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校開始重視通識教育,但構成通識教育主要部分的入門必修課程有時偏偏不受學生歡迎,。面對全球大學普遍面臨的教學難題,,不妨看看馬里蘭大學推行的“I系列課程”,如何讓學生對通識課程說:Yes, I Do. 這是一堂“社會學概論”課程,,三百多人的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們垂著頭或者在玩手機,或者用手指滑動手里的平板電腦,。年過半百的老教授對于這樣的景象似乎早已經(jīng)見怪不怪了,,清了清嗓子問:“大家還有問題嗎?沒有問題我們繼續(xù)下一個章節(jié),!” 課程有些無聊,,妮可·福克斯百無聊賴地玩起了手機,,等待著下課鈴聲的響起,。這門課是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以下簡稱UIC)必修入門課程,屬于該校通識教育課程的一部分,,無論妮可喜不喜歡,,作為UIC的大一新生,她都無法拒絕,。 UIC通識教育課堂的這幕情景從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當前高校通識教育面臨的共同問題,,即很多通識教育課程看起來并不是那么有趣,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美國大學本科的通識教育源于美國文化的多元性和教育的多樣性,,其課程主要包括人文、社會,、自然三個方面的內容,。目的是向學生傳授廣博的知識,使學生能夠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生活得更豐富多彩,,更有意義,。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通識教育,大部分美國高校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年和第二年,,通常不分專業(yè),,新生在此階段需要學習由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組成的教育課程,,直到三四年級才確定專業(yè),,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教育,。以哈佛大學為例,該校的通識教育主要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科學意識、知識的整體性,、國際化視野等,。哈佛通識教育項目副主任安妮·瑪麗·E.卡拉瑞索表示,通識教育課程尋求給學生在“21世紀的世界中將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聯(lián)結在一起”的那些技能,?;谶@一理念,哈佛大學開設了美學與闡述性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科學,、宇宙物理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等八個類別的通識教育課程,。 很多國內高校也十分重視通識教育,但構成通識教育主要部分的入門必修課程有時偏偏不受學生歡迎,,因為這些課程枯燥,、無趣,根本無法提起學生的好奇心,。所以,,通識教育課程是中國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根據(jù)美國高校協(xié)會在2009年對其會員院校所做的調查顯示,,多數(shù)院校均回應其將通識教育列于優(yōu)先發(fā)展位置,,89%的院校表示正努力推動通識教育改革,但改革成效不一,。 不過,,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認為該校找到了讓這類課程更有趣、更吸引學生的辦法,。該校推行的改良式通識教育課程——“I系列課程”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不僅激發(fā)學生思考,更增加跨學科教授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機會,。 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自2010年秋季開始試行“I系列課程”,,主題圍繞激發(fā)討論的問題及命題展開,例如“機械的興起:人工智慧年代來臨”“經(jīng)濟學與大學學費負擔危機”等,,通過生動有趣且與現(xiàn)實世界息息相關的主題吸引學生的興趣,。I系列的字母“I”,,指的是高等教育中以I開頭的三個詞——想象、啟發(fā),、創(chuàng)新,。 根據(jù)馬里蘭大學的改革構想,這些I系列課程強調探討能激發(fā)想象力,、掌握理解力,、靈感、創(chuàng)新,,并與真實世界關聯(lián)的實用,、可行議題。I系列課程反轉原本傳統(tǒng)的教學金字塔,,并不從既有的知識與研究著手,,而是提供馬里蘭大學學生一個從學科及跨學科領域的角度或特定研究領域的觀點切入,進而發(fā)現(xiàn)及思考根本性問題的機會,。根據(jù)馬里蘭大學的規(guī)劃,,I系列課程共同的特色包括以下方面: 1.深度探究有意義的具體議題,譬如環(huán)境,、金融,、道德倫理、生活等和社會息息相關的命題,。 2.檢視及證明特定學科及研究領域如何解決問題,。例如生物學家、工程師,、詩人,、社會學家如何思考并解決現(xiàn)實生活的問題。I系列課程將著力解決這些重大問題或者其他問題,。 3.