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宋代官窯瓷器 ,,官瓷代表著漢族陶瓷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屬于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由官府直接營建,。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官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極少數(shù),,但是由于其所處地位和具備的優(yōu)越條件,,使它在當(dāng)時燒造了一批宮庭所需的高檔瓷器,其高超的燒造技藝和不朽的藝術(shù)價值,,成為漢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宋顧文薦《負喧雜錄》記“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據(jù)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shè)官窯,現(xiàn)稱“汴京官窯”,,亦稱“北宋官窯”,。具體窯址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 宋高宗南渡后,,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窯,,為南宋官窯。宋葉《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宛,,號邵局,襲故宮遺制,,置窯于修內(nèi)司,,造青器名內(nèi)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古所珍。后效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贝宋谋砻?南宋初營建的“官窯”有二:一是“修內(nèi)司官窯”,亦稱“內(nèi)窯”,,明高濂《遵生八箋》說,,修內(nèi)司官窯的地點在杭州鳳凰山下,但確切的窯址尚未發(fā)現(xiàn),;二是“郊壇官窯”,位于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亦稱“烏龜山官窯”,。1930年發(fā)現(xiàn)窯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進行兩次考古發(fā)掘,,發(fā)掘出龍窯與作坊遺跡,并獲得大量標本,。 在中國陶瓷史中,,“官窯”和“官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窯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氣,,紋猶鱔血裂冰膚”。這是清代乾隆皇帝對宋代官窯瓷的贊美詩,。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對藝術(shù)十分愛好的帝王,,他在位幾十年曾寫下了無數(shù)的對各種藝術(shù)品的贊美詩詞,至今仍為后人津津樂道,。從這首詩中,,人們亦不難看出乾隆皇帝對宋代官窯瓷器的推崇之情。 官窯弦紋瓶 傳世甚少 官窯,,屬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繼汝窯后為滿足宋朝皇室特別是宋徽宗個人的藝術(shù)愛好,而在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設(shè)窯燒瓷的窯口,,史稱“汴京官窯”,,學(xué)術(shù)界又稱為“舊官”。宋代顧文薦的《負暄雜錄》中曰:“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北宋官窯”。 北宋官窯瓷器傳世甚少,,這是因為黃河古道在歷史上曾有過多次改道,,窯址均被淹沒無存,實物也難以尋找之故,,所以考古界無法考證,,這對中國陶瓷發(fā)展史的研究是一件憾事,。 而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宋朝皇室南遷,,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也就是南宋初年,,當(dāng)時的南宋皇帝宋高宗便在京都又設(shè)官窯于修內(nèi)司(即杭州老虎洞修內(nèi)司官窯)和郊壇下(即杭州郊壇下官窯),,這個時期燒造的瓷器則稱為“南宋官”,學(xué)術(shù)界又稱之“新官”,。 南宋葉寘的《坦齋筆衡》中說道:“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nèi)司,造青器,,名內(nèi)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釉色瑩澈,,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亦曰官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如烏泥窯,、余杭窯,、續(xù)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fù)見矣?!?/span> 古樸精致 官窯既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而且又是繼汝窯后專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其器物形制和燒造工藝等與汝窯有不少共同之處,。 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窯三足洗,其釉色很相近,就連風(fēng)格也頗為類似,。特別是釉色,,北宋大觀年間的瓷器,多釉色瑩潤,,其中又以月白,、粉青最為盛行,部分翠綠其次,。但有不少器型多仿古,,常見的仿古禮器有鬲式爐、簋式爐,、鼎式爐,、貫耳瓶、弦紋瓶,、琮式瓶和各式尊等。其特點是,,胎體較輕,,以支釘燒制,色呈紫褐,,釉面較厚,,見冰裂紋大開片,底足露胎,,呈鐵黑色,,沿口因釉層薄而呈淺紫色,俗稱“紫口”,。 南宋官窯瓷器則造型古樸而精致,,胎體同北宋官窯一樣較薄,呈紫褐鐵色,,但釉層肥潤,,具有玉質(zhì)感,其釉色多見淡雅的粉青色和米黃色,,釉下見氣泡,,釉面見大開片,底足亦露胎,,紫口鐵足,。