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

 waikatolabrary 2016-02-18

摘 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五年來,,隨著“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持續(xù)推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本科教學規(guī)范得以重建;隨著“五位一體”的本科教學評估制度體系建設,,以“自我評估為核心”的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在部分高校已經初具形態(tài);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為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的高校獨立辦學,、自主發(fā)展奠定基礎。同時,,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也顯而易見,。未來5~10年,我國高校要完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實現學校發(fā)展的各項目標,。

關鍵詞

高等教育;教育質量;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上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經驗和教訓表明:高等教育質量危機是高等教育由精英階段進入大眾化發(fā)展階段以后一定會遇到的問題;大眾化時代的西方高等教育質量危機,其本質是傳統(tǒng)的精英時代的高等教育價值理念、質量觀念,、制度體系和高校辦學行為在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變與不變”的矛盾危機;化解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危機的辦法,,是在充分認識大眾化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構建一套全新的高校內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形成高等教育質量評價與資源配置的新機制;該質量保障體系保障的是每個學生在其興趣與能力范圍內自主選擇和充分發(fā)展的權利,,保障的是每一所高校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與本國本地區(qū)社會需求之間達到良好的契合程度,。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guī)劃綱要》)提到的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任務有數十項之多,看起來零散繁雜,,如果細加分析的話,,可以歸納為“一個中心,兩項根本任務”,,即:以高等教育質量建設為中心,,以高校內部和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為根本任務。其中,,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包括教師隊伍質量建設,、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專業(yè)與課程教材建設,、誠信學風建設,、制定大學章程以及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等十幾項工作任務;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包括“管辦評分離”、改進本科教學評估制度,、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態(tài)數據庫建設,、研究制定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標準和職業(yè)院校教學標準、啟動“2011工程計劃”“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計劃”等工作任務,。

本文主要是對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總體情況進行評估,。需要說明的是,高校外部和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只是依據質量行為主體和行為實施范圍不同而對整體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進行的簡單劃分;外部質量保障措施要通過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發(fā)揮作用,,內部質量保障措施折射的是外部質量保障體系的要求,,二者緊密聯(lián)結為一體,且都是建立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共同的高等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基礎上的;就當代而言,,大眾化高等教育理念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是高校內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理論依據。

一,、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階段性與特殊性

要評價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成效,,必須將其放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我國高等教育經過1990年代中后期的高等教育宏觀體制改革,、1999年到2006年的高校大擴招,、2000年到2008年左右的高校大規(guī)?;A設施建設等連續(xù)不斷的“大調整、大改革,、大發(fā)展,、大建設”,造就了我國高等教育目前的發(fā)展成就,。當然,,值得稱道的發(fā)展成就背后,還存在著高等教育政治邏輯,、經濟邏輯與教育邏輯糾結不清,、大眾與精英高等教育觀念沖突以及高等教育發(fā)展形態(tài)和實踐邏輯發(fā)生改變后的各種結構性失衡等諸多問題。

就我國高校普遍的生存發(fā)展狀態(tài)來說,,近十幾年,,隨著綜合國力提升和各項社會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高校生存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變化;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多元巨型大學”形成,,也使高校自身形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傳統(tǒng)辦學理念和行為規(guī)則逐漸“失效”,,傳統(tǒng)的辦學管理機制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學校教育教學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亟待變革,高校辦學行為必須隨著內外部各種利益關系的改變而進行調整,。由此從2007年開始,,在經歷了負債辦學壓力下的數年“彷徨”以及2011年高校化債的“驚喜”以后,幾乎沒有得到充分“休整”的高校再次踏上了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由大向強”的發(fā)展征程,。上述背景是我們在觀察,、理解、分析和評價我國高校近些年來的成長歷程和行為特征時必須要考慮的現實基礎,。

2000年至今,,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互有疊加的發(fā)展階段,,每一階段的建設重心不同:

第一階段是2000年到2008年左右,,當時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重心,是在原有辦學條件落后以及學校教育規(guī)模急劇膨脹的背景下,集中進行基礎設施類辦學條件達標,、教師學歷層次達標等物質基礎和人力保障系統(tǒng)建設。這也是2003年到2008年開展的第一輪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測評重點之一,。在首輪本科教學評估期間,很多學校為了迎接評估,也紛紛成立了評估處或評估辦,,對學校及院系教學管理工作進行規(guī)范,,保障學校在學生數量大幅增加和忙于應付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保持正常的教學秩序,。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觀念受到高校普遍重視,,“以生為本”的大眾化高等教育理念開始形成,。

第二階段是從2007年“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開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重心,,逐漸轉向了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完善,、教師教學與科研水平提升,、專業(yè)標準與課程教材建設等“內涵建設”方面,。目前正在進入的第三個發(fā)展階段,是第二階段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繼續(xù)推進以及高校內外部治理結構正在發(fā)生根本性變革的疊加發(fā)展階段,。

2010年《規(guī)劃綱要》中的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內容,,用大量篇幅談及“高校教學深化改革”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兩大主題。高校教學深化改革是為了推動高校進一步貫徹現代高等教育理念,、重建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本科教學規(guī)范;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是為了盡快理順高校內外部關系,,完善高校內外部治理結構。這兩大主題反映了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與西方相比,,近十幾年來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過程,既有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方面,,也有基于本國教育文化傳統(tǒng)和現實問題的特殊性所在,。

