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生于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卒于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西漢廣川人,,今河北景縣廣川鎮(zhèn)大董故莊村,即董子故里人。其少治《公羊春秋》,,就學于胡毋生,,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8年)立為博士。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5年)應舉賢良策,,擢江都(今揚州)相,。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因江都易王劉非的原因罷為中大夫,“掌議論”,,居于長安,。其間,于家中著《災異之記》,,為主父偃誣告詆毀朝政而下獄,,武帝下詔赦免其罪。不久,,復為江都相,。丞相公孫弘治《公羊春秋》不如董仲舒,屢次三番設計陷害,。膠西王恣意放縱,,多次無故斬殺朝廷高級官員,公孫弘欲借膠西王之手殺董仲舒,,推薦董仲舒任膠西王相,。膠西王知董仲舒德性高尚而未加害。不久董仲舒推病辭職居家,。從此,,他無意仕途,不問家業(yè),,專事著述,。朝廷每有大事派大臣到其家中征求意見,。據(jù)史書記載,其子孫皆以學致高官,。董仲舒在我國思想史上有著重大影響,,其學說尤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所推重。不少地方為他建祠設祭,。清以前,,除景州及廣川所建董子祠外,董仲舒曾任江都王相的揚州董子祠最為顯赫,。據(jù)《揚州文化概況》載:“統(tǒng)治階級曾在北柳巷設董子祠,,先為正誼書院,明正德年間改正誼祠,,祀漢丞相董仲舒,。到清代,圣祖康熙賜‘正義明道’匾額,,遂改為董子祠,。中供董仲舒像,朱袍象笏,、冕旒嚴然,。并將附近的一條街定為賢良街,一條巷定為正誼巷,,另一條巷定為大儒坊(今南柳巷),。過去的鹽運司衙門,本為董子故宅,,相傳舊有井,,曰:‘董井’。明清兩朝,,鹽運使都曾在此建亭筑軒,,景仰前賢。除此之外,,江都縣還有正誼鄉(xiāng)”,。
《舉賢良對策》節(jié)選自《漢書·董仲舒?zhèn)鳌?,題目為后人所加。全文共21節(jié),1—8節(jié)為第一次對策的全文,,9—14節(jié)為第二次對策的全文,15—21節(jié)為第三次對策的全文,。董仲舒一生著述頗豐,,其成名立身之作為《舉賢良對策》,,代表性著作為《春秋繁露》,,其著作《漢書·藝文志》有錄,。事跡詳見《史記·董仲舒?zhèn)鳌?、《漢書·董仲舒?zhèn)鳌?。今人衡水魏文華,、景州劉月峰有董仲舒研究專著,亦可參見譯者鄧文華所著《景州筆譚》,。
第一次對策
陛下發(fā)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1),,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謹案(2)《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3)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驚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4)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5)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6)益明,;強勉行道(7),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8)而有效者也,?!对姟吩弧百硪狗私狻?/span>(9),《書》曰“茂哉茂哉(10),!”皆強勉之謂也,。
注釋:
1)
情性,情況和本質(zhì),。
2)
案,,同“按”,審查,、研求,。
3)
相與,相互之間的關系,,相關聯(lián)的所在,。
4)
傷敗,國家出現(xiàn)天災人禍或動亂挫折,。
5)
亡,,通“無”。
6)
行道,,遵循“天命”治理國家,。
7)
知,同“智”,。
8)
還,,音旋,迅速,。至,,極,、最。還至,,很快恢復到原來國家大治的局面,。
9)
《詩》,即《詩經(jīng)》,?!百硪狗私狻保Σ恍??!洞笱拧A民》中的詩句:“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贝笠馐牵找构ぷ鞑凰尚?,為了周王一個人,。夙,早,。解,,懈怠,音懈,。
10)
《書》,,即《尚書》,?!懊彰眨 币浴渡袝ぞ挑碇儭?。茂,,奮勉,努力,。
譯文:
陛下您用圣德之音,,下達英明的詔書,(聽取人們的意見,,)希望明晰“天命”之奧妙,、國家之情勢、治國所應遵循之規(guī)律,。這些都不是我這樣愚鈍的臣子所能回答得了的,。微臣我認真研究《春秋》所記載的、以前歷代所發(fā)生的事情,,觀察,、分析天命和人事之間的關系,,感到十分畏懼。每當國家將要出現(xiàn)有悖天命的弊政,,上天總是先把自然災害降臨到世間,,以警告那些違反治國之道的君主,如果他們不懂得這是上天的懲誡而看不到自己的過錯,,上天又會出現(xiàn)怪異天象使他們感到驚懼,,如果他們還不能認識這種變化的危險性,那國家的動亂和危難就真的來到了,。由此可以看出上天是以仁愛之心對待君主并希望他們檢點自己的行為,、制止國家可能出現(xiàn)的亂子。除了那些真正的無道君主,,上天都要扶持他們并且用各種辦法保護他們,,使他們順利地治理自己的國家,(而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君主就要奮勉自持,,恪守正確的治國之道。用這種態(tài)度去研究學問,,就會使自己見多識廣,、洞悉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用這種態(tài)度去治理國家,,就會使自己德聲遠播,、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這些都是能夠使國家迅速恢復大治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对娊?jīng)》說,“從早到晚,,不敢懈怠,。”《虞書》說,,“努力啊努力?。 边@些都是勸戒(人們)自強不息的話語,。
道者,,所繇適(1)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shù)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2)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3)。故聲發(fā)于和(4)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臧(5)于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筦絃(6)之聲未衰也,。夫虞氏(7)之不為政久矣,然而樂頌遺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8),。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在者非其人,,而所繇(9)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10)也,。夫周道衰于幽厲(11),,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于宣王(12),,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弊,,明文武之功業(yè),周道粲然復興,,詩人美之而作,,上天佑之,為生賢佐,,后世稱頌,,至今不絕。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鬃釉弧叭四芎氲?,非道弘人”也(13)。故治亂廢興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誖(14)謬失其統(tǒng)也。
注釋:
1)
情性,,繇,,音由,從,。適,,往。
2)
雅,,正,,是“言王政之所由興廢的”作品,政事有大,、小,,故有大雅、小雅之分,。頌,,頌美王的“盛德”。
3)
著,,明,。
4)
和,古樂器名,,《爾雅·釋樂》:“大笙為之巢,,小者為之和”。原注:“和,,小笙名,,有十三根簧管?!秲x禮·鄉(xiāng)射禮》:‘三笙一和而成聲,。’鄭玄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
5)
臧,,通“藏”,,深入的意思。
6)
筦絃,通管弦,、樂器,。
7)
虞氏,即有虞氏,,傳說中的遠古部落,,舜為其部落領袖。
8)
《韶》,,虞舜樂名,。
9)
繇,遵循,。
10)
仆滅,,衰敗。
11)
幽,,周幽王,。厲,周厲王,。
12)
宣王,,周宣王。
13)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顏師古注:“言明智之人則能行道,。內(nèi)無其實,非道所化,?!?/span>
14)
誖,悖的異體字,。
譯文:
所謂“道”,,就是(君主)應當遵循的治理國家的基本規(guī)律,仁義禮樂都是“道”得以實現(xiàn)的工具,。那些道德高尚的君主去世以后,,其子孫在幾百年的時間里長久安寧地治理著國家,這些都是運用禮樂教育感化百姓的結(jié)果,。君主未制作自己的音樂之前,,總是選擇前代帝王音樂中那些適于當代的作品,對百姓進行深刻入里的教育感化,。如果這種教育感化起不到入情入理的結(jié)果,不能象“雅頌之樂”那樣歌頌君主的盛德,,那么君主(就要)在成就大業(yè)之后親自制作音樂,這是他們在用音樂歌頌自己的盛德啊。所謂音樂,,是用來改變民風民俗的,。用音樂去改變民風民俗是簡易可行的,效果也是非常顯著的,。雖然樂曲的聲音是從各種樂器中演奏出來的,,但它卻來源于感情,,接觸到肌膚,深藏在骨髓(,,使思想起到刻骨銘心地變化)。所以在有的時候,,治理國家的路子雖然有些偏差,,但宣傳君主盛德的管弦之音卻沒有衰敗(,,道理就在這里),。舜為政治國的年代已經(jīng)離我們很遙遠了,但制作音樂歌頌君主盛德的做法卻一直繼承下來,,所以(很多年后,,)孔子在齊國還能聽到歌頌君主盛德的《韶》樂。世上所有的君主,,沒有哪一個不希望國祚安定悠長,、永不衰敗,但(實際上,,)政亂國危(以致國家敗亡)的很多,,(原因就是)執(zhí)掌國家權(quán)力的已不是原來的君主,而他所遵循的又不是正確的治國之道,,所以才使國政日益混亂(國家走向敗亡),。周朝政治的衰敗是從幽、厲二王開始的,,這個時期不是治理國家的正確路子不存在了,,是幽、厲二王不按正確的路子治理國家,。到了周宣王(即位)之時,,他思念并發(fā)揚先王勤政愛民的傳統(tǒng),將廢止不用的好辦法恢復起來,停止那些有悖治國之道的弊政,,使文王,、武王的功業(yè)得以發(fā)揚,周朝出現(xiàn)了燦然復興的局面,,(于是,,)詩人贊美他而作詩,上天佑護他,,為他生出賢良的輔佐,,后世之人也(懷著虔誠的心情)頌揚他,(他的贊美之詞)至今不絕于世,。這是他日夜操勞,,勤于政事,推行正確的治國之道的結(jié)果,??鬃诱f“明智的人可以弘揚圣人之道,而圣人之道卻很難將那些冥頑不化的人轉(zhuǎn)變過來,?!彼?,國家的治亂興亡在于君主自己,,除非天命降臨,這種情況不會改變,。(由此可見,,國家敗亡的原因是)君主所推行的政治有悖于圣王的治國之道,使朝廷失去了綱紀(所造成的)啊,。
臣聞天之所大奉(1)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2)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稌吩弧鞍佐~入于王舟,有火復于王屋,,流為烏(3)”,,此蓋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復哉復哉(4)”,,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5)”,,皆積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統(tǒng)理群生,,諸侯背畔(6),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于下,,怨惡畜于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盭(7)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注釋:
1)
奉,,幫助,。
2)
符,,憑證,符命,。符命,,古時以所謂“祥瑞”的征兆附會成君主得天命的憑證。這種憑證稱之為符命,?!段簳づR淮王潭傳》:“漢高不因瓜瓞(音蝶)之緒,光武又無世及之德,,皆所受符命,,不由父祖?!?/span>
3)
顏師古注:“《今文尚書·泰誓》之辭也,。言伐紂之時有此瑞也。復,,歸也”,。白魚進入武王的坐船,火光回歸武王的宮室,,后又化為火烏,,這些都是武王伐紂之前的祥瑞。烏,,古代神話相傳,,太陽中之三足烏,用為太陽的代稱,?!妒酚洝ぶ鼙炯o第四》載:“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孟津?!渫醵珊?,中流,,白魚躍于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云,。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痹ⅲ厚R融曰:“王屋,,王所居屋。流,,行也,。魄然,安定意也,。”鄭玄曰:“武王卒父大業(yè),,故烏瑞臻,。赤者,周之正色也,?!?/span>
4)
語出《尚書》。顏師古注:“周公視火烏之瑞,,乃曰‘復哉復哉,!’復,報也,,言周有盛德,,故天報以此瑞也。亦見《今文泰誓》也,?!?/span>
5)
語出《論語·里仁篇第四》。意為有道德者從不孤立,,總會有幫助他的人,。
