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針灸》精裝本 內容簡介 《靈樞》,,又稱《針經》、《九針》與《素問》合稱《黃帝內經》,。其在針灸上的絕對權威地位為歷代針家所公認,。 自《靈樞》問世以來,著名注經家前有楊尚善,、王冰后有張介賓,、馬蒔、張志聰,。近代尤其是近幾年出版了許多《靈樞》注本,。這些著述為研究《靈樞》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由于《靈樞》文義深奧,,諸家批注不一,以致初學者無從著手,,望“書”興嘆,。臨床上更不知如何應用。兩千年來對《靈樞》的研究一直徘徊在純理論的范圍,,針灸臨床上幾乎看不到《靈樞》針灸理論的真正實行,。 《靈樞針灸》首次從臨床應用角度,將《靈樞》與《素問》中的相關針灸論述重新編排,,從如何根據臨床癥狀進行經脈辦證到經脈病變的治療方案,從經脈與輸穴的關系到輸穴的主治,,從輸穴的功能到輸穴的選用配伍,,從刺法的應用到不同病變的針刺深淺,從出針時機到針后的“氣至”“得氣”,從針刺補瀉手法到如何客觀地觀察補瀉結果,,從針刺禁忌到誤針的危害等等,。使初學者在循序漸進地進入《靈樞》針刺理論精髓的同時,亦能清楚地了解如何將這些理論具體應用于臨床診斷及治療,。這樣,,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回到理論,,逐步領略《靈樞》中登峰造極的針灸境界,,從而對針灸這門古老醫(yī)術產生真正的信心和熱愛。 同時,,《靈樞針灸》亦是首次跨越了兩千年針灸歷史,,對《靈樞》之后歷代針灸名著以及現代各種針灸理論,以《靈樞》為依據,,進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討論。如《難經》中的奇經八脈,、補母瀉子理論,、《脈經》中的輸募穴理論、《針灸甲乙經》中的郗穴理論,、《千金要方》中的奇穴理論,、《針經指南》中的八脈交會穴理論、《子午流注針經》中的子午流注針法,、《云歧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中的迎隨補瀉理論,、《神應經》中平補平瀉理論,以及近代出現的頭針,、耳針,、電針療法等等。藉此可以清楚地看見以過兩千年來,,針灸是如何逐步地偏離了《靈樞》,。代之以各種的攙雜與混淆,以致針道沒落,。 《靈樞針灸》為求準確地闡述《靈樞》思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靈樞》進行了認真、嚴謹的考證,。 第一,,在分析原文時,,主要依據原文的上下文,全篇中心思想,,并結合其它篇章的相關論述,,盡量以經解經,即以《靈樞》解釋《靈樞》,。例如,,關于《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中“氣至而有效”的解釋,乃是根據《小針解第三》中,,“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蓖瑫r,,根據《終始篇第九》中的論述進一步加以說明?!八^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 第二在參考,、取舍歷代著名《靈樞》注經家的見解時,以中醫(yī)理論為依據,。例如:關于《靈樞本輸第二》中“陰井木,、陽井金”的解釋?則是采用清代張志聰《黃帝內經集注》的注解。 第三,,在過去的五年中,,對《靈樞》中的針灸理論,進行了大量的臨床病例驗證,。限于篇幅,,本書重在闡述《靈樞》理論?故未包括臨床具體病例。 針灸的希望在于《靈樞》,,《靈樞針灸》是打開《靈樞》寶藏的鑰匙,。它將帶你真正地認識針灸,,熱愛針灸,并對針灸產生真正的信心,。 序言 針灸的希望在《靈樞》 我們做針灸臨床與教學中已經二十多年了,。但是,真正地認識針灸,,卻是從讀到《靈樞》開始,。我們喜歡針灸。然而,,年復一年,,內心深處工作所帶來的挫折感遠大于快樂。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嘗試過各種不同的針刺方法,,如傳統(tǒng)體針、頭針,、耳針,、電針、激光針等,。治療過數以萬計的病人,,也嘗試應用過古代和近代著名針家的不同臨床經驗穴或奇穴。