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消渴病的中醫(yī)治療以下的內(nèi)容主要摘錄于《現(xiàn)代名中醫(yī)糖尿病治療絕技》,,吳太真主編??茖W(xué)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出版,。 糖尿病,診斷較為明確,。 消渴病,,主要是中醫(yī)的病名。包括西醫(yī)方面的糖尿病,、尿崩癥,、各種原因膀胱癥狀等。 祝諶予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高血壓等大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正常人群,。常伴有胸悶憋氣、心區(qū)疼痛,、肩背酸痛,、心慌氣短、頭痛頭暈或脈律不齊等癥狀,。 降糖生脈方:生黃芪30g,、生熟地各30g、沙參15g,、麥冬10g,、五味子10g、生山楂15g,、天花粉20g,。 加減: 血糖升高加蒼術(shù)、玄參,; 烘熱汗出加黃芩,、黃連; 胸悶心痛加菖蒲,、郁金、羌活、菊花,; 血壓增高加牛膝,、鉤藤、夏枯草,、黃芩,; 視物模糊加川芎、白芷,、菊花,、青葙子; 腰酸尿頻加川斷,、枸杞子,; 肢體浮腫加防己、茯苓,; 下肢疼痛,、麻木加雞血藤、威靈仙,; 腰膝無力加狗脊,、千年健。 病例: 男,。55歲,。高血壓20年,冠心病6年,,糖尿病3年,,嗜酒??诜?yōu)降糖2.5mg,,4次/日。癥:胸悶憋氣,,勞累后心區(qū)不適,、乏力,口干欲飲,,消谷善饑,,下肢發(fā)涼,夜尿頻,,大便干燥,,舌淡暗,脈沉弦,。查:空腹血糖12.8mmol/l,,血壓180/120mmHg,。 辨證:氣陰兩虛,心脈瘀阻,,肝陽上亢,。 處方:降糖生脈方加蒼術(shù)、玄參,、葛根,、丹參、川斷,、枸杞子,、牛膝、桑寄生,、雞血藤,。 囑:忌酒。優(yōu)降糖改為2.5mg,,3次/日,。 后續(xù):治療2個月,癥狀明顯緩解,。查空腹血糖10.4mmol/l,,血壓105/80mmHg。減優(yōu)降糖2.5mg,,2次/日,。再服方2個月。癥狀消失,,空腹血糖6.2mmol/l,。改水丸鞏固。 【個人意見:此方的好處似乎在于生山楂一味,,中醫(yī)方面有通瘀血,、消積食、化結(jié)石的作用,,詳細的論述可以參考張錫純氏的論述,;西醫(yī)方面有降脂、降糖,、改善動脈硬化,、改善血粘度等的作用。病例方面,,似乎為上有熱(實熱虛熱交合)而下有寒(虛寒),。可以參考祝味菊溫陽溫潛法用之,?!?/span> 董建華認為脾虛在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端貑枴て娌≌摗分赋觯骸胺蛭逦度肟?,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p> 出現(xiàn)煩渴多飲、倦怠無力,、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等,辨證為氣陰兩虛的糖尿病患者,,采用養(yǎng)陰益氣的方法,。常用藥物:黃芪、生地,、麥冬,、山藥、天花粉,、玄參,、五味子、知母,、地骨皮,、五倍子、僵蠶粉等,。益氣健脾善用黃芪,。如陰虛,與玄參,、生地,、沙參、麥冬,、天花粉合用,;火旺,,與石膏、知母,、黃連,、酒制大黃等合用;腎虛,,與熟地黃,、枸杞子、山藥,、女貞子,、墨旱蓮合用;有瘀,,與丹皮,、赤芍、牛膝,、當歸等合用,。 部分患者肝郁化火、胃熱熾盛,,可見口燥咽干,,煩渴引飲,多食善饑,,疲乏無力,,大便干結(jié),口舌生瘡或皮膚癤腫,,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等陰虛火旺之證。