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劑之降氣
橘皮竹茹湯 丁香柿蒂湯 小半夏湯
橘
皮 竹 茹 湯
橘皮竹茹湯和旋覆代赭湯相同的地方,,(1)都是以胃氣上逆為主的,,(2)都有誤治以后,胃氣虛弱,。
橘皮竹茹湯體現(xiàn)它益氣和胃,、清熱相結(jié)合,治療胃虛有熱的一些基本組合,。
〖方源〗 《金匱·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組成〗 橘皮二升(12g) 竹茹二升(12g) 生姜半斤(9g) 甘草五兩(6g) 人參一兩(3g) 大棗三十枚(5枚)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 橘皮竹茹治嘔逆,人參甘草棗姜益,,
胃虛有熱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功用〗 降逆止呃,,益氣清熱,。
〖主治〗 胃虛有熱之呃逆。呃逆或干嘔,,舌紅嫩,,脈虛數(shù)。
胃(氣)虛有熱
|
脾失和降─呃逆或干嘔
|
胃虛─虛煩少氣,,納差,。
|
有熱─口干,舌紅嫩,,脈虛數(shù),。
|
《金匱要略》說,“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它主治說的非常簡單,,就“噦”一個字,,這噦指什么呢?歷代醫(yī)家在討論都不統(tǒng)一,,但有一條統(tǒng)一,,就
是胃氣上逆。噦說的比較多的是干嘔和呃逆,,干嘔和呃逆實際上都也沒有有形的實邪,,只是一種氣機上逆,,這個說的比較多。當然我們現(xiàn)在就是說,,這個方你若不是 干嘔,、呃逆,而是嘔吐,,好像黏液這些比較多,,你還是可以里邊配化痰之品,它是從一個基礎(chǔ)見證,,胃虛有熱,,沒有強調(diào)有形實邪,這個角度來展開的,。那就和旋覆
代赭湯形成一的比較,。都是胃虛,一個有熱,,你這個熱,,或者是誤下當中,趁虛內(nèi)陷的化熱,,或者本身會又一種熱邪,,有各種原因,我們前面講過胃熱的形成,,有各 種原因,。和它的胃氣不足,胃虛同時存在,,所以胃虛表現(xiàn)是虛煩少氣,,納差,。一般都有這種,,有熱了,有虛煩了,,少氣氣短,,有熱一般舌紅嫩的,脈虛數(shù)的,。那和前
面旋覆代赭湯證那種沒有熱像,,可以比較的。一般胃有熱,,口干,。雖然仲景只說了噦者,橘皮竹茹湯主之,。但用藥呢,,《傷寒論》很多用藥反過來推測,,它是胃虛有 熱,因為用了大劑量的竹茹,,可以清泄胃熱了,。而且其中有人參益氣,竹茹除了清胃熱,,和陳皮還能夠和胃,。所以這病機是胃虛有熱。
治法
益氣清熱,,降逆止呃
【方解】
┌橘皮 苦辛溫,,下氣止嘔,調(diào)中理氣┐
│ │ 降逆止嘔,,又可清熱安胃,。
君 │ │
└竹茹 甘寒,清熱安胃以止嘔,?! 々?span lang="EN-US">
┌人參 鎮(zhèn)守于中。補虛以扶正,,一也,;強太陰以退少陽,二也,;合生甘草,、大棗氣陰雙補,三也,。
臣 │
└生姜 嘔家圣藥,,合橘皮、竹茹以降噦逆,。
佐 ┌ 甘草 ┐
│ │助人參以益氣和胃,,氣陰并補,并調(diào)藥性,。
使 └ 大棗 ┘
呃逆之證,,皆因胃氣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熱虛實之分,。本方證因胃虛有熱,,氣逆不降所致。胃虛宜補,,有熱宜清,,氣逆宜降,故立清補降逆之法。方中橘皮辛溫,,行氣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熱安胃以止嘔,,皆重用為君藥,。人參甘溫,益氣補虛,,與橘皮合用,,行中有補:生姜辛溫,和胃止嘔,,與竹茹合用,,清中有溫,共為臣藥,。甘草,、大棗助人參益氣補中以治胃虛,并調(diào)藥性,,是為佐使藥,。諸藥合用,補胃虛,,清胃熱,,降胃逆,且補而不滯,,清而不寒,,對于胃虛有熱之呃逆、干噦,,最為適宜,。