首先,1950—1970年西方各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急劇擴張,,是在各國工業(yè)化,、城市化等現代化進程發(fā)展到比較高級的階段才發(fā)生的現象,是建立在二戰(zhàn)以后西方各國20年的經濟繁榮發(fā)展基礎上的;支撐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各種現代思想觀念,,比如教育平等,、教育民主、教育自由,、公共責任等,,在西方也經過了200年的醞釀、發(fā)展,、沖突和選擇的過程,。這與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急劇擴張時期的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生產力與經濟發(fā)展水平,、教育觀念準備等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也導致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fā)展階段后,會面臨很多與西方不同的問題,。

其次,,西方高校辦學規(guī)范和內部治理結構的形成,有著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積淀,進入大眾化高等教育發(fā)展階段后,,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只是在外部社會問責壓力下對原有制度規(guī)范做了一部分調整,,并非“翻天覆地”的大改革。而我國卻不是這樣,,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獨立辦學,、自主發(fā)展的行為模式還未形成,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任務還十分艱巨;在很多新建院校,,甚至連一些最基本的辦學規(guī)范都要“從零開始”,。這使得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任務內容、演進路徑等,,與西方相比會很不同,。

第三,由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基礎條件不同,,使得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危機的核心矛盾或問題本質,,遠比西方復雜:既是用精英時代“大一統(tǒng)”的高等教育理念制度和單一的質量標準來管理和評價大眾化高等教育多樣現實的矛盾危機,也是因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制度供給不足而導致的高校辦學行為“失范”的危機,,還是新舊高等教育體制轉換“真空期”各類高等教育主體失去“底線標準和基本規(guī)范”,,陷入“茫然或盲從”的危機,更是高等教育規(guī)?!胺浅R?guī)超前發(fā)展”而倒逼高等教育必須加快改革,,盡快形成中國高等教育“穩(wěn)定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危機。

總體來看,,經過近幾十年的發(fā)展建設和不斷修正,,西方各國的高校內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已經基本完善,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質量文化也比較成熟,,但我國高校內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卻剛起步不久,,由于工業(yè)化、城市化,、法治化,、產業(yè)形態(tài)調整、政府職能轉變等社會轉型過程尚在進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文化傳統(tǒng)與西方不同,,絕大部分高校又同時面臨著辦學條件等物質基礎建設、基本制度規(guī)范建設和質量文化建設等多重任務,,所以化解高等教育質量危機的過程一定非常復雜,,并且首先需要人們對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階段性、特殊性和復雜程度保持清醒的認知,。

二,、近五年來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成效

《規(guī)劃綱要》實施以來,,伴隨高等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的推進和政府簡政放權,我國高校自主辦學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高校在教育質量提升與教育質量保障活動中的實際責任人地位進一步凸顯,,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也正在加快步伐。近五年來,,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主要是針對高等教育當前發(fā)展階段的現實問題,,由政府教育政策和一系列教育工程項目來推動的。建設成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隨著“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持續(xù)推進,,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重建本科教學規(guī)范

人才培養(yǎng)是高等學校的首要職能,教學質量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近些年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面臨復雜局面,。一是傳統(tǒng)本科院校普遍面臨著辦學角色重新定位,、教育理念和教學制度轉變,、專業(yè)結構調整、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確保自身優(yōu)勢學科與優(yōu)勢專業(yè)地位等多項任務;二是新建本科院校眾多,,本科辦學經驗缺乏,在探索和形成自身辦學定位和辦學規(guī)范的過程中,,大多陷于“盲從”;三是龐大的學校規(guī)模,、日益多樣的社會需求、尚不充足的辦學經費以及盤根錯節(jié)的內外部利益關系,,增加了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難度,。在此背景下,深化本科教學改革,,重建本科教學規(guī)范,,成為目前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一項最為復雜也最應優(yōu)先考慮的任務。這項任務主要是隨著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持續(xù)推進而不斷展開的,。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是教育部和財政部聯(lián)合推動的一項帶有基礎性,、全局性的高校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工程。教育部與財政部在2007年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正式啟動了“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1年和2014年又分別印發(fā)《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以及《關于做好2014、2015年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工程工作的指導意見》,,每隔三年左右就總結經驗,,調整每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對我國高校本科教學改革產生了持續(xù)的推動作用,。

2010年《規(guī)劃綱要》提到的高校教學改革內容,,大多與“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相關,。根據《規(guī)劃綱要》的內容來分析,2010—2020年我國本科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在既要扭轉高校管理“唯科研導向”的偏向而又不削弱高??蒲谢盍?因涉及國家科技進步、產業(yè)升級等諸多問題)的前提下,,牢固樹立教學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通過進一步補足和提升辦學條件核心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如教師隊伍質量建設、精品課程與優(yōu)質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構建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資源配置模式(如教授為低年級學生授課,、大學生參與科研),、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如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完善學分制,、彈性學制,、強調文理交融、產學研結合,、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創(chuàng)建質量文化(誠信學風建設)等一系列舉措,重建本科教學規(guī)范,。