6)
畔,通叛,。
7)
繆,,音鳩,顏師古注,,“繆,,絞也?!北X,,古戾字,乖張,、暴戾,,引申為違反??婌?,相互背離的東西糾纏在一起。
譯文:
微臣聽說,,每當上天要提供大的幫助,,使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成為君主,必然有人力做不到,、而又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發(fā)生,,這就是天命降臨的征兆。(一旦有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天下之人就會心甘情愿地歸屬于他,,就象屬于自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象征天命的“祥瑞”就會應運而至,。《今文尚書》說“白魚躍入武王的御船,,火光亮于武王的宮室,,(那火光)飛到天空化作太陽烏”,這些都是(武王)受命(伐紂)的征兆,。周公說“善報啊善報啊”,,孔子說“修德之人不會孤立,必有眾人相助”,,這些都是積善累德的結(jié)果,。到了周朝的后世,君主驕奢淫逸,,朝政日益衰敗,,(君主)失去了統(tǒng)治管理天下的能力,諸侯背叛,殘害百姓,,瓜分,、爭奪國土,廢棄道德教育而推行暴政,、專肆刑罰,。(由于他們)不能正確地使用刑罰,使邪惡之氣產(chǎn)生,;邪穢之氣積蓄于下,,怨惡之氣聚集于上,上下不和,,陰陽兩種性質(zhì)錯謬相反的東西絞織在一起,,災異就出現(xiàn)了。這就是災異之所以產(chǎn)生的原因啊,。
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zhì)也,情者人之欲也,?;蜇不驂郏蛉驶虮?,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1),有治亂之所生,,故不齊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屮(也),屮上之風必偃(2),?!惫蕡蛩葱械聞t民仁壽,桀紂行暴則民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3),,唯甄者(4)之所為,;猶金之在镕(5),唯冶者之所鑄,?!敖椫箓g(6),動之斯和”,此之謂也,。
注釋:
1)
顏師古注:“陶以喻造瓦,,冶以喻鑄金也。言天之生人有似于此也,。粹,,純也?!?/span>
2)
語出《論語·顏淵篇第十二》,。顏師古注:“言人之從化,若草遇風則偃仆也,?!辟绕停荼伙L一吹低頭彎腰的樣子,。屮,,草的古體字。此節(jié)全文:“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贝笠馐?,季康子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他問道:“如果用殺掉壞人的辦法來親近好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國家還用得著殺人嗎?您好好兒地治理國家,,老百姓就會自然而然地跟著好起來,。上等人的作風好比風,百姓的作風好比草,,風向那邊吹,,草向那邊倒?!?/span>
3)
鈞,,古代制陶器用的轉(zhuǎn)輪,。
4)
甄者,制作瓦器的人,。
5)
镕,,顏師古注:“鎔為鑄器之模范也?!?/span>
6)
語出《論語·子張篇第十九》子貢對陳子禽語,。顏師古注:“綏,安也,。言治國家者,,安之則兢來,動之則和悅耳,?!彼梗?。徠,,同來。此節(jié)全文:“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為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乎?’”大意是,,陳子禽對子貢說:“您太謙虛了,難道孔子比您還強嗎,?”子貢道:“有身份的人可以一句話表現(xiàn)出他的智慧,,也可以一句話表現(xiàn)出他的無知,所以說話不可不謹慎,。他老人家是不可超越的,,這就象借助梯子上天,是根本不可能的。他老人家如果得國而位列諸侯,,得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如人們所說的,讓百姓立足于社會,,百姓就會立足于社會,;引導百姓前進,百姓就會前進,;安撫百姓,,百姓就會自遠方來投奔;動員百姓,,百姓就會同心協(xié)力,。他老人家生得光榮,死得可惜,。又怎么能趕得上他呢,?”
譯文:
微臣聽說,所謂命,,就是上天的命令,;所謂性,就是人生來就有的本質(zhì),;所謂情,,就是人生的欲望。有的人短命夭亡,,有的人健康長壽,;有的人道德高尚,有的人性情鄙下,,都是陶冶所至,。(人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經(jīng)歷)不都是純潔和美好的,有的生于王道盛世,,有的生于禍亂之年,,(因為環(huán)境和條件的差異,他們的本質(zhì)和欲望)必然有所不同,??鬃诱f“上等人的作風就象和暢之風,老百姓的作風就象平平之草,,風向哪邊吹,,草向哪邊倒?!彼詧蛩葱械抡傩站投枚Y儀而健康長壽,,桀紂行暴政百姓就道德鄙下而短命夭亡,。君主用教育感化的辦法治理天下,百姓就會聽命于君主,,這就象陶泥附著在制陶的輪子上,,依制陶者的意志而成為不同的陶器;就象金屬熔化在模子里,,依冶煉者的意志而鑄造成不同的金器,。(子貢對陳子禽說)“教育感化百姓,百姓就會竟相歸附,;組織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xié)力?!敝v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1),,得之于正(2),,正次王,王次春(3),。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yǎng)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于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于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4),,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zhí)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5)!孔子曰“不教而誅為之虐,。(6)”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
注釋:
1)
端,,頭緒。
2)
正,,顏師古注:“謂正月也,。”
3)
“正次王,,王次春”:顏師古注:“解《春秋》書,,‘春王正月’之一句也?!薄洞呵锕騻鳌る[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贝笠馐?,魯隱公元年,春季,,周歷正月,。元年是什么意思?是國君開始的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開始。王指誰,?指周文王,。為什么先說王而后說正月呢?因是周王朝歷法的正月,。為什么說王正月呢,?為了表示大一統(tǒng)。
4)
“終陽以成歲之名”,,蘇林注“卒以陽名歲,,尚德不尚刑也?!鳖亷煿抛ⅲ骸爸^年首稱春也,。即上文所云‘王次春’者是也?!泵?,古代的一個哲學范疇,與實相對,。
5)
與,,同歟。
6)
語出《論語·堯曰篇第二十》,,孔子之言,。此節(jié)全文:“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為之虐,;不戒視成為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于人也,,出納之吝為之有司,。’”大意是,,子張問道:“什么是四惡,?”孔子說:“不加以教育就殺戮就是虐,不加以申斥就要成績就是暴;開始懈怠突然又規(guī)定期限就是賊,;同是給人以財物,,出手吝嗇,就是小家子氣,?!庇兴荆@里指古代官職卑微的小官吏,。官職小,沒有多少錢,,所以出手才不大方,。
譯文:
微臣謹慎地探求《春秋》中的文字,(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上天賜予的正確治國之道的開端是正月,。先有代表天命的君主才確定歷法,有了春天君主才開始代表上天意志統(tǒng)治天下,。所謂春,,是上天安排的;所謂正,,是君主安排的,。它的含義是,(君主)上秉承天命的安排,,下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端正自己的行為,,“正月”是(君主實施)正確的治國之道的發(fā)端,,如此而已。但(應當注意的是)君主要有所作為,應當祈求上天的允準,。天道運行的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陰陽兩個方面。陽代表的是德,,陰代表的是刑,;刑主宰殺罰而德主宰生成。所以陽常居于夏季,,以萌發(fā)和生育天下萬物為己任,;陰常居于冬季,積蓄,、存在于空虛不用之地,。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上天崇尚德教而不重用刑罰。上天使陽(將有利于大自然運行的各種條件)布施于大地之上而成就一年的農(nóng)事收獲,,使陰潛藏隱伏于下而不斷地發(fā)揮作用對陽提供必要的幫助,;陽得不到陰的幫助,就不能單獨地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年份,。(由此可見,,)陽是以成就年歲(的運行和功能)而存在的,,這是上天的意志啊。君主(應當)秉承上天的意志治理國家,,所以要崇尚德教而不專任刑罰,。不能專門使用刑罰治理天下,就象陰不能單獨實現(xiàn)年歲的運行一樣,。治理國家專用刑罰,,違背天意,所以過去的圣明君主沒有一個愿意這樣做?,F(xiàn)在,,廢除先王設置的專司德教的官員,僅僅使用執(zhí)掌刑罰的官吏統(tǒng)治百姓,,這同“任刑”的本意又有什么不一樣,!孔子說“不實施教育感化就動誅殺之刑就是虐政?!迸罢杏谔煜?,而企盼美好的道德教育在四海之內(nèi)普及開來,這是很難做到的,。
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1),,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2),。謂一為元者,,視(3)大始而欲正本也?!洞呵铩飞钐狡浔?,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4)正,,而亡有邪氣奸(5)其間者,。是以陰陽調(diào)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谷孰而屮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nèi)聞盛德而皆徠臣(6),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7)矣,。
注釋:
1)
“謂一為元”:隱公即位,,《春秋》不說一年而說元年。顏師古注:“釋公始即位何不稱一年而言元年也,?!?/span>
2)
顏師古注:“《易》稱‘元者善之長也’,故曰辭之所謂大也,?!?/span>
3)
視,通指,。
4)
壹,統(tǒng)一,。壹于,,統(tǒng)一于。
5)
奸,,顏師古注:“奸,,犯也,音干,?!备桑秩?、參與,。
6)
徠臣,來臣服,。
7)
終,,結(jié)束、完成,,引申為實現(xiàn),。
譯文:
微臣認真探求《春秋》中所說的一、元的含意,,所謂一,,是萬物起始的開端;所謂元,,是在《易》辭中表示善的本意最具長遠意義的一個,。之所以將一稱為元,(是為了使人們看到,上天賜予的正確的治國之道,,)是從萬物發(fā)端的本原開始,,(并且在實施的過程中)使君主的錯誤行為回到正確道路上來?!洞呵铩飞羁潭聪げ垞P這一上承天意的理論,,同時強調(diào)這種“正本”之舉首先從高貴的人們開始。所以治理天下,、統(tǒng)帥萬民的君主,,要按正確的治國之道規(guī)范自己的思想、從而規(guī)范朝廷的大政方針,,通過規(guī)范朝廷的大政方針而規(guī)范百官的執(zhí)政行為,,通過規(guī)范百官的執(zhí)政行為而規(guī)范百姓的道德標準,通過規(guī)范百姓的道德標準而使天下民風淳樸,、政治清平,。天下民風淳樸、政治清平,,各種政治勢力就沒有膽量不統(tǒng)一于朝廷的掌握之中,,并且不會有不正之氣作穢其間。這樣以來,,陰陽協(xié)調(diào)風雨及時,,社會和諧人畜興旺,五谷豐登草木繁茂,,天地之間因雨露滋潤而物產(chǎn)豐富,、山河壯美,四海之內(nèi)因仰慕君王盛德而遠朝近服,、爭相來臣,,那些象征福祉之物,能夠出現(xiàn)的祥瑞之兆,,沒有一個不來到(陛下面前),。這樣,推行上天賜予的正確的治國之道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1)”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勢(2),又有能致之資(3),,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4)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5),不以教化隄(6)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隄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隄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7)學以教于國,設庠序(8)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9),節(jié)(10)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注釋:
1)
語出《論語·子罕篇第九》,,孔子之言,。古代傳說,鳳鳥至,,“河”出圖,,皆王者的祥瑞,??鬃幼試@有王者之德而無王者之位,,故無祥瑞相應。
2)
顏師古注:“操,,執(zhí)持也,。”
3)
資,,資質(zhì),,引申為地位、聲望,。
4)
誼,,《說文·言部》:“誼,人所誼也,?!倍斡癫米ⅲ骸罢x,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誼主,,仁義之主,。
5)
走,水流之勢,。
6)
隄,,同堤。
7)
大,,通太。
8)
顏師古注:“庠序,教學之處也,,所以養(yǎng)老而行禮焉,?!抖Y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shù)有序,國有學’也,。”黨,,古代地方組織,,500家為黨。術(shù),,古代行政區(qū),12500家為術(shù)。
9)
顏師古注:“漸為浸潤之,,摩為砥礪之也?!睗u,,誘導。摩,,勉勵,。誼,即義,。
10)
節(jié),,規(guī)范。
譯文:
孔子說:“鳳凰不來,,黃河不出現(xiàn)圖畫,,我就算完了吧!”(這是孔子)悲哀地感到,,(象自己這樣道德高尚的人,,)應當(感動上天)出現(xiàn)祥瑞之兆,但由于出身卑賤而沒有應驗,。如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于能夠使祥瑞之兆出現(xiàn)的高位,,執(zhí)掌使祥瑞之兆出現(xiàn)的權(quán)勢,,又有祥瑞之兆出現(xiàn)的聲望,德行高尚而恩澤深厚,睿智高明而心地美好,,體恤百姓而禮賢下士,,可以稱得上仁義之君了。但天地沒有因之感動,、美物祥瑞沒有一個到來,,為什么呢?都是因為政教風化的制度沒有確立,、百姓的思想行為不端正,。百姓都是崇尚私利的,這如同水總要向下流一樣,,不用政教風化的堤防阻止它,,百姓的這種本性是不可能改變的。政教風化制度確立之后,,那些作奸犯科之事,、邪惡污穢之氣不存在了,原因就是百姓思想上的堤防牢固??;政教風化制度廢除,,那些作奸犯科之事,、邪惡污穢之氣竟相出現(xiàn),雖有刑罰而防不勝防,,原因就是百姓思想上的堤防垮掉了,。古代的君主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南面稱王成功地治理天下,,(他們)沒有一個不將教育感化百姓作為治國安民的大事來對待。在都城設立太學,,實施國家教育,,在縣城設立學校,實施地方教育,。用“仁”來教養(yǎng)人民,,用“義”來感化人民,,用“禮”來節(jié)制人民,所以他們的刑罰很輕卻沒有犯禁令的,,(這是)教化施行而習俗美好啊,。
圣主之繼亂世也,,埽除其跡而悉去之(1),,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2),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后,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王之道,而顓為自姿茍簡之治(3),,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自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4)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遺毒余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囂頑,,抵冒殊捍(5),孰(6)爛如此之甚者也,??鬃釉唬骸案嘀静豢蓮玻S土之墻不可圬也(7),?!苯駶h繼秦之后,如朽木糞墻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8),,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竊譬之琴瑟不調(diào),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diào)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9),。”今臨政而愿治七十余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詩云:“宜民宜人,,受祿于天(10)?!睘檎擞诿裾?,因當受祿于天。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脩飭(11)也,;五者脩飭,故受天之祐(12),,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注釋:
1)
埽,,同掃。顏師古注:“去亦除也”,。
2)
顏師古注:“循,,順也,順而行之,?!?/span>
3)
蘇林曰:“茍為簡易之治也?!鳖亷煿抛ⅲ骸按苏f非也,。茍謂茍于權(quán)力也,,簡謂簡于仁義也,。簡易《乾坤》之德,豈秦所行乎,?顓與專同,。”
4)
顏師古注:“濟,,益也,。”
5)
《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jīng)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囂,?!贝笠馐牵洳荒苈牭轿迓暤某途褪敲@,,眼睛不能辨別五色的花紋就是昏昧,,心里不能效法德義的準則就是冥頑,,嘴里不說忠信的言語就是奸詐。顏師古注:“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囂,。心不則德義之經(jīng)為頑,。抵,觸也,。冒,,犯也。殊,,絕也,。捍,距也,?!泵埃羧?,又音莫,。囂,音銀,。捍為捍之異體字,。
6)
孰,誰,,哪個,。
7)
顏師古注:“《論語》載孔子之言也。圬,,鏝也,,所以泥飾墻也。言內(nèi)質(zhì)敗壞不(能)修治也,?!睆竦漠愺w字,。圬,,音烏,泥水工人,。杜預:“圬人,,涂者?!臂冂N,,涂墻用的工具。此節(jié)全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殊?’”大意是,,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墻頭不能粉刷,。對于宰予,我說什么好呢,?”
8)
詐,,欺騙,假裝,。
9)
顏師古注:“言當自期求之,。”
10)
顏師古注:“《大雅·假樂》之詩也,?!币耍线m,,適宜,。此節(jié)全文:“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大意是,,周王今人愛又敬,,品德高尚心光明,。能任賢臣能安民,,接受福祿從天庭。上帝下令多保佑,,多賜福祿國興盛,。
11)
脩,同修,,學習,、研究。飭,謹慎,,引申為遵循、不違犯。
12)
祐,,保祐,,舊指天、神等幫助,。
譯文:
(在周代,,)圣明的君主繼承亂世建立大統(tǒng),將原來那些有悖上天之道的舊政策,、舊體制全部廢止,、摒棄,重新確立政教制度并在全國推行開來,。確立政教制度,,形成美好的社會風俗,后世子孫按照這條路走下去,,過五,、六百年也沒有出現(xiàn)敗亡之兆。到了周王朝的末年,,(統(tǒng)治者)完全背離了這條正確的治國之道,,以致失去了天下。秦繼周之后立國,,不但不改變,、糾正(周代末年錯誤的治國之策),反而變本加厲地推行那些東西,,實行苛重的刑罰,,嚴厲禁止文化學術(shù)的傳播和發(fā)展,個人不得容有和攜帶書籍,,不講為人的禮儀,、作人的道義,并且不愿聽到人們談論這些事情,。其目的就是要將先王正確的治國之道全部拋棄,、毀滅。而且隨心所欲地濫用權(quán)力,、違背正確的治國之道,,所以(秦皇)立為天子十四年國家就敗亡了。自古以來,,沒有象秦那樣,,在前代亂政的基礎上繼續(xù)實行亂政,搞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這種遺毒和壞風氣至今依然存在,,使得世風淡薄、人情險惡,,百姓不講忠信之言,、不修仁義之德,相互仇視,、違禁犯科,、社會動蕩,又有那一個朝代將國家搞得這樣混亂不堪??!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墻頭無法裝飾,?!比缃駶h在秦之后立國,國家的現(xiàn)狀就象爛木頭,、糞墻頭,,(陛下)雖然有治理好的愿望,卻沒達到目的的辦法,。朝廷的法令一下達,,違法犯罪的案件反而出現(xiàn)了;陛下的詔令一頒布,,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反而發(fā)生了,。這就像用熱湯為沸水降溫,抱柴去救烈火,,只能使沸水更加沸騰,、烈火更加旺盛而沒有一點益處。微臣有一個比喻,,琴瑟之間不協(xié)調(diào)(就不能奏出好的音樂),,嚴重的必須重新調(diào)試才能演奏;政策因脫離實際而不能推行,,嚴重的必須認真糾正才可使國家得到治理,。琴瑟應當重新調(diào)試而不去調(diào)試,縱然有技藝高超的樂工也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政策應當變更而不去變更,,任你是多么賢明的君主也不能將國家治理好。所以說,,漢得天下以來,(陛下)時刻想著將國家治理好而至今沒有達到目的,失誤就在于應當變更過去那些不合時宜的政策而沒有變更啊,。古人有這樣一句話:“站在水邊感嘆魚兒肥美可食,,不如回去結(jié)網(wǎng)前來捕撈?!爆F(xiàn)在大漢朝建立大統(tǒng)希望將國家治理好已經(jīng)七十多年了,,(與其在舊制度的基礎上慘淡經(jīng)營、維持現(xiàn)狀)不如重新制定新的政策取代過時的舊政策,;有了這種變革,,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國家治理好了,,自然災害就會一天一天減少,,福祿禎祥就會一天一天增多?!对娊?jīng)》說“能任賢臣能安民,,接受福祿在天庭?!眻?zhí)政興國使得百姓安居樂業(yè),,這樣的君主本來就應當接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君主應當學習研究并要認真遵守;按照五常之道去處理政事,、規(guī)范君主自己的行為,,就能得到上天的幫助,而且享有鬼神那樣的靈感,,(這樣,,您的)德政之舉(就能)惠及遙遠的邊外之地,天下蒼生都能得到(您的恩澤滋潤),。
第二次對策
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1),。眾圣輔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2),,此之謂也,。堯在位七十載,,乃遜于位以禪虞舜,。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舜知不可辟(3),,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tǒng)業(yè),是以垂拱(4)無為而天下治,??鬃釉弧啊渡亍繁M美矣,又盡善(矣)(5)”,,此之謂也,。至于殷紂,逆天暴(6)物,,殺戮賢知,,殘賊百姓。伯夷,、太公(7)皆當世賢者,,隱處而不為臣。守職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8),。天下秏(9)亂,萬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從周,。文王順天理物,師用賢圣,,是以閎夭,、大顛、散宜生(10)等亦聚于朝廷,。愛施兆民,,天下歸之,故太公起海濱而即三公也(11),。當此之時,,紂尚在上,尊卑昏亂,,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12)而不暇食也,??鬃幼鳌洞呵铩?,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13),。繇(14)此觀之,,帝王之條貫(15)同,然而勞逸異者,,所遇之時異也,。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16),,此之謂也,。
注釋:
1)
據(jù)《漢書》稱,漢武帝“覽其對而異焉”,,對董仲舒的對策十分贊賞,。于是“復策之?!北竟?jié)始為董仲舒第二次對策的全文,。《史記·五帝本記第一》載:“帝堯者,,放勛,。”注一,,“堯,謚也,。放勛,,名。帝嚳之子,,姓伊祁氏,。”徐廣云:“號陶唐,?!薄兜弁跤洝份d:“堯都平陽,,于《詩》為唐國?!薄蹲趪汲怯洝份d:“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弊⒍?,“堯以甲申歲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微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崩,,年百一十八,,在位九十八年?!彼?,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領袖,姚姓,,有虞氏,,名重華。相傳因四岳推薦,,堯令他攝政,。堯去世后繼位。禹,,傳說中古代部落聯(lián)盟領袖,,姒姓,原為夏后氏部落聯(lián)盟領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后擔任部落聯(lián)盟領袖,。稷,,《禮記·祭法》載:“是故歷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nóng),,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后人尊之為百谷之神,古代主管農(nóng)事的官員也稱為稷,。卨,,音屑,商代始祖的名字,,亦作“契”,。咎繇,即皋陶氏,,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偃姓,舜任命他執(zhí)掌刑法,,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死得早未能繼位。
