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節(jié)氣是清明,,節(jié)日亦清明,。古老節(jié)日今又是,只不過換了人間而已,。而古時的清明節(jié)前寒食節(jié)的有關(guān)習俗,,至今則蕩然無存矣。不過,,寒食連清明均在人文歷史長河中占據(jù)重要一席之地,,這個時節(jié)也堪稱“詩歌節(jié)”,古詩人,、詞人為之“原創(chuàng)”了不少優(yōu)秀詩篇。在這個公元2011年即將到來的清明時刻,,不妨以當代藝術(shù)界評選活動中流行的“十大”形式,,再細品十首該時節(jié)詩詞精品,兼作古節(jié)懷古之幽思吧,。
第十名: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小鑒]“十大”之中,南宋吳惟信的此首“叨陪末座”,,只是因其傳誦度略為遜色而已,,從其文學角度、詩詞造詣方面來看,,則一點也不遜色,。尤其是末句,頗具節(jié)日景物氣勢,,并暗蘊詩中主題,,寄托了對偏安臨安的小朝廷統(tǒng)治如“流鶯”的某種“清明式宿命”寓意。
梨花作為詩家筆下常用的入詩時花,,與清明時分也息息相關(guān),。當時當刻的首都杭州,西湖景如畫,,蘇堤春曉后,,柳浪正聞鶯,但很多出城的“游子”目的卻為“尋春”,,而非如最講究文化民俗般的北宋時期那樣“民風崇祭拜”,,形成名動一時的“清明上河圖”圖景,,可見,亂世之中,,禮崩樂壞的頹廢歷朝歷代均如此,。詩中透出的一種無奈、滄桑及懷舊感油然而生,,人生幾何,,對酒當歌的“亂世版”寫照如此,誰還管得上再為祖宗上墳燒香呢,?這不是另一種“隔江猶唱后庭花”的帝國落寞情狀么,?
另外,流鶯一詞至今已有別解,,不知道其來源是否源頭在此呢,?此是趣談,不表,。
第九名:
楊萬里·《寒食上?!?/strong>
逕直夫何細!橋??擅夥??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jié)只愁余,。
[小鑒]又見“梨花體”,但該詩描寫的節(jié)日愁懷則“正道”多了,,這是一種正規(guī)的民俗文化在民間的默默傳承之表現(xiàn),,世道如何,人心不古,,但還是有多愁善感的文人在默默“傳古”或曰“仿古”的,,這又是另一種閃光的人文關(guān)懷。
無論這一條“逕”(徑)是如何之小,,無論這一條“橋”是如何之險,,但節(jié)日的情懷還是需要有人亙古不變?nèi)プ裱酥梁霌P的。對死者的悲懷,,正是對生者的崇敬及人類眾生平等的憫留,。又是一年寒食、清明到,,“進節(jié)只愁余”,,唯有詩人的哀思最為纏綿,,這種情感符合清明節(jié)日(而非節(jié)氣)的傳統(tǒng)文化定位,中規(guī)中矩,。
第八名:張繼·《閭門即事》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小鑒]楓橋夜泊使人記住了張繼,于是,,他的“清明幾處有新煙”從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萬千清明詩篇中脫穎而出,,清新地再次走到了我們面前。吹面不寒,,而其描寫的卻是“寒食”三日禁煙火后的初煙時刻,。
古禮俗,自寒食正日起算,,到清明當天民俗皆不生火做飯,,清明黃昏時方可陸續(xù)興火,生活恢復常態(tài),,以此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被燒死的名士介子推,。文味盎然,,古風淳樸,。
如果寒食風俗流傳到今的話,那么,,我們可選擇吃吃魚生,、蝦生,呵呵,。
第七名:程顥·《郊行即事》
芳草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小鑒]清明作為節(jié)氣的話,,則是適合踏青出游的季節(jié),。其接近三月三,自古以來,,清明則在節(jié)日悲情文化的承載之重之余,,也承受著這一類出游文化的情結(jié)之輕,。
本詩見“酒”意了,人們以酒助興,,自古皆然,。而程詩人估計應(yīng)是勸酒高手了,以風花一片飛為勸詞,,讓同飲者珍惜春來好時光,,莫使金樽空對春。
第六名:韋應(yīng)物·《清明日憶諸弟》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小鑒]異鄉(xiāng)之客思,遇節(jié)日尤甚,。此詩又是一幅節(jié)日思親圖的再現(xiàn),。這次詩人在清明節(jié)想到的倒不是列祖列宗,而是同輩份的“故鄉(xiāng)諸弟”,。
寒食時節(jié),,詩人恰逢病中,這更助長了思念之苦,。眼前病榻上的稀粥,、羹湯等流質(zhì)的食物均難下咽,或勉強食用,,不禁自哀之余更念弟情,,曾經(jīng)的清明節(jié),留在家鄉(xiāng),,與弟弟們同過節(jié)日,,同祭祖先,同升初煙,,那是何等的溫馨?。∷?,平常過日子本身已是一大福份了呢,,知足常樂吧。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信然!
