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思呈 錢鍾書一向犀利,他說,“現(xiàn)代人有兩個流行的信仰,。第一:女子無貌便是德,,所以漂亮的女人準(zhǔn)比不上丑女人那樣有思想、有品節(jié),;第二:男子無口才,,就是表示有道德,所以啞巴是天下最誠樸的人,。也許上夠了演講和宣傳的當(dāng),,現(xiàn)代人矯枉過正,以為只有不說話的人開口準(zhǔn)說真話,,害得新官上任,,訓(xùn)話時個個都說:‘為政不在多言,’恨不能只指嘴,、指心,、指天,三個手勢了事,?!?/p> 這兩點,第一點先不贅,,第二點在今天仍是妥妥的適用。小時候最經(jīng)常被接受的教誨便是“不要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話雖沒錯,但心理上卻造成一個誤會,,好像語言的巨人就必定是行動的矮子,。又好像表達能力太強必定意味著華而不實。這個誤解也推而廣之,,在戀愛中,,很多人習(xí)慣認為,那個訥于言的,,更可靠點,。 套用錢鍾書的話正是,密封牢鎖的箱子,,一般人總以為里面結(jié)結(jié)實實都是寶貝,。高松年在昆明第一次見韓學(xué)愈,因為韓是結(jié)巴,,所以高覺得他誠懇安詳,,像個君子。戀人也同樣,說得少,,便“仿佛每個字都有他全部人格作擔(dān)?!薄?/p> 常聽朋友埋怨男友或者先生不愛表達不愛溝通,。有朋友說,,如果想讓他們跟自己多交流,他們倒理直氣壯了,,說“你應(yīng)該懂我的,,不必要總是說啊?!弊詈?,這些溝通未遂的女人們得出結(jié)論:“男人不喜歡‘談’戀愛,他們喜歡做戀愛,?!边@倒也成為很多男人的自我定位,仿佛如果致力于語言溝通,,倒顯得娘娘腔,。慢慢地,“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種二元化思維似乎被默默接受,。 男人都是這樣的嗎?似也未必,。英國哲學(xué)家以賽亞伯林,,二戰(zhàn)后在列寧格勒遇到阿赫瑪托娃,兩人就徹夜長談14個小時,。也因為這14小時他愛上她,。14小時的純粹交談,需多么浩瀚的內(nèi)心和多么充沛的元氣,? 如果用我們曾經(jīng)接受過的某種觀念,,這種滔滔不絕的話癆何等淺薄。但表達,,以及激發(fā)對方表達,,以及表達之后達成的相知,它的魅力,,慢慢地征服了我這顆中年老心,,更甚于基于視覺和欲望的“愛情”。它讓我感到人世那如抽絲剝繭的可以分享的穩(wěn)固鏈接,。 關(guān)于這個問題,,有一部我常常提到的小說《萬物的簽名》講得尤其好,。雖然小說的后半部加入了廢奴、孌童,、異域土人,、達爾文進化論等等令人眼花繚亂的元素,還注入很多神神叨叨的調(diào)調(diào),,幾乎變成一部貪心的好萊塢大片,。但是小說的前半部,阿爾瑪?shù)某砷L過程,,對我一直有最好的勵志效果,。 阿爾瑪?shù)膵寢專劝⑻佧惪怂?,重視語言交流,。而且她的要求是:不是說話,而是交談,。她對大女兒,,其貌不揚而犀利的阿爾瑪,要求是:“談話不該是一場拼命奔向終點的比賽,,要讓你的交談?wù)哒f完他的想法,。”對二女兒,,美貌而沉默的普魯絲登,,她的要求是:“你不參與閑言碎語固然令我贊賞,但避開交談又是另一回事,。羞澀,,只是另一種虛榮。只是乖巧是不夠的,,普魯?shù)墙z,你還得讓自己變得聰明,?!?/p> 所以,基于這樣的教育,,阿爾瑪從開始學(xué)會說話起,,就無法把爭論擱在一旁。爭辯是她的第一個保姆,。這是一部主題駁雜的小說,,如果要為它找個主題,我覺得可能是相知:阿爾瑪和她的父親,,阿爾瑪和安布羅斯,,還有阿爾瑪跟她的科學(xué)家同行華萊士,阿爾瑪和她的妹妹。阿爾瑪,,一顆智慧的大腦一生都在“了解”另外一些大腦,、另外一些靈魂。它了解的方式,,離不開不斷地表達,、詢問和爭辯。 與安布羅斯熟識之后,,安布羅斯坦言了自己曾經(jīng)發(fā)瘋的事,。對此,阿爾瑪不安,,她需要了解他,,所以需要了解這發(fā)瘋——既然這是他的一部分。她閱讀神秘主義者波墨的著作,,翻閱白畝莊園藏書室里所有的老科學(xué)家以及已經(jīng)絕跡的古怪術(shù)士們的作品,。 安布羅斯發(fā)現(xiàn)她這些研讀后,問:你為什么不直接來問我,。那是長達幾個頁碼的交談,,最后,安布羅斯問:“阿爾瑪,,我們是不是在爭吵,?”阿爾瑪說:“我生來就愛爭論,爭論是我的第一個保姆,,爭論是通往事實最堅定的道路,,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對抗迷信的思考或是懶散的定律?!?/p> ▲ 伊麗莎白·吉爾伯特作品《萬物的簽名》中譯本封面 看到這些細節(jié)我很感動。因為我們聽多了“成書三十卷,,勸人緘默”的教誨,。也聽多了對心照不宣、此處無聲勝有聲,、不著一言盡得風(fēng)流的相處形式的贊美,。可是若真有這么兩個人,,若不是經(jīng)過很多的“有聲”的了解,,那“無聲”就不是默契,,而是空洞,那不宣的,,就不是心照,,而是隔絕,那不著一言的,,則未必是風(fēng)流,,有可能是下流。 也有一些語言,,只是為說話而說話,。有時是為了填補社交中的空白,有時是炫技式的語言公關(guān),。他們琢磨著“怎么回答才機智”,,而不是“怎么回答才真實”,琢磨著“如何聊得安全”,,而不是“如何聊得深入”,。心靈不在場的交談,量再大,,也只是說話而已,。那不在我們討論的范疇內(nèi)。 前不久參加了一次名為“見信如晤”的活動,,活動上有人閱讀了茨維塔耶娃寫給里爾克的最后一封信(因為當(dāng)時里爾克重病,,收到信不久就去世了),信中倒數(shù)第二句話是:“萊納,,給我寫信,!”這是催人淚下的一個請求,因為是面臨永別的事實,,但那溝通永被隔絕的絕望,,何等痛切。這讓我想到,,“信”這種形式的迷人之處,,就在于那悠長的溝通。我們懷念寫信的日子,,懷念的大概就是:在語言中,,無窮無盡往深處走的悠長,。 原標(biāo)題:我們不要說話,,我們要交談 |
|
來自: 昵稱34661179 > 《短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