2)
顏師古注:“《論語》載孔子之言也,。言如有受王命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闭Z出《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古稱三十年為一世,。
3)
辟,同避,。
4)
垂拱,,古代形容太平無事,可無為而治,。
5)
顏師古注:“《論語》載孔子之言,。《韶》舜樂也,??鬃蛹嗡粗拢事犉錁?,而云盡善盡美矣,。”語出《論語·八佾第三》,。此節(jié)全文:“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贝笠馐牵鬃诱劦健渡亍窌r說,,“美極了,,而且好極了?!闭劦健段洹窌r說,,“美極了,卻還不夠好,?!?/span>
6)
暴,,徒手搏擊,。
7)
伯夷,商末孤竹君長子,,墨胎氏,。其弟叔齊被定為繼承人。父死,,叔齊讓位,,伯夷拒絕,后二人奔周,。太公,,周代呂尚,世人尊之為太公,。
8)
顏師古注:“謂若鼓方叔,、播鼗武、少師陽之屬也,?!必唬籼?,小鼓,,即撥郎鼓。若,,選擇,。若鼓,選擇鼓,。何晏注:“播,,搖也”,。播鼗,搖小鼓,。少師,,春秋時輔佐太子的官員。
9)
秏,,顏師古注:“秏,,不明也”,音毛,。又與耗通,,消耗。
10)
顏師古注:“皆文王賢臣,?!遍b夭、太顛,、散宜生,,同為西周初大臣,共同輔佐周文王,。文王被紂囚禁,,他們將有莘氏之女、驪戎的文馬等獻給紂王,,使文王獲釋,。
11)
顏師古注:“濱,涯也,。即,,就也?!薄端?jīng)注·卷五》載:“司馬遷云:呂望東海上人也,老而無遇,,以釣于周文王,。又云: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七十,,則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為帝師,。皇甫士安云:欲隱東海之濱,,聞文王善養(yǎng)老,,故入釣于周。”呂望即太公,。
12)
昃,,音仄,日西斜,。
13)
顏師古注:“見,,顯示也?!彼?,空,無爵位,。特指孔子,。《論衡·超奇》載:“孔子之《春秋》,,素王之業(yè)也,。”“素王之文”,,無王之位,,有王之德,是為素王,。文,,跡。
14)
繇,,與由同,。
15)
條貫,條理,,系統(tǒng),。
16)
顏師古注:“亦《論語》載孔子之言也?!段洹?,周武王樂也。以其用兵伐紂,,故有慙德,,未盡善也。
譯文:
微臣聽說堯受命作了部落聯(lián)盟的領袖之后,,深為天下局勢而憂慮,,并沒有把取得這個位子看成快樂的事,所以他誅殺,、驅(qū)逐亂國之臣,,千方百計尋求賢圣之人(來輔佐自己),,因此得到了舜、禹,、稷,、契、皋陶這些賢臣,。圣明之臣輔佐(堯)實施德政,,賢能之士幫助(堯)管理大事,教育感化百姓的政策得到了廣泛地實施,,天下祥和穩(wěn)定,,百姓都崇尚仁德、信守道義,,每個人都各得其所,、安于所居,舉止合乎禮儀規(guī)范,,行為符合為人之德,。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必須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堯在位七十年,,禪位于舜,。堯死后,天下沒有歸于堯的兒子丹朱而是歸于舜,。舜知道自己不能推辭,,于是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任用堯時的圣賢之臣來輔佐自己,,繼承堯的治國之策,無為而治,,天下太平,。孔子說“《韶》盡美啊,,又盡善啊”,贊美的就是這段歷史,。到了殷紂之時,,背逆天道侵奪財物,殺戮賢臣智士,,殘害荼毒生靈,。伯夷,、呂尚都是當代圣賢之人,隱匿而居不為殷紂之臣,。那些在朝為官的人也奔走逃亡,,藏身于河海之濱。天下混亂,,百姓不安,,臣民背離殷紂而歸屬于周。周文王上承天命下理萬民,,象對待師長一樣尊重賢圣之人,,所以,閎夭,、大顛,、散宜生也都匯聚于周廷。(文王的)仁愛之心施于百姓,,天下歸心于文王,,以致呂尚千里奔周即三公之位。當時,,殷紂尚在天子之位,,朝廷無序尊卑混亂,百姓逃亡流離失所,,文王深為這種局面所痛心,,決心采取措施改變它,每天忙碌到太陽西斜還來不及吃飯,??鬃幼鳌洞呵铩罚紫戎赋鰵v代君主的行為得失并記載了因此而發(fā)生的事件,,這些都在孔子的著述中得到充分地展示。由此看來,,帝王治理國家的規(guī)范是一樣的,,之所以勞逸不同,是他們所處的時代不一樣,??鬃诱f“贊美武王的音樂《武》十分美了,但還不夠十分的善啊”,,這就是對武王的功德和不足的正確評價啊,。
臣聞制度文采玄黃(1)之飾,所以明尊卑,,異貴賤,而勸(2)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3),,易服色(4),所以應天也,。然則宮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故孔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5)”儉非圣人之中(6)制也,。臣聞良玉不瑑(7),,資質(zhì)潤美,不待刻瑑,,此亡異于達巷黨人(8)不學而自知也,。然則常玉不瑑,不成文章(9),;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注釋:
1)
文采,亦作文彩,錯雜華麗的色彩,。玄,,黑色,。黃,,黃色。玄黃,,《易·坤·文言》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span>
2)
勸,提倡。
3)
正朔,,一年之始為正,一月之始為朔,。我國古代夏歷以孟春之月即今冬至后二月為正,,天明為朔。殷歷以季冬之月即今冬至后一月為正,,雞鳴時為朔,。周歷以仲冬之月即今包括冬至的月份為正,夜半為朔,。漢武帝制定太初歷,,又按夏歷確定正朔起始時間。
4)
服色,,各個朝代確定的戰(zhàn)時所乘車馬和祭牲的顏色,。戰(zhàn)時車馬的顏色,夏為黑色,,商為白色,,周為赤色。祭牲的顏色,,夏為黑色,,商為白色,周為赤色,。鄭玄注:“服色,,車馬也?!睂O希旦集解:“服,,如服牛乘馬之服,為戎事所乘,。若夏乘驪,,殷乘翰,周乘騾是也,。色,,謂祭牲所用之牲色。若夏玄牡,,殷白牡,,……”
5)
顏師古注:“《論語》載孔子之言。遜,,順也,。固,陋也,?!闭Z出《論語·述而篇第七》,,此節(jié)全文:“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贝笠馐?,孔子說:“奢侈豪華就不合乎常情,過分節(jié)省就簡陋,,與其不合乎常情,,還不如簡陋?!?/span>
6)
中制,,合理、適中的制度,。
7)
瑑,,音篆,雕刻成文,。
8)
達巷黨人,,顏師古注:“人,項橐也,?!迸f說項橐七歲為孔子師,言其早慧,,但他的成就遠不如孔子,,可見不學自知原是靠不住的。言人必須學習,。
9)
文章,,文彩。
譯文:
微臣聽說國家規(guī)定車馬服飾的各種各樣的色彩,,黑色或黃色的裝飾,,是用來表明尊卑,區(qū)別貴賤,,倡導德政,,教育感化百姓的。所以《春秋》(記載歷代)受天命而君臨天下的君主即位之后,,首先就要做的事情是,,重新確定歷法,改變前代作戰(zhàn)車馬和祭牲的顏色,這都是為了順應上天的意志,。既然如此,,那么宮廷、旌旗如何設計裝飾,,都是要按照一定的規(guī)制去做的,。所以孔子說:“奢侈了便不夠謙遜,節(jié)儉了就顯得簡陋,。”(看來)儉不是圣人適中的制度啊,。微臣聽說品質(zhì)優(yōu)良的玉石不用雕琢,,(原因是它的)資質(zhì)光潤精美,不經(jīng)過雕琢(就能顯示其高貴華美的價值),,這無異于達巷黨人不經(jīng)過學習就能知道世間的學問一樣,。但是,一般的玉石不經(jīng)過雕琢,,不能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有善良品質(zhì)的人不研究學問,不能成就高尚的道德,。
臣聞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1),,爵祿以養(yǎng)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于禮誼而恥犯其上,。武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2)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虛四十余年(3),此亦教化之漸而仁誼之流(4),,非獨傷肌膚之效也,。至秦則不然。師申商(5)之法,,行韓非(6)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7)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于(天)下也,。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內(nèi)有背上之心,,造偽飾詐,,趣利無恥;又好用憯酷之吏(8),,賦斂亡度,,竭民財力,百姓散亡,,不得從耕織之業(yè),,群盜并起。是以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9),,此之謂也,。
注釋:
1)
服虔注:“在位當知材知日有益于政也?!睉浚ㄒ羯伲┳ⅲ骸半S材之優(yōu)劣而授之位也,。”顏師古注:“應說近之,。謂授之位以試其材也,。”“材諸位”,,量材而授之以位,。諸,之于,。
2)
文,,古禮樂制度。
3)
成,,周成王,。康,,周康王,。西周初年周公建立了周王朝的典章制度,,成、康二王認真推行,,“明德慎刑”,,緩和階級矛盾,出現(xiàn)了“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不用”的局面,,史稱成康之治?!妒酚洝ぶ鼙炯o第四》載:“康王即位,,徧(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yè)以申之,,作《康誥》,。故成王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span>
4)
據(jù)裴駰集解:“漸,,亦引進通導之意也?!绷?,流傳,傳布,。
5)
申商,,顏師古注:“申,申不害也,。商,,商鞅也?!鄙瓴缓Γs公元前385—前337),,戰(zhàn)國時法家,鄭國人,。商鞅(約公元前390—前338),,戰(zhàn)國時法家、政治家,,衛(wèi)國人,,公孫氏,名鞅,,亦稱衛(wèi)鞅,。
6)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戰(zhàn)國末期哲學家、法家,,韓國人,,荀卿的學生。
7)
狼,,顏師古注:“狼性皆貪,,故謂貪為貪狼也?!?/span>
8)
憯,,同慘。顏師古注:“憯,,痛也”,。
9)
顏師古注:“《論語》載孔子之言也。言以政法教導之,,以刑戮整齊之,,則人茍免而已,無恥愧也,?!闭Z出《論語·為政篇第二》,此節(jié)全文:“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贝笠馐?,孔子說:“用政令、法令來誘導,,用刑罰來整頓,,老百姓只會暫時免于罪過,且沒有羞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誘導,,用禮教來整頓,老百姓不但有羞恥之心,,而且人心歸附,。”
譯文:
微臣聽說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臣民的子弟)年少之時就讓他們學習知識增長本領,,成年之后就根據(jù)他們的才學授予適當?shù)穆毼?,官爵俸祿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刑法律令使他們作惡的私欲不敢膨脹,,所以百姓明曉禮節(jié)大義而把犯上作亂看作十分可恥的事,。武王從治國安民的大義出發(fā),蕩平反叛朝廷的殘余勢力,,周公制作禮樂宣傳,、頌揚武王的德政之舉,到了成康盛世,,(因為沒有違禁犯科之人,,)監(jiān)獄空虛四十多年,這也是教育感化逐漸養(yǎng)成,、仁愛大義灌輸熏陶(的結(jié)果),,并不是單單(依靠刑罰)傷之肌膚所能奏效的。而秦國卻不是這樣,。(秦王)效法申不害,、商鞅的治國之法,推行韓非的法家學說,,憎恨帝王應當遵循的治國之道,,使貪婪、狠毒成為為人處世的風氣,,不用文明道德教育感化百姓。羅織罪名,、濫施刑罰而不去核察事實,,遵紀守法的人不能幸免,違法犯罪的人不一定受到懲處,。所以,,朝廷百官都不顧事實用假話來粉飾太平,表面上有尊敬陛下的禮節(jié),,內(nèi)心包藏背叛朝廷的禍心,,以虛假掩蓋奸詐,撈取好處不顧廉恥,;任用兇暴殘酷的官吏,,橫征暴斂無度,民力枯竭,,百姓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沒有辦法從事耕種紡織之業(yè),,結(jié)伙為盜者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朝廷更加毫無節(jié)制地濫用刑罰,因此而死亡的人無法計算,;盡管如此,,為奸作穢之事仍不能止息,(這是不好的)社會風氣,、習慣勢力造成的啊,。所以孔子說“用政令、法令來誘導他們,,用刑罰殺戮來整頓他們,,老百姓能暫時避免犯罪,但不會有羞恥愧疚之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內(nèi)莫不率(1)服,,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2),盡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3),,殊方萬里,說德歸誼,,此太平之致也,。然而功不加于(4)百姓者,殆(5)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6)矣;行其所知,,則光大(7)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8),。”愿陛下因用所聞,,設誠于內(nèi)而致行之,,則三王(9)何異哉!