近五年來,,上述各項工作均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展,為我國高校走向大眾化時代的多樣辦學,、特色辦學奠定了基礎,。在本次“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工作中,課題組對上述每一項教學改革任務都進行了詳細評估,。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僅結合其中幾項工作,從三個方面進行簡單介紹,。

1.補足及提升辦學條件核心要素的數量和質量,。高校辦學條件是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之前,,經過近十年的大規(guī)?;A設施建設,我國高校的基本辦學條件得到了改善,,近年來,,重心已經轉向進一步補足和提升辦學條件核心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包括提升教師隊伍質量,、精品課程與優(yōu)秀教材建設,、加強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

(1)加強教師隊伍質量建設,。高校教師隊伍質量是決定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要素,。近五年來,針對高校師資力量仍然不足,、高水平師資嚴重短缺的情況,,全國各地高校普遍加大了高層次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的引進、選拔和支持力度,。在引進高水平師資的同時,,各地高校還通過建立教師發(fā)展中心、制訂教師發(fā)展計劃,、開展師資培訓等方式,,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近五年來,,我國高校教師隊伍質量建設的成效主要體現在:第一,全國高校專任教師的學歷層次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不斷優(yōu)化,。從學歷層次看,2010年全國高校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不到50%,,2014年提高到了55.79%,。職稱結構方面,2010—2014年間,,專任教師高級職稱人數從54.64萬人增加到64.89萬人,,中級職稱人數從54.22萬人增加到62.72萬人,初級職稱人數減少了4.28萬人;三者結構比例上,,高級職稱占比下降了4.5個百分點,,中級職稱占比提高了1.51個百分點,初級職稱占比提高了2.6個百分點,,顯示全國高校專任教師職稱結構正向著“金字塔型”的方向調整,。從高校專任教師的年齡結構看,2014年中青年教師在普通高校專任教師隊伍中所占比例超過了70%,,表明中青年教師是現階段專任教師隊伍的主體,,教師隊伍發(fā)展?jié)摿^大。

第二,,教師教學水平得到學生認可,。根據《2013年中國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抽樣選取的2013年60所“211工程”院校的基礎數據,,“211工程”院校學生對專任教師的教學滿意度為88.6%。其中學生最為滿意的項目是師資隊伍(92.5%)和教師專業(yè)水平(90.5%),,然后依次是教學質量(89.47%),、教學教風(87.75%)、教學管理(84.73%),、資源保障(84.64%),。

根據對155所新建本科院校27134名學生所進行的問卷調查,新建本科院校學生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感到“滿意”的達到46.71%,,“基本滿意”的達到39.90%,,這兩項指標合計得出的學生對教育質量的總體滿意度達到86.61%;不確定的6.48%,不太滿意的5.26%,,不滿意的1.65%,。

通過對2013年579所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態(tài)數據的分析,“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老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學生評教的“優(yōu)占比”均達到70%以上,其中老本科院校接近80%,,說明高校學生對教師教學水平總體上比較認可,。(見圖1)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

李國強: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

(2)精品課程資源開放共享,。我國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始于2003年,多年來國家精品課程數量呈持續(xù)增長趨勢,。但精品課程的共享機制建設滯后,。精品課程在帶動高校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方面未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針對這一問題,,教育部于2011年頒布《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啟動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工作。2012年5月,,又制定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進一步推動精品課程資源共享,提出了建設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精品資源共享課的目標,。2011年至2015年2月,,教育部共公布了7批精品視頻公開課名單,公布的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總量達到783門,。全國各地高校借助精品課程建設,、精品視頻公開課等,積極開展教學方法改革,。

(3)實驗室,、實習基地建設,。實驗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五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采取措施,,加強實驗室建設,規(guī)范實驗教學管理,,大力推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2013年全國高校共建設了12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4年建設了80個;2015年預計建設8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除實體性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之外,,依托信息技術等手段,,2013年和2014年各建設了100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目前,,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形成了500T的實驗教學信息化資源,,新增了4.4萬項實驗項目,支撐了6.1萬項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項目,,支持117萬學生參加各級各類高校競賽項目,,學生獲獎項目達到10萬項。

實習實訓是大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近五年來,,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高校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工作,。在教育部推動下,,各地高校相繼制定了實習實訓管理文件,規(guī)范實習目的與任務,、實習內容與時間分配,,規(guī)定實習成績考核方式等,以此指導各專業(yè)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習實訓,。根據2014年486所本科高校的教學數據統(tǒng)計,這些高校累計建立了58169個基地,,每次可接納學生數266多萬人,。另外,以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為契機,,各地高校把實踐教學延伸到校外,,利用校內外資源整合來統(tǒng)籌實踐教學體系。特別是依托這些實踐教學基地,,很多高校進一步加強了與企業(yè),、科研院所的聯(lián)系,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育人的新機制,。

2.回歸高等教育常識,,構建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資源配置模式,。近些年來,我國高校內部評價管理中“唯科研導向”的偏向,,導致了高校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的相對分離,,加劇了本來并不充足的辦學資源的緊張狀況。構建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資源配置模式,,不僅是“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高等教育常識的回歸,,也是緩解高校辦學資源緊張狀況、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近五年來,,教育部除了強調實驗室資源要滿足本科教學要求,還提出了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大學生參與科研等相關規(guī)定,。