但無論是北宋官窯也好,還是南宋官窯也好,,學(xué)術(shù)界均統(tǒng)稱其為“官窯”,,而且價值不菲。 器型多樣 宋代官窯的器型豐富多樣,除了上述所說的仿古禮器外,,主要還有各式洗,、瓶、壺,、爐,、盤、碗以及盞托,、花盤,、單柄杯和供器等,且多以釉色見長,,特別是南宋官窯中修內(nèi)司仿汴京官窯形制特征所燒造的瓷器,,系采用澄泥,制作極其規(guī)整,,并以釉質(zhì)晶瑩透澈而備受人們珍視,。 《格古要論》說:“官窯器宋修內(nèi)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遵生八箋》也說:“官窯品格大抵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可見釉色,、片紋,、金線紋三者的有機結(jié)合,使之渾然一體,,是官窯瓷器千百年來具有特殊藝術(shù)效果的根本,,后人絕難仿造,。難怪諸多文史資料中歷代文人多有贊嘆之詞,就是清代乾隆皇帝對之也贊不絕口,,賦詩以抒胸臆,。 正因為官窯瓷器具有如此的精妙之處,因而其文物價值與經(jīng)濟價值都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香港佳士得在一次春拍中推出的一件南宋“粉青色琮式瓶”,最后以25.3萬港元成交,;而北京翰海秋拍會上推出的一件宋代官窯琮式瓶,,更以902萬元人民幣成交,令人驚嘆,。 北宋 官窯粉青花觚 高17.8cm 口15cm 深16.2cm 足5.5cm 辨別方法 基本方法 要鑒識官窯瓷,,還是要從它的胎釉入手去進行辨別。北宋官窯(張公巷窯)與汝官窯的燒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創(chuàng)燒時間上幾乎是先后銜接的,,同出于皇家的專用窯,可以看到其間的承接和發(fā)展,。所以,,這兩個窯口的瓷器胎釉特征和工藝特點雖多有相仿之處,但還是有差別的,。北宋官窯的胎骨與汝窯相似,但較汝窯器要薄些,,胎質(zhì)細膩堅實,。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于北宋官窯器胎質(zhì)中含鐵成分比汝窯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體的器物。北宋官窯器一般都用正燒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為多,,也有少量是滿釉裏足用支釘支燒的。其支釘與汝窯的芝麻粒狀不同,,呈圓形的小米粒狀,,支釘數(shù)量也較汝窯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單數(shù)也有雙數(shù),。 北宋官窯的施釉較厚,,釉質(zhì)精細,釉面光潤,,成乳濁狀,,有玉質(zhì)感。由于燒造溫度比汝窯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質(zhì)感較汝窯要稍強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綠色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種,。釉面上都有較稀疏的開片,開片呈淺黃色,,是這個窯口所獨有的,。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觀,胎釉結(jié)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層深醬色的護胎釉。凡刷護胎釉的,,燒成后,,底足露胎處就顯出醬黑色,而口沿處由于流釉緣故也呈現(xiàn)出淺紫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一方法也一直延續(xù)到南宋官窯。 北宋官窯的裝飾與汝窯相仿,,大多數(shù)是素面無紋的,,個別器物上有弦紋裝飾。器型多數(shù)是仿古代青銅器而制作,,造型比汝窯要多些,。主要有盤、碗,、瓶,、壺、爐,、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類,。這一點,與南宋官窯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窯要顯得古樸渾厚,。汝窯和南北兩宋官窯均罕見大件器物,,所見的傳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窯是在汝窯和北宋官窯的基礎(chǔ)上,,于宋王朝南遷后在官窯器的燒造上的又一發(fā)展,。無論是在胎釉和工藝上,都可以看到這種承接和發(fā)展的關(guān)系,。南宋官窯器的胎骨,,因為加入了杭州當(dāng)?shù)厮械淖辖鹜粒ベ|(zhì)雖也比較細密,,然較之北宋官窯要顯得差些,,里面雜質(zhì)較多。加上這種土內(nèi)含鐵成分高,,又有燒造溫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種,。南宋官窯多為黑胎,,凡墊餅燒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鐵足”的現(xiàn)象,。除了墊餅燒的以外,,支釘燒的器物底足也可見棕褐色支燒痕。晚期用墊餅托燒的也見有一些灰白色胎的,,這種胎上常刷以醬色護胎釉,,因此燒成后也有“紫口鐵足”的效應(yīng)。早期南宋官窯與汝窯一樣,,采用支釘托燒,但支燒痕呈圓形,,數(shù)量也比汝窯器多,,大器可達到20個,而且單雙數(shù)都有,。晚期多采用墊餅托燒,。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窯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幾層甚至十幾層,釉的厚度甚至超過胎骨,。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青灰,、青黃、灰綠,、黃綠和炒米黃等色,。釉面有開片,以蟹爪紋為主,,也有冰裂紋等,,大多是較稀疏的淺黃色開片。在開片中以暗紅色的所謂“鱔血紋”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紋再次之。 南宋官窯器均屬皇家所用,,器型極其嚴謹規(guī)范,,追求精致,不可越規(guī),。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銅器形式而制作,,形制尺寸都有嚴格規(guī)定。大件器物較少見,,所見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盤、碗,、瓶,、爐、洗和文房用品等,。 