第五名:晏殊·《蝶戀花》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小鑒]晏詞善寫濃情妙景,,文筆及情感細膩而雙佳,本首自不例外,。
“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干凈利落,,滿紙煙霞,,堪稱名句!如此生活中的平常春睡情景,,都可寫得如此細致,,可見詞人之大手筆。當然,,主題思想就顯得落于偏狹,,讓人感懷的空間不是很大,。還是不“亂語”吧,,好好沉浸在詞人的美好夢境里要緊!
第四名:王禹偁·《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小鑒]題名為“清明”,,其實詩人分享的卻是清明后第一天的生活情景及感受?!白蛉铡本褪乔迕鞴?jié)黃昏,,可以生火了,鄰居家前來討點火種過去,,不但要解決吃飯問題,,而且還備用為“今晨”家中孩子們讀書的燈火之需,,昨夜今晨情景歷歷在目,頗具“新聞報道”雛形吧,。而透出的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之意味,,又使“無花無酒十分蕭然”的無趣清明平添幾許書卷氣及文化味。
此“乞”與下面另一名詩之“乞”截然不同,,天壤之別,!
第三名:黃庭堅·《清明》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小鑒]前三名首首當然必須是千古名詩了,。于是,黃庭堅這首直入三甲,,點為“探花”吧,。
第一句一個“笑”字,渲染的反而并無笑意,,而是實實在在的悲緒宣泄,。最后推出人生的感悟“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币砸粋€“死”字作結(jié),人生難道不是如此嗎,?,!
詩中運用的兩大典故故事也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模砉彭嶗攘Α?/font>
第二名:韓翊·《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小鑒]此處的“春城”,,是漢朝首都長安,而非如今所說的昆明,。
本詩仿佛是在進行“百家講壇”式的歷史文化知識普及,。漢代的寒食及清明節(jié)是十分盛大的民俗節(jié)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即使是皇宮最高層的官方,,也十分注重這一古禮儀的傳承,更不要說自從獨尊儒術(shù)后的歷史時期了,,重要節(jié)日都要極盡繁文縟節(jié)之能事,。寒食及清明節(jié)的風俗到這個時期進入歷史第一個巔峰。
其代表性的情景正是詩中所述的“御事”,。經(jīng)過三天寒食后,,皇帝借重新生火這一契機,還要顯示一下“皇恩浩蕩”的偉大尊嚴情結(jié),,以示雨露雷霆均沾的待遇及威嚴,,階級觀念自然如森嚴壁壘。連“點火”都如此,,皇宮里點火祭拜祖宗后,,還要將“火種”以宮廷蠟燭形式分別賜予貴族階層“分享”,而有資格接受的自然都是名門望族啦,,所謂的“五侯家”,,顯擺的就是一種身份,老百姓當然只能望煙興嘆,,空自羨慕罷了,。這也更促使家家“要教夫婿覓封侯”的道理了。
歷史的風煙已消逝,,但此詩描寫的意境及情景居然如在眼前,,其白描寫實功力可見一斑。當其時,,長安日暮,,春夕初臨,宮廷各門大開,,緹騎四出惠送皇家蠟燭的歷史圖景該是如何的壯觀?。『剖幍南銦煱?,那是一大偉大帝國全盛期的縮影,。此后,,中華民族喜姓“漢”呢,,至今仍是這一帝國情結(jié)蘊涵其中,猶如當時的御煙般纏繞不散,。
第一名: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冠軍詩”已很偉大,,無須饒舌了。小鑒只好此處略去若干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