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生成圖)
老子認為,“道”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其體相為“惚恍”虛無,,但“惚恍”之中
“有物”,,能夠生出宇宙萬物,因此“道”的功用為“生”,?!暗馈笔侨绾紊f物的呢?
《老子》第四十二章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边@段話可以說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觀,,后世對其含義眾說紛紜,主要分歧在于對
“一”,、“二”,、“三”的理解,其中可以分為下面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一”、“二”,、“三”并沒有特殊的含義,,只是表示萬物的生成是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第二種觀點認為,,“一”是指“道”,,“二”是指天和地,“三”是天,、地,、人;第三種觀點認為,,“道”是指形而上的
“無”,,“一”是指形而上的“有”,“二”是指前面的 “無”和 “有”,,“三”是指“二”生出形而下的“無”和 “有”,。
上述觀點都不為本文所采納,本文認同的是第四種觀點:“道”不等同于“一”,,“一”是指“太極”也叫“元氣”,,“二”是指陰陽二氣,“三”是指陰陽二氣以及由它們混化而成的和氣。
之所以采用第四種觀點,,理由有三:其一,,前面三種觀點對宇宙生成的解釋不清楚;其二,,這種觀點得到了《易·系辭》的呼應,;其三,它得到了后世道家修煉實踐的印證,。這里主要談第二個理由,。《易·系辭》寫道:“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睆奈淖稚喜浑y看出,它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那么這兩者是否存在著內(nèi)在的關聯(lián)呢,?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薄稘h書·藝文志》也有相同的說法,。因此可以認為《易·系辭》是出自于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之手。而據(jù)史料記載,,孔子的年紀小于老子,,并曾二度學禮于老子?!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寫道:“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睍羞€記載了孔子對老子的贊語:“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币虼擞欣碛烧J為,孔子的上述觀點可能來自老子,,至少可以認為是受到老子的影響,。
從這一點出發(fā),會得出先秦道家和儒家有著相同的宇宙生成觀,,即道家和儒家的理論源頭是相通的,,這僅僅是一種猜測嗎?不是,。儒學到了宋朝發(fā)展為理學,,宋朝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文章的開篇寫道:“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憋@然,,這一說法就是《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注腳,,只不過是把“易”改稱為“無極”而已,。
據(jù)史書記載,周敦頤的“太極圖”來自道士陳摶的“無極圖”,,《宋史·儒林傳》說:“震(朱震)經(jīng)學深醇,,有《漢易解》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彪m然后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但周敦頤的“太極圖”與道家著作《參同契》的“水火匡廓圖”和“二五至精圖”密切相關則是難以否認的,。
綜上所述,,由于道儒兩家具有相同的宇宙生成觀,而且老子與孔子又有師生之誼,。因此,,當我們難以從《老子》一書本身得出“道生一”這段話的含義時,,參照《易·系辭》的相關說法就顯得可能而且必要。結合老子和孔子的話來看,,《老子》這段話把宇宙細分為五個物質層次,,分別是:“道”、“一”,、“二”,、“三”、“萬物”,。其內(nèi)涵如下:
“道”與“易”是一個層次,,后世儒家又稱為無極。它是宇宙的根本,,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二十五章),。也就是說“道”是不生不滅的,,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涯無際,,遍布整個宇宙,。它可以衍化出“一”這種物質層次,進而生成宇宙萬物,,并貫穿于宇宙各物質層次,。
“一”指太極,漢朝以后也叫元氣,。漢朝道家著作《太平經(jīng)》寫道:“夫物,,始于元氣”,“元氣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氣而生,。”東漢王充在《論衡》里說:“元氣未分,,渾沌為一”,。又說“萬物之生,皆稟元氣”,。唐朝孔穎達在《周易正義》里寫道:“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庇纱丝芍斓?、萬物都是由元氣生成的,,元氣可以賦予萬物生機,。需要注意的是,這里說的元氣是指宇宙的一個物質層次,,不能與人體內(nèi)的元氣畫等號,。另外,,元氣與“道”對萬物來說好像相似,,其實不盡相同。元氣是從“道”衍化而來,,其體性較之“道”更具體,,它是發(fā)生某一具體事物的根本動力。
“二”指兩儀,,也叫陰陽,。這個陰陽不是指有形之物的兩種相對屬性,而是指從元氣衍化而來的陰陽二氣,,是屬于一種無形的物態(tài),。它不同于太極醇和未分的狀態(tài),而是陽氣動而流行,,陰氣靜而凝聚,陰陽二氣互為依附,,互相轉化,。所以周敦頤在《太極圖說》寫道:“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三”指四象,,也指由陰陽二氣和由陰陽和合而形成的和氣。這一說法的依據(jù)就來自《老子》四十二章的另一句話:“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皼_”是涌搖、激蕩的意思,。陰陽二氣互相激蕩而成和氣,,進而生成萬物。反過來說,,萬物都含有陰氣,、陽氣、和氣,。這樣一來“三”豈不是與四象矛盾嗎,?不矛盾。四象是指太陰,、太陽,、少陰和少陽。就氣而言,,太陰,、太陽即陰陽二氣,少陰,、少陽則是陰陽二氣的和合,故名為四象,,實指三氣(參照上圖),。
另外,這個“三”也是形成萬物的三個基本要素------形,、氣,、質。道家著作《列子·天瑞》寫道:“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對于有形物質來說,,陽氣,,也就是太陽之氣,它是“氣之始”,;陰氣,,也就是太陰之氣,它是“形之始”,;和氣,,也就是少陰和少陽之氣,它是“質之始”,。這三者混而未分,,稱為“渾淪”,它能夠生出萬物,。萬物與八卦相對應,,“三生萬物”就是“四象生八卦”。
根據(jù)上述分析,,老子把宇宙分為五個物質層次,,其中前四個都屬于“形而上”的非實物層次,后一個才屬于“形而下”的實物層次,。這些層次可以相互轉化,,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有無相生”。如果站在“萬物”的立場來看,,“三”是一種“無”,,“三生萬物”就是“無中生有”。如果站在“三”的立場來看,,“二”以上的層次都是一種“無”,,“三”是一種“有”,而“二生三”也是一種“無中生有”,。由于老子是以“道”立論的,,所以他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十章),。
寫得這里,,不難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重無形而輕有形,。西方文化對有形物質進行詳細的分類和研究,,而中國古人卻把無形物質進行了細分,把各式各樣的有形物質簡單地歸類為一個“萬物”層次,。西方文化重視尋找有形物質的變化規(guī)律,,而中國古人更重視“有”“無”之間的轉化。這到底是中國文化落后呢,,還是中國文化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這個問題值得深思。(老平
2010-9-12)
附《老子》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