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湖北·書院對聯(lián)集錦

 江山攜手 2015-10-30

隆中書院

  隆中書院,位于湖北襄陽隆中風景區(qū),據(jù)《襄陽府志》載,,“隆中書院在城西三十里隆中山”,,“元建書院以祀”。有人說隆中書院建于元至正年間,,不知何據(jù),。到明代成化年間,吳緩視師荊南,,重修武候故居時,,寫了一篇《隆中書院記》,但記中未言及教學事宜,。后毀,。1987年重建,有靜礪堂,、致遠堂,、古隆中陳列館等建筑。

漢末三分鼎,;
隆中一臥龍,。

  • 費新我題隆中書院

 

半月溪小,能映五分明月,;
藏書樓高,,堪集九州奇書。

  • 仲耘題隆中書院

耕畎體民情,,興利除弊開隴蜀,;
讀書明法理,棄寬取嚴載春秋,。

  • 張開張題隆中書院

天下三分,,嘆吳魏江山已無半壤;
隆中一息,,與羊樊祠廟并足千秋,。

  • 薛夫彬題隆中書院

佷山書院

  佷山書院,位于湖北長陽(今土家族自治縣),。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縣朱登俊建,。后傾圮。雍正三年(1725)知縣李恂修葺,,并新建講堂學舍,,后亦頹傾。乾隆十八年(1753)知縣李拔重修,,并延師主講,,前來求學生徒甚眾,,致講舍不能容,于是建辨志堂,,其前為尋樂堂,,其后為道統(tǒng)祠,又建旁舍2間,,并書白鹿洞條規(guī)于壁,,以督生徒。嘉慶八年(1803)改為龍神祠,,而以和公祠為書院,。道光十五年(1835)知縣范炳監(jiān)及縣人劉文源等以舊書院址為齋房。

教化行而風俗美,;
師道立即善人多,。

  • 清代李拔題佷山書院

爭消長于晷刻,旦晝何濁,,夜氣何清,,即只是人禽境界;
辨義利于毫芒,,徇人則虛,,為己則實,到處見舜跖關頭,。

  • 佚名題辨志堂
 

鐘山川之靈氣,,沉潛剛克,高明柔克,,快今日懷瑾握瑜,,郁郁彬彬,無非士林翹楚,;
沐朝廷之教澤,,樂正造士,司徒選士,,愿他年分道揚鑣,,師師濟濟,盡作王國羽儀,。

  • 佚名題院舍

寒溪書院

  寒溪書院,,位于湖北鄂州。

蘇子亭前,,暖閣春風薰筆跡;
陶公井上,,寒溪夜雨雜書聲,。

  • 徐品超題寒溪書院
 

 

紫陽書院

  紫陽書院,,位于湖北鄂州。

等寸陰以惜金,,日就月將成大業(yè),;
作干城而衛(wèi)國,崇山雋水萃英才,。

  • 民國朱羽階題紫陽書院

看杏林中春色,;
聞桂苑里秋香。

 

文運頓開奎璧府,;
光芒直射斗牛墟,。

千古衣冠歌碩德;
一庭花木頌宜春,。

義聲永播樊川地,;
學術遙承婺水風。

疊山書院

  疊山書院,,位于湖北陽新東湖堤,。原為宋謝枋得讀書處,后建疊山祠,,人稱其地為謝公埻,。明弘治十二年(1499)知州胡瀛遷祠于學宮北,又遷于學宮東,;嘉靖十九年(1540)知州吳希賢改建,,萬歷四年(1576)知州楊士元拓廣其地為書院,并親為講授,、課士,,來學者日眾。清順治十一年(1654)訓導魏師段修,。雍正六年(1728)知州黃澄,、學正王升、訓導杜世英等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學正諶潮,、訓導鄧鵬等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訓導張寶鎰,、州人易文蔚等修,。咸豐十一年(1861)毀于兵。同治十年(1871)州人陳光亨等重修,。光緒四年(1878)知州李辀捐廉增膏火,。