但是,,由于針灸療效完全憑病人針后主觀感覺,。所以,對針后療效無法進行有價值的總結,。這不僅使臨床上對不同療法的療效難以進行比較,,而且,即使是同一療法的療效評估,,也缺乏可信度,。因此,大量的臨床實踐并沒有帶來更多臨床上的自信,。每次治療時,,仍然不能確定那一種刺法或那組輸穴更為有效。臨床上沒有一個原則指導刺法及輸穴的選擇,,也沒有一個針后客觀評估療效的方法,。 作為針灸師,我們常常面臨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在針灸治療中應用陰陽平衡的理論嗎?在臨床辨證中應用經絡理論嗎?如何能記住每個輸穴的所有主治?三百六十五個輸穴臨床上都用到嗎?臨床治療應用補瀉手法嗎?不同病變應用不同針刺技術嗎?到底有多少中醫(yī)理論在針灸臨床上用到?”事實上,,雖然學校教授了許多中醫(yī)理論,但針灸臨床上卻只應用了其中極少一部份,。顯然,,在教學與臨床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代溝。 如果針灸如西醫(yī)一樣,,是一門科學的,、嚴謹的醫(yī)學療法。上述問題就不應存在,。帶著這些疑問,,五年前我們開始了對針灸的研究。不同于以往總是學習新的針刺療法或新的輸穴,。這次我們一本一本地研讀了各個時代所有的針灸古籍,,從近代至古代,走進巨大而又混亂的二千年針灸歷史,,試圖找出真正的針灸,,我們經歷了一段十分艱難的研經時間。 當翻開最早的針灸經典-靈樞,,我們立即被吸引住了,。盡管有文字艱澀難懂的困難,但是,,疑留在心中多年的問題似乎有了答案,。我們無法抑制地一遍又一遍地研讀,并借助歷代《靈樞》注家著作,。終于,,在臨床及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均有了簡單而清楚的答案。 起初,,我們感到震驚,難以置信,。以《靈樞》來看,,今天的針灸無論是教學還是臨床都完全迷失了方向,而同樣的針灸臨床及教學竟延續(xù)了二千年,。 對此,,我們深感困擾。不過我們相信,,如果《靈樞》中的理論是正確的,,那么,臨床上一定可以得到證明,。所以,,我們開始應用《靈樞》理論在臨床上觀察、診斷,。治療病人結果是肯定的,。幾乎每一個病案都讓我們驚喜,,一次又一次地將我們帶入《靈樞》中登峰造極的針灸境界。我們的心充滿了歡笑與欣奮?我們可以大聲說,,如果你認識《靈樞》,,就知道針灸是真正科學、嚴謹的醫(yī)療方法,。 《靈樞針灸》一書是我們這些年研經和臨床實踐的結晶,,無論您是臨床針灸醫(yī)生還是針灸教師學生,《靈樞針灸》不僅使您重新認識針灸,,而且,,將幫助您臨床上真正地實踐《靈樞》理論,開創(chuàng)全新的針灸生涯,。 針灸的希望在《靈樞》?。?/span> 此文乃中醫(yī)交流網整理,,轉貼請注明出處 《靈樞針灸》 論電針療法 電針,,為近代針灸臨床的產物。其療法是在針刺輸穴“得氣”后?在針上通以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電針療法號稱是針與電兩種刺激相結合,,是現代科技與古老針灸的結合,臨床上治療中風,、疼痛等疾病時,,較單純的手法更佳。電針療法現已成為針灸臨床上最常用的針刺療法,,尤其是在西方國家,。 電針療法臨床應用時,也有中醫(yī)的辨證取穴,,甚至還強調先要針下“得氣”,,再與電針相連,這些表面看起來似乎與一般針灸無異,。但是,,若是以《內經》中的針刺理論檢驗,則不難發(fā)現電針療法與傳統(tǒng)的針刺毫無關聯,。 首先,,電針所說的針下“得氣”,即非《內經》中的“得氣”,,也非“氣至”,,只是病人在針刺后酸麻脹痛的感覺。 《靈樞終始第九》中論述的“得氣”,實際上乃是臨床上正確針刺過程的概括與反映,,其中包括針刺前檢查病人的形氣,、脈象、針刺禁忌,、醫(yī)生針刺時的態(tài)度和方式,、針刺補瀉等。而“氣至”則是補瀉完成后的陰陽平衡狀態(tài)?即“補瀉氣調”,。 其次?假定針刺后病人出現酸麻脹痛的感覺為針至“氣穴”,。那么?根據《靈樞經脈第十》“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钡呐K腑經脈病變治療原則?下一步則是應當在輸穴上進行補或瀉。電針只有波形和電流強度的變化,,如何補瀉? 