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強編著 潘厚成整理 太極拳的練習包括拳架練習,、功法練習和推手練習,三者結(jié)合起來練習才是完整的太極拳,。決不是會練幾趟拳和會練器械就算會練太極拳了,。練功可以培養(yǎng)和增長內(nèi)氣,使拳架練習和同時練習具備一定物質(zhì)基礎,,所以說功為本,;練拳是練知己的功夫,以意行氣,,氣通全身,,培養(yǎng)太極內(nèi)勁,培養(yǎng)閃戰(zhàn)騰挪的技巧,,練功和練拳的結(jié)合,,而形成混元一氣,在技擊時,,即能力發(fā)一點,、點點透骨,所以說拳為母,;推手則是練習知己知彼的功夫,,即檢查和調(diào)整拳架動作的正確與否,,從而達到真正知己,又可以在推手的實踐中,,貫徹太極十三勢的法則,,巧妙運用拳術(shù)的分解動作招式,從而達到引進落空合即出,、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因此,以功為本,、以拳為母,、以推手為用三者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 太極拳架和太極推手都離不開十三種方法,,也就是太極十三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前八個字是八種手法或八種勁法,,后五個字是五種步法。這十三勢貫穿于全部太極拳套路和推手當中,??梢哉f,在太極陰陽之理的指導下,,能掌握和運用這十三勢,,就是掌握太極拳的靈魂和核心了。所以說,,太極拳就是太極十三勢,。練太極拳不可不明太極十三勢,不明此,,即不明太極拳,。 從太極拳陰陽生生不息之理來看,,太極十三勢即八卦加五行,也稱八門五步或八法五行,。太極八法即四正四隅,,坎離震兌為北、南,、東,、西方位,乾坤艮巽為西北,、西南,、東北、東南方位,;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八卦五行分布在人體的各個部位,,并各有竅位,。為了便于掌握和練習太極十三勢,下面就八卦五行,、人體竅位及與十三勢的微妙關(guān)系分而述之,。 掤?qū)倏玻狈?,為水,,人身竅位在會陰,屬腎經(jīng),。習拳練功時,,用意引氣,由下丹田(會陰穴內(nèi))起,,隨手臂上掤而行至上丹田(祖竅穴內(nèi)),。此為“抽坎填離”,可使心腎兩經(jīng)之氣相通,,水火既濟,。 捋屬離,正南方,,為火,,人身竅位在祖竅,屬心經(jīng),。兩手臂由前伸回收或由左右向后收為捋,,意由祖竅而回收,,手自然相隨捋回。能調(diào)節(jié)心經(jīng)所屬臟腑,。 擠屬震,,正東方,為木,,人身竅位在夾脊,,屬肝經(jīng)。以兩手指尖(或掌或拳)或右手心向里,、左手掌附于右腕里側(cè)向外推為擠,,意由夾脊引氣向前擠出??烧{(diào)理肝臟的功能,。 按屬兌,正西方,,屬金,,人身竅位在膻中,屬肺經(jīng),。兩手下按,,意由膻中引氣至下丹田(會議穴內(nèi))沉降,,以肺經(jīng)之氣補腎經(jīng)之氣,,此為金生水。 采屬乾,,西北方,,屬金,人身竅位在性宮(囟門)與肺俞兩處,,屬大腸經(jīng),。以手回抓的突然頓挫為采,用意由性宮引氣到肺俞穴直下涌泉穴,??烧{(diào)整大腸經(jīng)而補腎經(jīng),以金生水,。 挒屬坤,,西南方,屬土,,人身竅位在中丹田(神厥穴內(nèi)),,屬脾經(jīng)。抓截對方反關(guān)節(jié)用彈抖力施之為挒,,用意由中丹田引氣,,經(jīng)兩肋上達性宮,,可補肺經(jīng)之氣,此為土生金,。 肘為艮,,東北方,屬土,,人身竅位在肩井,,屬胃經(jīng)。用肘向外靠擊,,以意引氣由涌泉穴上升,,經(jīng)尾閭分由兩肋至肩井穴,可調(diào)胃部機能,,降心中之火,。 靠屬巽,東南方,,屬木,,人身竅位在玉枕,屬膽經(jīng),??繐魧Ψ綍r,以意引氣由涌泉穴上至尾閭,、玉枕,,可調(diào)理肝膽機能。 