知化窮神,才是盡頭學問,;
博義約理,,此為手下功夫,。

  • 清代萬斛泉題疊山書院
 

讀兵書懼戰(zhàn),讀律書懼刑,,讀儒書戰(zhàn)刑不懼,;
耕堯田憂水,耕湯田憂旱,,耕心田水旱無憂,。

  • 佚名題疊山書院。李惺題四川丹山書院聯(lián)與此相類

龍泉書院

  龍泉書院,,位于湖北荊門,。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州舒成龍建。大門3楹,;中為講堂3楹,,額“育德”;附耳房6間,;講堂后名“啟秀門”,;門內(nèi)座樓3楹,名“尺木”,,上祀文昌,;東齋4楹,名“敬業(yè)”,;西齋亦如之,,名“樂群”;樓之左右耳房各2楹,,規(guī)模略備,。后東偏拓地為荊園,西引泉為方塘,,其水由大門右穿入書院,,繞荊園,仍至方塘,,清澈宜人,。北為坊塘書屋5間,前為石橋,,兩翼各3楹,,東為寄暢軒,西為會心軒,,池中筑石方臺,,為作卷棚3間,名洗心堂。筑小山,,廣植花木,,山上有聽泉亭,對山有東山草堂,,環(huán)草堂有東山別業(yè);前有廊建“春華”,、“秋實”二館,,又建射圃繹志園等,為諸生學射及游藝之所,。道光六年(1826)知州郎錦駿修,,同治六年(1867)知州恩榮、九年知州王庭楨再修,。捐修脯銀240兩聘李竹洤主講席,。官師按期課試,加以獎勵,,因從學者眾,,又開荊園隙地,建齋舍5楹,,稱“書聲泉韻之軒”,;建躍淵閣,為諸生“藏修息游”之處,。光緒三十年(1904)改辦簡易師范學堂,,二十四年改辦中學堂。

龍門開處書聲雅,;
泉水源頭翰墨香,。

  • 夏惠元題龍泉書院
 

泉石間得少佳趣;
二三子當惜寸陰,。

  • 郎錦駿題白鶴亭

鄭公書院

  鄭公書院,,位于湖北京山。原為敬業(yè)書院,,相傳為明御史鄭澹石讀書處,。

先知圖太極;
遺緒暢南臺,。

 

異世同人,,莫負聲名歸地下;
千秋一日,,好懸心事向天中,。

京山學宮

  京山學宮,位于湖北京山,,為官辦儒學,,相傳始建于漢代,。

成德達才,千古庠序垂典訓,;
居仁游藝,,一品朝廷作命官。

 

德配天地,,天老地荒德常在,;
道冠古今,古往今來道無窮,。

鳳鳴書院

  鳳鳴書院,,位于湖北嘉魚。始建年代,、創(chuàng)始人均不詳,。后知縣謝潁元、黃通理,、史湛等修葺,。清咸豐十年(1860)知縣武鎮(zhèn)西以其地狹窄又近市集,遂改法華寺為書院,,并捐資重葺,,光緒三十一年(1905)邑紳就其原址東后街改建高等小學堂。

此地駕赤壁烏林而上,;
其人在蒼松白露之間,。

  • 清代鄭蘭陔題鳳鳴書院
 

此地挹湖山之秀;
入門與圣賢為徒,。

  • 清代鄭蘭陔題鳳鳴書院

天門書院

  天門書院,,位于湖北天門。元代知縣貫阿思南海牙建于天門山麓,。元初,,其址原為一田姓州民著述處,“傍鄰獠峒,,職教罕至,,榱棟摧腐”,“租入單寡,,士無以養(yǎng),,名存實廢,靡所為教”,。適知縣貫氏欲興學校,,田某后人田懷德“愿輸材力,遷而大之”,“乃度地于澧水之陽,,天門之麓”而建成,。“宮廟宏敞,,階序整峻,,講肄厝竄,具治勿遺”,。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縣李飛云購屋改建于西成門左,,“門對青陽,背城面街,,營堂室三十有奇,器具稱是,,洪敞深邃”,。李作碑記言:“所以學為人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十際五常隨處體驗”,“豈章句之謂乎,?”“學者若不自檢攝,,日習剽竊,智巧相高,,囂薄相尚,,責人明而責己昧,靦然人世猶空碑耳”,,“孔孟心源,,儒先家法,表里內(nèi)外,,本末后先,,是所望地正之者?!奔螒c十七年(1812)知縣方遵轍,、二十五年知縣王希琮修。

天上麒麟原有種,;
門前桃李自成春,。

   

某書院

  失書院名及位置。

玉沙瑤草連溪碧,;
金菊寒花滿院香,。

  • 民國劉受槐集句題某書院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墨池書院 位于湖北宜昌。相傳其地為晉郭璞、宋蘇軾洗硯處,。明弘治七年(1494)知州陳宣曾建墨池書屋,。清康熙間知州宗思圣改建為書院。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陳偉重修,,道光八年(1828)知府程家颋以其規(guī)模甚小,,捐資倡修,得官紳捐錢3萬貫,,“拓舊基而廣之”,,“閱八月而竣其事”。建講堂3楹,,閣3楹,,崇奉祀、藏經(jīng)籍,;齋72區(qū),,傳終之館,儲積之倉,,廚灶伺役之舍悉具,;置田征租630石,為生徒之食,;儲錢1.5萬貫出典生息為膏火之資,。又購書2000余卷藏諸閣,并刊章程及學規(guī),,每年延山長主講,,定生員,正課生40名,,月膏火錢1400文,,附課40名,月膏火錢1200文,,由知府甄別,,每年二月開課至十一月止;每月官課一次,,堂課二次,。十四年程家颋又酌定考取前50名生監(jiān),月每人給住院食米3斗,。同治三年(1864)知府聶光鑾又酌增食米錢和住院食米,。原有童生20名,后并入六一書院,。宣統(tǒng)二年(1910)改為宜昌府中學堂,。

