盡快地成長起來,,只有不斷反思,。堅持寫教學后記或教學隨筆,這樣不僅能逐漸培養(yǎng)起隨時開展教學反思習慣,,更能使我們逐漸向專家型教師靠攏,。 我一位退休的特級教師網(wǎng)友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國教育界實際上有兩類名師,一類是手上有“名師”證書的名師,,他們是各級政府評定的,;還有一類是手上并沒有“名師”證書,但他們的的確確是名師,。 不可否認的是,,政府評定的名師中,的確有一些是真名師,。我認為,,那些真正的名師,其實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被評為名師,。 作為教師,,我們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是:成長需要自立生活和自主思考,外在條件僅起輔助作用,,真正的成長還得要靠自己的努力,。這話其實也適合教師自己說給自己聽。 教師的成長要靠自己的努力,,教師隊伍中那些真正的名師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長起來的,。一個教師,不要期望靠誰來把自己打造,、包裝成名師,,貼上名師的標簽四處炫耀。 可是,,如今有一種教育管理現(xiàn)象卻不得不讓人深思,。一些教育管理者動輒要把某個教師“推”上去,,要把他打造成名師,,而且還要打造成“卓越”的名師。這種急功近利,、違反教師成長規(guī)律的現(xiàn)象值得每一個人反思,。 自古以來,所謂名師不單單指學校里的名教師,,也指其他行業(yè)有名的人才,,他們都堪稱人師。比如,木匠行業(yè)的祖師爺魯班,,中國禪宗的始祖達摩,,提出“即心即佛”理論的寶志禪師,戲曲界的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 這樣的名師或大師,,其他行業(yè)還有很多,。我要說,他們的功成名就,,絕不是誰人精心打造的結果,,而是靠自主發(fā)展,自主創(chuàng)新,,最終造詣深厚,,進而產(chǎn)生特殊的社會貢獻和社會影響力,并家喻戶曉,。 如果名師確實可以打造,,那么我們離遍地名師也就不遠了。 名師的成長,,說到底,,與他們個人善于獨立思考、勤于實踐探索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分不開,。 單就中國教育史上的名師來說,,他們身上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十分突出。從古到今,,創(chuàng)立道學的李耳,,萬事師表的孔丘,強調反求諸己,、主張“慎獨”的修養(yǎng)方法的孟軻,,倡導尊師重教、提出學以致用理論的荀況,,都是名副其實的卓越之師,。此外,陳嘉庚,、張伯苓,、徐特立、黃炎培,、陶行知,、胡適、晏陽初、楊賢江,、吳玉章,、陳鶴琴、吳貽芳,、葉圣陶,、董純才、段力佩,、斯霞等,,都堪稱一代名師而為人敬仰。誰能證明,,他們之所以成名是被某個人或者組織精心打造的呢,? 就教學范圍而言,我們所說的名師,,多指社會公認的有重大貢獻和影響的教師,。他們長期扎根于教育教學第一線,有專業(yè)可授,,有學問可傳,,有教育教學思想可以研究。這樣的名師,,在教育教學思想,、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均不同程度超越了前輩和同行,,都對各自的術業(yè)有或大或小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他們通過授業(yè)實踐或自己的著述,留下了豐富的教育教學思想,、方法和事跡,。從本質上說,他們的成長是一種個性化成長,,這種成長是他人無法模仿也模仿不了的,,更是任何人打造不出來的。 作為教育管理者,,希望教育界多出名師,,不斷出現(xiàn)卓越教師,引領教育發(fā)展,,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動輒把“打造名師”當作管理理念,,動輒采用行政手段評選名師,并給所謂的名師貼上市級、省級,、國家級的行政化標簽,,這是違背人才成長規(guī)律的做法。 試問,,如果我們評選出來的一些名師的“名”只是停留在“名師證書”上,,他們有社會影響力的教育實踐、教育思想和教育著述究竟在哪里,? 某市評選的某些名師,,除了拿到一紙證書外,本地同行很少知道他們究竟哪里有名,。甚至,,某個名師常以“國家級”名師自我炫耀,喜歡四處作報告,,內容卻沒啥新意,。在結尾時,卻幾次三番讓大家記下他的聯(lián)系電話和地址,,說,,需要多少書請在回執(zhí)單里寫清冊數(shù)。聽講的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名師的那些天花亂墜的講話,不過是為了達到賣書的目的,。某些名師借助名師的標簽,,四處活動,掙外快,,這不是把名師硬生生搞成了“狗皮膏藥”嗎,? 教育管理者與其奢談打造名師,不如充分尊重人才,。譬如,,把功夫花在發(fā)現(xiàn)人才上,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多給他們提供外部條件,讓他們更好地獨立思考,,自主成長,。譬如,尊重人才成長規(guī)律,,減少對人才正常工作的行政干擾,,克服揠苗助長的政績沖動,,讓他們充分發(fā)展?jié)撛诘哪芰Γ屗麄冏约撼砷L為名師,。這才是教育管理者要盡心做好的主業(yè),。 總之,名師是打造不了的,,卓越之師更是打造不了的,。一句話,那些真正的名師確有貢獻,,他們淡泊明志,,自有樸素的教育情懷,同時也是明智之師,。他們反對給自己貼名師的標簽,。他們深深地懂得:要想成為名師或者卓越之師,需要靠教師自己終身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