有些針灸醫(yī)生試圖以電針刺激輕重區(qū)分補瀉,。例如?輕刺激為補,重刺激為瀉,。但是,,這種說法即無理論依據,更無臨床研究證明,。 而且,,臨床上應用電針療法,在輸穴通電后,,一般留針15至30分鐘,。《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清楚地說明了針刺補瀉完成后,,應當立即出針,。否則,,必有“虛虛實實”之弊,。電針留針正是《靈樞九針十二原》中“不知機道,扣之不發(fā)”的典型代表,。 所以,,電針雖有針刺輸穴,卻不知補瀉,,此即《靈樞九針十二原》中的:“粗守形”,,而電針針刺后的留針,,不知補瀉時機,則是“粗守關”,。 電針療法不符合中醫(yī)針刺理論,,是顯而易見的。電針在針刺輸穴時,,不可能做針刺補瀉,,卻極可能亂氣亂經。電針療法在臨床上的盛行?正是今日針刺理論荒蕪的反映?,F今許多針刺臨床的研究,,均是使用電針,其結果不難得知,。 此文乃中醫(yī)交流網整理,,轉貼請注明出 《靈樞針灸》 奇穴 本節(jié)題要:論述奇穴的起源及變遷。 奇穴,,是指經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稱,位置和主治的輸穴,。因其聲稱臨床有奇效,,故稱“奇穴”,又稱“經外奇穴”?,F今針灸教科書將奇穴列為輸穴的三大類別之一?即經穴,、奇穴、阿是穴,。 《靈樞刺節(jié)真邪論第七十五》中雖然有“奇輸”之名,,但是,同一篇中即說明此“奇輸”乃是經穴,。如文中“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黃帝曰:刺節(jié)言徹衣,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愿卒聞之。...歧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于徹衣,?!边@里的天府、大杼,、中膂及“補足手太陰”,,均為經穴無疑。換言之,,《靈樞刺節(jié)真邪論第七十五》中的“奇輸”只是經輸的另一種表述而已,,而不是經穴之外的另外一組輸穴。 奇穴首見于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書中共記載了一百八十七個奇穴及其主治,。例如,《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傷寒發(fā)黃第五中:“舌下穴,,俠舌兩邊,,針,治黃疸等病,。俠承漿穴,,去承漿兩邊各一寸,治馬黃急疫等病,?!逼浜髿v代,經外奇穴逐漸增多,,到了中國大陸文革時期,,奇穴更是呈出不窮,如安眠穴,、華陀俠脊穴,、膽囊穴等。并且有了介紹奇穴的專書,,如近代的《針灸經外奇穴圖譜》《董氏奇穴針灸學》等,。奇穴的數目已大大超過了經穴。現在每日仍有新的奇穴出現,,以致無法統(tǒng)計到底共有多少個經外奇穴,。 關于經外奇穴,現在針灸界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派認為,,經外奇穴是《內經》之后的針灸醫(yī)生,根據臨床經驗而摸索出來的一組具有顯著療效的新穴,。奇穴是對經穴的補充,,有利于針灸療法的運用和發(fā)展,豐富和發(fā)展了針灸理論,,另一派則認為,,奇穴的無止境增加,人身處處是穴,,實際上是無經無穴論,,不但不利于針灸療法的應用與發(fā)展,只能使針灸學處于名存實亡的境地,。從現今針灸教科書來看,,顯然,傾向于前一種觀點,。 奇穴到底是豐富和發(fā)展了針灸理論與臨床,,還是不利于針灸療法的發(fā)展?使針灸學名存實亡,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對奇穴作一分析,。 首先,關于奇穴的位置,。奇穴有些分布在經脈循行在線,,有些不是。但是,,奇穴的功能及應用均與經脈無關,。例如:印堂穴,在兩眉頭聯機的中點,,位于督脈經循行上,。《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督脈者,,...此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干,。督脈為病,,脊強反折?!