  青陽書院 位于湖北通城,。北宋元豐間知縣鄒余曾于此建資深堂,明嘉靖十六年(1537)巡撫顧璘建書院,。明末傾圮,。清乾隆九年(1744)本縣紳民重建,五十六年廩生胡開欽,、布政經(jīng)歷吳家秬和監(jiān)生黎鴻,、吳芳黻、生員程昌元等修,,道光十四年(1831)知縣饒拱辰修,,并作記。二十一年毀于兵,。二十二年武昌知府明善率縣人郭亦棠,、雷自昭等修。咸豐四年(1854)復毀,。同治六年(1867)知縣盧煊修,,光緒三年(1877)知縣翁銓修,四年知縣諸可權得年未弱冠應童子試之葛生及其母捐資之助再修,。

  文忠書院 位于湖北光化(今屬老河口)。創(chuàng)建年代,、創(chuàng)始人均不詳,。祀宋代乾德縣令歐陽修,后遭水圮,。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知縣鄭蔓遷建于縣城,。萬歷元年(1573)知縣陳其范移至新城內(nèi)迎暉街。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毀于火,,知縣王悰改城南馬窟山登云佛寺為祠,,續(xù)祀歐陽,而城內(nèi)舊址及田,、租等盡為豪猾吞沒,。乾隆十三年(1748)知縣李飛云謀復建書院,購得邑人蕭輝阜城街租宅一座,。十四年建成,,“一時堂齋廡膳及門窗床幾之屬,無不燦然大備”,,更名“復文”,。又得廩生李正幹母舒氏捐紡績銀50兩,置備《十三經(jīng)》,、《二十二史》等書,。道光十年(1830)知縣謝坤為設考棚,,因拓書院故址修講堂3楹,左右?guī)?間,,大堂3楹,,左右耳房2間,堂下東西考棚9間,,前設屏墻一道,。書院除歲科兩試外,生童肄業(yè)如故,。咸豐六年(1856)毀于兵,,七年署縣事汪銘重修,八年知縣吉臨又募捐修考棚,,每間置號桌3,、號凳3。光緒二十九年(1903)就文忠書院基址改建高初兩等小學堂,,附設初等農(nóng)業(yè)學校,。

  山谷書院 位于湖北松滋。同治縣志作松邑書院,。元代傅瓊建,。后廢。清乾隆四年(1739)知縣艾恩蔭捐建,,題額“山谷精舍”,,刊有碑記。道光二十三年(1843)縣令姚國振增建后堂3楹,,縣紳趙運炳,、胡大中捐買院左民房以增置齋舍井泉廚房浴室等,咸豐十年(1860)毀于水,,時山長羅有文及趙運炳勸募重修,,知縣汪維誠亦捐資籌款乃成。因面對鳴鳳山,,更名“鳴鳳”,。計頭門3間,左右房各一,,次為二門,,左右?guī)扛饕唬蠟檎緩d,,再上為講堂3間,,后堂3間,又后堂3間,,前有講堂面東,,為養(yǎng)正堂,,堂后左右直房各一,再后為廚房2間,。外有圍墻,,種植花竹以為園。

  清江書院 位于湖北宜都,。原在清江北白洋驛后,,為元人文璋讀書處。明正德間縣人何文璽以其址筑屋3間,,知縣江朝宗題名“北山書院”,。后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縣陶師文改建于學宮左側空地,,更名“清江”,。萬歷二十六年(1598)知縣王之棟重修,易名青石館,。明末被毀,。清初移建于迎薰門內(nèi),年久坍塌,。咸豐十年(1860)知縣徐有季等重建,。計有院門、講堂,、左右齋舍40余間,,后有山長館舍3間,上有藏書樓,。光緒六年(1880)知縣傅文炳重修。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堂,。

  鄖山書院 位于湖北鄖縣,。明嘉靖二十六年年(1547)巡撫于湛建于縣城東北。萬歷十四年(1588)知府沈鐵增修,。清雍正十一年(1733)守道魯之裕因書院坍塌而重建之,。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張世芳重修,四十七年知府曾恒德再修,。嘉慶二年(1797)東西齋舍多有傾圮,,知府王正常補葺,改名“龍門”,。道光三年(1823)學政楊懌曾移建于舊通判署址,,仍復原名,又查明乏膏火,,乃撥銀兩歸書院發(fā)典生息,,以供膏火,。艾浚美作記勉勵書院生徒“砥德而礪行”,“敦本而尚義”,,“不溺志于詞章,,不營怙干利祿,不逞才以越制,,不飾智以駑愚”,,后知府李羲文修理講堂學舍,咸豐九年(1859)知府李宗濤又重修,,同治六年(1867)知府金達修葺墻屋,,不久圮于水,齋廚無存,。八年金達又廢三元宮而遷書院其中,,并增擴堂館齋舍,置田產(chǎn),,增膏火,。宣統(tǒng)三年(1911)改為中學堂。