鑒于上述制瓷特點,,要鑒識南宋官窯器,就必須先看胎質(zhì),。市場上可見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窯器,,但這些仿品黑胎雖相似,而胎質(zhì)常顯粉狀而過于細膩,,不像真品因含雜質(zhì)較多反而顯得粗糙,,在醬色的露胎處,可見點點黑褐色斑狀色塊,。所以,,凡在露胎處不見點點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真品胎色呈糯米狀,,仿品胎質(zhì)常無法做出糯米狀。因為縮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狀態(tài),,露胎處也可見點點黑褐斑。仿品常無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為宋代制瓷追求玉質(zhì)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無玉質(zhì)感。真品視之如青玉,。因為要追求玉質(zhì)效果,,釉面玻璃質(zhì)感不強,釉面潤澤,,呈亞光乳濁性,。放大鏡下可見氣泡如細小的串珠緊密聚集在一起一樣。因為燒造溫度不高,,整器擊之聲音較低,。仿品這一點上是最難做到的。所以,,凡器物無玉質(zhì)感者,,就須謹慎待之。出土器在開片之內(nèi)可見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顏色,,但在放大鏡下常可見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勻,認真細看,,不難識別。真品器形規(guī)正,,形美而又有滄桑之感,;仿品在這一點上常無法達到,尤其是不能傳遞出歷史的滄桑之感,。 對于官窯器,明清時就有仿制,。當(dāng)時的仿品,,一般胎色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涂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開片過于規(guī)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窯之美,,因此,,雖與官窯真品有別,但制作精良,,也自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同樣值得收藏。近代以來的作偽之品,,工藝粗糙,,毫無審美價值,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時要小心剔除,,勿為所騙。 主要經(jīng)驗 汝,、官,、哥、定,、鈞”聞名于世,,其中“汝、官,、哥,、鈞”為官窯,“定”為民窯,?!叭辍⒐?、哥,、定、鈞”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絕倫,,彌足珍貴。 傳世官窯有人疑偽 宋代官窯瓷器世上極其罕見,,原因在于宋代官窯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產(chǎn)等特點。宋代官窯瓷器不做隨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發(fā)掘中沒有發(fā)現(xiàn),。因此對于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的真?zhèn)尉鸵鹆艘恍┤说膽岩伞S形簧綎|學(xué)者認為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都是贗品。此說一出,,引起瓷界廣泛爭論,。目前絕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窯不帶“官”字款 市場上有一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一般規(guī)律。五大窯中定窯有“官”字款,,因為它是民窯,,專為皇家燒造瓷器,是應(yīng)該有個標志的,。鈞瓷多為花盆宋徽宗喜歡養(yǎng)花,,建了一個大花園,花盆多用鈞窯,。鈞窯瓷器的特點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紋路,叫做“蚯蚓紋”,。這種紋路,,后仿的瓷器很難做到。鈞窯瓷器上面的編號,,從1到10號,,1號最大,10號最小,。而后仿的“鈞瓷”,,其編號正與之相反。 用高錳酸鉀去“賊光”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層很亮的光,,行話叫做“賊光”。.現(xiàn)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氫氟酸泡半個小時,,然后用高錳酸鉀和泥包起來悶一個小時。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瓷器有一種“舊”的感覺,。鑒別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覺;聞,有酸的味道,。 新瓷器砸碎了賣 人們多以為收藏瓷片不會有假,,于是一些商家就想出了新招,把整件新瓷器砸碎了,,賣瓷片。所以說,,不要以為是瓷片就沒問題。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把瓷器砸壞了,,再把它粘起來,好像是一件舊東西,。收藏者的眼力高了,,造假者的手法也多了,應(yīng)該提高警惕,。 館藏精品欣賞: 北宋 官窯粉青三登方壺 高12.2cm 口6.7×3.8cm 底10.2×7.3cm 北宋 官窯粉青三登方壺 高11.9cm 口6.5×3.7cm 深10cm 底6.8×9.7cm 南宋 修內(nèi)司官窯天青窯變弦紋瓶 高15cm 口4.2cm 深14cm 足5.7cm 南宋 修內(nèi)司說官窯粉青紙槌小瓶 高11.8cm 口5.4cm 深10.6cm 足5.9cm 北宋 官窯粉青鬲式爐 高12.9cm 口15.8cm 深7cm 北宋 官窯月白雙耳三足爐 高6.6cm 深3.7cm 口9.9cm 南宋 修內(nèi)司官窯粉青簋式爐 高12.7cm 口17.5×19.7cm 深10.9cm 足15.8cm 南宋 郊壇下官窯天青葉式洗 高4.5~5.7cm 而長23.5cm 南宋 修內(nèi)司官窯粉青雕龍圓洗 高4.7cm 口18.4cm 底16.5c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