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紫檀和黃花梨家具更倍受追捧,屢屢拍出高價,。這兩種家具是木器里的顛峰,,它們就象是瓷器里的官窯一樣,,是收藏者最關(guān)心的品種,。但現(xiàn)在從國外進口的木材品種也越來越多,,難分真假的“紫檀”,、“黃花梨”家具遍地都是,。拿這些新家具與舊家具對比,,則無論是顏色,、木質(zhì),、木紋,、香味等方面都出入很大,,使廣大消費者云里霧里,莫衷一是,。 目前書店里各類介紹家具,、木材書刊越來越多,論及紫檀和黃花梨的也不少,,很多都是你抄我,、我抄你,有些論述和圖片已是千篇一律,、逢書必有,、耳熟能詳!多數(shù)是錯謬不斷,,概念模糊而混亂,,很多作者或編者自己既沒有木材老料作為標本,也沒有幾件老舊紫檀和黃花梨家具藏品;既不買賣,,又沒有實戰(zhàn),,照樣大模大樣的出書,真不知道他們的實踐經(jīng)驗和眼力從何而來,!答案只有一個:抄襲,。筆者曾對全國古玩市場的古董商和我國多個級別的專家、學(xué)者們進行過接觸,、調(diào)查,,得出的結(jié)果筆者可以負責(zé)任地說:全國真正懂得硬木和老硬木家具的人不會超過3個人。 那些有關(guān)論述紫檀和黃花梨的書里,,只有周默先生著的兩本書《木鑒》和《紫檀》其中很多觀點還是比較接近事實真相的,。因為周先生是林業(yè)專業(yè)出身,觀察的角度多數(shù)以木材專家的理論出發(fā),,可能手頭又缺少明清兩代的家具實物,,所以還有許多問題未能解釋清楚;又因其闡述紫檀和黃花梨時多是從木材學(xué)的角度去解釋,,這就難免有些地方會讓人誨澀難懂,;再加上沒有結(jié)合老家具的圖片來進行解釋讀者較關(guān)心的問題,所以實戰(zhàn)性不強,,令人覺得略感遺憾,,但仍然不失為兩本有調(diào)查研究的好書。 有感于此,,本書就是想從老木料和家具實物的角度,,多用老家具圖片來分析這兩種家具及其木材特征,增強本書的實用性,,祈望能起到拋磚引玉,、補遺拾缺的作用,則吾愿足矣,。本書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采用筆者本人的真實藏品。 在多數(shù)研究古家具和硬木的書里,,為什么有很多專家都圍繞著幾個問題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總是搞不明白?究其原因,,大多都是遺漏了一點:他們沒有研究廣東的外貿(mào)歷史,、硬木家具發(fā)展史和廣作家具,,不研究廣東家具發(fā)展歷史和廣作家具,,永遠就是不完整的、殘缺的,也不可能真正搞清楚中國硬木家具發(fā)展的事實和真相,!因為廣東是全國最早制作和使用硬木家具的地區(qū),、也是唯一一個從古到今一直用硬木制作家具的省份;尤其廣東是中國唯一能出產(chǎn)名貴硬木(紅木)的省份——黃花梨,。海南島歷史上是廣東的一部分,,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獨自成省,海南所產(chǎn)的黃花梨在以前也是運到廣州上岸,、囤放,、打稅、然后銷售的,。 廣州是中國最早與東南亞,、非洲、歐洲及美洲有商業(yè)貿(mào)易往來的城市,,早在秦漢時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華南的商業(yè)和金融中心。廣州在漢代時就已進口和使用紫檀,、黃花梨,、花梨等硬木。因為廣東人從古至今都喜歡燒香,,最初的紫檀和黃花梨是作為香料進口到廣州的,,紫檀叫紫檀香,黃花梨則叫黃檀香(降香),,白檀叫白檀香,。這從晉唐時期已有很多古籍提及和論述,以至古時有人以為廣東也產(chǎn)紫檀和白檀,,其實廣東只是這些木材的集散地,。廣州地區(qū)從古至今都有大量的名貴硬木匯集,從來不缺大料,、好料,,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直到現(xiàn)在還是古代硬木家具存世量最大的地區(qū)。 在明清兩代,,廣州一直被皇帝稱為“天子南庫”,,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廣作家具在明清時期也領(lǐng)導(dǎo)了全國潮流幾百年,。要研究硬木及家具,,忽略了廣東就會有很多問題無法搞清楚,使北方很多不重視廣東歷史和廣作家具的專家,、學(xué)者搞出了許多諸如“黃花梨是海南獨有的”,、“紫檀無大料”,、“十檀九空”甚至“紫檀絕跡論”之類的大錯特錯的謬誤,以至貽笑大方,! 作為一個普通人去搞收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真正投身其中的人才能切身體會到。很多人都被撿漏的故事感染了,,誰都希望自己就是下一個在地攤或鄉(xiāng)下?lián)煲粋€大漏的幸運兒,,一朝就成功了、成名了,、發(fā)大財了,!現(xiàn)實中哪有這么容易的事啊,?撿漏的機會是靠眼力,、經(jīng)驗、財力和勤奮積累出來的,!想撿漏,,既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擁有在爛木頭堆里挑出紫檀和黃花梨的能力,,還要摸索出一套可以還原它們本來面目的方法,,以便讓所有的“行家”和“專家們”都能看得懂、看得明白你才算完事,! 另外,,搞收藏要學(xué)會跟藏品對話。收到一件東西,,從開始給它搞衛(wèi)生起,,就要不停地跟它溝通:你多大了?經(jīng)歷過什么,?原來用你的人家是怎樣的,?有多少人用過你?我這樣給你搞清潔,、搞還原對嗎,?這些都得一一跟藏品溝通。如果它是一件老器物,,在我們之前肯定有很多人用過它,,會在它身上留下許多痕跡和信息,能看到這種痕跡,、接收到這種信息,,就不容易犯錯誤了。 |
|
來自: 昵稱3340773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