君
|
橘皮
|
理氣和胃
|
竹茹
|
清泄胃熱,和胃,,還能清膽熱
|
臣
|
人參
|
補氣
|
生姜
|
增強和胃,,降逆止嘔
|
佐使
|
大棗
|
調(diào)和脾胃
|
甘草
|
增強人參補氣,調(diào)和諸藥
|
胃氣上逆很多和膽有關(guān),,所以人們說,,“胃本不嘔,,膽木賊之則嘔”,,所以很多嘔吐當中,特別偏熱的,,或者口苦,,都和膽胃不和有關(guān)。君藥,清胃熱,,和胃降逆,,但要達到和胃,保證一定效果的話,,必須量大?,F(xiàn)在臨床用,有的說15克就夠了,,但我們那里很多老師談到,,這個方要叫它和胃降逆,作用明顯,,用到20克,,橘皮竹茹湯里用量要大。小劑量達不到和胃降逆的作用,。所以橘皮竹茹湯里,,橘皮竹茹的用量特點,是在它常用量范圍內(nèi)劑量較大,。這個方藥味不多,,弄出來一大包。竹茹非常輕,,一般清泄,,清膽胃有熱,一般的用量不大的,。但是真正做為降逆,,以它為主,發(fā)揮作用,,劑量要大,。姜棗能調(diào)和脾胃。
橘皮竹茹湯的特點,,非常平和,,由于竹茹量較重,偏一點涼性,,所以它起到益氣清熱,,降逆止呃的作用。所以噦(逆)者,,有很多看法,,噦指的是呃逆。
從病機,,用藥這方面,,要和旋覆代赭湯比。兩個都是胃虛,一個有痰,,一個有熱,,有熱所以用竹茹來清泄胃熱。橘皮,、竹茹,、生姜結(jié)合,起到和胃作用,。因為胃氣上逆沒有實邪,,沒有強調(diào)實邪,和旋覆代赭湯不同,。旋覆代赭湯證心下痞硬,,有痰,所以它用半夏,、生姜結(jié)合,。化痰,、散水結(jié)合,,它又有實邪,橘皮竹茹湯是胃虛,,有熱,,它沒有反映實邪,所以它不用半夏,。
配伍特點
補而不滯,,清而不寒。(略偏一點涼)
用量特點
橘皮,、竹茹需大劑量才能獲效,。大劑量是它本身范圍內(nèi)的大劑量。平時很多處方里,,陳皮當臣藥機會都少,,多是屬于佐藥,臨床用,,當佐藥,,6~10克左右,竹茹更是這樣,,一般用量不會很大,,但是在這個方里,要起到和胃降逆作用,,量要比較大一些,,所以不是這六個藥背下來,開出來,,藥味對了,,就能得到效果。還有一個量的涉及的問題,。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胃虛有熱嘔逆之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呃逆或嘔吐,舌紅嫩,,脈虛數(shù)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胃熱嘔逆兼氣陰兩傷者,可加麥冬,、茯苓,、半夏、枇杷葉以養(yǎng)陰和胃(胃熱常要傷陰,,日久則氣陰兩傷,,此方有益氣的人參,沒有益氣的麥冬),;氣陰兩傷,,胃氣上逆往往會加重,所以增加半夏這些和胃降逆,。
兼胃陰不足者,,可加麥冬、石斛等養(yǎng)胃陰,;
胃熱呃逆,,氣不虛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加柿蒂降逆止呃,。(甘溫的不用,,柿蒂增加和胃力量)
3.現(xiàn)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妊娠嘔吐、幽門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痙攣及術(shù)后呃逆不止等屬胃虛有熱者,。
4.使用注意 呃逆由實熱或虛寒所致者,不宜使用,。虛寒引起的呃逆,,用丁香柿蒂湯。
《醫(yī)方考》:“呃逆者,,由下達上,,氣逆作聲之名也,。大病后,則中氣皆虛,,余邪乘虛入里,,邪正相搏,氣必上騰,,故令呃逆,。脈來虛大,虛者正氣弱,,大者邪熱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其虛,,生姜正其胃,,大棗益其脾?!薄?/span>