  六一書院 位于湖北宜昌,。明嘉靖四十四年(1569)知府李一迪得荊州守參政趙汝泉,、兵憲李永年贊助建成,專祀宋歐陽修,,亦課士其中,。不久繼任姚宗堯,立“六一書院碑”,。后以“膏火無出,,總費甚巨,憚于修舉”,,名存而實廢,。至清道光間因乏資金,不能廷師,,舉人雙穗乃親往課士,。其后東湖紳士王永咅、永重兄弟捐資4000兩,,以充修膳膏火,,修復乃成,其講堂齋舍俱備,,并議章程,,原只專課東湖縣生員,后生員撥入墨池書院,,而將墨池童生并入,,每年定正課生25名,,附課士25名,均由知府甄別,,自二月開課至十一月止,。“閤郡童生皆與試焉”,,“以補墨池,、義學教思之不及,而裨益兩學,,儲異日社稷蒼生之望”,。光緒三十年(1904)改模范高等小學堂。

  龍山書院 位于湖北江陵,。明嘉靖中原建于城東,,久廢而遺址不可辨。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縣曹鑾重建于試院東,。西為諸生肄業(yè)之區(qū),,南為山長授業(yè)之所;上則師生庖廩次舍,,中則山長退休偃息處,。與院相鄰為邑博士明倫堂。同治七年(1868)知縣呂憲瑞修,,講習有所,,膏火有資。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高,、初兩等小學堂,。后接辦初等商業(yè)學堂。

  峴山書院 位于湖北襄樊,。創(chuàng)建年代,、創(chuàng)始人均不詳,原名昭明書院,。明萬歷元年(1573)知府萬振孫擴建昭明書院舊址,改名“峴山”,。仿岳麓,、白鹿書院“規(guī)制懨廓,棟宇嚴整”,,并購請經(jīng)籍藏于中,,有講堂名“時雨”,二門名“萃英”,,大門名“峴山”,。二十年巡撫李禎改名武侯書院,,中祀諸葛武侯,而廢隆中書院,。清代守道趙宏思,、魯之裕于此重修草廬遺址,并設祭田,,書院遂廢,。

  大觀書院 位于湖北監(jiān)利。明萬歷三年(1575)知縣李純樸建,,有講堂3間,,頭門3間,后室3間,,東兩齋房各3間,,其他如廚房等俱備。李純樸《大觀書院記》言其辦學宗旨為“諸址子居斯,、游斯”,,“由下學以期上達,觀六藝之廣崇,,窮道德之淵深,。近稽廉溪,上溯洙泗,,潛心圣學,,寤寐性真”。倘“蔽于訓詁,,蔀于章句,,寒于功利,是終乎卑陋,,而不足以語君子之觀矣”,。清順治七年(1650)知縣藺完瑝修,康熙二十年(1681)知縣程藻,、縣丞姚廷玉重修,。咸豐九年(1859)知縣唐景皋增修,“講堂學舍,,煥然一新”,,并議定膏火章程。時生徒百有余人,。光緒五年(1879)知縣石宗建更名容城書院,。

  摛珠書院 位于湖北隨州。明萬歷初,原學宮遷至城內(nèi),,知州王納言即其遺址創(chuàng)建,,初名漢東書院。計有前殿5楹,,祀神農(nóng),;后殿,祀先師,;重門左3楹,,祀有德于州縣者;右3楹,,祀鄉(xiāng)賢,;后建隨珠堂,設齋舍數(shù)十楹,,為士子讀書之所,。明末毀。清順治十一年(1655)知州程文光修,,乾隆十二年(1747)知州王云翔遷學宮于東門外,,又以城內(nèi)學宮遺址改建。十八年知州金嶒更名“摛珠”,。道光五年(1825)知州竇欲峻又易名為烈山書院,。后廢。同治八年(1869)知州傅詩在試院東重建,,仍復舊名,。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堂。

  崇正書院 位于湖北石首,。明知府姚隆,、推官吳天挺建,知縣李棻修,。后廢,。明張璧《崇正書院記》稱其立學宗旨為“立其誠、修其辭,、善其身,、廣其業(yè)”,并認為“守訓詁者其失拘,,談性命者其失晦,,趨功利者其失卑,矜文辭者其失浮”,,其目的在“養(yǎng)材待用”。時稱之“與濂溪,、岳麓并峙”,。

