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玉雕界,成為一個一流的工匠也許不是太困難,,而要登上更高一層臺階,,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師就不那么簡單了。 其實,,一個大師與工匠的區(qū)別在于:大師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出十分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而工匠雖也掌握了熟練的技法,但他們的作品多以摹仿,、重復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難看到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劉東作品《普賢濟世》 風格,,是作品達到較高藝術水準的標志,,也是一個藝術家創(chuàng)造個性成熟的標志。風格有時代風格,,民族風格之分,,也有流派風格、個性風格之別,。這一種如何不混同于那一種,;這一個如何不混同于那一個,此中不能沒有風格的講究與追求,。 從哲學的意義上說,,沒有個性,就無所謂共性,。一個玉雕人要真正完成從“工匠”到“大師”的飛躍與升華,,一個玉雕作品要真正經(jīng)得起歲月的淘洗而歷久彌新,一定熔鑄了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審美取向和藝術旨趣,;一定打上了創(chuàng)作者鮮明的個人印記,。 劉東作品《水中花》 玉雕作品風格形成的藝術內(nèi)涵 藝術風格猶如一面鏡子,它可以折射出一個時代的面貌,,也可以折射出琢玉人的藝術才華和修養(yǎng),。藝術風格的建立,不只是對“術”的把握,,更取決于對“理”的認識,。琢玉人掌握了琢玉的技藝,只走完了一半的路途,。 王朝陽作品 風格是玉雕藝術的生命,。“玉不琢,不成器”,,玉雕藝術之“藝”即為作品的形質(zhì)之美,,而“術”則是實現(xiàn)“藝”而采用的技巧。惟有“藝”和“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才會有不落窠臼的獨特風格的形成,。 王朝陽作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拿來”成分的增加,,不是照搬,而是以廣闊的視野,,包容的胸懷去合理取舍,,融會貫通,并結合自身特點,,為我所用,。 馬洪偉《立鳥壺》
“藝”尤其講究個人風格的樹立,盡可能地不拘一格,、別開生面,。盡可能地發(fā)掘和創(chuàng)新玉雕作品的形態(tài)之美與玉質(zhì)之美,并充滿鮮明的個性特征,。“術”是一種方法,,一種技藝,沒有什么不能摹仿的“術”,,一旦被人所掌握即無秘密可言,,真正難以摹仿的是藝術家的藝術思維及作品的內(nèi)涵。 一件作品,,離開獨特的風格追求,,技法再熟巧,也只能是一樣缺乏藝術靈魂的東西,,不可能達到應有的藝術境界與藝術價值,。在“術”的層面,我們需要的是精設計,、巧用工,,化“繁”為“簡”,化“簡”為“精”,,使作品遠離匠氣,、彰顯美感。用獨特的風格去激活每一塊美玉,。 馬洪偉《象尊》 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就如同樹立自己的品牌。這里,,容不得一點偷懶,,容不得半點虛偽,那種無度乃至無知的炒作,,只能是嘩眾取寵,,自欺欺人。那種東拼西湊別人的東西,,美其名曰借鑒,,只能說是一種投機取巧。 風格不是裝出來的,,風格體現(xiàn)出的是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與藝術才華,;風格不是隨心所欲、無所顧忌,,風格是建立在文化底蘊與理論基礎之上的,。
玉雕藝術風格形成的創(chuàng)新成分 今天很多人都面臨著如何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問題。對此,,有三個必須解決的前提,。 其一,在研究建立藝術風格之前,,首先要具備藝術思維的范式,,即建立起對個人對玉料、題材,、造型等的獨特理解和感悟,。 只一味地摹仿、重復前人或別人的優(yōu)秀之處,,缺乏研究與思索,,至多造就出一個一流的工匠,而不可能成就一個大師,。 邱啟敬天北路上的樹2(碧玉 / 2013年) 風格來自對玉文化的深入理解,;對人文傳統(tǒng)的全面通曉;對社會人生的充分領悟,;對自然的美好追求,,這些是賦予藝術生命及內(nèi)涵的基本要素。不斷地審視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夠開發(fā)出藝術智慧,才能看到“美”之真諦,,才能把對藝術風格問題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其二,,風格取決于與眾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對此,,創(chuàng)新與突破是關鍵,。創(chuàng)新與突破之“理”在于拋棄固有的僵化的成規(guī),注入新的藝術思維方法,,借助新的藝術概念,、新的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新的發(fā)展空間,。 逸·懷古系列-冬至(和田青花籽料 / 2011年) 其三,,風格的表現(xiàn)要反映出玉文化的本質(zhì)內(nèi)涵,要有創(chuàng)作者賦予的藝術靈魂,。這樣的作品才能夠稱之為“神品”,。若以改良而論創(chuàng)新,只要有一定才氣,,都可做到,,然而如此自家風貌,嚴格地講,,都還算不上是最高成就的創(chuàng)新,,細加品味終離不開工匠所為之痕跡。 其實,,真正對玉雕藝術的風格追求,,一定是創(chuàng)作者藝術眼光、藝術功力,、藝術修養(yǎng)的比拼,,一定是玉雕作品文化內(nèi)蘊與藝術本質(zhì)的呈現(xiàn)。單純從事物發(fā)生的表面認識創(chuàng)新問題,,缺少“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勇氣和耐力,,急功近利、浮躁狂驕,、急于求成,,終難成大器。 范棟強《花樣年華》 玉雕創(chuàng)新風格形成的文化底蘊 一個玉雕藝術家若想建立自己的作品風格,、藝術風格和創(chuàng)新風格,,必須要闖過三道文化底蘊關,即:博學,,否定,,建樹。所謂博學,,就是在學習古今技法的同時,,必須要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龐然 水晶“佛光普照”擺件 只有站到一種文化的境界,才能置身高處洞察時代的特性與藝術發(fā)展的真諦,;所謂否定,,就是敢于毫不吝惜地放棄舊我,不斷審視自己,,不為既有的成績而自鳴得意;所謂建樹,,即在放棄舊的觀念中求得新的發(fā)展,,建立有理論基礎的藝術見解,形成自身鮮明的藝術特質(zhì),。 龐然 和田墨玉籽料“芭蕉仕女圖”牌 風格的獨特性在于“不可無一,,不可有二”,風格的追求是至高的境界,?!鞍鍢蝮w”看似單個字形歪歪斜斜,但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正如作家賈平凹所說:“對于大師,你只能學習,,不能效仿,。” 其實,,玉雕藝術家的作品風格,、藝術風格和創(chuàng)新風格的樹立,往往建筑在其工藝,、藝術和文化水平的基礎上,。正如中國山水畫大師陸儼少所言:成功的藝術家必須是具有“三分書法,三分筆墨,,四分讀書”的功力,,才能有所作為,可見文化成分對于藝術分量的舉足輕重,。 文 / 李逸風轉自于玉雕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