丁 香 柿
蒂 湯
〖方源〗 《癥因脈治》:“呃逆乃胃氣上逆之證,,成因甚多,本方所治乃虛寒之呃逆,,病起于久病或誤治,,損傷脾胃陽氣,中陽不振,,胃氣虛寒,,失其和降之職,寒阻氣逆,?!?span lang="EN-US">
〖組成〗 丁香(6g) 柿蒂(9g) 人參(3g) 生姜(6g)
方中人參,現(xiàn)代臨床可改用黨參,。
〖用法〗 水煎服,。
〖方歌〗 丁香柿蒂人參姜,呃逆因寒中氣傷,,
溫中降逆又益氣,,胃氣虛寒最相當。
〖主治〗 虛寒呃逆,。呃逆不已,,胸脘痞悶,舌淡苔白,,脈沉遲,。
〖功用〗 溫中益氣,、降逆止呃。
〖病因〗 胃氣虛寒,,胃失和降所致,。
【方解】
┌丁香──溫胃以行滯氣
君 │
└柿蒂──降逆以止呃逆
臣 生姜──溫中降逆
佐 人參──補中益氣
◆合而用之,,能使寒散氣行,胃虛恢復(fù),,則呃逆可止,。
本方所治呃逆是由胃氣虛寒,,胃失和降所致。根據(jù)虛者補之、寒者溫之,、逆者降之的治療原則,治當溫中益氣,,降逆止呃,。方中丁香辛溫,溫胃散寒,,降逆
止呃,,是治療胃寒呃逆之要藥;柿蒂苦平,,降逆止呃,,專治呃逆,兩藥相配,,溫胃散寒,,降逆止呃,共為君藥,。生姜辛溫,,為嘔家圣藥,與丁香,、柿蒂合用,,增強溫 胃降逆之功;因其胃虛,,更配人參甘溫益氣補其虛,,皆為臣佐藥。四藥合用,,共奏溫中益氣,,降逆止呃之功,使胃寒散,,胃虛復(fù),,氣逆平,,則呃逆胸痞自除
【運用】
1.本方主治胃氣虛寒,氣逆不降之呃逆,。以舌淡,,苔白,脈沉遲為證治要點,。
2.若兼氣滯痰阻者,,可加半夏、陳皮以理氣化痰,;胃氣不虛者,,可減人參。
3.神經(jīng)性呃逆,、膈肌痙攣等屬胃中虛寒者,,可加減使用。
4.胃熱呃逆者不宜使用,。
應(yīng)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中焦虛寒,,呃逆、嘔吐之癥,。方用丁香,、柿蒂為主藥,溫胃散寒,,專治呃逆,;黨參益氣補虛;生姜溫中散寒,;以溫胃降逆為主,,輔以補益,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yīng)用以呃逆,、苔白脈遲,為其辨證要點,。
臨床如見呃逆甚者,,加刀豆子以止呃逆;兼有氣滯痰凝者,,加半夏,、陳皮、沉香,,寒重者,,去生姜,加干姜或高良姜,;中氣不虛,,去人參,。 柿蒂湯 (<濟生方}),即本方去人參,;功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呃,,主治胸滿、呃逆不止,,屬寒呃而正氣未虛者,。柿錢散 (《潔古家珍}),即本方去生姜,,為散,,功能溫中益氣,降逆止呃,;主治呃逆,,屬胃氣偏虛而寒不甚者,。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丁香含揮發(fā)油,能使胃粘膜充血,,促進胃液分泌,,并增強胃腸蠕動功能;柿蒂煎劑有止呃逆及祛痰作用,,生姜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欲,并能加強血液循環(huán)5黨參可減輕疲乏感,,并促使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增加.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span lang="EN-US">
2.方論選錄吳昆《醫(yī)方考》卷3:“大病后,,呃逆不已,脈來虛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達上,,氣逆作聲之名也,。大病后則中氣皆虛,余邪乘虛人里,,邪正相搏,,氣必上騰,故令呃逆,。脈來虛大,,虛者正氣弱,,大者邪熱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其虛,,生姜正其胃,大棗益其脾,?!?span lang="EN-US">