(1)教授為本科生上課。2012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把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高校辦學的基本制度,將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用的基本條件,,讓最優(yōu)秀的教師為本科低年級學生上課,。鼓勵高校開展專業(yè)核心課程教授負責制試點。倡導知名教授開設新生研討課,,激發(fā)學生專業(yè)興趣和學習動力,。完善國家、地方和高校教學名師評選表彰制度,,重點表彰在教學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教師,。定期開展教授為本科生授課情況的專項檢查。

根據抽樣調查的24所“985工程”高校,、21所“211工程”高校和37所地方本科高校的數據,,2013年,各高校給本科生上課的教授數占高校教授總數比例的平均值是85%,,其中“985工程”高校的平均值為77%,,“211工程”高校的平均值為85%,地方本科高校的平均值為90%,。

(2)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必然要求,。近五年來,,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各高校通過形式多樣的項目和組織方式,積極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鍛煉在校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及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既取得了相當數量的學術成果(見表1),也在大學生學科競賽以及創(chuàng)新活動和技能競賽方面取得了諸多成績(見表2),。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

3.以生為本,深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促進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根據《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的“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模”的要求,,近五年來,,各地高校普遍加強了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力度。改革重點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貫徹“以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通過完善學分制,、選修制、彈性學制,、轉專業(yè)等制度建設,,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權利;其二是促進文理交融,完善雙學位(主輔修)制度,,形成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機制,,著力培養(yǎng)寬口徑復合型人才;其三是強調學以致用,通過加強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等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完善學分制、選修制,,實行彈性學制,。近五年來,適應大眾化時代學生自主選擇,、個性發(fā)展的要求,,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學分制改革的行列,不斷完善學分制相關配套制度,。主要表現在:根據學分制特點,建立以學生個人為單位,,以學分管理為基礎的新型學籍管理模式;通過按學分收費和打破專業(yè)的實體性,,實行完全學分制;采取彈性教學計劃,改變刻板,、單一的教學計劃對學生的約束;校際之間相互承認學分,,拓展學生的學習選擇權利和個性發(fā)展空間;通過組建課程大類和課程模塊,,實現專業(yè)從實體到課程組合的轉變;推進選修制改革,壓縮總學分,,增加選修課學分,,擴大選修課數量供給;改革考試評價制度,調整學習評價制度與考核辦法等,。(見表3)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

彈性學制是與學分制相關聯(lián)的一項人才培養(yǎng)制度。2014年12月,,教育部發(fā)出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chuàng)業(yè),。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再次提出實施彈性學制,,放寬學生修業(yè)年限,,允許學生自主調整學業(yè)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chuàng)業(yè),,并設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獎學金,。在國家政策鼓勵下,各地各高校積極響應,,紛紛制定相關政策或計劃,,試行彈性學制。

(2)促進文理交融,,完善雙學位(主輔修)制度,,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近五年來,,各地高校采取不同方式,,積極進行文理交融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方式包括:一是開設文理交融的跨學科課程,,擴大學生知識視野,,比如2012年,廈門大學在全校開設了一門《跨界對話》課程,,打破固有的知識體系,,圍繞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邀請不同學科知名專家同臺對話,,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二是推行通識教育改革,鼓勵學生跨學科選課。根據對北京大學等15所高校通識教育的分析,,15所高校通識課程學分在13左右,,通識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約為9%;各個高校之間存在差異,武漢大學通識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在20%以上,,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和重慶大學通識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不到5%。(見表4)三是搭建文理交融的實驗教學平臺,,提高文科學生的專業(yè)應用能力和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例如北京聯(lián)合大學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是一個全校性的人文社科類專業(yè)綜合實驗教學平臺,通過創(chuàng)設“三層次”實驗課程,、開發(fā)實驗項目和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等途徑來實現文理交融的人才培養(yǎng),。四是設置文理交叉的跨學科專業(yè),促進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中的特設專業(yè)目錄部分,,包含了大量的跨學科交叉專業(yè)。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

除了文理交融,、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外,雙學位(主輔修制)也是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近些年來,,很多高校積極完善雙學位制度,推出了一系列受學生歡迎的雙學位(主輔修)項目,。根據對部分高校的統(tǒng)計,,截至2013年底,各高校修讀雙學位(主輔修)學生數占在校生數比例平均為3.49%,。其中,,“985工程”院校平均為3.77%,“211工程”院校平均為3.95%,,地方本科院校的平均值為2.86%;從參加主輔修(雙學位)的學生數看,,各高校修讀雙學位(主輔修)人數占招生數比例平均為13.95%,其中,,“985工程”院校平均為15.21%,,“211工程”高校平均為15.45%,地方本科院校平均為11.4%,。這表明,,實施雙學位(主輔修)制已經成為高校的一種普遍做法,并且辦學層次越高的高校,,學生更易獲得這一方面的學習機會,。

