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下過雨,,上周日出門尋找紅蓼,踩了一腳爛泥,,竟然一棵沒見到,,所幸的是回來的路上看見水邊的那一叢單瓣的芙蓉花開了。初開的花朵有幾分單純的美,,好像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初次參加社交,驚訝地開著他,,他,,她,呀,,原來他們都是這樣的呀?。?/p> 回想起來馬路邊的芙蓉似乎早就開了,,因為灰大,,葉子和花都灰突突的,那次從九華山回來,,下了高速在包河大道路邊等車偶爾瞥見過,。記得長江西路出城口路邊也有,也許因為要起遮擋的用途選用這生長迅速高大又開花的植物吧,。其實我以為古人更能解意:《長物志》上說,,“芙蓉宜植池岸,臨水為佳,。若他處植之,,絕無豐致” 。 芙蓉最早即為荷花的別稱,。屈原的《離騷》中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魏晉時期的詩人曹植,、潘岳,、鮑照均作過《芙蓉賦》,直至唐代荷花還常被叫作芙蓉,。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李白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人對兩者還是有嚴格區(qū)別的,,芙蓉,即指荷花,;木芙蓉,,則指我們今天所說的芙蓉花。大約自宋代起,,荷花便不叫作芙蓉了,,如蘇軾的親家文同的芙蓉詩,便是吟詠木芙蓉的:“蜀國芙蓉名二色,,重陽前后始盈枝,。畫調粉筆分班處,繡引金針閑刺時',。 芙蓉是錦葵科,,木槿屬。芙蓉原產于我國,,四川,、云南、湖南,、廣東等地均有分布,,而以成都一帶栽培最多,歷史悠久,,蜀后主孟昶在城墻上遍種芙蓉,,所以成都又有”芙蓉城“之稱,這就是成都簡稱“蓉城”或“蓉”的由來,。芙蓉花現為是成都的市花,。說實在話,去過成都多次,,但是只流連于美食,,從來還沒注意過芙蓉花。 芙蓉花開在清晨,,顏色粉中透白,,隨日光漸高顏色變深,,到了傍晚成了深紅色,所以又稱三變花,、醉芙蓉,。宋人似乎偏愛芙蓉花,找一下有關芙蓉的詩句,,宋朝為最,,不僅王安石、歐陽修都寫過有關芙蓉的詩,,其他也都從美貌,、耐寒多個層面贊美芙蓉花。王安石的詩云:'水邊無數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濃,。正似美人初醉著,強抬青鏡欲妝慵',。歐陽修這樣寫:“紅芳曉露濃,,綠樹秋風冷”,都是尋常的寫法,。陳襄的《中和堂木芙蓉盛開戲呈子瞻》道:'千林寒葉正疏黃,,占得珍叢第一芳。容易便開三百朵,,此心應不畏秋霜',。這“容易便開三百朵”寫得真好,蜀峰灣的芙蓉花也是,,到了時節(jié),,嘩啦啦一天就開幾百朵,在石橋的兩邊,,似乎滿坡遍野都是,,秋風漸起,人在花海里似乎隨之蕩漾了起來,。心中想起唐詩中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來,。 唐王維有過一首詩:'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是唐人意境,;宋蘇軾卻有這樣的小詩:'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葉。將歸問夫婿,顏色何如妾',。另是一番兒女私情了,。 《紅樓夢》里寶玉為晴雯寫過一篇祭文《芙蓉女兒誄》,我以為晴雯的美麗和性情和芙蓉真的很相匹配,,生于尋常,,爛漫天真,不畏霜露,,傲然秋風,,晴雯死后化為芙蓉花仙,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我映像里的芙蓉還是宋徽宗趙佶的《芙蓉錦雞圖》,。這位不愛政治酷愛藝術的皇帝描畫了秋色宜人時,芙蓉花開,,錦雞飛落花枝,,花影搖曳,,蝴蝶追逐,,相應成趣的圖畫。趙佶自題道:“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這里的拒霜就是芙蓉,。文字記芙蓉花農歷八月才開花,現在園藝品種夏末就會三三兩兩地開起來,。中秋之后,,芙蓉花不怕寒露風霜,以其豐姿艷麗,、傲然成叢,,占盡秋色,所以又名“拒霜花”,。自古以來芙蓉花多叢植于廳前,、墻邊、路旁,,特別宜于配植水濱,,開花時波光花影,相映益妍,,自有一番妖嬈,。所謂:人家盡種芙蓉樹,臨水枝枝映曉妝。更有古人云芙蓉:'宜蘆花映白,,宜楓葉搖丹',。楓葉荻花木芙蓉竟是一幅美好的秋色圖了。 宋人王禹偁寫過一首《栽木芙蓉》:'憶在長洲縣,,手植芙蓉花,。春栽秋成樹,枝葉青婆娑,。八月寒露下,,朵朵開紅葩。輕團蜀江錦,,碎剪赤城霞,。香侵賓朋坐,艷拂人吏衙,。凌霜伴松菊,,滿地如桑麻。歲寒萬木脫,,斫筍留根查,。春雷一聲動,又長新枝柯',。形象地描述了芙蓉花的栽培,。家里沒院子,種不了芙蓉,,沒水,,種了也俗,我相信要說黛玉是芙蓉仙子也一定是指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芙蓉,,木芙蓉和黛玉是無論如何沾不了邊的,。 想參加物候記的活動 1、加入微群,,多在自然課堂發(fā)言 2,、多多轉發(fā)物候記的帖子 3、堅決地支持打賞 讓我們了解你,, 氣味相投人總會走到一起來,。 掃碼微友中轉站 參加自然微課堂! 二維碼有效期到09月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