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通
史不絕書,,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魯之于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于朝,史不絕書,,府無虛月,。”這句看似僅為魯晉交往的實錄,,實與鄭國命運息息相關(guān),。
公元前544年6月,晉國大夫知悼子召集各諸侯國官員,,在杞國開會,,商討筑造杞城之事。鄭國大夫子太叔(即后來鄭相子產(chǎn)的接班人游吉)與會,。
因晉平公的母親乃杞國之女,,所以晉平公對杞國關(guān)愛有加,遂以諸侯盟主的身份,,號令各諸侯國予以協(xié)助,,共筑杞城。這對不少國家來說,,無疑是額外負(fù)擔(dān),。尤其是鄭國,這一年災(zāi)禍頻仍,,麻煩不斷,。先是執(zhí)政的子展病死,大夫子皮主政,,政局極不穩(wěn)定,;再是天氣大旱,赤地千里,,未到麥?zhǔn)?,百姓即倉廩告罄,、難以為炊了,。子皮只好開倉放糧,每戶贈糧一鐘(古代量器,,6斛4升為一鐘,,也就是64斗),,才使民眾渡過難關(guān)。在國家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哪有錢物助杞筑城,?因此,各國多有微詞,。
衛(wèi)國大夫文子向子太叔發(fā)牢騷說:“我們?yōu)殍絿?,這事太過分了吧?”子太叔說:“有什么法子呢,!現(xiàn)在晉國不關(guān)心周王室的興衰,,而去保護夏朝的余孽,現(xiàn)在連姬姓諸國都丟棄了,,那么誰還會歸順于它呢,?我聽說‘丟棄同姓去親近異姓,是為離德’,,所以《詩》說:‘協(xié)比其鄰,,昏姻孔云’。晉國連同姓都不能親近,,說還和他友好往來呢,?”一席話說的文子口服心服。
盡管筑城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但迫于晉國壓力,,工程還是如期進行。要說晉國該滿足了吧,,然而晉平公得寸進尺,,又要魯國歸還代管的杞國土地。他派大夫范獻子和司馬叔侯赴魯交涉,。魯襄公借口此事為周王室所定,,拒絕全部歸還。平公母親悼夫人大為不滿,,說這些人辦事真不得力,,先君(即悼公)有知,是不會讓他們這樣做的,!
平公把這些話告訴了叔侯,,叔侯說,虞、虢,、焦,、滑、霍,、楊、韓,、魏,都是姬姓小國,,晉國因此日益強大,。從先王武公、獻公開始,,兼并的國家就更大了,,誰能夠治理好它們呢?杞國本是夏朝后裔,,又接近東夷,;而魯國則是周公后代,歷來和晉和睦相處,。魯對晉,,好的東西及時送來,公卿大夫不斷造訪,,史不絕書,,國庫每月都能收到貢品,他們這樣做,,也算夠意思了,,何必還要削弱魯國而增強杞國呢?如先王有靈,,能讓我這老臣去辦這種事嗎,?一番話說得平公啞口無言。
不過晉平公并未從中汲取教訓(xùn),,而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最后成為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鄭大夫子太叔的預(yù)言成真,。
史不絕書,本意為史書上多有記載,,從未間斷?,F(xiàn)在多指歷史上經(jīng)常發(fā)生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