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的“七寸”竟是它
2016-02-16 07:49 來源:三九養(yǎng)生堂
我有話說
說起腸癌,相信大家都很耳熟,,這是腸胃疾病惡化到的一種境界,,如何治療成了現(xiàn)在人們都十分關注的一個話題,其實腸癌也是有軟肋的,,那么你知道這些軟肋究竟在哪里嗎,,想要了解的話,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吧,。 我國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一種特殊的小分子核糖核酸(miRNA)對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演化與轉歸起著關鍵的調控作用,。 專家認為,,該小分子核糖核酸可與特殊基因配對激活腸癌發(fā)生生物信號通道,有望為早期診斷提供依據(jù),。 在正常情況下,,腫瘤基因處于蟄伏狀態(tài),長時間受到外因挑動,,可能從沉睡中醒來,,引發(fā)不可收拾的后果。 但腫瘤基因的啟動與表達受細胞內諸多調控機制制約,。 由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院長秦環(huán)龍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腸癌調控機制中的“核心按鈕”—— 一種名為“miR-17-5p”的小分子核糖核酸的生理作用能“四兩撥千斤”,,通過和一個特殊基因的配對,,激活腸癌發(fā)生與發(fā)展的生物信號通道。 研究人員介紹,, 如果將腸癌比作一條毒蛇,,那“miR-17-5p”就是它的“七寸”。 找到這一關鍵位置,,就可為腸癌的早期診斷,、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jù)。 科研人員已對“miR-17-5p”小分子核糖核酸在細胞中的濃度水平與疾病預后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研究,,為腸癌患者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從遠期來看,,人體內“miR-17-5p”小分子核糖核酸濃度水平檢測,,或許還能成為腸癌易感性的早期敏感指標,從而用于腸癌一級預防,。 中醫(yī)中藥療法是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整體辨證施治為理念,,針對各種癌癥進行分型對癥的有效治療方法,以調動人體天然抗癌能力為主,,快速恢復機體內環(huán)境平衡; 同時,,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增殖,,不僅克服了西藥的副作用,,以及手術的諸多弊端,大大提高腫瘤疾病的治療效果,,縮短了治療時間,,減輕了患者放化療的痛苦。 大腸癌怎么治療?中國科研腫瘤機構專家介紹,大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其發(fā)生率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 [責任編輯:李然]
上一篇:皮膚癌的罪魁禍首竟是它 |
|
來自: 3gzylon > 《醫(yī)藥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