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說“臨終”這個話題前,我想先來說這么一則故事: 一位父親即將離世,,兒子在一旁抓起父親的手,,父親的手十分冰冷,兒子馬上命令弟弟說:“爸爸冷,,快拿毯子蓋上,!”,父親幾天幾夜沒進水進食了,。母親清早送來現(xiàn)榨的西瓜汁,,裝在奶瓶里,輪流喂父親喝,,兄弟倆每天都在交流父親今天到底喝了多少水吃了多少東西,。父親想掙脫鼻子上的氧氣管,兄弟兩一人一邊強按住父親的手,,直到父親的手徹底綿軟,。幾天后,父親離世了,,他們這同意才拔下了連接在父親身上的所有管子:輸氣管,、輸液管、心電圖儀,。 看完這則故事,,或許你覺得兄弟倆做的很對。的確,,絕大部分人面對親人的離世前,,可能都是這么做的。 但其實,,你這么做,,反而給你的親人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 人們關于臨終的認識普遍有很多誤區(qū),,所以這篇文章,,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給生命以舒適、寧靜甚至美麗的終結,。 而我,,希望你能耐心地看完,。 臨終期我們該做什么? 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有時可以短到24小時),。在這一階段,,醫(y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轉為“減輕痛苦”。 而一般情況是: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動接受這樣的“待遇”:一是過度治療,。有些病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創(chuàng)傷性的治療。另一個極端是治療不足,,也就是說,,病人的痛苦和不適直到死亡也沒有得到充分解脫。 [1]病人渾身發(fā)冷 臨終的病人周圍循環(huán)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濕又冷,,摸上去也是涼涼的。 這時候,,你千萬不要以為病人是因為冷,,需要加蓋被褥以保溫。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褥,,絕大多數(shù)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無法忍受,。 [2]病人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使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順理成章,但事實是,,他們已經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也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饑餓”。 正確的做法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人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嗎啡或者其他的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3]脫水狀態(tài),,吞咽困難 病人常常會出于脫水狀態(tài),吞咽出現(xiàn)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 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yǎng)的狀態(tài)會造成血液內酮體的累積,從而產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歡欣感,。這時候即使灌輸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的欣快感。 而且,,強制給病人喂食,,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后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 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脫水問題,,但同時會造成病人的水腫、惡心和疼痛,。 [4]與病人的交流減少 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甚至死前的三個月之久,不少病人與別人的交流會減少,,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不要以為這是拒絕家人親人的關愛。這是臨終病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 一項對100個晚期癌癥病人的調查顯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不會處于一個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態(tài)。但死前的最后6小時,,清醒者僅占8%,,42%處于嗜睡狀態(tài),一般人處于昏迷狀態(tài),。 所以應該抓緊與病人的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5]所謂的死亡咆哮聲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會變得松弛,,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者肺部的分泌物會發(fā)出咯咯的聲響,,醫(yī)學上稱為“死亡咆哮聲”,,使人聽了很不舒服。 但此時用吸引器吸痰常常會失敗,,并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 此時正確的做法是:將病人的身體翻向一側,頭枕高一些,,或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物,。 臨終的病人在呼吸時還可能會發(fā)出嗚咽聲或吼嗚聲,,不過病人不一定有痛苦,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xù)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記住,沒有證據(jù)表明緩解疼痛的藥物會促使死亡,。 [6]聽覺 聽覺是最后消失的感覺,,所以,不想讓病人聽到的話,,即使在最后也不該隨便說出口,。 給生命最后的尊嚴 對于臨終者,最大的仁慈和尊嚴就是避免不必要的,、不適當?shù)?、?chuàng)傷性的治療。不分青紅皂白地”不惜一切代價“搶救,,難道不覺得愚蠢和殘忍嗎,? 生和死都是自然現(xiàn)象,自然會把生命的最后時光安排得這樣合理,,這樣美好,,這樣的.....自然而然,也許是人類的自作聰明的橫加干涉,,死亡的過程才變得痛苦而又漫長,。 所以請正確認識臨終,給死亡以溫度,,給生命以最后的尊嚴,。 帶著輕松、美麗踏進另一個世界或許ta會走得更好,。 以上內容由小醫(yī)駕到誠意出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