  沮江書院 位于湖北遠安,。遠安縣有鳴鳳山,舊有鳴風書院,,在舊城小西門內(nèi),,《李石帆先生傳》稱“其建書院以為邑子弟課讀之所”,“未知其為官為私也”,。清康熙五年(1666)知縣宋繹建鳳山書院,,“只傳收其租以賑寒士,未及其他”,。后歲久傾圮,,僅存基址。道光五年(1825)知縣唐方耀,,用錢600串買談姓東門街基地1所,,擬建書院,因調任未果,。二十五年知縣熊寶書擬續(xù)成之,,又因調任未成。二十六年知縣梁光釗繼其后,,得全縣耆紳捐助,,遂興工,至二十七年落成,,中建講堂,,旁列耳房,前置龍門頭門,,后樓名“鳳棲”,,最后為齋房號舍,規(guī)模壯闊,。因沮水流往城西南,,遂名沮江書院。

  南陽書院 位于湖北均縣(今屬丹江口),。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州黨居易建,。縣原有古南陽書院(不知建于何時),,自被兵毀后,,久不復建??滴跏挈h居易來守均州,,念諸生無“藏修息游”之所,而急謀設,乃“棄遺址之湫隘,,擇城南門正隅之地而創(chuàng)立焉”,。多方捐資,“不費民間絲粟,,而規(guī)制復極宏敞”,。中建講常,旁列兩廡,,設重門,,厚筑墻,廨宇廚舍之類無不具備,。又出資聘士子教授,。同治九年(1870)知州朱宗濤修,光緒元年(1875)知州王培厚補修,。宣統(tǒng)元年(1909)改辦初等農(nóng)業(yè)學堂,。

  玉陽書院 位于湖北當陽。玉陽山原有四賢堂,,明末毀,,清康熙十七年(1678)知縣俞廷瑞募資移建于南門內(nèi),名回峰書院,。有頭門3間,,門內(nèi)左右?guī)扛饕唬瑑x門3間,,左右齋房各三,;講堂3間,名“麗澤”,,上有文昌閣,,左右夾房各一;堂后為宅門,,門內(nèi)有左右書房各三,;后堂3間,名“主敬”,,上有書樓,。規(guī)模略備。提倡“敦實學,,勿以雕蟲為絕業(yè),,勿以誠意正心為迂讀”。后漸圮,。乾隆十六年(1751)教諭方璲,、典史王廷相重修,。稍復舊觀。三十四年知縣苗肇岱修,,劃撥閑田及義捐田共568畝,,以其租為豆修膏火之資。道光十六年(1836)知縣王朝枬重修書樓3間,。咸豐十年(1880)知縣任道镕改租銀為租錢,酌定章程,,就中撥出義學修金之資,。同治四年(1865)知縣阮恩光籌資1800緡,發(fā)典生息,,作為以后增置田產(chǎn)之資,,改名“玉陽”。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高等小學堂,。

  涂山書院 位于湖北京山,。又名四公書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縣涂煜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縣儲右文,、嘉慶四年(1799)知縣楊際清、十七年知縣葉梅等修葺,。咸豐四年(1854)知縣杜嘉善易名“惠山”,。六年知縣裘紹箕、同治四年(1865)知縣陳祖心增置膏火,,光緒六年(1880)縣人曾憲德,、陳禮隆等修。

  紫峰書院 位于湖北宜城,。明為社學,。清初建啟圣祠??滴跞?1697)知縣傅以新在西街建義學,;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縣高遴增建講堂,知府陳鍔題名“鄢郢書院”,。四十六年守道陳大文,、知縣蕭鳳詔遷于縣城小東門內(nèi)。嘉慶七年(1802)知府張溶變賣走私鹽商之資產(chǎn)得銀2300兩,,以2000兩交典生息為師生修膳膏火之資,,余用以修葺書院,更名“紫峰”,。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咸豐六年(1856)知縣薛元啟增置膏火田,,同治八年(1869)知縣謝蘭重修。

  穆清書院 位于湖北房縣,。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縣王璋建于萬壽宮北,,初名房陵書院。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縣黃之俊以其地狹隘,,議移建,,令貢生謝克純存積歷年學田租金,于四十八年移建城南,。并增修頭門,、講堂、后庭廂房及廚房,、浴室等,。后更名“穆清”,以面鳳嶺,,又易名“鳳陽”,。光緒三年(1877)知縣陳豪籌備經(jīng)費,五年知縣彭熙修,。

  荊南書院 位于湖北江陵,。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府邱天英建。中為樂育堂,,稍西有講堂,、退省堂、敬一亭,,東有私淑堂,、雨化堂各2間,側有射圃,、井泉及廚湢等,。又置田78畝,以供師生課讀之資,。乾隆三十年(1765)知縣吳耀龍劃撥龍州老淤田470余畝歸書院,。五十六年又劃新淤田750多畝入書院,后嘉慶三年(1798),、道光五年(1825),、咸豐五年(1855),均有捐贈田銀者,。同治元年(1862)知府唐際盛重修,,增加課額。光緒五年(1879)知府倪文蔚重修,。二十九年(1903)改為府中學堂,,內(nèi)設師范及高等小學堂,。

