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哥窯”的燒造地點,,一直是困擾已久的重要問題,。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自1996年首次報道之后,就有學者認為其中老虎洞窯元代層,,就是元人孔齊在“靜齋至正直記”所記載的“哥哥洞”窯址1,,2、3,、4,、5。而清宮所藏的“傳世哥窯”,, 即為元代老虎洞窯所燒的“仿南宋官窯”的作品3,、4、5,。2016年8月,,我有幸研究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藏歷年發(fā)掘的老虎洞元代層標本,結合我研究的傳世哥窯材料,,將此次研究作一簡報。本文也是“傳世哥窯-傳世品與田野考古綜合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器物描述
葵花口碟 T24(2B)3 器物,,六分葵花瓣口,折腰,,圓底,,墊燒。胎骨為黑色(據(jù)修復部技師告知),, 釉色米黃,, 底足為滾圓式削切。施釉二至三層,,釉為乳濁釉,,釉水肥厚, 釉內(nèi)充滿汽泡。器物口沿處形成文獻所謂“紫口”,。紋片有三層,,呈不同角度開裂(“貫入”)。紋片由內(nèi)至外:分別為深層透明冰裂,,中層黃色冰裂(俗稱“金絲”),,外層鐵褐色裂紋(俗稱“鐵線”)。三層紋片,,開裂的角度,, 張幅均不一樣,外層“鐵線”稀疏(俗稱“大開片”),, 中,、內(nèi)層金絲與冰裂紋致密(俗稱“小開片”,古稱“魚子”,、“梅花”,、“百圾破”)。整個紋片,,呈現(xiàn)文獻所謂的“金絲鐵線”類 似的效果6,、7。 口徑:13.5公分,, 底足6 公分,,高4公分
與米黃釉“傳世哥窯”的比較 米黃色釉,“金絲鐵線”,,這件器物,,從器型、釉色,、紋片,、胎骨諸特征上,與“傳世哥窯”類似,,應該是迄今所見,,老虎洞窯址所發(fā)現(xiàn)材料中,最接近“傳世哥窯”的,?!皞魇栏绺G”中,有類似器型(但尺寸略大)的葵花口碟,、有類似釉色,,紋片的葵花口碗。但與清宮舊藏的米黃釉“傳世哥窯”仔細對比,,還是有稍許區(qū)別,。米黃釉“傳世哥窯”更側重表現(xiàn)“鐵線”,,一眼看去,黑紋鐵線十分顯著,,而“金絲”則若隱若現(xiàn),,不十分突出,同一件器物,,經(jīng)常有“金絲”與“冰裂”混在一起的現(xiàn)象,,實際金絲即為污垢進入“冰裂”而產(chǎn)生的。而老虎洞窯元代層的這件米黃釉葵花口碟,,紋片更為自然,,沒有突出表現(xiàn)“鐵線”。沒有發(fā)現(xiàn)有人為著色“鐵線”的痕跡,?!皞魇栏绺G”的釉面質感,更顯酥潤,,有油膩的感覺,,當然,這與傳世和窯址釉面的氧化物理現(xiàn)象有關,,非最首要的區(qū)別,。
與南宋官窯米黃釉作品(“米色青磁”)的比較 將此碟與老虎洞南宋層米黃釉(俗稱“米色青瓷“)簋式爐材料對比,發(fā)現(xiàn)兩者在釉色與紋片上也有相似之處,,特別是多層上釉與不同角度的開片,。修足風格上,亦有共同,。兩者所不同的是,,南宋米黃釉官窯者,釉面的?;潭雀?,釉層更透明,表明所燒的溫度更高,??傮w上,元代層米黃釉“金絲鐵線”特征的葵花口碟,,還是更接近米黃釉“傳世哥窯”。
與南宋龍泉大窯米黃釉青瓷(“黃龍泉”)的比較 與大量“黃龍泉”標本對比,,明顯可見,,龍泉窯作品,裂紋僅開一層,,很少有多層和多角度的“貫入”,,因此它的開片十分淺,僅體現(xiàn)在釉表。而老虎洞窯元代層米黃釉“金絲鐵線”葵花口碟,,基本可以排除仿龍泉或它受到龍泉窯特征的影響,。
小結 可以推測,老虎洞這件元代米黃釉“金絲鐵線”特征的葵花口碟,,應該是延續(xù)南宋米黃色官窯風格的作品,,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么兩者就有直接的傳承關系,。簡化的說,,元代層米黃釉葵花口碟,就是模仿南宋米黃色官窯的作品,。米黃釉“傳世哥窯”是否是優(yōu)化的“仿南宋米黃釉官窯”或直接從灰青釉,、月白釉的南宋官窯淵源,現(xiàn)在下結論尚為時過早,,但基本可以確定,,杭州鳳凰山一帶,至少是一部分“傳世哥窯”的燒造地,。這件材料的重要意義,,表明了“傳世哥窯”有一部分器物,起源自元代老虎洞窯,,而所仿燒的原型,,為南宋米黃色官窯。 其他材料
所見其他材料者,,器型計有高足杯,、高足碗、碗,、盤,、洗、爐,、大瓶,、花盆。就數(shù)量而言,,以碗,、盤、高足杯,、爐,、洗一類器物居多。瓶,、花盆少,。其中爐一類器物,,保存多為爐腳。盤,、碗一類器物,,以碗、盤底,、口沿部位為多,。洗一類器物則多為器底部帶支釘部位。 高足杯 99LYT2,,、99LYT42(2) 兩件高足杯杯柄部,,胎骨為杏黃色,厚胎薄釉,,釉色一件為淺灰,、一件為米黃色。乳濁釉,,?;潭嚷愿撸灾谐錆M汽泡,。有紋片,,紋片自然,紋色為黃色,。修足考究,。
高足碗 98MYT35(2) 高足碗碗底帶柄部兩件,,胎骨為淺黃色,,胎骨厚,乳濁釉,,?;潭雀撸灾谐錆M汽泡,。滿布黃色紋片,。