進則以氣催生向前進步,,其竅位在會陰,,屬腎經(jīng),屬水,。進步時,,意想會陰以氣催生前進。 退則以氣催身向后退步,,其竅位在祖竅,,屬心經(jīng),屬火,。退步時,,意由祖竅引氣催身后退,神氣要攝取對方,。 顧是左顧,,其竅在膻中,左顧時,以意引氣著力于膻中催身向左閃轉(zhuǎn),。 盼是右盼,,其竅位在夾脊,右盼時,,以意引氣貫注于夾脊催身向右閃轉(zhuǎn),。 定是中定,其竅在中丹田(神闕穴內(nèi)),,屬脾經(jīng),,屬土。要求氣沉中丹田,,動中能定,,動中有靜,中定在虛實之中,。 以上是太極十三勢與八卦五行,、人體經(jīng)穴竅位的相互關(guān)系,以及修煉時的內(nèi)在要求,。太極十三勢的練習分單式練習,、組合練習和套路練習,單式練習就是一勢一式一法地單操單練,;組合練習就是四正法或四隅法組合起來練習,;套路練習就是在拳架動作中的練習,每一個動作或每一式中都有太極十三勢,,或隱或顯,,或明手或暗手,或以某勢某法為主,。太極拳即纏絲圈,,一圈之中既有十三勢,一圈之中就有掤,、捋、擠,、按,,所謂“妙手一動一太極”也。所以,,練習拳架時,,就要在一動無有不動、一纏無有不纏,,渾身都是纏絲圈中體現(xiàn)和貫徹太極十三勢的法則,。 太極十三勢又稱太極十三勁,即掤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進退勁,、顧盼勁、中定勁,。太極拳剛?cè)嵯酀膬?nèi)勁是通過太極十三勢體現(xiàn)出來的,,太極十三勁又是通過“渾身都是纏絲圈,纏繞諸靠我皆依”而發(fā)揮的,。因此太極十三勢的方法,,就是以意運氣、以氣催身,、意氣神形合一地向不同方位發(fā)動的必然結(jié)果,。 太極八法中的“掤勁”,是八法勁的總勁,,掤勁貫穿于整個八法勁中,。根據(jù)前面的討論,我們知道內(nèi)氣是內(nèi)勁的基礎,,通過無極樁功的修煉,,可以使氣滿丹田,布滿全身,,猶如充滿氣的皮囊而掤勁自生,。如果沒有內(nèi)氣充足的掤勁,意氣的鼓蕩也就不存在了,,放松和引化就成了松散和軟弱,,捋擠勁按采挒肘靠之七勁也就不存在了。 虛領頂勁是神氣虛掤,,是領起中氣,,使精神貫注。擠勁是前掤,,按勁是下掤,, 捋勁是左右向后掤。捋擠按的實質(zhì)是:意氣向前上方的發(fā)動謂掤勁,,意氣平向前方的發(fā)動謂擠勁,,意氣向左或向右后方的發(fā)動謂捋勁,意氣向下方的發(fā)動謂按勁。掤捋擠按四正勁,,不僅僅是通過手臂來體現(xiàn)的,。根據(jù)陳式太極拳的“渾身都是纏絲圈,纏繞諸靠我皆依”的特點,,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可以體現(xiàn)這四正勁,。例如,掤勁:在手臂側(cè)有掌掤,、腕掤,、拳掤、肘掤,、肩掤,、臂掤,在身體側(cè)有胸掤,、腹掤,、背掤、臀掤,,在腿側(cè)有胯掤,、膝掤、腳掤,、腿掤,,在頭側(cè)有頭掤等。捋勁:有手捋,、掌捋,、肘捋、肩捋,、胸捋,、腿捋、膝捋,、腳捋等,。擠勁:有指擠、掌擠,、拳擠,、肘擠、肩擠,、胸擠、胯擠,、膝擠,、腿擠等。按勁:有手心按、手背按,、拳按,、掌沿按、肘按,、前臂按,、胸按、腹按,、胯按,、膝按、腿按等,。這四正勁都能在推手的實踐中巧妙地,、順勢地運用,又應當在套路練習中認真地體現(xiàn)出來,,即拳經(jīng)所云:“掤捋擠按要認真,,上下相隨妙無窮?!?/span> 由此可見,,太極八法五步十三勢是太極拳行氣走架和推手運用的總的要領和法則,是意氣神形運動的八個方位和五個方向,。從有方位到無方位,、從角到圓、從圓到點,、從全身十八個關(guān)節(jié)小球的旋轉(zhuǎn)到周身一家的太極球的螺旋纏繞,、從大圈到小圈、從有圈到無圈(外形無圈而內(nèi)氣有圈),,而形成一?;煸獨猓S意所行,,隨心所發(fā),,隨勢所用,混元一體而又力發(fā)一點,,點點透骨,,無堅不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