  魁閣書院 位于湖北鐘祥。清康熙間知府吳肇榮建,,歲久頗荒蕪,,然士人仍多相率會文于此。乾隆五十六年(1791)縣人樊若谷,、黃如楹等集資建講堂3楹,。自嘉慶始,每屆歲科兩試,,縣15名,,撥府學10名。咸豐八年(1858)縣紳民團練捐輸銀兩,,并請增加文武學額各2名。后屢有捐銀請增文武學額者,。

  上庸書院 位于湖北竹山,。原為縣府西之義學,清康熙間知縣董綿祚建,。雍正九年(1731)知縣白云龍,、乾隆十九年(1754)知縣徐之瑜在文昌閣側建學舍數(shù)間,三十八年知縣彭悅桂乃改縣東北文昌閣為書院,,五十年知縣常丹葵修葺,。嘉慶元年(1796)毀于兵,知縣范繼昌改建于原學宮西,。建主廳3間,,題額“誠正堂”,為生徒會課處,,中祀文昌像,,并以“文行忠信”四字鐫石嵌于上方,后樓5間,,中3間為講堂,,廳左右各1間;其南為二門,,再南為大門,,各3間,前后兩廊房共18間,,為諸生住宿處,,其后有月臺,四周繚以磚墻,。凡書桌椅庖湢等均齊備,。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縣周和祥及紳士陳杰祥等拓寬而為試院,,改啟圣祠。但仍為講學之地,。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為高等小學堂,。

  鹿門書院 位于湖北襄樊。清雍正十二年(1734)守道魯之裕因原校士署改建,,名荊南書院,。有講堂3楹,房舍20余間,,“三郡之士,,以時誦習其中”。不久屋宇傾圮,。乾隆舊年(1739)守遭謝樁重加修葺,,改名“鹿門”?!把用逓橹畮煻兄T生棲止焉,;日有程,月有試,,規(guī)模大略具矣”,,一時“諸生至者踵相企也”。四十七年守道陳大文重修,,分東壁,、西園兩院,增建正殿于講堂后,,摹唐吳道子所繪宣圣像刊石祀于其中,,增拓廊廡改為24齋,名“經(jīng)德,、履道,、尊仁、畏義,、存誠,、成性、修來,、道積,、含章、藏密,、強立,、力行、學聚,、問辨,、遜業(yè),、辯志、正詣,、正業(yè),、念典、就將,、博學,、稽古、時敏,、式圳”等,。于東側隙地添建講堂亭榭,如景行堂,、聞喜亭,、壽豈堂等。又修整池塘,,廣植花草,;其他如廚房浴室等無不具備。凡吉月課日,,陳親率諸生恭謁圣像,并“相與講肄文藝,,修舉禮樂,,尊崇儒術,扶進修明”,。提出“孝弟其基礎”,、“仁義其堂室”、“禮樂其門戶”,、“詩書藝業(yè)其潤色”之宗旨,。道光十七年(1837)守道楊以增拓重修,后因戰(zhàn)亂頻仍,,學舍年久失修,,多有坍塌,加以經(jīng)費拮據(jù),,無人過問,,致“從游者眾,院中竟不能容,;且每年例,,止十課得膏火者,生童各只十名”,,甚為衰落,。同治元年(1862)守道歐陽正墉始予增修,,于西齋廢址新建齋房9間,上下廚房7間,,藏書室一所,,改碑亭為奎星閣,繚以垣墻,,移其圣像碑于景行堂,,又建闈屋兼作齋房,其余均為之修葺,。至此,,“每課生員增膏火十名,文童二十名”,。辦學稍興,。歐陽認為辦學應“視學校為身心性命之圖,視生童為家庭子弟之輩”,。六年守道唐協(xié)和重修壽豈堂,,增設號凳為課士之用。光緒九年(1883)守道黃彭年捐購書籍12359卷置于景行堂之左,,并訂有閱讀條規(guī),,設齋長2人掌其事,題講堂名“觀略”,。二十八年改為襄陽府中學堂,,三十年改設簡易師范,后改預備中學堂,,宣統(tǒng)元年(1909)仍改辦中學堂,。

  桃溪書院 位于湖北崇陽。清雍正十三年(1735)知縣李五惇建,。后知縣曹學詩又捐俸助膏火,,延師講習,課諸生,,并作記,。嘉慶中知縣曾翕受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縣金云門及縣人丁學足重修,,咸豐九年(1859)毀于兵,。光緒三十二年(1906)就其址改建高等小學堂。

  秭城書院 位于湖北興山,。清雍正初知縣王琪建,,初名棠蔭書院。乾隆初知縣李進輔修,嘉慶初姚瀚改名“秭城”,。道光七年(1827)知縣林萬年修,,咸豐六年(1856)知縣孫寶田修,九年知縣文齡修,,同治四年(1865)知縣伍繼勛重修,,并有邑城鄉(xiāng)紳捐田千畝、錢千緡增置膏火,。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堂,。