注釋:
1)
率,,遵循,,順服,。
2)
知,同智,。
3)
夜郎,,古國名,戰(zhàn)國至漢時位于我國今貴州西部,、北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其地置牂牁郡,治所在今貴陽附近,??稻樱跐h為西域,,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
4)
加于,施于。
5)
殆,大概。
6)
高明,,高尚明達,。
7)
光大,,昭明盛大。
8)
顏師古注:“曾子之書也,。曾子,曾參,?!?/span>
9)
三王,唐堯,、虞舜,、夏禹,。
譯文:
今陛下統(tǒng)一天下,四海之內(nèi)沒有一個不聽命順從,,(您)全面了解情況廣泛聽取意見,集中臣下智慧,,具有天下賢圣之人的所有美德,,您高尚的人格魅力昭然于天下,您的恩惠施于大漢疆域以外,。夜郎,、康居(這些古老的民族),處于萬里之遙的遠方,,(他們也)稱頌(您的)盛德臣服于(您的)大義,,這真是太平盛世的至高境界啊。但是,,這些盛世功業(yè)并沒有在百姓那里產(chǎn)生多少影響力的原因,,大概是陛下的心還沒有真正同百姓相通吧,。曾子說:“認真對待聽到的意見、看到的事實,,(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就能高尚明達,;按照智慧所及決定行動,,(自己的形象、事業(yè))就會昭明盛大,。(使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高尚明達,、(自己的形象、事業(yè))昭明盛大,,決定因素不是別的,,而在于自己是否真心實意這樣做?!闭埍菹抡J真對待您所看到事實,、聽到的意見,依據(jù)這些事實和意見,,真心實意地制定政策并且堅持推行下去,,那同堯、舜,、禹三代圣王又有什么不同呢!
陛下親耕藉田(1)以為農(nóng)先,,夙寤(2)晨興,,憂勞萬民,思惟往古,,而務以求賢,,此亦堯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獲者,,士素不厲也(3),。夫不素養(yǎng)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yǎng)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4);太學者,,賢士之所關(5)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者(6),,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數(shù)考問(7)以盡其材,,則英俊宜(8)可得矣,。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9),,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即亡教訓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10),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生寡遂(11),,黎民未濟(12),皆長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注釋:
1)
藉田,,同籍田,。古時帝王于春耕生產(chǎn)之前親耕農(nóng)田以奉祀宗廟,亦有勸耕之意,?!墩f文解字》:“藉,祭藉也,?!奔漓霑r墊在地上的東西,。
2)
夙,,早。寤,,早醒,。
3)
顏師古注:“厲為勸免之也。一曰砥礪其行也,?!?/span>
4)
太學,古國家學校名。傳說,,虞設庠,,夏設序,殷設瞽宗,,周設辟雍,,即古太學。漢武帝元朔五年置太學,。
5)
顏師古注:“關,,由也?!庇蓙?。
6)
顏師古注:“書謂舉賢良文學之詔書也?!?/span>
7)
考,,考核、考察,。問,,詢問。
8)
宜,,應當,。
9)
帥與率通。師帥,,即師表,。
10)
顏師古注:“言小吏有為奸欺者,,守令不舉,,乃反與之交易求利也?!?/span>
11)
遂,,順利、通達,。
12)
濟,,救助。
譯文:
陛下每當春耕之前,,親自耕種農(nóng)田,、祭祀祖先、勸民農(nóng)桑,,從早忙到晚連個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心憂百姓日夜操勞,希望(再現(xiàn))往古盛世之治,為此而千方百計地尋求賢才,,這也是堯舜那樣的圣明君主才有的良苦用心啊,。可您卻說自己的辛勞并未得到應有的收獲,,根本的原因是朝廷所用之材沒有經(jīng)受磨練得到有效的教育,。不去教育培養(yǎng)人才而又想用有本事的人才(治理國家),這就象玉石不經(jīng)過雕琢又希望它有動人的色彩一樣,。培養(yǎng)人才最好的辦法,,莫過于(興辦)太學;這里所說的太學,,是培養(yǎng)人才的場所,,是教育感化臣民的源頭。如今,,一郡一國人口眾多,,可有些郡國還沒有應賢良詔書的人,這是上天賜予的正確的治國之道在那兒不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執(zhí)行,。微臣企盼陛下興辦太學,,選派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的教師,,培養(yǎng)天下有識之士,,經(jīng)常考核,,檢查他們的學業(yè),,使他們的才能在學習中得到充分發(fā)揮,這樣英俊之才就可以得到了,。在任的郡守,、縣令,是百姓的師表和領守,,他們是承接,、執(zhí)行陛下的旨意、傳播圣王之道教育感化百姓的,;如果師表和領守不是賢良之人,,君主的盛德就不能得到宣傳,陛下的恩澤就不會廣為流布?,F(xiàn)在,,各級官吏既不對下履行教育訓導的職責,又不按陛下的旨意處理政務,,而是用暴虐之法對待百姓,,同不法之人沆瀣一氣謀取私利,,(致使)貧窮孤弱之人,含冤受苦無有自救之力,,嚴重違背了陛下的意愿,。在這種情況下,陰陽錯位顛倒,,兇惡之氣云集,,蒼生莘莘少有通達順暢之人,黎民涂炭皆無接受周濟之利,,出現(xiàn)今天這種局面,,都是那些封疆大吏混噩失聰、處置不當造成的啊,。
夫長吏(1)多出于郎中,、中郎(2),吏二千石(3)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4),,未必賢也。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5),,非謂積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于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6)為輔佐,,是以有司(7)竭力盡知,,務治其業(yè)而以赴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mào)(8)亂,,賢不肖混殽(9),,未得其真,。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wèi)(10),,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11),。徧(12)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13)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陛下加惠,寬臣之罪(14),,令勿牽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盡愚,!
注釋:
1)
長吏,,朝廷重臣。
2)
郎中,,三百石吏,,戰(zhàn)國時為近侍之稱,秦置為官,,隸屬郎中令,。中郎,六百石吏,,秦置,,漢沿用,擔任宮中的宿衛(wèi),,屬郎中令,。
3)
兩千石,歲祿兩千石的官員,。
4)
顏師古注:“訾與資同,。”
5)
顏師古注:“差,,次也,。”區(qū)別,、等級,。
6)
顏師古注:“害,,猶妨也?!?/span>
7)
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司其職,,故稱官吏為有司,。
8)
貿(mào),同侔,、齊等,。
9)
殽,淆的異體字,。
10)
宿衛(wèi),,在宮中值宿,擔任警衛(wèi),。
11)
顏師古注:“授之以官,,以使其材也?!?/span>
12)
徧同遍,。
13)
顏師古注:“録為存視也?!?/span>
14)
此句是董仲舒的謙辭,。
譯文:
朝廷重臣來源于郎中、中郎這一級的官吏,,郎吏從歲祿二千石的大臣的子弟中選拔,,(這些人)雖然非常富有,但未必有真才實學,。古時人們所說的考察官吏的功績,,是依據(jù)官吏在這個職位上所作出的成績確定優(yōu)劣,并不是看他在這個位置上干了多長時間,。所以本事不大的人雖說干得時間長,,也不能得到提拔重用,道德品質(zhì)好又有本事的人雖然為官時間不長,,也不妨害他成為輔佐重臣,。所以各級官吏盡心竭力地施展自己的本領和才智,千方百計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以創(chuàng)建功勛?,F(xiàn)在卻不是這樣,,(各級官吏)憑借在職的時間取得尊貴的位置,,積累時日謀求顯赫的高官,,搞得廉恥不分,,好壞混淆,很難弄清每個人的真實情況,。微臣愚蠢地認為,,命令列侯、郡守,、歲祿二千石的大臣都要在下級官吏和士民當中選拔道德高尚,、有本事的人,每年推薦二人到朝廷擔任宿衛(wèi)之職,,并且以此來觀察各級官吏識人任人的能力,;他所推薦的人德才兼?zhèn)渚酮勝p他,他所推薦的人是不肖之徒就懲罰他,。如果這樣,,諸侯、歲祿二千石的大臣都認真負責地訪求賢才,,那天下有本事的人就會匯集于陛下的掌握,,就可以授予他們官職而發(fā)揮他們的才能了。天下的賢良之士(為陛下所用),,那么三王盛世就會很容易地到來,,成就堯舜之名也就指日可待了。不憑借為官時間的長短確定功績,,將考察中發(fā)現(xiàn)的實際才能作為主要依據(jù),,根據(jù)本領授予爵位,觀察品德人格賜予官職,,這樣一來,,廉恥就能區(qū)分得清清楚楚,德才兼?zhèn)渲送恍ぶ骄陀辛瞬煌娜斡?。陛下您格外賜恩,,寬恕微臣的罪過,令我不要受文字的限制,,以使我能夠?qū)δ牟邌栠M行深入細致地學習,、領會,微臣怎敢不盡自己愚鈍的忠心,!
