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軍 宋潤城 宋祖微子啟是殷商第29代帝王德王帝乙的長子,殷商第30代帝王帝辛的庶兄,,早年曾被其父帝乙封在微地(今山西長治潞城微子鎮(zhèn)一帶)做諸侯國國君,。子啟因封國為微,姓為子姓,,故被稱為微子,。周朝滅殷后,微子被周成王封建為宋國第一代國君,,與比干,、箕子一起被后世的孔孟尊稱為“殷之三仁”。微子去世后,,宋國國君之位理應由其子孫來繼承,,但繼承宋國國君的卻是他的弟弟微仲衍,而其后代的去向傳世文獻又記載不詳,,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呢,?由于宋國失國后資料的缺失,在傳世文獻中很難找到答案,。筆者試圖通過對現有史料的整理并結合對商周的宗法,、祭祀等制度的綜合分析,試對微子后代的去向進行探討,。 微子啟為殷商晚期和周朝初期人,,其晚年主要生活在周王朝統治下的諸侯國宋國,因此,,要想探尋微子后代的下落,,首先必須要了解西周時期的政治、社會,、宗教制度,,諸如宗法制度、祭祀制度,、繼承制度等,;其次是要了解西周的姓氏制度及其沿革,,以明確氏族的傳承規(guī)律,也即了解西周的胙土命氏原則,。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帶有濃郁的血緣色彩,,是族權與政權緊密結合的血緣政治,在制度上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所謂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或共主給宗族姻親,、功臣子弟分封領地,是分配權力的制度,。周天子居于至高無上的絕對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諸侯,。如封建宗親在燕(召公之子),、魯(周公長子)、衛(wèi)(武王弟康叔),、晉(周成王弟叔虞),、吳(王室周章),封建功臣在齊(功臣姜尚),,封建先代貴族在宋(殷商后裔),、許(神農后裔)、楚(顓頊后裔)等,。而所謂宗法制則是家族范圍內權力分配的原則,,它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將家族成員劃分為嫡,、庶和大小宗,,其實質是按血緣關系來分配政治利益,其特點是嫡長子世襲制和別子分封制,,其原則是“立長不立賢”,。這樣就使得繼承有了嚴格的等級性和排他性,在此制度下,,合法繼承人只有嫡長子一人,,除此以外的其他兒子均無繼承權。諸侯在各自封國內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余庶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余庶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士。士的嫡長子仍然是士,,但士的其他各子則降為平民,。這樣,,根據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宗族貴族組成的金字塔式等級制機構,。各個等級之間的相互關系,,既是大小宗關系,也是上下級關系,。王國維曾論殷周制度說:“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彼J為周代實行的已是嫡長繼承制度。呂思勉對嫡長繼承亦有一番論述:“立子之法,,最為普通,。然亦有別。所欲立則立之,,是為立'愛’ 一也,。或論長幼,,或論嫡庶,,則有定分,二也,。純乎立愛,,于史無征?!辈⒄f:“周制蓋取立嫡長二義者也,,為后世所道行?!彼舱J為周代實行的是嫡長繼承制,。王子朝告諸侯之辭亦說:“先王之命曰:王后無嫡,則擇立長,,年鈞以徳,,徳鈞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宋國做為周王朝的諸侯國,,在政治制度上,,理應受到周王朝制度的約束??v觀宋國三十四代國君的繼承,,其中有二十七位為傳子,七位為兄終弟及,,由此可見,,宋國也是實行了嫡長子制。 現代研究認為,,西周時期,,無論是政治的繼承、社會身份的承襲,,還是財產的繼承,,都是以宗祧繼承為前提的。宗是指在室內對祖先進行祭祀,,尊祖廟,;祧是指遠祖之廟?!吨芏Y·春官·小宗伯》:“辨廟,、祧之昭穆”。鄭玄注:“'祧’,,遷主所藏之廟,。自始祖之后,父曰昭,,子曰穆,。”《禮記·祭義》“筑為宮室,,設為宗祧,,以別親疏遠邇,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共生也”,。由此可見,宗祧實際上也就是祭祀,,繼承了宗祧就是獲得了祭祀權,,也就相應獲得了政治身份和財產。祭祀只能由大宗或宗子來進行,其他子孫沒有祭祀始祖的資格,?!抖Y記·大傳》說,“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宗(尊)其繼別子之所出,,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也”,。 也就是說,各有所宗和各有所祭,,繼禰的只能祭禰而不能祭祖,,繼祖的只能祭祖而不能祭曾祖,繼曾祖的只能祭曾祖而不能祭髙祖,繼髙祖的只能祭髙祖而不能祭始祖,,祭始祖的只能是繼承始祖事業(yè)的人,是繼承先人事業(yè)宗子的特權,。 商湯立國以來,,殷商宗祧原本專屬于歷代帝王,商王以宗子身份主持祭祀活動,,直到失國,。