  羅峰書院 位于湖北通山。清乾隆四年(1739)知縣陳鈞建于羅阜山麓,。有樓房5大間,,左右?guī)扛?間,前有屏墻,,外為敬業(yè)堂,,左右樓房各1間,又前為屏門,,其外為大門,。并作記指出:“以渾厚質直之資,為崇實務本之學”,,“文行并修,,明體達用,處為真儒,,出為名臣”,,是為書院“作人養(yǎng)士之意”。十八年典史朱香谷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縣張中孚,、教諭李繩武修敬業(yè)堂,。同治六年(1867)知縣羅登瀛籌銀300兩為膏火,。

  富川書院 位于湖北陽新。清乾隆八年(1743)知州靳樹春建,。二十九年知州江垕捐俸建奎光閣,,后繼續(xù)辦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高等小學堂,。

  復文書院 位于湖北光化(今屬老河口),。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縣李飛云建。參見文忠書院,。

  舂陵書院 位于湖北棗陽,。清乾隆十四年(1749)知縣徐芳桂建。舂陵為漢光武起兵之地,“名賢世胄,,炳耀史冊”,,明末兵亂,城郭化為灰燼,,典章文物蕩然無存,。原有滄浪、青山二書院,,也盡荒廢,。至徐芳桂來任,慨然“以振興文教為己任”,,始建舂陵書院,,有大門、儀門,、大堂,、講堂、書樓,、齋房,,廚湢等無不完備,成為該縣“百余年來未有之巨觀”,。道光五年(1825)知縣黃臺修,,諸生張玉瑞等曾各捐房地增拓院址;十八年知縣鹿啟烈清厘田款勒石,。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為高等小學堂,。

  漢上書院 位于湖北荊門。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舒成龍建于沙洋堤上關廟后,。以宋時有鄉(xiāng)賢朱震著有《漢上易解》,,故名“漢上”。道光中頹圮,,縣人士遷之磯上,。咸豐中屢經(jīng)兵燹,辦學遂輟,。同治九年(1870)知州王庭楨重為整飾,;清厘經(jīng)費,以助生童膏火,,舉行月課,,命題課士,選其佳作集刊課藝,,每試生童常數(shù)百人,。“有住院肄業(yè)者,聘賢士大夫主講席,,隨其質之高下,,勖以明道義,先器識,,通古今,,使成其材,為鄉(xiāng)黨之端人,,膺國家之大受,。”提倡“篤內(nèi)行,,敦實學”,。“以惠士林”,。

  筑陽書院 位于湖北谷城,。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胡廷棟建于東門內(nèi),二十二年知縣周錫龍移建于西門大街,。道光六年(1826)知縣韓維鏞重修,,兼設號凳,并為試院,。咸豐六年(1856)毀于兵,,十年知縣陳五典重修,又于院東購買民房1所,,辟為齋房13間,。光緒五年(1875)知縣林瑞枝重修,并募錢2000串交典生息,,以佐膏火,。三十一年改為高等小學堂。

  五峰書院 位于湖北五峰(今屬土家族自治縣),。該縣地處山區(qū),,高山綿亙數(shù)百里,清雍正間改土歸流始設縣,,乾隆三十四年(1769)始設學,,三十七年始建書院于城東,,后水浸傾圮,。嘉慶元年(1796)知縣肖霽峰擇地重修,因離任未果,。十三年知縣劉煜繼之建成,,資金皆士民所捐,計建有講堂3間,兩旁為廚房4間,,東西廡共書室10間,,一切什物俱備,前為文昌宮,,上建魁星閣,,四周環(huán)墻,歲聘山長,,開課由知縣甄別,,取內(nèi)外庠生各8名。道光十八年(1838)知縣胡馨又改建于縣學左側,。咸豐二年(1852)知縣李煥春修,。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高等小學堂。1911年附設初等農(nóng)業(yè)學校,。位于湖北竹溪,。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縣宋煥建于東門外三官廟側。竹溪地處萬山之中,,地瘠民貧,,有“溪人產(chǎn)不越千金“之說。當?shù)厣藚s“坐擁膏腴,,田連阡陌”,,其主持者又“悉四方無賴”,動輒變賣寺田,,挾款而逃,,宋煥久擬撤之,至乾隆三十年,,乃取寺之余田以作書院義田,,以其所積建學舍,又建堂2間,,配以兩廡正側各3間,,廚房工役房等均備。減各寺廟田轉入書院,,又倡紳士捐資買田,,收其息以供延師薪金,如此書院“規(guī)模差為小就”,。因縣城后有“五峰亭亭秀出”,,故名“五峰”,縣人也有稱之五鳳者,。乾隆二十八年水圮,,二十九年知縣陳居廣修,。道光十五年(1835)再次坍塌,縣人湛祖璉改建,,前為試院,,后為書院。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為高等小學堂,。