碗 98LYT55(1)、T42(1),、99LYT8(1),、99LYT24(2B)、99LYT92 所見碗者,,胎骨為杏黃色和赭黃色,,厚胎薄釉,米黃色釉,,施釉兩層,,具兩層紋片,深層為冰裂,,淺層為“金線”,。碗口具“紫口”特征,底足均修切考究,。 98LYT55(1),、T42(1)
盤 T78(2) 盤的尺寸大小不一、有淺壁,、有折腰,。釉色各異,以粉青,、灰青色為主,。其中一件釉色灰青泛黃,胎骨一部分為杏黃色,,一部分為黑色,。乳濁釉,紋色為黃色,。
洗 98LTY82(2),、98LYT82(2)、99LYT2(2B) ,、99LY5(1) ,、T3-(23) 所見洗者,型制有大,、小兩式,,胎骨色澤既有杏黃、赭黃,,也有黑色,。均為厚胎薄釉,支燒,。乳濁釉,,釉色既有米黃色,亦有灰青色,。釉面以自然形成的黃紋為多,,鮮見“金絲鐵線”者。
爐 T7(1),、99YT24(26) 爐一類器物,,以三足爐居多。黑胎,,乳濁釉,,釉色既有米黃色,,亦有粉青色。釉面以自然形成的黃紋為多,。
大瓶 99LTY33(1) 瓶一類立件很少,,厚胎薄釉,胎骨為典型二元配方,,呈黑黃兩色,。釉色灰青泛黃,釉表具較淺的黃紋,。
花盆 99LYT15(2B) 花器亦少,,所見標本,黑胎,,厚胎薄釉,,乳濁釉,釉色粉青色,,釉表滿布黃紋 ,。
老虎洞窯元代所燒青瓷的性質 就老虎洞元代層所觀察的材料,總體上,,不論在燒造工藝上,,器物型制、釉色,、紋片特征上,,均延續(xù)了南宋官窯的風格,因此,,基本可以確定,,老虎洞元代所燒作品,還是南宋官窯的延續(xù),。其中米黃色,,具單一紋色的“類哥窯”數(shù)量,所占比例大致在三分之一左右,。這類風格的作品,,與“傳世哥窯”相比,仍然有差別,。最接近米黃釉“傳世哥窯”的,,僅有一件葵花口碟。如前所述,,我還是傾向它是延續(xù)了米黃釉南宋官窯的作品,。簡言之,老虎洞窯元代所燒青瓷,就是南宋官窯的延續(xù),,不存在仿南宋官窯的關系,。
傳世哥窯與老虎洞窯的關系 目前為止,可以確定傳世哥窯與南宋官窯之間的密切關系,,傳世哥窯從性質上說,,基本是從南宋官窯衍生出來的。這從器物的胎骨,、器型、燒造工藝可以支持,?!皞魇栏绺G”究竟是一個窯口,一段時間,,延續(xù)南宋官窯風格的作品,,或多個窯口,時間跨度從南宋末一直到元末,,仿南宋官窯的作品,?目前我們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就目前積累的資料,,我個人更傾向后者,。“傳世哥窯”的一部分米黃色釉,,釉面具“金絲鐵線”的作品,,應該是在老虎洞窯燒造,它的原型是南宋官窯米黃釉作品(“米色青磁”),,但不能將“傳世哥窯”完全與老虎洞元代所燒青瓷簡單等同在一起,。兩者之間,還有以下問題有待解決,,這也是今后研究“傳世哥窯”的方向: 1)“傳世哥窯”有一類黑胎,、釉色淺青泛黃,釉面具“金絲鐵線”,,工藝極為精制的作品,,尚未在老虎洞南宋或元代層找到對應標本。它們明顯不是模仿南宋官窯風格的作品(例如“臨宇山人”的葵花口碟),,這類傳世品的性質如何,?
2)“傳世哥窯”中的一部分黑胎,釉色灰青,、月白,,紋片呈單一“鐵線”的作品,時代上可以劃入南宋,,這類傳統(tǒng)上所謂“官哥不分”的作品,,究竟與南宋官窯的關系如何,?它們是南宋官窯特殊衍生的品種碼?
3)典型“傳世哥窯”米黃色釉作品,,藝術風格上強調(diào)者重表現(xiàn)“鐵線”,。而老虎洞元代所燒米色青瓷,紋片自然,,沒有刻意突出“鐵線”,,更多的為釉面自然形成的“金絲”與冰裂。那么典型“傳世哥窯”是否是14世紀直接將老虎洞元代米黃色青瓷進行二次人為著色的作品,? 致謝: 感謝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唐所長,、保管部李主任為我開放珍貴標本。感謝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孫主任在前期工作聯(lián)絡中多予幫助,。在此致以誠摯謝意,!
黃驥 倫敦東方陶瓷學會會員
Reference: 1)(元) 孔齊《靜齋至正直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冊1166,。 2)杜正賢 2002 主編《杭州老虎洞窯址瓷器精選》北京:文物出版社 3)李剛1997「“修內(nèi)司官窯”質疑」,《南方文物》,,第四期 4)王光堯 2004 「從考古新材料看章氏與哥窯」,,《故宮博物院院刊》,第5期,,頁62-77,。 5)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2004 編《南宋官窯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6)(明)高濂 《遵生八箋》,臺北:商務出版,,景印文淵四庫全書,,冊871。 7)WangQingzheng 1990 Some Questions concerning Ge ware.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Ceramic Society 1989-19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