钡?,印堂穴的臨床主治為頭痛,、頭暈、鼻淵,、鼻衄,、目赤腫痛。顯然,,印堂穴的臨床應用與督脈經的病變無關,。換言之,奇穴的位置實際上與經脈無關,。 其次,,關于奇穴的應用。奇穴的應用完全是依據奇穴的主治,。例如,,印堂穴的臨床主治為頭痛、頭暈,、鼻淵,、鼻衄、目赤腫痛,。所以,,臨床上如見上述癥狀,即可用印堂穴,。有些針灸醫(yī)生臨床上使用奇穴時與經穴配伍應用,,有些則單獨使用。現今臨床單獨使用奇穴的越來越多,,并有“一穴治百病”“百病一穴治”之說,。這里很清楚,奇穴的應用只要對癥即可,。 最后,,關于奇穴的針刺手法。所有奇穴的針灸書籍里,,這部份均無論述,。換言之,針刺奇穴無需任何針刺技術,。 以上關于奇穴的論述,,說明什么呢?說明奇穴是對經穴的補充,,有利于針灸療法的運用和發(fā)展,,豐富和發(fā)展了針灸理論和臨床?恰恰相反,,奇穴理論不僅與針灸理論與臨床應用格格不入,。而且,,違背了中醫(yī)學的基本理論。 首先,,奇穴理論否定了輸穴和經脈關系的輸穴理論,。經脈轉輸氣血,內養(yǎng)臟腑,,外濡筋骨,將人體內外聯系成一個生機的整體,。而輸穴則是經脈的“脈氣所發(fā)”,,即經脈氣血輸注于體表之處,“脈氣所發(fā)”的輸穴合計三百六十五個,。換言之,,這些輸穴為經脈在體表的代表。如果說奇穴不屬于經脈,,即非經脈“脈氣所發(fā)”,。那么,奇穴中之氣血出自何處? 抑或如某些奇穴針灸醫(yī)生所論,,奇穴亦為“脈氣所發(fā)”,,只是《內經》時代針灸醫(yī)生對輸穴的認識有限,未能發(fā)現所有輸穴,,因為,,有些奇穴就位于經脈循行在線。 暫且不論這種推測是否低估了古人,,再來看奇穴的主治,。《內經》中輸穴為“脈氣所發(fā)”,,不僅闡明輸穴與經脈的關系,,更說明了輸穴的功能及應用,即輸穴的功能與其“脈氣所發(fā)”的經脈有關,。例如,,長強穴為督脈“脈氣所發(fā)”。所以,,長強穴可以用于督脈的病變,,即“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干。督脈為病,,脊強反折,。”而在督脈循行上的奇穴印堂,,其臨床主治如頭痛,、頭暈等,卻與督脈經的病變無關,。換言之,,奇穴印堂雖有在督脈經循行上之名,卻無治療督脈病變之實,。而其它不在經脈循行上的奇穴,,主治亦是與經脈病變無關。這種經脈與輸穴分離的奇穴主治論,,否定了輸穴的經脈理論,。 其次,關于奇穴的臨床應用,。如上所述,,奇穴的應用完全是依據奇穴的主治,即對癥選穴,。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理論的核心,,輸穴的選擇必須取決于臨床的辨證。如哮喘一證,,若是肺氣不足,,則應從手太陰肺與手陽明大腸經取穴,若是肝火犯肺,,則應從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取穴,。但是,臨床上用奇穴定喘治療哮喘?則不管辨證如何,。這種臨床上對癥而不是對證(辨證而得)的輸穴應用,,背離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 最后,,關于奇穴的針刺方法,。《靈樞經脈第十》“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寒則留之,熱則疾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這里清楚地指出,,臨床上根據辦證確定相應的輸穴后,,還需要在輸穴施以正確的針刺技術,才能達到調整陰陽,,治療經脈臟腑病變的目的,。但是,針灸奇穴無須任何補瀉,。因為,,奇穴的應用是依據主治,而不是辨證,。如用安眠治療失眠癥,,或言留針,,或言平補平瀉,。 所以,奇穴即非是經穴的補充,,更不是豐富和發(fā)展了針灸理論,。奇穴理論使針灸變得簡單易行,任何人只要知道奇穴的位置以及主治病證,,無須任何中醫(yī)理論,,皆可用之。 現今針灸臨床上追求快捷方式?速效的風氣,,使奇穴盛行,。如果說金元時期,大量經驗穴的出現是臨床上針灸理論的倒退,。那么,,與仍屬經穴的經驗穴相比,奇穴的出現,,則是臨床上針灸理論的死亡,。 此文乃中醫(yī)交流網整理,轉貼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