加用清熱瀉火法,。常用藥物:生地,、石膏、知母,、天花粉,、玄參、黃芩,、牛膝,、夏枯草、菊花,、竹葉,、黃連等。大便干結(jié)加酒制大黃,;舌苔膩兼濕加蒼術(shù),。清熱瀉火善用黃連,。認為黃連苦寒清熱,專治消渴能飲水,、小便甜,,是治療糖尿病胃熱熾盛的首選藥物,但用量不宜過大,,以5g為宜,。 如果五心煩熱,渴而多飲,,頭昏無力,,腰膝酸軟,脈沉細而數(shù),,乃腎陰被傷,水虧火浮,。治以滋陰瀉火,。常用藥物:生地、熟地,、山藥,、茯苓、澤瀉,、丹皮,、地骨皮、冬青子,、墨旱蓮,、知母、枸杞子,、僵蠶粉等,。 經(jīng)驗用藥:在辨證用藥的基礎(chǔ)上,加配五倍子5g,、僵蠶粉3g,。 日久見陰陽兩虛。見:形體消瘦,,口渴,,面色無華,頭昏耳鳴,,腰膝酸軟,,甚則形寒肢冷。常用藥物:黃芪,、山藥,、肉桂,、生地、熟地黃,、山萸肉,、知母、玄參,、天花粉,、枸杞子等。便溏加白術(shù),、補骨脂,;小便頻數(shù)加金櫻子;下肢浮腫加車前子,、茯苓,。肉桂用量不宜過大,以3-5g為宜,。臨床有時陽虛癥狀不明顯,,但屢用滋陰藥無效時,加肉桂則可振奮陽氣,,助膀胱氣化,。 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往往導(dǎo)致瘀血,,從而影響水津輸布而加重消渴,。見:口渴引飲,多食善饑,,神疲無力,,下肢麻木明顯,舌紫黯或有瘀斑,。宜養(yǎng)陰化瘀法,。常用藥物:黃芪、山藥,、生地,、赤芍、丹皮,、牛膝,、玄參、天花粉,、當歸,、冬青子、僵蠶粉。 【個人意見:黃芪的使用是個要點,。脾虛為根本,。久病不忘瘀血?!?/span> 顏德馨《素問·奇病論》指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p> 《素問·氣厥論》指出:“肺消者,,飲一溲二……胃中熱則消谷,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p> 認為:病之初,、之漸常在太陽陽明,之末常在厥陰少陰,,肝腎陰虧是其本,,肺胃燥熱乃其標。中焦脾胃是津液輸布的樞紐,,因而亦是消渴起病的關(guān)鍵,。 消渴證治,上消下消用陰藥,,中消用瀉劑,。重視“二陽結(jié)謂之消”的理論,病之初起專治中焦,,用消渴方或人參白虎湯清熱消火,,輕清養(yǎng)津,藥選麥冬玉竹類,,不宜過用重濁,,力忌滋膩,以免遏邪內(nèi)伏,留戀不去,。晚期重癥者,,力主用厚濁益腎之味,以填補腎元,,如龜板熟地黃等,。還強調(diào)“脾統(tǒng)四臟”,認為“脾脆則善病消癉”(《靈樞·本臟篇》),,“脾病者,,身重善饑”(《素問·臟氣法時篇》)。對于脾病的治療,,主張補脾不如健脾,。蒼術(shù)為首選藥物,暢中化濕,,升清降濁,,現(xiàn)代資料說明其有降血糖的作用。 喜用降糖之對藥,。地錦草,、鳥不宿原為涼血清熱、化瘀通絡(luò)的藥物,?!都蔚v本草》“地錦草,主流通血脈,,亦可用治氣”,,《本草綱目拾遺》“鳥不宿,追風(fēng)定痛,,有透骨之妙”?,F(xiàn)在研究有降血糖的作用。用量在30-60g,。木瓜性涼味酸,,可斂肺和胃,理脾瀉肝,,化食止渴,,用于消渴之治,亦有獨特的功效,。山藥健脾斂陰,,熬粥長期食用,乃消渴病食療之良方,。升麻升清降濁,,提壺揭蓋,,治療下消之法。 病案: 1,、男,。50歲。消渴證1年?,F(xiàn):腰背酸楚,,精神倦怠,尿頻,,口苦口渴引飲,,夜寐多夢,滑精,,大便時溏時燥,,舌暗紅,苔薄膩,,脈右沉細,,左小弦數(shù)。尿糖+++,,血糖16.76mmol/l,。 辨證:肝腎之水虧耗,龍雷之火騰越,。 治法:滋陰退火,。 處方:知母12g 后續(xù):5劑后口苦口干減輕,小溲減少,,仍腰酸足軟,,夜寐不安,舌暗紅,,苔薄,脈細弦,,加小茴香理氣定痛,。再10劑,佐以飲食控制,,血糖控制在11.25-9.72mmol/l,,尿糖+ -。1個月后癥狀消失,。 2,、男。57歲?,F(xiàn):口渴喜飲,,消谷善饑,大便溏薄,形體消瘦,,面色灰黑少華,,舌暗紅,苔薄膩,,脈細滑,。 處方:生黃芪15 后續(xù):服藥1個月,控制飲食,,病情減輕,,空腹血糖恢復(fù)正常。
