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調皮,,說啥都不聽話,,真是氣死我了!我已經厭煩了大喊大叫,,厭煩了同一件事對孩子提出上百次/上千次的要求,,這真叫人沮喪。很多時候,,他們當時好像“很聽話”,,但是很快他們就全忘到腦后,成了耳邊風,。 如何讓孩子聽話是我們收到的家長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惑,。要怎么辦?很多父母開始提高聲音,、發(fā)怒,、大喊大叫、甚至用體罰的方式用到和孩子溝通過程中去,。效果是有,,但是是短暫的,當然很多網友一定也會說(孩子打一頓就好),,這沒錯短期效果是顯著的,,但是從長期效果來說,哪個孩子希望整天面對著爸爸媽媽的一張苦瓜臉呢,? 父母的大喊大叫,、大聲嘮叨、甚至棍棒的體罰讓孩子服從家長的命令,,孩子從內心只是因為恐懼,,他們或者是害怕爸爸媽媽的表現(xiàn)狀態(tài)、或者是害怕自己將要受到的某種傷害,,但是絕對不是孩子內部驅動著去聽爸爸媽媽的話,,也絕對沒有遵從孩子的內心的方向。 如果你想著不要大喊大叫孩子就能聽你的話(這絕對很難),,在生活中我們就要嘗試著別去強迫孩子聽,,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試試看孩子會不會改變,。如果我們用一年兩年甚至三年五年的時間嘗試著和孩子用溫和的方式來溝通沒有效果,,到時候再揍也來得及不是嗎? 試試下面這種行為是否能夠改變孩子對父母的態(tài)度,。也許短期不成功,,放長了時間再看,在這個過程中要調整的絕對是父母的心態(tài),,而不是孩子,。孩子還不懂事、孩子還沒有像成人一樣掌握很多技巧,、也會像成人一樣認識到堅持和努力的重要性(很多成人就算認識了也不會做),,那么對孩子就要有更多的寬容。 1.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他們之間有某種強烈的愛,,父母愛孩子,能夠積極回應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各種合理的要求,,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玩、一起笑,、一起瘋狂的鬧,,當我們真的能夠和孩子交心到這種程度,一般情況下孩子不會不聽我們的意見,。 2.家長要減少命令,。很多家長在生活中事無巨細都要對孩子提出要求,刷牙的姿勢是要求,、睡覺時是否抱著玩具熊也是要求,、吃飯時速度是要求,各種各樣的要求很多,,每個要求父母都要提高聲音或者用威脅的方式讓孩子來聽,,孩子到最后就會不知道父母哪個要求是重點,也就不知道父母哪個要求才是最重要的,。減少命令,,把我們的威嚴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要擺出一副苦瓜臉來命令孩子,,他們才不愛看呢。 3.注意和孩子的眼神交流。這不僅僅對于給孩子提要求時有效,,對于成人之間的交流也是這樣,。我們也在生活中測試自己的孩子發(fā)現(xiàn),當我們和孩子說話時去觸碰孩子的眼神,,孩子一般都能積極的響應我們的要求,,很多孩子都很怕接觸父母的眼神,給孩子提要求時確保孩子在認真聽的重要前提就是和孩子眼神去交流,。禮貌的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用眼神去交流,而不是直接用吵吵嚷嚷去喊出我們的要求,,喊要求對家長來說真的太累,。 4.用短語,,尊重孩子。生活中肯定有很多父母在給孩子提要求時絮絮叨叨,,甚至幾百年前的事父母都能拿出來再說一遍,,這到底是在體現(xiàn)父母的記憶力好呢?還是再給孩子提要求,。如果我們要對孩子提要求,,盡量用簡短的話,,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比如:“立刻停止,趕緊給我去把垃圾倒掉”“謝謝,,幫媽媽把垃圾扔了”,,這兩種方法一定第二種更合適。 5.給孩子時間緩沖,。沒有人喜歡被打攪或者瞬間被要求執(zhí)行一些新的命令,,就像在生活中媽媽在看韓劇時孩子突然要求講故事、爸爸在玩游戲突然要求去做飯的道理一樣,,孩子也是這樣的,,他們不喜歡被打攪還要求瞬間執(zhí)行新的命令。一定要給孩子一些緩沖的時間,,比如我們常用的倒計時5個數,、倒計時3個數,把時間拉長到5分鐘1分鐘,,再試試效果,。 6.幫孩子解決問題,。比如我們在給孩子提出問題時,孩子沒有聽,,是孩子不愿意聽嗎,?是孩子故意激怒我們嗎?或者這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觀察孩子,,如果孩子只是遇到別的障礙呢?假設我們要求孩子給我們倒垃圾孩子磨磨蹭蹭不愿意去,,是不是有可能孩子很怕一個人乘坐電梯呢,?我們要求孩子趕緊去睡覺孩子不肯去,是不是孩子有可能很怕黑乎乎的一個人的屋子呢,?如果孩子在聽了我們的命令之后開始有掙扎(父母都能觀察得出來,,噘嘴,、搖頭、眼神飄忽),,和孩子一定要有良好的溝通,。 方法一定還有很多,每個家長都在努力做好,,努力希望孩子聽從我們的建議,。很多父母也希望自己不要每天和孩子咋咋呼呼(這真的太累心),那么就試試這些方法,,說不定就有用了呢,?實在沒用到時候再用武力解決問題也不遲啊,! 總之注意這樣的原則:慢慢說不吵不喊給孩子思考和聽命令的時間,、不要一次性提太多問題只說重點、面對孩子無法完成的任務時要幫孩子,、注意和孩子眼神的接觸,、更多的陪伴讓孩子更信任父母。 大道理誰都會說,,我們提出的也許就是大道理,,執(zhí)行起來不容易,但是只要我們愿意改變,、想去改變,,當父母改變對孩子的態(tài)度和溝通方法之后,孩子有什么理由不改變呢,? |
|
來自: wyk1014 > 《母嬰/育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