(3)完善轉專業(yè)制度,,最大程度滿足學生學習選擇,。轉專業(yè)制度是滿足學生學習選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制度。近幾年來,,很多高校都盡可能加大轉專業(yè)推行力度,。根據小樣本統(tǒng)計,目前各高校轉專業(yè)人數占在校生人數的平均值在2%,,如果按轉專業(yè)人數占當年招生數的比例看,,平均約為8%。換言之,,目前8%的同學在??梢詫崿F轉專業(yè)。從總體情況看,,“985工程”高校對于轉專業(yè)控制相對嚴格,,普通本科院校控制相對較寬松,,而“211工程”高校介于兩者之間,。(見表5)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

(二)隨著“五位一體”的本科教學評估制度體系建設,,以“自我評估為核心”的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在部分高校已經初具形態(tài)

高校自我評估和自我管理,,是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高校面向社會獨立辦學、自主發(fā)展的必然要求,。2011年教育部設計的“五位一體”的本科教學評估制度體系中,,高校自我評估被定義為整個評估制度體系的基礎環(huán)節(jié)。近幾十年西方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經驗也表明,,高校自我評估和自我管理是高校內部質量保障的核心機制,。近些年來,國內眾多高校通過設立教學質量保障機構,,完善質量監(jiān)測手段,,強化質量信息反饋機制,探索建立自我評估和自我管理的新機制;以“自我評估為核心”的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在部分高校已經初具形態(tài),。

1.教學質量保障機構的設立。通過對576所普通本科院校質量保障組織機構設置情況的調查發(fā)現,,目前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機構主要有如下三種情況:一是學校不設專門的機構,,教學質量控制與監(jiān)測工作主要由教務處、本科生院專人分管,,此類高校占樣本高??倲档?6%;二是在教務處或本科生院下設專門科室(中心),,如“教學質量管理科”“教學評價與質量管理中心”“教學質量監(jiān)控辦公室”“高教研究與評估中心”,此類高校占樣本高??倲档?3%;三是設有獨立建制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與監(jiān)測機構,,例如北京林業(yè)大學教學促進中心、長春工業(yè)大學教學質量監(jiān)控與評價中心等,,此類高校占樣本高??倲档?1%。(見表6)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

另據《全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jiān)測報告(2014年度)》不完全統(tǒng)計,,有59%的新建本科院校設立了質量監(jiān)控處(室),有41%的院校尚未單獨設立質量保障處(室),。新建本科院校質量監(jiān)控處(室)多以“教學督導室”“教學質量監(jiān)控與評估中心”“教學質量管理辦公室”等命名;而未獨立設置質量監(jiān)控機構的學校,,大多在教務處、教科院或督導室由專人負責教學質量保障工作,。

2.完善教學質量監(jiān)測手段,,強化教學質量信息反饋機制。近年來,,很多高校主動完善教學質量監(jiān)控手段,,形成了包括教學評估、課程評估,、教學督導,、課堂聽課制度、教學檢查,、學生調查,、畢業(yè)生跟蹤反饋、本科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年度報告等系統(tǒng)化的教學質量監(jiān)控系統(tǒng),,對本科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適時監(jiān)測,及時診斷,,持續(xù)改進,。以最基本的課程評價為例,根據2013年577所高校教學狀態(tài)數據,,有540所高校開展了學生評教,,418所高校開展了同行評教,468所高校開展了專家評教,。分別占整個高??倲档?3.5%、72.4%,、81.1%,。(見表7)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

進一步分析577所高校的課堂測評覆蓋面,有近8成高校的學生評教覆蓋面達到90%以上,,近4成高校的同行評教覆蓋面達到90%以上,,2成多高校的專家評教覆蓋面達到90%以上。如按課堂測評覆蓋面達到50%以上計算,,96.5%的高校的學生評教覆蓋面可以達到上述比例,,75.3%的高校的同行測評可以達到上述比例,46%的高校專家評教覆蓋面可以達到上述比例,。由此可見,在高校課程評教中,,已經形成了以學生測評為基礎,,同行測評為重要補充,專家測評為輔助的課程評教體系,。

除了完善質量監(jiān)測手段,,很多高校建立了日常教學質量監(jiān)控反饋機制。比如上海大學“考評辦”堅持每五周一輪的“課堂教學秩序與質量”評估工作,,至今已有54輪,。學校將課堂教學秩序情況、學生宿舍區(qū)三風情況等,,以“五周一報”和“試卷檢查情況匯總”等方式及時報告至各院系,,形成常態(tài)反饋機制。再如同濟大學和廈門大學自2005年接受首輪本科教學評估之后,,堅持一年一度的自我評估,,以年度自我評估為抓手,以日常教學監(jiān)控,、課程教學評價,、學生學習反饋以及畢業(yè)生跟蹤調查等為基礎,結合常態(tài)狀態(tài)數據監(jiān)控,,形成了涵蓋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過程,、培養(yǎng)結果四個維度的“自我檢查—自我診斷—自我反饋—自我整改”的質量提升機制,。2014年,廈門大學受邀參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高校內部質量保障優(yōu)秀原則和創(chuàng)新實踐”項目,,成為我國高校教學質量保障的優(yōu)秀示范院校,。