趙錫武研究消渴病50年,。 治療糖尿病的同時也特別強調(diào)健脾的重要性,。常用補中氣、健脾胃,、理氣化濕的藥物有紅參,、黨參、太子參,、黃芪,、蒼術(shù)、白術(shù),、茯苓,、山藥、扁豆,、大棗,、陳皮、砂仁,、枳殼,、藿香。如腹?jié)M飽脹可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腹瀉稀水可用理中湯或連理湯或半夏瀉心湯加減,;頑固性便秘,苔不黃燥,,非胃腸實熱,,乃虛秘,宜用黃芪,、當歸,、黨參、麻子仁,、蜂蜜等,;若便秘而舌暗淡,,脈沉遲,四肢冷,,為冷秘,,虛秘方中加大黃附子湯,大黃用小量,,為反佐法,;若糖尿病并發(fā)酮癥酸中毒,屬脾胃虛寒,,選用加味吳茱萸湯治療,。 并發(fā)視網(wǎng)膜病變,見視物模糊,,脈弦細為肝腎陰虛,,合杞菊地黃丸加當歸、女貞子,。 繼發(fā)冠心病,,胸悶、憋氣,,甚則胸痛,,合瓜蔞薤白白酒湯加當歸。 并發(fā)腦血管病,,屬腎陰虛肝陽上亢,,化風(fēng)上擾經(jīng)絡(luò),方選補陽還五湯加減,,配合針灸治療,。 并發(fā)腎病以水腫為主要癥狀的,為腎氣化功能障礙,,用濟生腎氣丸滋陰溫腎利水,。 糖尿病足,有氣虛,、陽虛,、瘀血之分。若下肢麻木,、倦怠無力、脈虛,,為氣虛,,重用紅參;若下身寒冷,,手足不溫,,不論下肢是麻是痛,,均為陽虛,方中加肉桂2-3g,,3-5劑后手足一轉(zhuǎn)暖就可減量,;若下肢疼痛,舌紫暗,,或有瘀斑瘀點,,或舌下靜脈青紫或曲張,為有瘀血,,加姜黃,、當歸、丹參,、桃仁,、紅花等。 病案: 1,、男,。44歲。現(xiàn):口渴多飲,,易饑多食,,疲乏無力,腰痛,,睡眠欠佳,,多尿,大便可,,舌紅,,苔黃,脈沉細,??崭寡?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20.5mmol/l,尿糖++++,。 辨證:陰虛內(nèi)熱,。 治法:滋腎清熱,養(yǎng)陰生津,。 處方:生地30g 后續(xù):服藥40劑后,,口渴減,饑餓感消失,,空腹血糖9mmol/l,,尿糖+ -。 2,、男,。52歲,。糖尿病1年半。現(xiàn):口渴多飲,,多食多尿,,大便干,氣短無力,,時有心悸,,舌暗紅,苔薄白,,脈虛無力,。空腹血糖10.72mmol/l,,尿糖+++,。 辨證:腎陰虛,不足以潤肺養(yǎng)心,,而生內(nèi)熱,,久則氣虛。 治法:滋腎,,清胃生津,,清心養(yǎng)陰,配合補氣,。 處方:生地24g 后續(xù):14劑后癥狀好轉(zhuǎn),,加玄參12g、黃連6g,。50劑后癥狀消失,,血糖尿糖正常。 3,、男,。47歲。糖尿病2年,,合并肺結(jié)核?,F(xiàn):口渴多飲,多食多尿,,咽干,,大便干,不咳,,腰及下肢覺涼,,舌暗淡,脈寸關(guān)弱、尺弦,。空腹血糖14.44mmol/l,,尿糖++++,。西醫(yī)一直抗癆治療。 診斷:消渴并發(fā)肺癆,。 辨證:腎陰虧虛不能潤肺,,肺虛感染癆蟲而成。 治法:滋腎潤肺為主,,稍佐溫陽,。 選方:六味地黃丸合百合固金湯加減。 處方:生地12g 后續(xù):6劑后腰及下肢轉(zhuǎn)溫,,去桂,、附,加菟絲子等出入加減,,約服100劑,,癥消失,血糖尿糖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