《成方便讀》:“夫呃逆一證,其 聲短促,,連續(xù)不斷之象,,雖其證有火有寒,皆能所致,,然無不皆自胃腑而來者,,以胃氣下行為順,上行為逆,,或邪搏胃中,,則失其下降之令,即上出于口而為呃矣,。
昔人有謂腎病者,,究竟臟氣不能上至于口,必因于胃而出也,。亦猶咳之一證,,雖有五臟之分,然亦總不離開肺也,。方中以丁香溫胃祛寒,,補火生土;柿蒂苦溫降氣,, 生姜散逆疏邪,,二味皆胃經(jīng)之藥;用人參者,,以祛邪必先補正,,然后邪退正安,且人參入胃,,鎮(zhèn)守于中,,于是前三味之功,益臻效驗耳?!?/span>
小半夏湯《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一升(20g) 生姜半斤(lO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功用】化痰散飲,,和胃降逆。
【主治】痰飲嘔吐,。嘔吐痰涎,,口不渴,或干嘔呃逆,,谷不得下,,小便自利,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證因痰飲停于心下,,胃氣失于和降所致。痰飲停于胃,,胃失和降則嘔吐,,嘔多必津傷致渴,渴者為飲隨嘔去,,故為欲解,;若嘔反不渴,,是支飲仍在心下之故,。治宜化痰散飲,和胃降逆,。方中用半夏辛溫,,燥濕化痰滌飲,又降逆和中止嘔,,是為君藥,。生姜辛溫,為嘔家之圣藥,,降逆止嘔,,又溫胃散飲,且制半夏之毒,,是臣藥又兼佐藥之用,。二藥相配,使痰祛飲化,,逆降胃和而嘔吐自止,。仲景所創(chuàng)該方,對于后世痰飲嘔吐或胃氣上逆證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已成為祛痰化飲或和胃降逆止嘔的常用配伍組合,。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痰飲嘔吐的基礎(chǔ)方,。臨床應(yīng)用以嘔吐不渴,苔白滑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胃炎,、內(nèi)耳眩暈癥及化療后所致的胃腸反應(yīng)等屬痰飲嘔吐者。
【附方】
大半夏湯(《金匱要略》) 半夏二升(15g),,洗完用
人參三兩(9g) 白蜜一升(9g) 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功用:和胃降逆,,益氣潤燥,。主治:胃反證。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轉(zhuǎn)舒,,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肢體贏弱,,大便燥結(jié)如羊屎狀,,舌淡紅,苔少,,脈細弱,。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span lang="EN-US">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2.方論選錄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 :“治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此湯主之,。因其雖嘔而飲仍在,,故以半夏味辛性燥,有散結(jié)蠲飲之能,。生姜制半夏之毒,,且以散逆止嘔也?!?span lang="EN-US">
【臨床報道】
周氏用加味小半夏藥膜穴位貼敷防治化療所致嘔吐50例,,有效率為88%,無毒副作用,,安全易施,。[周俊琴,等,,加味小半夏藥膜防治化療所致嘔吐的臨床觀察,。中國中醫(yī)藥科技1999;6(5):338]