3.建立高校質量年度報告發(fā)布制度,自評報告向社會公開,,自覺接受社會監(jiān)督,。高校質量年度報告發(fā)布制度是推動大學開展自我檢查,、自我整改,促進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內部質量保障機制逐漸成熟的標志,。近五年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普遍開始建立各類質量報告年度發(fā)布制度,,目前開展的項目包括: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年度報告、學生就業(yè)質量年度報告,、研究生教育發(fā)展質量年度報告,。各類年度質量報告,其實是高校對自身各方面進行評估所形成的年度自評報告,。通過自評報告年度發(fā)布制度,,高校辦學信息被社會各界所了解,有利于高校自覺接受社會監(jiān)督,,積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未來,隨著高校公共治理體系日益完善,,隨著越來越多高校認識到自評報告公開發(fā)布的重要性,,高校自評報告將由目前的“被動發(fā)布”走向“主動發(fā)布”,構成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

(三)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為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的高校獨立辦學,、自主發(fā)展奠定基礎

近五年來,,隨著“管辦評分離”改革的推進,我國高校獨立辦學,、自主發(fā)展的改革方向日益明確,。高校獨立辦學、自主發(fā)展,,并不是絕對的自由自主,,而是自主權利與社會責任同時增加的過程,高校自主辦學權越多,,意味著要承擔的社會責任越大,。而高校管理走向公共治理、專業(yè)管理和集體決策,,是高校應對社會問責壓力以及提高辦學決策科學性的重要方法,。

近五年來,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在消減自身管理權限,、給予高校更大辦學自主權的過程中,,密集出臺了《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guī)定》(2011年),、《中央部委所屬高等學校章程建設行動計劃(2013—2015年)》、《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guī)程》(2014年),、《高等學校理事會規(guī)程(試行)》(2014年),、《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進一步加強直屬高等學校領導班子建設的若干意見》(2014年)、《教育部關于做好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關后續(xù)工作的通知》(2015)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這些政策文件主要是為了盡快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理順高校內外部關系,為大眾化時代的高校獨立辦學,、自主發(fā)展奠定基礎,。

上述政策文件中,高校章程(大學章程)被稱為高校獨立辦學的“基本法”,,主要是在國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法律框架內,,由各高校自主確定自身辦學定位和辦學宗旨,明確自身內外部各種利益關系,,并規(guī)定高校各項管理運行制度。高校章程要經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校長辦公會,、黨委委員會三方通過,并報政府管理部門核準后,,才能成為大學獨立辦學的基本依據,。截至2015年9月,教育部已經核準公布了84所高校的章程,。

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或教職工大會)是在校黨委領導下的教職工依法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實行民主集中制,職責是審議監(jiān)督高校章程的制定和執(zhí)行,、審議監(jiān)督學校各項制度,、決策的制定實施以及學校年度工作報告等事宜。高校理事會(或董事會,、校務委員會)由高校內外部各利益相關方參與組成,,是支持學校發(fā)展的咨詢、協(xié)商,、審議與監(jiān)督機構,,也是高校實現科學決策、民主監(jiān)督,、社會參與的重要組織形式和制度平臺,,理事會實行民主協(xié)商制度,職責主要是對學校各項重大發(fā)展問題進行決策咨詢或參與審議,。高校學術委員會是校內最高學術機構,,統(tǒng)籌行使學術事務的決策,、審議、評定和咨詢等職權,。

上述各項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初步構架,,是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決策系統(tǒng),也是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根本制度依據,。

三,、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五年來,通過深化本科教學改革,、構建學校教學質量監(jiān)控評價與信息反饋體系,、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初見成效,,但問題也顯而易見,。前文總結的各個方面都存在尚未解決的問題,如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全國高校高層次人才缺乏狀況并未真正緩解,,師德師風建設有待加強;精品公開課程受到國外名校公開課程的嚴重沖擊;彈性學制有可能對高校招生制度、學生管理制度產生影響;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缺乏長效保證機制,,經常流于形式;高校內部質量監(jiān)測憑經驗,、憑傳統(tǒng)、憑習慣,,缺乏科學依據;高校公共治理結構還很不完善;等等,。

由于前文所述很多改革措施剛啟動不久,后續(xù)效果有待觀察,,目前表面能看到的問題大多已被業(yè)界人士所熟知,。因此,本文并不打算針對前文每一項改革措施一一展開問題分析,,而是從宏觀層面來提出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面臨的幾個問題,。

(一)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主要由政府政策推動,高校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部分高校的質量主體意識還未覺醒,,高校自身開展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能力有所欠缺

由政府政策或社會問責等外部力量來推動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是西方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普遍經驗,,學術界一般認為這與大學教育的保守性有關,。在西方高等教育歷史上,由于大學教育的保守性,,傳統(tǒng)高校在“變與不變”的矛盾危機中沉淪并被“新型高等教育機構”取代的場景也發(fā)生過多次,。

目前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主要是靠政府政策來推動的。從形式上看,與西方具有相同的變化機制,,但在看似相同的機制背后卻有著自身獨特的社會背景,、獨特的現實問題、獨特的演化路徑,。與西方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各個方面,不論是辦學條件建設還是教學改革,,事無巨細,,幾乎都要圍繞政策“指揮棒”來轉動。這種現象背后有很多由歷史造成的“無奈”原因,,最核心的原因是教育資源配置的權力長期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沒有形成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以及由社會和市場決定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格局。