第三次對策
臣聞《論語》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1),!”今陛下幸加惠,,留聽于承學之臣(2),復下明冊,,以切(3)其意,,而究盡(4)圣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上對,,條貫靡竟(5),,統(tǒng)紀(6)不終,,辭不別白(7),指(8)不分明,,此臣淺陋之罪也。
注釋:
1)
本節(jié)以下為董仲舒第三次對策的全文,。顏師古注:“《論語》載孔子之言,。卒,終也,,言始終如一者,,唯圣人能之,?!?/span>
2)
顏師古注:“言轉(zhuǎn)承師說而學之,蓋謙辭也,?!背袑W,,繼承老師學問,。仲舒為《公羊春秋》大師胡毋子都的弟子,。顏師古謂“師”,,即指子都而言。
3)
切,,接近。
4)
究,,終極,、徹底探求。盡,,盡頭,。
5)
靡,沒有,。竟,,本義為奏樂完畢,,引申為完,盡,。
6)
統(tǒng)紀,綱紀,、準則。這里指統(tǒng)治天下的綱紀準則,。
7)
別,分出,。別白,,辨別明白,。
8)
指,,主旨,觀點,。
譯文:
微臣看到《論語》這樣說:“有始有終,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現(xiàn)在陛下特別賜恩于我,留心聽取我們接受過傳統(tǒng)學問臣子的意見,,又一次下達英明的冊文,,希望(我的淺薄的議論)接近前代圣王治國之道的宏旨大義,敘述明白前代圣王德政之舉的基本規(guī)范,,(這樣的本領)不是我這樣愚鈍的臣子所能具備的,。以前兩次上對,(對于前代圣王治國之道的闡述,,)在系統(tǒng)性上沒有窮盡其發(fā)生之本原,,在綱紀準則上沒有辯明其最終之歸宿,語言敘述不清晰,,觀點表達不準確,,這是微臣我學識淺薄、見聞不廣的罪過啊。
冊曰:“善言天者必有徵(1)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2)于今?!背悸勌煺呷何镏嬉?,故徧覆包函而無所殊(3),建日月風雨以合之,,經(jīng)陰陽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4)天而立道,,亦溥愛而亡私(5),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所以長(6)也,德者君之所以養(yǎng)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繇此言之(7),,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鬃幼鳌洞呵铩罚限?/span>(8)之天道,,下質(zhì)(9)諸人情,,參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此亦言天之一端也(10),。古者修(11)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獄矣,。今世廢而不脩,,亡以化民,,民以故棄行誼而死財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歲之獄以萬千數(shù),。以此見古之不可不用也(12),,故《春秋》變古(13)則譏之,。天令之謂命,,命非圣人不行,;質(zhì)樸(14)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15),情非度制(16)不節(jié)。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脩此三者,,而大本(17)舉矣,。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18);粲然有文以相接(19),,驩然(20)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yǎng)之,,服(21)牛乘馬,圈豹欄虎,,是其得天之靈(22),,貴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23),?!泵饔谔煨裕再F于物,;知自貴于物,,然后知仁誼;知仁誼,,然后重禮節(jié),;重禮節(jié),然后安處善(24);安處善,,然后樂循理(25),;樂循理,然后謂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為君子(26)”,此之謂也,。
注釋:
1)
徵,,顏師古注:“徵,證也,?!?/span>
2)
驗,證據(jù),、憑據(jù),。
3)
覆,覆蓋,。顏師古注:”函與含同,。殊,異也,。
4)
法,,標準、規(guī)范,。法天,,取法于天。
5)
顏師古注:“溥,,徧也,,音普?!?/span>
6)
長,,撫養(yǎng)。
7)
顏師古注:“繇讀與由同,。下皆類此,。”
8)
揆,,度量,、估量。
9)
質(zhì),,徇問,,質(zhì)正。
10)
端,,究竟,,真正。
11)
修,,興建,、建造。
12)
顏師古注:“古謂古法也,?!?/span>
13)
古,古圣王之法令制度,,即上天賜予的治國之道,。
14)
質(zhì),本體,、稟性,。樸,未經(jīng)加工的原材料,,本質(zhì),、本性。
15)
情,,人的私情,、欲念。
16)
度,,制度,、法度。制,,制止,、控制。
17)
本,,原指草木的根或莖干,,引申為事物的根源或根基,事物的本質(zhì)的,、主要的部分,。
18)
《禮記·曲禮上第一》載:“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薄4笠馐?,男子到十歲稱為幼,,開始就學。到二十歲稱為弱,,舉行冠禮,。到三十歲稱為壯,成家娶妻,。到四十歲稱為強,,在官府中從事具體工作。到五十歲稱為艾,,可以為大夫,、作長官。到六十歲稱為耆,,只發(fā)號施令,,指派別人。七十歲稱為老,,將家務移交給子孫,。到八十、九十稱為耄,。顏師古注:“施,,設也,陳設其序,?!?/span>
19)
粲,顏師古注:“粲,,明貌,。”文,,指禮樂,。
20)
驩,,歡的異體字。
21)
服,,馴服,。
22)
靈,神靈,,威靈,。
23)
顏師古注:“《孝經(jīng)》載孔子之言也。性,,生也?!币姟缎⒔?jīng)·圣治章第九》:“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贝笠馐?,孔子說:“天地萬物之中,人是最尊貴的,。而在人的品行中,,最高尚的是行孝道。行孝道,,最重要的是侍候孝敬父親,,而尊重孝敬父親,最關鍵的是在祭祀祖先時以父祖配祀,,這種以父祖配祀的祭禮,,最早大約是從周公開始的吧?!?/span>
24)
顏師古注:“處于善道以為安,。”
25)
顏師古注:“循,,順也,。”理,,條理,、準則。
26)
語出《論語·堯曰篇第二十》孔子之言,,此節(jié)全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贝笠馐?,孔子說,“不知道命運,,就不能成為上等人,;不懂得禮儀,就不能立足于社會,;不善于辨別人的言論,,就不能認識人?!泵?,舊指吉兇禍福、生老病死之類的命運,。古人認為,,這些都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
譯文:
冊文說:“善于談天命的必然有人間的佐證,,善于講往古盛世的一定有感于現(xiàn)實?!蔽⒊悸犝f天是萬物的始祖,,所以它覆蓋包含林林總總的大千世界而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例外,設立日月風雨使之融洽和諧,,經(jīng)歷陰陽寒暑使之自然長成,。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偉大人物遵循天命制定大政方針,(他們)也象上天那樣博愛而無私,,廣布盛德施之仁愛使民風敦厚,,申明大義建立禮儀使民情和暢。春是上天使萬物萌生的,,仁是君主使百姓相愛的,,夏是上天使生物長成的,德是君主使百姓修身的,;霜是上天兆示蕭殺的,,刑是君主懲罰不規(guī)的。由此觀之,,天人相互驗證,,是古今不變的真理,。孔子作《春秋》,,上研究,、遵循天地之教,下考察,、了解民情民風,,借鑒往古之事,對照現(xiàn)實之情,。因此,,《春秋》所譏諷、批判的都是災害兆示(的無道事件),,《春秋》所深惡痛絕的都是怪異降臨(的動蕩年月),。真實地記載天子、諸侯的過失,,兼顧敘述災害怪異的變化,用這種辦法證明人的所作所為,,(無論)其多么完美,、多么丑惡,都同天地交流感應,,這也是《春秋》展示的上天的一個奧秘啊,。過去朝廷專門設置負責教育培訓百姓的官員,強調(diào)用美好的道德規(guī)范教育感化百姓,,百姓受到教育,,思想變化之后,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年到頭沒有刑獄案件的情況,。如今朝廷廢除了這類官員而沒有重新設置,,無人管理教育感化百姓的事情,致使百姓放棄履行大義的責任,,而不顧死活地去謀取財物和私利,,造成違法犯罪增多,每年發(fā)生的刑獄案件數(shù)以萬計,。由此可見,,往古圣朝的一些做法不是不可效法的,所以《春秋》對于那些改變往古圣朝的做法的行為總是持批判的態(tài)度,。上天的意愿和宏圖大略稱為天命,,天命必須由道德高尚的偉大人物來踐行;人的本質(zhì)和稟性是人生之就有的,,這種生之就有的東西非用教育感化的手段加以訓導才能向好的方面發(fā)展,;人的為己為私的本性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想法稱為欲望,,這種欲望非用法令制度去約束不能受到節(jié)制。所以君主對上謹慎地秉承天的意志,,以順天命,;對下申明大義教育百姓,使之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建立法令制度適應治理國家的需要,,明確上下尊卑之序,防止人們私欲膨脹,;這三個方面的事情做好了,,國家的大政方針就確立起來了。人接受了上天命運的安排,,所以不同于其他的生靈并超然于其他生靈之上,,在家有父子兄弟之親,外出有君臣上下之義,,人們平日相聚或巧逢路遇,,則有高壽及年長年幼的不同稱謂和安排;心情舒暢時有音樂舞蹈抒發(fā)自己的情趣,,歡快高興時可以向他人施予恩惠使大家親近友愛,,這是人之所以尊貴的體現(xiàn)啊。地生五谷用作食物,,種植桑麻制作衣裳,,飼養(yǎng)各種各樣的家禽家畜,馴服耕牛乘坐馬匹,,圈養(yǎng)烈豹欄馴猛虎,,(這都是因為)人類得到上天賜予的精靈之氣,(使)人類比其他動物尊貴啊,。所以孔子說:“天地之間的生物,,人是最尊貴的?!保ㄈ藗儯┟靼鬃约禾赜械倪@種天性,,(才能)知道自己比其他動物尊貴;知道自己比其他動物尊貴,,就會懂得人與人之間應當講究仁愛和大義,;知道仁愛和大義,就會懂得禮儀并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懂得禮儀并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就會心安理得地去做好事;心安理得地去做好事,,就會自覺遵循上天規(guī)范的**道德,,(做到這些)之后,,就可以稱為君子了。所以孔子說“不知命,,不能成為君子”,,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冊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紂,,寖微寖滅寖明寖昌之道,虛心以改(1),?!背悸劚娚俪啥啵e小致鉅(2),,故圣人莫不以晻致明(3),,以微致顯。是以堯發(fā)于諸侯(4),,舜興乎深山(5),,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6)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發(fā)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7),。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8),?!惫蕡蚓ぞと招衅涞溃礃I(yè)業(yè)日致其孝(9),,善積而名顯,,德章而身尊,此其寖明寖昌之道也,。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10),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11),,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12)名,而桀紂之可為悼懼者也,。夫善惡之相從,,如景鄉(xiāng)之應形聲也(13)。故桀紂暴謾(14),,讒賊并進,,賢知隱伏,惡日顯,,國日亂,,晏然自以如日在天(15),終陵夷(16)而大壞,。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漸至,,故桀,、紂雖亡道,然猶享國十余年,,此其寖微寖滅之道也,。
注釋:
1)
顏師古注:“寖,古浸字,。寖,,漸也?!奔?,贊許。悼,,悲傷,、恐懼。此句為武帝冊文之語,。
2)
顏師古注:“鉅,,大也?!北?,許多,多種。
3)
顏師古注:“晻與暗同,?!?/span>
4)
顏師古注:“謂從唐侯升天子之位?!薄妒酚洝纷ⅲ嚎装矅疲骸皥蚰晔?,以唐侯升為天子,在位七十載,,時八十六”,。
5)
孟康注:“舜耕于歷山?!薄妒酚洝の宓郾居浀谝弧罚骸皥蚴顾慈肷搅执?,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弊⑹唬骸端饕贰渡袝吩啤啊{于大麓?!豆攘簜鳌吩啤謱儆谏皆宦础?,是山足曰麓,故此以為入山林不迷,?!彼锤跉v山,堯令其入深山而考驗之,,后確立為堯的繼承人,,故言“舜興乎深山”?!睹献印份d:“舜生于諸馮(今晉南垣曲縣諸馮山),,遷于負夏(今垣曲縣同善鎮(zhèn)),耕于歷山(今垣曲縣歷山),,卒于鳴條(今晉南運城北郊)?!庇袑⒋藲v山混同于山東之歷山,,《封氏聞見記·卷八》云:“按鄭玄云:‘歷山在河東’,應劭云:‘在雷澤’,,皇甫謐云‘在濟陰’,,今東齊地名歷城,與舜耕歷山其名相涉,,故俗人混同其說,。”
6)
漸,逐漸,,循序而進,。
7)
顏師古注:“能盡眾小,則致高大,;能慎至微,,則著明也?!北M,,全部。
8)
顏師古注:“《大雅·大明》之詩也,。翼翼,,恭肅貌?!贝斯?jié)全文為:“大(音太)任有身,,生此文王。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逼浯笠馐牵螒言薪导?,生下這個周文王,,就是這個周文王,,小心謹慎很善良。明白怎樣待上帝,,招來幸福無限量,。他的德行真不壞,各國歸附民所望,。
9)
顏師古注:“兢兢,,戒慎也。業(yè)業(yè),,危懼也,。”
10)
顏師古注:“長言身形之修短,,自幼及壯也,。”
11)
銷,熔化金屬,。膏,,油脂,亦指燈油,。
12)
令,,美。
13)
顏師古注:“鄉(xiāng)讀曰響,?!本巴啊?/span>
14)
顏師古注:“謾與慢同,?!北瑑磹?。謾,,傲慢。
15)
顏師古注:“晏然,,自安意也,。如日在天,言終不墜亡也,?!?/span>
16)
陵夷,衰落,。
譯文:
冊文說:“上感漢唐堯虞舜的美行,,下驚懼夏桀商紂的暴政,(他們的歷史軌跡昭示了)逐漸趨向渺小,、逐漸趨向滅亡,、逐漸趨向顯著、逐漸趨向昌盛的法則,,(我要汲取他們的經(jīng)驗教訓)虛心改正,。”微臣我聽說積少可以成多,,聚小可以變大,,那些道德高尚的偉大人物沒有一個不是從平平世人變得赫赫有名,從不為人知變得德行顯著,。所以說,堯位列諸侯而發(fā)達,,舜處深山而興盛,,他們的威望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在漫長的艱苦生活的實踐中獲得的。話出于自己之口,,不可能堵塞別人的耳朵不讓人聽到,;行動產(chǎn)生于自己的身體,不可能掩蓋起來不使人看到,。言行,,(是君主)治國安民的重要方面,道德高尚的人因其言行而感動天地,。不舍棄小的東西就會有大的收獲,,謹慎地對待每一件細微的事情就會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娊?jīng)》說:“只有這個周文王,,謹慎小心很善良?!眻驀栏褚笞约褐斏鞯赝菩姓_的治國之道,,舜懷著敬畏的心情盡自己的孝順之心,好事做得多了名聲就大,,高尚的道德為人所知自己就尊貴,,這就是他們的事跡日趨顯著、事業(yè)日趨昌盛的道理啊,。將自己做的好事一件一件積累起來,,就象身體每天都在長高一樣使自己受益,別人是不會知道的,;將自己做的壞事一件一件積累起來,,(對自己的危害)就象烈火熔化油脂,其他人是看不見的,。對于這些,,如果不是了解人的品質(zhì)性格、善于觀察社會風氣的人,,又有誰能清楚呢,?這就是唐堯虞舜之所以得到好名聲,夏桀商紂之所以為人所驚懼的原因,?;蛏苹驉旱拿暿桥c人們的行為相從的,如影隨形,,如響隨聲,。所以桀紂兇殘傲慢,善于進讒言和投機取巧的人得到晉升,,道德高尚和有才學的人隱匿不為所用,,罪惡禍患一天比一天嚴重,,朝綱國政一天比一天混亂,而他們卻得意自安,、覺得永遠不會敗亡,,結(jié)果(落得個)衰落崩潰的下場。那些暴虐無道沒有仁愛之心的人,,并不是在一天之內(nèi)敗亡的,,而是長期發(fā)展演變的結(jié)果,所以桀紂雖無道,,仍然統(tǒng)治國家十幾年,,這就是他們的形象逐漸趨向渺小、他們的國家逐漸趨向滅亡的道理啊,。
冊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1),?”臣聞夫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謂之道(2);道者萬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3),。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4),,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將以捄(5)溢扶衰,,所遭之變?nèi)灰病9士鬃釉唬骸巴鰹槎握?,其舜?/span>(6),!”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余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繼之捄,,當用此也(7),??鬃釉唬骸耙笠蛴谙亩Y,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8)?!贝搜园偻踔?,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9),,故不言其所損益也,。繇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漢繼大亂之后,若宜少損周之文致(10),,用夏之忠者,。
注釋:
1)
此句為武帝冊文之語。顏師古注:“祖,,始也,。”教,,政教,。
2)
復同復。顏師古注:“復為反復行之也”,。
3)
顏師古注:“言有弊非道,,由失道故有弊?!?/span>
4)
顏師古注:“眊,,不明也”,。
5)
捄,古救字,。
6)
孔子之言,,出《論語·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此節(jié)全文:“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贝笠馐牵鬃诱f,,自己從容安靜而使天下太平的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些什么呢?莊嚴端坐面南稱王罷了,。
7)
顏師古注:“繼謂所受先代之次也,。救謂救其弊也?!鄙?,崇尚?!墩f文解字今釋》載:“盡心曰忠,。”“敬,,肅也,。”“敬,,嚴肅,。”“文,,錯畫也,。”“文,,交錯刻畫(以成花紋),。”《史記·周本紀第四》注四:“經(jīng)緯天地曰文,?!?/span>
8)
顏師古注:“《論語》載孔子之言。謂忠敬與文因循為教,,立政垂則,,不遠此也,。”語出《論語·為政篇第二》,。
9)
顏師古注:“言政和平,,不須救弊也?!?/span>
10)
顏師古注:“致,,至也?!?/span>
譯文:
冊文說:“堯、舜,、禹三代圣王所遵循的刑賞教化法則起始于不同的年代,,然而都有所變更,可有人卻說永遠不能改變的正是這些治國之道,,難道這種說法同實際情況是相互矛盾的嗎,?”微臣聽說樂而不至于過分、反復實行而不覺厭倦的規(guī)律和法則叫做道,;這種規(guī)律和法則千秋萬代也不會有什么弊端,,如果有弊端的話,也是違背了這些規(guī)律和法則,。先王的治國之道必然有被忽視而不為(后世)所遵循的某些方面,,所以國家的大政方針有的時候不明確而難以得到推行,(有了這種情況,,)用原來忽略不用的部分去糾正和補充不足的部分就可以了,。三代圣王所遵循的刑賞教化制度起始于不同的年代,不是他們所遵循的刑賞教化制度相互悖離,,是因為(他們往往從當時的需要出發(fā))補救和校正那些有失偏頗的法令制度,、更改和補充不到位的大政方針,(這是)他們遇到的具體情況不同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啊,??鬃诱f:“無為而治的人,大概只有舜??!”改變歷法,更換車馬,、祭牲的服色,,目的是順從上天的意志;其余的都遵循堯的治國之道,,哪里又有更改和變化呢,!所以說,,帝王有改變國家制度之名,而沒有改變治理國家的規(guī)律和法則之實,。然而,,夏代崇尚“忠”,殷代崇尚“敬”,,周代崇尚“文”,,這是他們立國的歷史背景不同,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同的治國之策以挽救其弊,,當時的國情決定了他們必須這樣做,。孔子說“殷代沿襲夏代的禮儀制度,,所廢除和所增加的可以知道,;周代沿襲殷代的禮儀制度,所廢除和所增加的可以知道,;如果有繼承周代(禮儀制度的),,就是一百代也可以預測得出來?!边@句話的意思是,,無論哪一代帝王,都要遵循三代圣王的治國之道,。夏代沿襲虞舜時代的禮儀制度,,而不說夏代在虞舜時代的基礎上廢除和增加了什么內(nèi)容,是因為它們所遵循的治國之道,、所崇尚的道德規(guī)范都是一樣的,。規(guī)律和法則的本原是上天,天是不會有變化的,,規(guī)律和法則也不會變化,,所以大禹繼承虞舜,虞舜繼承唐堯,,三代圣王依次傳授遵循一樣的治國之道,,不存在下一代補救上一代弊政的事,因此不說他們在上一代禮儀制度的基礎上廢除和增加了什么,。由此觀之,,繼承升平之世立國應當遵循前代的治國之道,繼承混亂之世立國必須變更前代的政治體制,。如今漢是繼(秦代)大亂之后(立國),,在崇尚上,是否應當弱化周代發(fā)揮到極致的“文”,而沿用夏代所崇尚的“忠”,。
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俗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1),,故舉賢良方正(2)之士,,論(議)考問,將欲興仁誼之休德(3),,明帝王之法治,,建太平之道也。臣愚不肖,,述所聞,,誦所學,道師之言,,廑(4)能勿失耳,。若乃論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秏(5),,此大臣輔佐之職,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竊有怪(6)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大治,,上下和睦,,習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盜賊,,囹圄空虛,,德潤草木,澤被四海,,鳳凰來集,,麒麟來游,以古準(7)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8),!安所繆盭而陵夷若是?意者(9)有所失于古之道與?有所詭于天之理與(10),?試跡(11)之(于)古,,返之于天,黨(12)可得見乎,。
注釋:
1)
明,,光明磊落。嘉,,美好,。道,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思想體系。愍,,哀憐,、憂病。顏師古注:“靡,,散也,。薄,輕也,。昭,,明也?!?/span>
2)
方正,,端平正直,也指人的品行正直不阿,;為漢代選舉科目之一,,在清代科舉制度中有孝廉方正之名。
3)
休,,古時指吉慶,、美善、福祿,。顏師古注:“休,,美也?!?/span>
4)
廑,,顏師古注:“廑,與僅同,。僅,,少也,。”
5)
顏師古注:“息,,生也,。秏,虛也,?!敝甘挛锏纳L與虧損、發(fā)展與衰落,。
6)
怪,,驚異,駭異,。
7)
準,,準則,標準,。引申為衡量,。
8)
壹,發(fā)語詞,,表示強調(diào),。逮,及,、到,。
9)
意同抑,抑或,,或者。
10)
詭,,欺騙,,欺詐。與同歟,。
11)
跡,,考察。
12)
黨,,同儻,,或者。
譯文:
陛下有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思想境界,,為世俗的卑陋淺薄而憂心忡忡,,為上天賜予的治國之道得不到貫徹而痛心不已,所以選拔賢良方正之士,,策論大義考察學問,,以企光大仁愛大義的人世美德,恢復古代圣王的法令制度,建立(曠古未聞的)太平盛世,。微臣天生愚鈍不具備高尚的道德,,將自己知道的記下來,將自己學到的說出來,,重復老師說過的話,,把自己本來不大的學問全部奉獻給陛下而惟恐有一點遺漏的地方。但議論朝廷施政行為的得失,,研究國家發(fā)展興亡的情勢,,是輔佐大臣的職責,三公九卿的任務,,不是我董仲舒所能做得到的,。然而我私下里卻感到有些不正常的地方。古時之天下也是今日之天下,,今日之天下也是古時之天下,,同樣是一個天下,古時天下大治,,上下和睦,,風俗習慣美好,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官吏不去干違禁犯科的事,百姓沒有作賊為盜的人,,監(jiān)獄空虛不用,,美好的社會道德象雨露一樣滋潤著一草一木,朝廷的恩澤(象春風一樣)廣及五湖四海,,鳳凰前來集會,,麒麟前來暢游,用古時的標準衡量今天,,為什么如此不同且有這樣大的差距呢,!難道說朝廷的大政方針同國情悖繆不符而朝政日壞,,以致出現(xiàn)了今天這種局面,?或者出現(xiàn)這種過失是因為違背了古時圣王的治國之道?有逾越常理的地方,?假如對照今天的情況去考察古代圣王是怎樣做的,、再將考察結(jié)果與上天賜予的治國之道相比較,或者可以對上述問題有一個清楚的了解,。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1),,傅其翼者兩其足(2),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祿者,,不食于力,不動于末(3),,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此民之所以囂囂(4)苦不足也,。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5),,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于下,民安能如(6)之哉,!是故眾其奴婢,,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產(chǎn)業(yè),,畜其積委(7),務此而亡已,,以迫蹵民(8),,民日削月朘(9),寖以大窮,。富者奢侈羨溢(10),,貧者窮急愁苦;窮急愁苦而上不救,,則民不樂生,;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11)而奸邪不可勝者也,。故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yè),,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為制,,大夫之所當循以為行也。故公儀子相魯(12),,之(13)其家見織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14),,曰:“吾已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15),!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從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貪鄙(16),。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緩于誼而急于利,亡推讓之風而有爭田之訟,。故詩人疾而刺之,,曰:”節(jié)彼南山,惟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17)?!睜柡谜x,,則民鄉(xiāng)(18)仁而俗善;爾好利,,則民好邪而俗敗,。由是觀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內(nèi)望也。近者視而放之(19),,遠者望而效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20)求財利??址T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植荒芑裾?,大夫之意也,。《易》曰:“負且乘,,致寇至(21)”乘車者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為庶人之行者,,其患禍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亡可為者矣(22)。
注釋:
1)
顏師古注:“謂牛無上齒則有角,,其余無角者則有上齒,。”
2)
顏師古注:“傅讀曰附,。附,,箸也。言鳥不四足,?!?/span>
3)
顏師古注:“末為工商之業(yè)也?!?/span>
4)
顏師古注:“囂讀與嗷同,,音嗷。嗷嗷,,眾怨愁聲也,。”
5)
顏師古注:“載亦乘也,?!?/span>
6)
如,依照,,遵從,。
7)
顏師古注:“畜讀曰蓄?!狈e委,,積聚,儲備,。
8)
蹵,,蹴的異體字,。蹴,,踢,、踩、踏之意,。
9)
朘,,音最,收縮,、減少,,原指男孩的生殖器。朘削,,削弱減少,,剝削。孟康注:“朘音揎,,謂轉(zhuǎn)褰踧也,。”褰,,折疊,。踧,驚懼不安的樣子,。蘇林注:“俗語謂縮肭為朘縮,。”肭,,少,。顏師古注:“孟說是也?!?/span>
10)
顏師古注:“羨,,饒也,讀與衍同,?!?/span>
11)
顏師古注:“蕃多也”。
12)
公儀子即公儀休,?!端膸烊珪ち魝鳌罚汗珒x休者,魯之博士也,。為魯相,,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陀羞z相魚者,,相不受??驮唬骸奥劸若~,,遺君魚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魚故不受也,。今為相能自給魚,,今受魚而免,誰復給我魚者,?吾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園葵而棄之,。見其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音凡,,焚燒)其機,且云:“欲令農(nóng)士,、工女安所儲其貨乎,!”大意是,公儀休是魯國的博士,,后來作了魯國的相國,。他按國家的法度和理義辦事,從不曲解而因公廢私,。在他的影響下,,朝廷百官也都嚴格要求自己。吃國家俸祿的人不與百姓爭奪利益,,有較大收入的人不再去謀取小的好處,。有個客人送魚給他,被他拒絕,??腿苏f:“聽說您愛吃魚,給您送魚為什么卻不要呢,?”他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接受你送的魚?,F(xiàn)在我為一國之首相,有錢自己買魚吃,。如果因為我接受你送的魚而免去官職,,又有誰再給我魚吃?所以我才不敢要你的魚?!奔依镒鞯牟撕芎贸?,但他看到用的是自己家里種的冬葵,就將園子中的冬葵全部拔掉,。回到家中,,看到夫人織布,,就將夫人趕回娘家,燒掉織機,,并且說:“想讓農(nóng)夫和工女將產(chǎn)品永遠存放在倉庫里嗎,?”
