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審判重臣、政要,,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英國更有經(jīng)驗了,。當有的國家還在以“緹騎”“詔獄”捕押王公大臣時,英國就已經(jīng)確立“王在法下”的原則,。從國君,、攝政國舅到王室寵臣,一旦違法都必須以體現(xiàn)國民意志的習慣法審訊,。權(quán)貴既不能規(guī)避法網(wǎng),、逃脫真實控訴,也不能擅改成法,、入人以罪,。 “王在法下”,國王毀法就要廢黜 15世紀英國法學(xué)家佛蒂斯丘稱不同于“王在法上”“王之所喜即為法律”的絕對君主國,,英國是“王在法下”“國王的意旨要通過國民的同意才是法律” 15世紀英國的司法大臣福蒂斯丘曾在為王儲編撰的法律簡明教材對英格蘭政制作過一次總結(jié):與實行“純粹王室”統(tǒng)治的專制歐陸不同,,英格蘭實行的是“王在法下”的統(tǒng)治?!凹兇馔跏摇苯y(tǒng)治的表現(xiàn)是“凡帝王所好即為法律”,,王以自己的嗜好單方面頒布體現(xiàn)自己意志的法律來統(tǒng)治臣民,而英格蘭“王在法下”的統(tǒng)治則是“英格蘭的王不能隨心所欲地改變他的王國的法律”,、“國王根據(jù)法律而不是個人意志來引導(dǎo)他的人民,,并且和他的人民一樣服從于法律”。諾曼王朝時代一位軼名詩人留下的一首法律贊歌中如此表述:“法律高于國王的尊嚴,?!蛇@樣說:依靠我,國王才能統(tǒng)治,,依靠我,,制定法律的人才能受到公正的對待。國王不可以改變確立的法律,,他只可以按照法律激勵和完善自身,。依法者存,違法者亡”,。在這一統(tǒng)治模式之下,,王不能未經(jīng)臣民的同意而改變王國的法律,,也不能不經(jīng)他們同意而向他們征稅。福蒂斯丘告誡王儲愛德華親王,,英格蘭的王不僅要“能夠捍衛(wèi)他的人民免收外寇內(nèi)奸侵擾,,能夠捍衛(wèi)人民的財產(chǎn)不受他們鄰人的侵奪”,而且,,也要克服王室本身的貪欲,,捍衛(wèi)他的人民“不受王自己的盤剝和侵吞”。 1649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審判和斬首的主因即為:國王擅自武力解散國會,、撕毀成法,、挑起戰(zhàn)端,就是背棄對上帝與國民的契約,、誓言,,將其廢黜處死不為非法叛亂 從8世紀起,英國的每一位新國王就職之前,,都必須跟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提問,,逐條宣誓作答,其中必不可少的幾條內(nèi)容是保證維護公認的習慣法,、公正執(zhí)法,、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等,。如果國王背誓,,廢黜國王就不算非法叛亂。1649年英國高等法院判國王查理一世死刑的法統(tǒng)依據(jù)就是如此,。查理一世自認受命于天,,不承認臣民有權(quán)審判自己。但審判者布蘭德肖法官在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國王和他的人民之間存在著一個契約協(xié)定,。國王的即位宣誓就是為保證好好履約,。同時,先生,,這一約定當然是相互的,,你是他們忠實的君主,他們也是你忠實的國民……這就好像一條紐帶,,紐帶的一頭是君主對國民應(yīng)盡的保護義務(wù),,另一頭是國民對君主應(yīng)盡的服從義務(wù)。先生,,一旦這條紐帶被切斷,,那么只能說,別了,君主統(tǒng)治,!”公訴人庫克在出版的公訴狀中也論證了:如果可以在法律上確認君主侵害了國民的權(quán)利,,常設(shè)議會就是提供救濟的正當途徑。如果君王像查理一世一樣武力解散,、進攻國會,,人民就可以選擇擺脫君主制,因為那樣的政府“既缺乏理性,,也不為上帝所樂見”,。 陪審團公開聽審,,不阿附君王意志 《大憲章》規(guī)定貴族,、教士犯罪時,需有“同儕”陪審,,檢視控辯兩造質(zhì)證,,否則審判即為不合法,不得施罰,。即使偏愛使用“星室法庭”進行秘密審判的都鐸,、斯圖亞特王朝也不能完全廢除陪審團制度。 1215年為限制王室濫用司法特權(quán),,英國《大憲章》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三十八,、五十二條對審判程序進行了規(guī)范,強調(diào)在定罪時,,要有可信證據(jù)與正直證人的誓言證明,,每個被告必需要有“同儕”陪審,否則審判即為不合法,,不得施罰,。從此確立的陪審團“同儕審判”基礎(chǔ)精神,是當事人犯罪事實成立與否需由十二名以上同樣身份的人做出一致裁決,,而且這十二人還必須不是法律專業(yè)人士,,法律專業(yè)人士只能向他們解釋法律而不能代替他們判斷事實。這遵循了普通法的基本原則:只有常人的常識和理性才是法律的最終依歸,。 15—17世紀,,英國的都鐸與斯圖亞特王朝逐漸向海峽對面的歐陸絕對主義王朝靠攏,在司法上,,兩個王朝都偏好“星室法院”等特權(quán)法院,,“星室法院”依附于行政特權(quán),審判時只采用簡單糾問,,沒有起訴狀,、沒有申訴權(quán),,沒有陪審團,也沒有證人,。