進一步解釋,,大眾化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決定了高校辦學一定會走向多元辦學,、特色辦學、市場化辦學和自主發(fā)展;高等教育管理(包括高校內部管理)也一定會走向分權和公共治理,。高等教育質量是一種公共責任,,不是政府部門或高校哪一方可以單獨承擔得起的。而我國之前的高等教育發(fā)展管理情形卻是:政府部門很繁忙很勞累,,事無巨細都要操心管理;高校也很繁忙很勞累,,時刻都要跟隨政策“指揮棒”去爭取資源,還要背負社會對“高等教育質量不高”的責問;而作為高等教育質量的真正的受益方和評判方,,市場選擇和社會監(jiān)督的力量卻沒有發(fā)揮出來。

近幾年,,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開始加快大眾化高等教育制度的供給速度,比如“管辦評分離”改革和政府簡政放權的速度正在加快,,一場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變局正在到來,。眼下最主要的問題是高校的質量主體意識和自主開展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能力究竟如何,更深入地說,,還包括高校管理者以及學校所有教職工的主人翁精神,、公共責任意識、教育道德認知和辦學行為狀態(tài)等,,能否足夠支撐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任務繁重,、高校即將走向獨立辦學和自主發(fā)展的現實。近些年來,,一部分高校主動進取,,做出了一些成績,顯示了自己獨立辦學的能力,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更多高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甚至有相當一部分高校的質量主體意識還未完全覺醒,。另外,,在高校管理越來越走向現代化、專業(yè)化,、科學化的今天,,很多高校自身開展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能力也有所欠缺。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實踐主體,,是高等教育質量責任的實際承擔者,。如果高校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質量主體地位和質量責任,或者說在各項高等教育改革舉措快速推進的過程中,,高校不能積極行動起來,,主動進取,主動求變,,那么在不遠的將來,,這樣的高校一定會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羈絆和阻力。因此,,在當前,,我國高校需要盡快回歸高等教育基本常識,加深理解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不僅要對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階段性與特殊性具有清醒認識,,還要正確認識高等教育質量內涵以及當前高等教育質量危機的復雜本質。在明確自身責任,、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工作。

(二)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高校辦學條件,、辦學規(guī)范和內部治理結構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高校辦學運行中的多重矛盾有待化解

前文已經對近十幾年來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三階段疊加發(fā)展的特征以及高校同時面臨著辦學條件等物質基礎建設,、基本制度規(guī)范建設和質量文化建設等多重任務進行過分析,,在此不做贅述。從全國總體情況看,,近五年來各級政府盡力加大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力度,,并通過統(tǒng)一的生均撥款政策盡量拉平地區(qū)間差異,但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辦學條件并不充足,,辦學條件核心要素的質量也需要進一步提高,。辦學條件不足會影響高校辦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需要進一步加大辦學投入。當前主要問題是隨著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時代即將過去,,未來幾年各地方政府繼續(xù)增加高校財政投入的能力會受到制約,。對高校來說,除優(yōu)化校內資源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之外,,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借助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而民間資本要投入高校,一定是要明確看到高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才會放心投入,。由此,,辦學條件—辦學投入—社會資本—辦學質量—社會需求,其實構成了一個“連環(huán)結”,,核心取決于高校針對社會需求提供的教育產品質量如何,。

高校基本制度規(guī)范和內部治理結構建設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高校內外部各種社會關系尚未完全理順;二是高校內部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聯(lián)動機制,,行政部門與行政部門隔閡,行政部門和學術部門隔閡,,各院系之間壁壘較多,,“各人自掃門前雪”,在“只有合作才能共贏”的現代社會,,這樣的分割辦學狀態(tài)顯然還處在“封建”落后時代;三是高校內部科層化管理,,管理層級多,管理效率低,,亟需走向扁平化管理和公共治理,。

總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其實也是一個學校教育綜合改革的過程,。高校辦學中的多重矛盾有待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化解,。

(三)目前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科學性不足,尚未形成一套科學完整,、操作性強的思路

從相對成熟的西方高校內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經驗來看,,美國高校外部質量保障體系是以民間成立的各種高等教育協(xié)會的認證評價為主要特征,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是以高校自身開展院校研究和制定院校發(fā)展規(guī)劃為基礎,,由董事會和校內委員會分工協(xié)作,、自我管理并向社會公開辦學信息等構成的一套治理體系;英國和英聯(lián)邦國家(如澳大利亞)的高校外部質量保障體系是以政府組織制定的“國家學歷資格與人才標準框架”和相關法令為基礎,由政府機構或政府委托的各種教育公共委員會代表公眾來評估和監(jiān)督高校辦學,,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則是基于大學自主辦學的歷史傳統(tǒng),,圍繞大學章程(或大學法)而形成的大學自我管理、自我評估的制度體系,高校內部和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又依靠各種“程序協(xié)議”(如澳大利亞“國家高等教育認可程序協(xié)議”)連成一個整體,。