【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表明:順鉑連續(xù)應(yīng)用后,對照組家鴿血清胃泌素水平與正常組無明顯差異,,而如味小半夏湯膠囊組及其藥膜組家鴿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正常組,,兩者有明顯的差異。并且膠囊組和藥膜組家鴿胃泌素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兩者有非常顯著的差異,。而對照組家鴿的嘔吐反應(yīng)明顯高于膠囊組和藥膜組,兩者有非常顯著的差異,。由此推測,,加味小半夏湯的不同劑型被機體吸收后,通過某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胃腸道G細胞,,促進胃泌素的釋放,使血清中胃泌素水平升高,,導(dǎo)致食管下端及賁門括約肌關(guān)閉,防止胃內(nèi)容物返流,,同時幽門括約肌舒張,,胃腸蠕動增加,促進胃內(nèi)容物排空,,從而使嘔吐反應(yīng)減輕或消失,。這可能是該藥緩解、減輕惡心嘔吐的原理之一,。[安軍,,等.加味小半夏湯對順鉑家鴿血清胃泌素的影響。中國醫(yī)藥學報1999;14 (6):69]
總 結(jié)
?、?/span>越鞠丸為治氣,、血、濕,、食,、痰、火六郁輕證而設(shè),,以治氣郁為主,。本方不配化痰藥而能治痰郁者,因氣郁則濕聚痰生,,若氣機流暢,,五郁得解,濕邪得去,,則痰郁亦隨之而解,,故方中不另配化痰之品。
?、?/span>半夏厚樸湯中半夏配厚樸,,一散痰結(jié),一行氣滯,,共為君藥,,有相輔相成之妙。方配蘇葉者,,以其芳香行氣,,既可理肺化痰,又可舒肝散郁,,而非散表外寒之用,。
③瓜蔞薤白白酒湯方中瓜蔞配薤白,,具寬胸滌痰,、通陽散結(jié)之用,是治胸痹,、胸痛之要藥,,白酒辛散溫通,行氣活血,,增強薤白行氣通陽之功,。
④厚樸溫中湯配伍以溫中行氣而除滿為重點,,方用草豆蔻者,,既助君藥厚樸行氣消脹,、燥濕除滿,又協(xié)干姜溫脾暖胃以散中寒,。
?、?/span>蘇子降氣湯組方體現(xiàn)了標本兼顧、上下并治,、以治上為主的特點,。方用蘇子配半夏、厚樸,、前胡,,降 氣祛痰、平喘止咳,,以治寒痰壅肺之上實為主,,再以肉桂配當歸治腎陽不足之下虛的喘咳。其中當歸又可治咳逆上氣,,并非專為補養(yǎng)營血而設(shè),。但全方性偏溫燥,且
以治實為主,,故肺熱痰喘或肺腎兩虛之喘,,均不相宜。
?、?/span>定喘湯中體現(xiàn)散收配伍的藥是麻黃與白果,。麻黃宣肺散邪,白果收斂肺氣,,二藥相伍,,白果之收,可防麻黃耗散肺氣,;麻黃之散,,可制白果收斂戀邪,相反相成,,且平喘止咳效用大為增加,。
本方與蘇子降氣湯均有降氣、祛痰,、平喘之功,,均可治療喘咳,但運用有別,。蘇子降氣湯降氣作用較定喘湯為強,偏于溫化寒痰,,兼有溫腎納氣之效,,故臨床常
用于寒痰阻肺,、腎陽不足之上實下虛喘咳證;本方于降氣之中寓宣散,,兼宣肺發(fā)表之功,,偏清化熱痰,無溫腎之力,,臨床常用于外寒束肺,、痰熱內(nèi)蘊之喘咳證。
?、?/span>旋覆代赭湯是為胃虛氣逆,、痰濁中阻之嘔、呃,、痞而設(shè),,臨床運用應(yīng)與橘皮竹茹湯、丁香柿蒂散相鑒 別,。三方均有降逆止嘔,、補虛益胃之功,均可治胃虛氣逆的嘔,、呃
,,但旋覆代赭湯長于化痰,橘皮竹茹湯長于清熱,,丁香柿蒂散長于溫中,。故旋覆代赭湯多治痰阻氣逆之嘔吐,吐涎沫,,苔白滑,,脈弦而虛;橘皮竹茹湯多治虛熱氣逆 之嘔呃,,干嘔無物,,舌嫩紅,脈虛數(shù),;丁香柿蒂湯多治胃寒氣逆之嘔呃,,伴胸痞、舌淡,、脈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