界定,、闡釋了什么才是馬里蘭大學教育的獨特性,以契合,、體現(xiàn)整個通識教育計劃的目標,。 4.讓新生有機會思考各種現(xiàn)實問題,并提供一個機制所有的馬里蘭大學學生能夠欣賞到不同學科的優(yōu)勢,,探究相互拓展的可能性,,進而聚焦自己的研究主題、決定主修,,甚而奉獻終身的方向,。 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學務助理副校長暨大學部教務長,同時也是I系列課程幕后推手的唐娜·B.漢彌爾頓表示:“這些課程不再一成不變,不再只是要學生記憶,、背誦的知識,。”改革后的課程把該領域豐富有趣的內容(如解決問題的方法,、爭議,、看世界的各種角度等)介紹給大一、大二學生,。許多課程由資深教師授課,,甚至有些多年未教授入門課程的教師。 漢彌爾頓希望I系列課程可以兼顧另一種最理想的結果:大班授課,,同時教學方式必須比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更能吸引學生。她指出,,有些大學為了激發(fā)新生思考,,為新生開設小型研討的通識教育課程,但是這對于有26000名學生的馬里蘭大學帕克校區(qū)而言是一個龐大的支出,,她希望借由I系列課程提供學??韶摀拇蟀嘟虒W,同時又能提供不同于傳統(tǒng)教授講課,,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課程形態(tài),。美國高校協(xié)會主席卡洛·蓋瑞·施耐德認為影響馬里蘭大學I系列課程的關鍵因素將是教授是否能改變其授課方式,“在60個學生的班級,,沒有理由不運用協(xié)作學習,,但這并不容易,需要一些技巧,?!?/span> 為了改變教授的教學方式,馬里蘭大學教授I系列課程的教授們在教學期間持續(xù)開會討論相關策略,,就如何革新教學思維,、改變教學方式做了積極探討。行政主管和教師委員會都訂下了目標,,教師可決定如何調整課程內容,,或者如何設計新課程,完成者即可獲得5000美金,。這樣的變革也是卓有成效的,。在I系列課程推行的第二年,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針對接受該課程的700名學生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3%的學生認為I系列課程幫助他們思考相關聯(lián)的、復雜的各種問題,,以及了解政治,、社會,、經(jīng)濟及道德等不同層面的議題。此外,,《高等教育紀事報》對上課學生的采訪也發(fā)現(xiàn),,學生相當支持這種教學方式,尤其最吸引學生的是在課堂上的參與,,以及與教授及同學間的互動,。該報指出,“最難得之處往往體現(xiàn)在最簡單的改變:不同學科領域教授嘗試改變其教學方式與策略,,并相互分享,、交流?!比缃?,I系列課程已經(jīng)擴及馬里蘭大學全校實施,所有的大一新生都必須修習I系列課程中至少兩門課,,而這也是必修核心課程的新規(guī)定,。 近年來,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視,,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如復旦大學自2005年在全國率先推行通識教育,形成了六大模塊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文史經(jīng)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chuàng)作與審美體驗。據(jù)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介紹,,復旦通識教育突破單純的“專業(yè)視域”和單純的“知識視域”,,為學生提供能夠幫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思想視野和精神感悟的課程,。 目前,,國外高校通識教育已經(jīng)較為完備,但由于國內外教育系統(tǒng)的體制機制有所不同,,因此也不能籠統(tǒng)地借鑒照搬,。盡管如此,國外高校在課程教學上的創(chuàng)新之處卻可以給國內大學提供另一種思路,,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I系列課程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師生交流等方面便有其獨到之處——這也正是國內部分高校欠缺的地方。麥可思研究院編撰的《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就業(yè)藍皮書)顯示,2014屆畢業(yè)生認為母校的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有“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本科為48%,,高職高專為50%),、“課堂上讓學生參與不夠”(本科為29%,高職高專為30%)等幾個方面,。 漢密爾頓學院社會學教授丹尼爾·F.查姆布里斯曾說過,,“教育的價值不只是知識的給予。大學就像博物館,,充滿了各式各樣美麗的展品,,需要有人把燈打開。倘若沒有按下燈光開關的那個人,,那么不論展品多豐富多有趣,,都沒有任何意義?!币宫F(xiàn)大學教育的價值,,教師理應成為那個“按下燈光開關”的人。 |
|
來自: zlx1zlx2zlx > 《學生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