但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陪審團“同儕審判”的傳統(tǒng)當時已經(jīng)植根于英國司法體系中,成為橫亙在君主道路上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都鐸與斯圖亞特王朝始終未能將專制企圖全面施加于司法,。即使是涉及謀反叛亂的案件,“星室法院”也不能全部包攬,。王室當局只能在每一次案件開庭前對陪審團個別施壓,,力圖操縱陪審團意見。但每次審案時王室這種打壓都要做,,不做,,君主所憎惡的被告很可能會無罪釋放;做了,,也不一定完全成功,。1641年英國國會對王室擅權(quán)忍無可忍,宣布廢除星室法院,、高等委任法院等特權(quán)法院,。 1549年,國舅薩默塞特公爵被王室指控“謀于北方起事,、攻陷倫敦塔”“將在宴會上謀殺三名政敵”,。27人同儕陪審團在聽取呈堂證供和薩默塞特公爵自辯后,不從王室意愿判案,,認為公爵大逆罪不成立,,僅有謀殺罪成立 例如愛德華六世1547年即英王位時年僅九歲。由舅父薩默塞特公爵愛德華·西摩攝政,。1549年薩默塞特公爵在宮廷斗爭中失勢去職,。1549年十月,薩默塞特公爵舉家被捕,。王室密探指控公爵計劃在北方發(fā)動叛亂,、于閱兵日奪禁衛(wèi)軍攻占倫敦塔;并指控公爵將在宴會上謀殺三名政敵,,且已經(jīng)吩咐家臣安排行動,。英國史學(xué)家大衛(wèi)·休謨在記述這段歷史時說:“盡管那個時代我國的司法記錄很不完美,但審理此一大逆重案比審理其他案件講規(guī)矩得多”,。證人證詞雖未經(jīng)交叉質(zhì)證,,但每一證供都呈交給為此案設(shè)立的27人同儕陪審團。陪審團沒有按朝廷新貴的意愿判斷事實,在聽取呈堂證供和薩默塞特公爵自辯后,,認為公爵謀叛證據(jù)不充分,,不能判處大逆罪。但公爵命家臣蓄謀殺人的證據(jù)足夠充分,,而公爵自己也承認了確實曾向家臣明確表達了這一意旨,,因而公爵的謀殺罪名成立。 審判重臣不因被告是國王寵臣而判其無罪 英國史上最有專制傾向的都鐸,、斯圖亞特兩朝,,上議院彈劾聆訊王室寵臣最多?!?701年嗣位法案》規(guī)定親貴被告在被判罪前不得申請國王特赦,,使其必須受上院的彈劾聆訊 英國歷史上,法庭既然能審國王,、攝政國舅,,王室的寵臣和重臣自然更逃不脫法網(wǎng)。上議院就有專門負責聆訊王國貴族及審理彈劾案的特別法庭功能,。這一機制原本用于對付那些權(quán)勢太大,不宜在下級法院接受聆訊的豪強,。自都鐸王朝以至斯圖亞特王朝時代,,君權(quán)時有擴張,但國會透過彈劾案對付皇室官員,,對抗君權(quán)膨漲,,彈劾案的數(shù)字一直上升,每屆英王的寵臣幾乎都被國會彈劾聆訊過,?!?701年嗣位法案》(ActofSettlement1701)規(guī)定,任何被告不得申請國王特赦,,以企圖免受上院的彈劾聆訊,。上院的彈劾聆訊等同于其他司法聆訊,與其他下級法院一樣,,彈劾案如被裁定成立,,上院有權(quán)對被告課以刑罰,只有在彈劾案中被告最終罪名成立才可獲君主特赦,。 1621年,,大法官弗朗西斯·培根被議會指控23款貪賄罪,雖然培根自辯當時政壇賄賂公行,,不應(yīng)獨責一人,,而且他沒幫有些行賄者辦事,不算因貪贓而枉法。但因其收受賄款事實俱在不能否認,,上議院仍將其去職拘禁罰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弗朗西斯·培根作為國王信臣,,也要因貪賄而被上院奪職拘禁。1621年1月身為大權(quán)臣白金漢伯爵黨羽,、國王詹姆斯一世寵臣的培根被封為圣奧本斯子爵,,宦途亨通升官發(fā)財。但1621年中,,國會下議院由“改革專賣權(quán)”議案進而批評司法界的情形,,并列舉罪狀23款,糾彈培根貪贓枉法,。培根向上院,、國王、白金漢公爵都上書自辯,,稱當時賄賂公行,,上自國君,下至廝養(yǎng),,無不納賄者,;且收受賄賂并未影響自己作為大法官的公正判斷,時常還會做出對有些行賄者不利的判決,。 但是培根的一切努力終歸無效。詹姆斯一世也無法援救他,,因為培根無法否認自己的罪狀,,他的受賄確是實有其事,雖然他不承認為了受賄而枉法,。培根在給國會的一封“回顧與懇求”的信中自承收受賄賂事實無可抵賴:“現(xiàn)在我只有毫無掩飾地承認,,我在得悉對我的控訴的詳情后(這些詳情不是正式從上院而是從旁得知的,但這足以激發(fā)我的天良,,促醒我的記憶了),,我發(fā)現(xiàn)有足夠的材料使我放棄辯護……”最終培根受審于上議院,被判有罪,,罰金4萬鎊,不許接近宮廷,,不許再入議會,。前大法官培根被拘禁于倫敦塔中,住了很短的時間就釋放出獄,,回到自家別墅,。此后罰金亦償還于他,,不許接近宮廷之令亦取消。但不許再入議會一節(jié)始終未曾改動,。 幾乎所有現(xiàn)存文明歷史上都有“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之類的說法,,但英國是在四五百年前就已經(jīng)在相當程度上做到了司法者審判失勢權(quán)臣時不偏不倚程序合理、不令被告開脫實有罪名,、不對被告羅織烏有罪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