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 編者按:公歷紀(jì)元1616年7月29日,,也就是明神宗萬歷44年6月16日,一位67歲,、名叫湯顯祖的老者溘然辭世,。在他離世的400年間,他的作品《牡丹亭》傳奇卻以其深刻豐富的思想精神,,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以及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魅力,,贏得了一代代讀者、觀眾的熱愛,,成為千古傳唱不衰的經(jīng)典,。而與湯顯祖同時同代,遠隔萬里之遙的英格蘭,,在倫敦戲劇圈中光芒四射的莎士比亞也寫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大量戲劇佳作,,并殊為巧合地與湯顯祖同一年謝世。在時隔400年以后這個特殊的日子,,特刊出紀(jì)念專版,,以向不朽的藝術(shù)家湯顯祖并莎士比亞致敬。 《牡丹亭》曲度成,,當(dāng)晚玉茗樹千花綻放 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家鄉(xiāng)江西臨川,,后人便把傳奇創(chuàng)作的主情一派稱作“臨川派”,,而對稱恪守格律的江蘇吳江作家沈璟一派為“吳江派”。湯顯祖晚年居所庭前有一棵玉茗樹高出檐際,,他便稱自己的居所為玉茗堂,。傳說那樹木著實扶疏茂盛,可就是不開花,。后來《牡丹亭》曲度成,,湯顯祖招來伶工搬演,不料當(dāng)晚此樹千花綻放,,以后年年及時而發(fā),,再不愆期,。他的“四種半”帶有濃重離塵出世幻彩的傳奇劇作——《還魂記(即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加上早年的未完稿《紫簫記》,也便得名《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 四“夢”之間有無關(guān)聯(lián),,還是湯顯祖隨年隨月,隨機寫成,?《釵》《簫》二記同取材于唐代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同為言情,不去說它,??礈@祖的《南柯夢記題詞》云:“嗟夫!人之視蟻,,細碎營營,,去不知所為,行不知所往,,意之皆為居,、食事耳……世人妄以眷屬富貴影像執(zhí)為吾想,不知虛空中一大穴也,!”他的《邯鄲夢記題詞》則云:“士方窮苦無聊,,倏然而與語出將入相之事,未嘗不憮然太息,,庶幾一遇之也,。及夫身都將相,飽厭濃酲之奉,,迫束形勢之務(wù),倏然而語以神仙之道,,清微閑曠,,又未嘗不欣然而嘆,惝然若有遺,,暫若清泉之活其目而涼風(fēng)之拂其軀也,,又況乎有不意之憂、難言之事者乎,?”如此看來能否這樣說,,《南柯記》也好,《邯鄲記》也好,,映照出湯顯祖看透所謂富貴窮通的本相不過爾爾,,才能專注于他傾心的人間真情? 湯顯祖青年時期追隨著名王(陽明)學(xué)左派大家王艮的弟子羅汝芳,。王艮力主“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圣人條理處”,,把人生欲求看作天然合理之事;羅汝芳則大談“捧茶童子”“不思不勉”的“赤子之心”,,讓人不禁聯(lián)想稍晚李贄(卓吾)石破天驚的“童心說”,。無獨有偶,李贄也講究赤子之心,,稱那是“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人心至貴,,人的欲求合理至上,,這簡直是對宋元以來二程、朱熹“存天理,,滅人欲”之說的反動,。湯顯祖和這樣一位父輩過往,臨川派劇作主情,,還有什么可說的呢,?湯顯祖又生性狷介孤傲,可謂志節(jié)激昂,,風(fēng)骨遒勁,,終身不屑俯首權(quán)貴。這當(dāng)然使他仕途蹭蹬,,卻也給他寶愛的傳奇中人灌注了清高倔強,,一意求索的個性。他給《牡丹亭》 里的柳夢梅“安”上一位唐代不屈不撓的改革家柳宗元的祖先,,大概是不無原因的吧,。 夢中床前那女奴著一襲梅裙 1591年,湯顯祖因為上書批評朝政,,被貶到雷州半島附近的徐聞縣做典史,,南下途經(jīng)澳門,見識了那里的嶴里巴寺,,即圣保羅大教堂,;據(jù)說次年春天北還,又在肇慶遇會了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這來回往返所見的新異景觀,,都絲絲縷縷融進了《牡丹亭》傳奇。