13)
之,到,。
14)
顏師古注:“食菜曰茹,,音汝?!?/span>
15)
顏師古注:“紅讀曰工,。”
16)
貪,,愛財,。鄙,庸俗,,鄙陋,。
17)
顏師古注:“《小雅·節(jié)南山》之詩也。節(jié),,高峻貌,。巖巖,積石貌,。赫赫,,顯盛貌。師尹,,周太師尹氏也,。言三公之位,人所瞻仰,,若山之高也,。”師,,太師,。周代官制,稱司馬(掌兵權(quán))、司徒(掌教育),、司空(管理土地)為三公,。三公中兼職即為太師,位最高,。尹,,尹氏,周王朝貴族,,他的祖先尹佚在武王時有功,,尹吉輔佐武王伐異族,其子孫沿其姓作官,。
18)
鄉(xiāng),,趨向。
19)
顏師古注:“放,,依也”,。
20)
顏師古注:“皇皇,急速之貌也,?!?/span>
21)
顏師古注:“此《周易·解卦六(三)》爻辭也?!苯庳粤骸柏撉页?,致寇至,貞吝,?!薄啊断蟆吩唬骸撉页恕嗫沙笠?。自我致戎,,又誰咎也?”負,,指背著東西,。乘,坐車,。大意是,,背著東西還去坐車,就容易引來盜賊,,或引起別人的議論,,即便自己的做法正確也沒好處。禍患是自己造成的,,又能怪誰呢,?
又據(jù)《周易·系辭上傳》載: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撘舱撸∪酥乱?,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盜,?!兑住吩唬骸撉页耍驴苤??!I之招也?!贝笠馐?,孔子說:“寫作《周易》的人應該懂得盜賊吧?《周易》說:‘背著東西去乘車,,會招來盜賊的劫奪,。’因為背東西是小人的事情,,所乘坐的車子是君子的器具,,小人去乘坐君子的器具,盜賊就會想到要對他搶劫了,。上面馬虎,,下面殘暴,盜賊就想攻打他了,。把東西隨便收藏起來等于教誨盜賊奪取,,把模樣弄得很漂亮等于教誨人們**’?!吨芤住氛f:‘背著東西去乘車,,會招來盜賊的劫奪?!@確實會引來盜賊啊,。
22)
顏師古注:“舍,,廢也。言為君子之行者,,當如公儀休,。若廢其所行,則無可為也,?!?/span>
譯文:
上天(對世上眾生)也有一定的分配和給予,讓它長出上齒就去掉它的角,,使它有翅膀就讓它僅有兩只腳,,這樣來安排,目的是使那些可以獲取大的利益的不再得到小的利益,。在古代,,國家已經(jīng)給予俸祿的人,就不再依靠體力勞動吃飯,,不去經(jīng)營工商業(yè),,這也是使已經(jīng)獲取大的利益的人不再去謀取小的利益,與上天的意志是一致的,。如果已經(jīng)得到了大的利益,,又去謀求小的利益,上天就不能滿足地上萬物的需要,,更何況人呢,!這是百姓之所以嗷嗷待救、愁苦不堪的原因啊,。身受皇上的寵幸而居于高位,,家庭富裕又拿著朝廷的厚祿,還要憑借自己用不完的財力和高貴的身份,,同下層百姓爭奪利益,,那百姓又怎能生活得下去呢!這些人購買眾多的奴婢,,增添大量的牛羊,,擴大無數(shù)的田宅,置辦博大的產(chǎn)業(yè),,積累雄厚的物資,,專心于此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他們)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壓迫百姓,,使百姓一天比一天窮苦窘迫,,連生計也不能維持。富裕的人擁有用不完的錢財,,過著奢侈的生活,;貧困的百姓艱難到了極點,,于窮困之中不能自拔;窮極愁苦得不到官府的救助,,百姓就會喪失生活的信心,;百姓喪失生活的信心,連死都不怕,,還怕犯罪嗎,!這就是為什么國家有那么多的法律禁令,而違禁犯科并沒有減少的原由,。所以,,享用國家俸祿的家庭,就依靠國家俸祿生活,,不要去爭奪百姓賴以生存的就業(yè)之路,,這樣利益就可以得到均衡分布,百姓生活就可以得到滿足,。這合乎上天之理,,也是古代圣王的治國之道。君主應當依照這些道理制定制度并堅持下去,,官吏應當遵循這些制度約束自己的行為,。過去,,公儀休在魯國為相,,回家見到妻子織布,憤怒地將妻子趕回娘家,,在家里吃飯,,見做菜的冬葵(是自家種的),生氣地將園中的冬葵全部拔掉,,并且說:“我已經(jīng)吃著國家的俸祿,,(難道)還要爭奪菜農(nóng)、工女的利益嗎,!”古代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凡是在朝廷為官的,都象公儀休那樣要求自己,,所以(百姓)尊崇他們高尚的行為而自覺接受他們的教導,,因為他們勤廉美德的熏陶不去貪圖錢財而使風俗淳厚。到了周代衰敗的時候,,那些公卿大夫一類的高官,,將為官大義看得非常淺薄,把個人私利看得非常重要,,沒有相互推重謙讓之風,,卻有爭奪田產(chǎn)干犯公堂之訟,。所以詩人瞧不起他們,諷刺他們,,寫詩道:“終南山,,山峻峭,崖石層層高又高,。赫赫有名尹太師,,人人對他側(cè)目瞧?!蹦愠缟袨楣俅罅x,,百姓就講究仁愛容易形成良好風尚;你醉心于個人私利,,百姓就會追求邪惡,,容易釀成鄙陋習氣。由此觀之,,君主,、大臣,(是)下面的百姓尊崇效法的榜樣,,(是)處于邊遠之地的(臣民)在四面八方翹首瞻仰的(偶像),。距離近的可以看到他們、親近他們,,距離遠的心里想著他們,、效仿他們,(這些人又)怎么能居于上等人的高位而做那些一般百姓才做的事情呢,!整日辛辛苦苦謀求錢財私利而惟恐財富不足,,是一般百姓的企盼和追求;整日辛辛苦苦修養(yǎng)仁愛大義而惟恐不能教育感化百姓,,是朝廷大臣的企盼和追求,。《易經(jīng)》說:“背著東西還去坐車,,招致盜賊到來,。”坐車是上等人才能享受的榮耀和尊崇,,背負肩挑是普通百姓所做的事情,,這些話是說,居于上等人的位置而去做普通百姓才會做的事,,他的禍患必然到來,。談到居于上等人的位置,做上等人所應當做的事情,,就應當象公儀休在魯國為相那樣,,除此之外都是不可取的,。
《春秋》大一統(tǒng)(1)者,天地之常經(jīng)(2),,古今之通誼(3)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4),,指意(5)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6)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7),,勿使并進。邪辟(8)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9)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注釋:
1)
顏師古注:“一統(tǒng)者,,萬物之統(tǒng)屬歸于一也,。《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何言乎正月?大一統(tǒng)也,?!搜灾T侯皆系統(tǒng)天子,,不得自專也,。”今全國統(tǒng)一亦稱為一統(tǒng),。
2)
常經(jīng),,經(jīng)常不變的義理、法制,、原則,。
3)
通,普遍,、一般,。誼,合乎時宜的道理,、行為,。通誼,,普遍真理。
4)
方,,依托,。
5)
指意,意指,,意向,。
6)
六藝,即六經(jīng),,指《禮》,、《樂》、《詩》,、《書》,、《易》、《春秋》,。亦指古代學校的教育內(nèi)容:禮,、樂、射,、御(駕馭),、書、數(shù),。
7)
道,,說,引申為傳播,。
8)
顏師古注:“辟讀曰僻,。”僻,,邪,,不正。
9)
統(tǒng),,綱紀,。紀,制度準則,。
譯文:
《春秋》所說的天下萬物歸屬于一的理論,,是天地之間永恒不變的法則,古往今來普遍存在的真理?,F(xiàn)在人們學習和繼承不同的學說,,持有不同的議論,諸子百家遵從不同的學派,有著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統(tǒng)一的法令制度,;法令制度不斷變化,下級官吏和普通百姓無所遵從,。微臣我愚蠢地認為,,凡是不在《禮》、《樂》,、《詩》,、《書》、《易》,、《春秋》等六科范圍之內(nèi),、不屬于孔子學說的各種理論和學派,都應禁止傳播和泛濫,,不要讓它們與(孔子學說)共同發(fā)展,。邪惡不正確的學說不存在了,國家的大政方針就可以統(tǒng)一固定,、法令制度就會清楚明確,,人民也就知道怎樣去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