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還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目前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科學性不足,,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還存在很多認識誤區(qū)。如,,片面認為高校辦學質量僅指教學質量,,而沒有認識到高校辦學質量是指高校整體運行的全面質量;片面認為只要經費充足、師資水平高就一定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沒有認識到優(yōu)化資源配置和制度建設的重要性;片面認為教學評估只是外界檢查評估高校,,而沒有認識到高校自我評估、自覺接受社會監(jiān)督才是決定自身未來的生存發(fā)展之道;等等,。

客觀地看,,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落后的原因:一是由于實踐剛剛起步,高?,F代管理經驗缺乏,,二是學校辦學條件建設、基本制度規(guī)范建設等齊頭并進,,復雜交錯,,加之很多高校管理者的高等教育常識缺乏、對大眾化高等教育規(guī)律和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認識不到位等,。所以,,當前很多高校對于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什么、怎么建等問題的認識比較模糊,,尚未形成科學完整的建設思路,,也情有可原。

四,、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未來展望與工作建議

未來5~10年,,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核心任務是盡快改善高校辦學行為“失范”的狀態(tài),使高校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要求,,養(yǎng)成獨立辦學,、自主發(fā)展的能力,在理順內外部關系的基礎上,,以生為本,,加強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公共治理,、發(fā)展穩(wěn)定,、運行有效的高校辦學“新常態(tài)”,。盡管建設任務復雜艱巨,還有很多矛盾問題需要化解,,但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方向是明確的,,路徑也是可見的。未來5~10年,,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大致會呈現如下特征:

一是高校強化社會服務和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產品和教育服務,,向社會要評價,、要資源、要投入,。

二是樹立全面質量觀,,圍繞學校辦學宗旨和發(fā)展目標,借助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經驗,,在校內各領域開展質量保障建設,,通過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社會服務與教學科研相結合,、學術與行政合作,、打通院系壁壘、引入學生評價和社會監(jiān)督,、加強數據平臺建設(大數據管理)及信息公開透明,、實行民主管理和科學決策等操作方法,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為社會提供優(yōu)質教育產品和優(yōu)質教育服務。

三是形成全員質量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學校全體成員都要圍繞學校辦學宗旨和發(fā)展目標開展工作,,明確自身在學校辦學和質量管理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樹立主人翁精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公共責任意識,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公共治理,。

四是底線標準管理和過程性評價管理相結合。底線標準管理是指明確制定高校辦學運行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底線標準和底線規(guī)范,,任何人不得突破底線;過程評價管理是指在底線標準之上,每個部門,、每個人都要圍繞學校發(fā)展目標來制定自身短期及中長期工作計劃或發(fā)展規(guī)劃;不遠的將來,,無論是外界對學校的評價,、學校內部評價還是自我評價,都將以部門或個人的工作計劃,、發(fā)展規(guī)劃作為主要評價內容,,采取“一年一小評、3~5年一大評,、專業(yè)評價與公眾評價相結合”的過程性評估管理方式,,評估各類計劃或規(guī)劃的實施進展情況,提出工作改進意見,,并向公眾公開評價結果,,通過信息公開透明和社會監(jiān)督來保證評價的公正性,并由此促進學校提升辦學質量,。

為盡快完善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并實現學校發(fā)展的各項目標,,建議高校在未來幾年內要大力開展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統(tǒng)一思想,凝聚意識,。學校全體教職工都應掌握高等教育基本常識,,理解大眾化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大趨勢,,明晰學校辦學定位和發(fā)展方向,,形成正確的高等教育質量觀,樹立“以質量求生存,、以優(yōu)質服務求發(fā)展”的意識,,創(chuàng)建良好的質量文化氛圍,發(fā)揮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使之真正參與到學校發(fā)展和質量建設的過程中來,。

二是根據學校自身情況,以“管辦評分離”和公共治理為原則,,進行學校內部機構改革,,減少管理層級,實行扁平化管理,、民主管理,、專業(yè)管理和科學決策管理,強化部門合作,,提高管理效率,。學校層面的機構,未來幾年應重視理事會,、規(guī)劃研究部門,、教師發(fā)展中心、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學院一級則以跨學科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構為建設重點;系和專業(yè)的層面,,則應以課程組合為重心,,隨時根據社會崗位人才規(guī)格變化來調整課程組合,。

三是以學校章程作為學校獨立辦學的“基本法”,圍繞其開展學校制度規(guī)范建設,,使學校每一項工作都盡量走上依據制度規(guī)范進行管理,、依據契約協(xié)議保障運行的“法治”正軌。

四是在學校教育綜合改革的過程中,,重視人事制度—評價體系—收入分配體系的綜合配套改革,。學校辦學質量提升以及各項工作開展,取決于每一位教職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合理的評價制度體系,,決定了收入分配體系和人事晉升制度的合理性,也決定了全體教職工的行為狀態(tài),。由此,,評價制度體系是學校教育綜合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也是學校各項工作良好運行的核心支柱,,必須在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慎重設計,,并經職工代表大會、理事會,、校長辦公會,、黨委會等一致通過,方可實施,。

李國強,,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廈門大學高等教育質量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助理教授,,福建廈門 361005

本文“近五年來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成效”部分的事實材料,,使用了教育部相關司局提供的數據資料以及南京師范大學王建華教授等人提供的部分信息資料,特此致謝!

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lián)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