關(guān)于耶穌教,,唐代以來已屢有記載,,然而應(yīng)該說直到明代,耶穌會士的來華才有了近代意義,,因為此時文藝復(fù)興運動方興未艾,,西方中世紀(jì)政教合一的鐵幕被撕扯得七零八落,,新興資本主義正在吐露曙光??墒沁@一切到底給了湯顯祖多大現(xiàn)代意義的啟示,?今天看來仍然是個謎。 傳奇作為明代戲曲的泱泱大宗,,書生所寫居多,,當(dāng)然不能沒有文人化、案頭化傾向,,不似元雜劇當(dāng)行本色,,不過兩者之間區(qū)別也并不那樣絕對。其實湯顯祖酷嗜元人雜劇,,傳說收藏元曲不下千種,,而且能一一評說各家之長、各本之妙,。清人朱彝尊說他“義仍填詞妙絕一時,;語雖斬新,源實出于關(guān)(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朱彝尊說的是實話,。湯顯祖的詩文集里收有一首《送臧晉叔謫歸湖上》。這臧晉叔就是至今最大宗,、也是最重要的元雜劇總集《元曲選》的編選人,。湯顯祖跟他交好,元雜劇的熏陶可謂自在其中,?!赌档ねぁ贰∫步凶鳌哆€魂記》,得名于全劇的核心情節(jié):女主人公杜麗娘為情而死,,死前留下一幅自畫像傳世,。她的情人柳夢梅輾轉(zhuǎn)得到畫像,,發(fā)其墳而麗娘重獲新生,。而元人喬吉的雜劇《玉簫女兩世姻緣》就演青樓女子韓玉簫因思念情人韋皋而亡,寫真遺留給愛人,,后來轉(zhuǎn)世再生為張玉簫,,兩人終于團圓。日本漢學(xué)家青木正兒認為,,這正是《牡丹亭》“寫真”一出的來源,。 湯顯祖一生似乎與幽夢和梅花有著難以解脫的情結(jié),。他有一首《夢覺篇有序》,小序說:“己亥(1599)上元,,……春中望夕寢于內(nèi)后,,夜夢床頭一女奴明媚甚,戲取畫梅裙著之,。忽報達公書從九江來,,開視則剞成小冊也。大意本原色觸之事,,不甚記,。記末有‘大覺’二字,又親書‘海若士’三字,。起而敬志之,。”湯顯祖“海若”“若士”的號應(yīng)該就從此來,。夢中床前那女奴著一襲梅裙,,說她就是顯祖身旁的杜麗娘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它如《五日夢梅客生如秣陵競渡二首》等都可以做旁證,?!赌档ねぁ穫髌娴谋臼聛碜悦鞔挶拘≌f《杜麗娘慕色還魂》。取其軀殼,,然后汲取時代,,融入夢境,糅合嗜愛,,這大約就是《牡丹亭》吧,。 《牡丹亭》全劇五十五出,今天的昆曲演出本刪繁就簡,,基本保留了傳奇的骨干,。劇情托名宋代,其實于史實并無稽考,,全出杜撰,。主線說來簡單得很:妙齡女子杜麗娘被正統(tǒng)老爹杜寶“強按頭”讀《詩經(jīng)·關(guān)雎》,反而撩動了她的春情,,以為經(jīng)文“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絕不像毛傳所釋“《關(guān)雎》,,后妃之德也”那樣訓(xùn)飭女子內(nèi)外規(guī)范的,而是“關(guān)雎尚然有洲渚之興,可以人而不如鳥乎,?”于是女性想自主而不可得的情懷油然而生,,不能自已,。嗣而徜徉花園,頓感“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身外景色的曼妙與內(nèi)心世界的壓抑恰互交感,,不由得吟出“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天生麗質(zhì),,是要與人共賞的,; 無人知識,那美好也便歸于虛無,。因而,,杜麗娘先而游園,既而訪柳,,夢中,、實界兩度與情人幽會幽合,實在是人的天然本性蘇醒之后,,對于世俗有形無形的桎梏羈絆的掙扎掙脫,,堅毅果敢又柔情似水。她的情人柳夢梅為杜麗娘的癡情所感,,為她的嬌艷所動,,才會引出獲像,掘瘞,,(杜麗娘)復(fù)生,,乃至別種千辛萬苦的愛情路,這一切,,無不歸于一個“情”字,。它是當(dāng)時時代的感召,亦是至今依然搖蕩性靈,、感染人心的“秘方”,。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驚夢”寫麗娘與夢梅水乳膠漆,說湯顯祖思想離經(jīng)叛道似乎并不為過,;可堂而皇之讓宦門深閨和陌生男子曲盡魚水之愛,,還是令讀者看客有些“打眼”,??赡苓@是時代風(fēng)氣使然吧,。