西周初,殷商宗廟的祭祀,,開始是由末代商王帝辛之子武庚來進行,,到周成王時,由于發(fā)生變故,,武庚所屬之殷民或被賜予周公,、或被分賜予各國封君成為奴隸,武庚的后代遂失去對殷商宗廟的祭祀權,,代之由微子主持宗廟的祭祀,。武庚后代祭祀權的丟失就意味著原掌握殷氏宗祧的丟失,也就是對殷氏氏族領導權的喪失,?!妒酚洝に问兰摇份d: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渫醴饧q子武庚祿父以續(xù)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又載: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當國,。管,、蔡疑之,乃與武庚作亂,,欲襲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開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于宋,。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愛之,。 《尚書·周書·微子之命》: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啟代殷后,,作《微子之命》,。王若曰:“猷!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賢。統承先王,,修其禮物,,作賓于王家,,與國咸休,永世無窮,。嗚呼,!乃祖成湯克齊圣廣淵,皇天眷佑,,誕受厥命,。撫民以寬,除其邪虐,,功加于時,,德垂后裔。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恪慎克孝,肅恭神人,。予嘉乃德,,曰篤不忘。上帝時歆,,下民祗協,,庸建爾于上公,尹茲東夏,。欽哉,,往敷乃訓,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弘乃烈祖,,律乃有民,永綏厥位,,毗予一人,。世世享德,萬邦作式,,俾我有周無斁,。嗚呼!往哉惟休,,無替朕命,。” 《史記·宋世家》與《尚書》均敘述了西周初期殷氏一族領導權的更替的情況,。由此可見,,殷商王朝覆滅后,,最初殷祀是由武庚來繼承的,微子啟仍沿襲殷商原來的爵位,,奉祀并未發(fā)生改變,。《樂記》:“武王克殷,,既下車,,投殷之后於宋。則傳言復其位者,,以其自縛為囚,,釋之使從本爵,復其卿大夫之位,。及下車即封於宋,,以其終為殷后,'投殷之后’,,此時未為殷之后也,。”武庚族被誅滅以后,,周王在封建微子啟于宋國的同時,,再由微子啟代奉殷祀?!渡袝ぶ軙の⒆又愤M一步確證了微子代奉殷祀的天子之命狀,。自此開始,湯廟是由微子主持祭祀的,,這意味著微子已成為殷商的宗子,。 由此可見,微子不但承祀了原來的微氏宗廟的祭祀,,還代奉了殷氏宗廟的祭祀,,并受命封建新的氏族——宋氏,是集殷,、微,、宋三氏宗廟祭祀于一身。 姓氏產生于賜姓命氏制度,,賜姓命氏與封邦建國有著密切關系?,F代研究認為,姓氏制度其實就是西周時期宗法制度在稱謂上的表現形式,,可把姓氏看作是血緣標識符號,,命氏即是賜宗族名。氏是公族,、卿大夫,、士的專利品,,庶民無氏?!蹲髠鳌る[公八年》:“天子間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命氏,?!币簿褪钦f姓氏是需通過賜命獲取,受祀的原因是嘉功,,受祀而賜氏,。受祀意思就是獲得祭祀權,獲得祭祀權就有了宗族,,也就有了氏族稱號——某氏,。有學者認為:“諸侯之氏或因于國,或因于地,,在封國之初就有了氏名,。”諸侯絕祀的原因是有慆淫之心,,絕祀是亡氏,。《國語·楚語下》:(昭)王曰:“祀不可以巳乎?”(觀射父)對曰:“祀所以昭孝,、息民,、撫國家、定百姓也,?!瓏谑呛跽魢L,家于是乎嘗祀,,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時類,、歲祀,諸侯舍日,,卿大夫舍月,士庶人舍時……百姓夫婦擇其令辰,,奉其犧牲,,敬其粢盛,潔其烘除,,慎其采服,,禋其酒醴,,帥其子姓,從其時享,,虔其宗祝,,道其順辭,以昭祀其先祖,,肅肅濟濟,,如或臨之。于是乎合其州鄉(xiāng)朋友婚姻,,比爾兄弟親戚,,于是乎彌其百苛,殄其讒慝,,合其嘉好,,結其親昵,億其上下,,以申固其姓,。上所以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园俟韵轮劣谑耍湔l敢不齊肅敬致力于神,!民所以攝固者也,,若之何其舍之也?!秶Z·周語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絕后無主,湮替隸圉,?!笨梢姡粋€部族滅亡了,,其屬民因其部落的失敗而淪為隸圉,,其后人就成了其他族的屬民,從此,,身份就變的卑賤,,而失去姓氏。部族統治權的喪失就意味著氏族的滅亡,,族氏也就滅亡,。 微子啟承嗣了殷,、微、宋三個氏族的祭祀,,也即取得了三個氏族的宗祧,,其公族自然就有了殷氏、微氏,、宋氏三個氏族名號,,其后代中就需要有三個兒子來繼承宗祧。微子有幾個兒子無從知道,,有記載的僅有一個名叫伯,,其孫子叫腯。其后代究竟是如何來承嗣三個氏族呢,? 從《史記·宋微子世家》的記述來看,,微子之所以能犧牲個人的榮譽而臣服西周,其主要原因就是要守護殷商宗廟祭器及殷祀,。