明代中期以后社會風(fēng)氣空前開放,卻也不免流于猥瑣,,上至皇帝,,下至群臣百姓過分流連飲食男女。當(dāng)時人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記載嘉靖皇帝時,,臣子公然靠“煉藥”,、獻“房中術(shù)”而“顯貴”,得到“眷寵”,;風(fēng)行一時的“穢書”《金瓶梅》也恰恰醞釀,、產(chǎn)生在此時,沈德符就講,,他“聞此為嘉靖間大名士手筆”,。照此看來,今天存世的號稱最早的萬歷本《金瓶梅詞話》倒是后來的事了,。 圖為園林版昆劇《牡丹亭》劇照 湯顯祖受此風(fēng)氣影響了嗎,?可能,但不得確知,。更有可能的是,,湯顯祖是向他的元人老師王實甫討教得來——《西廂記》 里的崔鶯鶯就是不顧老婦人的箝束,大膽向愛人張君瑞自薦枕席的,。湯顯祖學(xué)過嗎,?肯定學(xué)過的!你看,,他的《西廂序》講:“以君瑞之俊俏,,割不下崔氏女;以鶯鶯之嬌媚,,豈獨鐘一張生,?第琴可挑,簡可傳,,圍可解,,隔墻之花未動也,迎風(fēng)之戶徒開也,。敘其所以遇合,,甚有奇致焉。若不會描寫,,則鶯鶯一宣淫富人耳,,君瑞一放蕩俗子耳,其于崔、張佳趣不望若河漢哉,?予嘗取而讀之,,其文反反復(fù)復(fù)、重重疊疊,,見精神而不見文字”,。什么“精神”?《西廂記》末尾倒數(shù)第二支曲子“清江引”唱道:“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人的性愛永遠以情愛為基石,,這一偉大的呼喚也在湯顯祖那里得到回聲。他的《牡丹亭記題詞》寫道:“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復(fù)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fù)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边@就是由元訖明,,兩代戲劇大師演繹出來的淺顯又亙古不變之理?!段鲙洝窙Q然違逆大唐宰輔元稹《鶯鶯傳》自炫崇高之意,,第一次把女人首先當(dāng)作“人”來寫,第一次把愛情當(dāng)作人類最重要的感情來寫,,可能也是第一次在舞臺上圓了癡情男女們的愛之夢,。喜劇本意,真無逾于此,! 《牡丹亭》進而強化了這個聲音,,和明代思想開放的時代潮流渾然一體,獻出一首新的愛情至上的贊美詩,。它打動人心,,尤其打動女性的心,打動之深,傳說當(dāng)時一位婁江人(今江蘇吳縣東)俞二娘因為酷嗜此曲,,最終斷腸而死,,感動得湯顯祖都要寫詩哀悼。又有一位杭州女伶商小玲擅演此劇,,久而生情,心里有了“他”,,又無法彼此通好,,居然就在演“尋夢”一出時頹然倒地長逝。還有揚州女子金鳳鈿讀《還魂記》成癖入迷,,臨終竟要以此書殉葬……《西廂記》和《牡丹亭》所達到的思想藝術(shù)高度是如此難以企及,,以至于直到二百多年后曹雪芹寫出《紅樓夢》,寶黛愛情悲劇才作為王,、湯喜劇的對立體,,無可辯駁地直造藝術(shù)更高峰。然而鐘情家園的國人,,特別如今天奔波忙碌,、心靈難尋歸依的城市白領(lǐng),抑或進城務(wù)工,、手頭拮據(jù)的農(nóng)村青年,,相較寶玉、黛玉,,可能會更企慕鶯鶯,、張生和麗娘、夢梅們的團圓夢吧,? 日本的大漢學(xué)家青木正兒年輕時晉京“朝謁”近代中國戲曲研究的宗師王國維先生,,表示要繼王先生的《宋元戲曲史》,寫一部元以后的中國戲曲史,,卻遭遇王先生一番“(元雜?。┗钗膶W(xué)”、“(明以后戲曲)死文學(xué)”的冷遇,。青木內(nèi)心委屈,,卻不為所動,發(fā)憤著書,,終抵于成,,這就是蜚聲中外漢學(xué)界的《中國近世戲曲史》。他在書中說:“顯祖之誕生先于英國莎士比亞十四年,,后莎氏之逝世一年而卒,。東西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一奇也?!睖@祖頡頏莎士比亞,,話由一位外國大學(xué)者之口道出,是否更公允,、更有信服力,,雖則湯顯祖身后還站著王實甫和關(guān)漢卿?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 |
|
來自: 王浩然 > 《中外作家,、詩人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