西周滅商前,,微子曾與太師(疵)和少師(疆)對殷商的前途進行過充分討論,他們認為,,守護殷祀應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史記·宋微子世家》:於是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於太師,、少師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陳於上,,殷既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皆有罪辜,,乃無維獲,,小民乃并興,相為敵讎,。今殷遂喪,,越至于今?!痹唬骸疤珟?,少師,我其發(fā)出往?吾家保于喪,?今女無故告予,顛躋,,如之何其,?”太師若曰:“王子,天篤下菑亡殷國,,乃毋畏畏,,不用老長。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薄⒆釉唬骸案缸佑泄侨?,而臣主以義屬。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於是太師,、少師乃勸微子去,,遂行?!芪渫醴ゼq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殷祀是殷氏族人對殷商列祖列宗的祭祀,,是對殷氏大宗宗廟的祭祀;微氏祖帝乙宗微子,,其祭祀是小宗祭祀,,微氏宗廟祭器只能從帝乙開始,其祭器不能包括帝乙以上的殷商列祖;同樣,,宋氏祖帝乙宗微子,,宗廟最高也只能到帝乙。因此說,,殷祀是高于微,、宋的祭祀。微子去世后,,殷祀的繼承理應由微子的嫡長子來承擔,,也就是說,假如微子僅有一個兒子,,按宗法制度,,也應首先承祀殷祀。這也從另一側面解釋了微子之子為什么未繼承宋氏的原因,。 從宋宗微仲衍的氏號來看,,微子之后,微氏是按兄終弟及由微子之弟微仲衍來承祀的,,這表明微子兒,、孫的數量不足以承祀微、宋,,而僅能承祀殷祀,。微仲衍承祀宋氏以后,微氏具體由誰來承祀,,不得而知,。1976年在陜西扶風縣莊白村一號西周青銅器窖藏出土一件墻盤,史墻盤銘文記錄了微氏史墻家族的情況,,其家族世系為:高祖——烈祖——乙祖(乙公)——旂——豐——墻,。這個家族與微子、微仲衍究竟有什么關系,,目前尚無定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微子或微仲衍后代子孫中有一支承祀了微氏,。 微子啟于西周初期受周朝封建宋國,于是,,宋氏氏族應運而生,,自此就有了一個新氏族——宋氏氏族。陳絮在《商周姓氏制度研究》說:“諸侯是有氏名的,,正常情況下,,各國諸侯是以國為氏的。更確切的講,是以地為氏,,所封之地就是公族的族名,,同時也用來指稱諸侯國的國名?!彼问喜⒎窍竽承┪墨I所說的“國破后子孫以國為氏”,,而是從封建宋國始就有了宋氏,出土的先秦宋氏古鉩印進一步驗證了先秦宋氏的存在,。宋祖微子啟卒后,宋國由其弟微仲衍來傳承,,宋氏的祭祀權交予了其弟微仲衍,,其后均由微仲衍的后代來傳承。由此看來,,微子并不是宋氏的血緣始祖,,宋氏的真正始祖是微仲衍?!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罚何⒆娱_卒,,立其弟衍,是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微子將宋氏傳于微仲衍的原因有二:一是微子的子孫較少,,不足以承祀三個氏族,;二是微子的一些子孫被周朝當做人質,因受質押不能去宋國,,因而不能承祀宋氏,,陜西扶風出土的史墻盤就記錄了這點。 《史記·集解禮記》說:“微子舍其孫腯而立衍也,?!睉撜f,微子的孫子腯未承祀宋氏,,不是舍,,而是承擔了相對重要的列祖列宗祭祀。因此可認為,,宋氏并非微子的后代,,宋氏是微仲衍的后代子孫。微子的后代極可能為殷氏,。 參考文獻 1.周迎春.說西周的宗法制度.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5.4.13卷第2期. 2.高光晶.商代的王位繼承與宗法制.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01期. 3.孔穎達.尚書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 4.陳來.殷商的祭祀宗教與西周的天命信仰.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2期. 5.雁俠著.中國早期姓氏制度研究.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6.錢杭.中國古代世系學研究. 7.周初殷民去向研究. 8.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劉正.史墻盤和微氏家譜.道客巴巴網. 11.莊新興.戰(zhàn)國鉩印分域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10. 12.羅福頤主編.古璽匯編.北京:文物出版社,,第二版. 1994.6. 13.劉曉東等點校.二十五別史·帝王世紀第四.濟南:齊魯書社.2000.5. 14.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6. 15.曹驥.政治控制視角下的秦漢身份繼承制度.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豆丁網. 16.陳絮.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本文為宋氏家族研究資料,,供宋氏家族研究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