  西津書院 位于湖北鄖西,。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縣胡廷槐修建。有大門,,匾文“規(guī)崇白鹿”,,東西廂房各3間,講堂3間,,名正誼世,,堂后東西廂房各2間,二堂3間層樓,,祀文昌及魁星,,名文昌閣,閣后左右各2間為臥室廚房,。規(guī)模較大,,胡作記稱書院之設,為使生徒“不染于邪移”,,“不淆于利欲”,,“行見有德有造,擰妙梃于簡編,,敦實行于鄉(xiāng)間”,,“匪直握鉛槧,又取科名已也”,。嘉慶二年(1797)損于兵亂,,七年知縣孔繼搟修葺,增建后殿3間并兩廂房,,又以官地租課充作生童膏火,,并稱“造就者師儒之事也,淬厲者學人之志也,,振興教化,,嘉與唯新者司牧之心也”。同治元年(1862)毀于兵,。后知縣林瑞枝,、程光弟相繼修葺。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初兩等小學堂,。

  丹陽書院 位于湖北枝江。清乾隆四十年(1775)知縣秦武棫(或作域)建于縣學宮左,,取丹水之陽之義,,故名。計有明道堂3楹,,堂左右齋房名種學,、績文、學古訓,、通世務,,麗澤軒3楹,另有堂前左右齋房及堂后左右齋房等,。道光四年(1824)知縣蔣祖暄于麗澤軒后增建上房5楹,,左右齋各2楹。同治十三年(1874)毀于水,,知縣徐光熙移建于試院側,。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堂。位于湖北秭歸,。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知州李炘建,。據(jù)《路史》載:丹陽地處鄂西歸州(今秭歸),地瘠民貧,,原無書院,,人才散失,李炘主政后,,始在南門外捐置房屋10余間為諸生肄業(yè)所,,以期“得一有道德而能文章者為之熏蒸”,“以養(yǎng)其忠愛之忱而開其風氣之厚”,。“若其弄筆墨以徼科名”,,實非“創(chuàng)建書院之本意”,,而負“作人之雅治也”。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高等小學堂,。

  朝陽書院 位于湖北蒲圻(今屬赤壁),。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縣何光晟率邑人張占兆等建于北使星坊。嘉慶二十五年(1820)知縣彭斌增建魁星閣,,道光十五年(1835)知縣勞光泰修,,咸豐四年(1854)被毀,七年知縣任海晏與邑人舒紹徽,、馬飏謨等重修,。宣統(tǒng)二年(1910)改為高等小學堂,。

  淦川書院 位于湖北咸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縣陳貽青建,。嘉慶十一年(1806)知縣張際熙及邑人盧之靈捐銀2000兩,。道光五年(1825)全縣紳士捐修。十九年知縣夏廷樾修,,二十年被毀,,二十二年知縣王本立修,二十九年圮于水,。同治二年(1864)知縣羅琳及縣人洪以芳,、周禮門重修。光緒七年(1881)知縣陳樹楠又修,。清末改學制時廢,。

  鳳山書院 位于湖北南漳。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縣李蕓經(jīng)建于鳳凰山,,故名,。南漳向出人才,明代尤甚,,然自清代順治八年(1651)至乾隆末130余年間,竟無一人中試,,李蕓經(jīng)來縣,,即捐俸為倡,得捐銀5660兩,,而建成書院,。計有頭門、額題院名,;講堂3楹,名正誼,;堂后為聚書樓;樓后建梓潼祠,,頭門前建奎閣,東酉兩翼為齋房各12間,,其余庖湢等均備。又以余資買田若干,歲入課銀360余兩,,以作生徒修膳膏火之費。延師訓課,,嚴訂規(guī)條,,文教丕振。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養(yǎng)正學堂,,三十一年改辦簡易師范,,后為高等小學堂,。

  金湖書院 位于湖北黃石(今屬大冶),。始建于原大冶縣,創(chuàng)建年代,、創(chuàng)始人均不詳,。清嘉慶間“以房屋逼狹”移置東市二鋪河街。道光二年(1820)知縣阮泉修葺,,講堂號舍均備,,二十九年毀于大水。知縣繡麟捐款改建于北關外旌陽山下,,工將竣,又毀于兵,。知縣易振元乃出資典葉姓書屋暫作書院,,后移于青龍閣內(nèi)。同治七年(1868)知縣馬修藩捐買東市民房改作書院,,課士始有定所,。十二年孝廉黃璞山以建奎閣之材增建上廳及左右齋6間,諸生始有居處,。光緒五年(1879)聘陳鰲任主講,,七年知縣朱士一見房屋朽蛀,商諸富戶捐資新之,,行將開工,,調他任去,由知縣林適三續(xù)成,,由屏門入,,折而西,而講堂居中,,左齋舍,,右尋樂軒,雜植花草,,環(huán)境幽美,。后即主講書室,,上廳奉至圣神主。陳鰲復為購置經(jīng)史大集藏其中,,并以“端品,、學勤”為宗旨課士。宣統(tǒng)元年(1909)改為工業(yè)高等小學堂,。

  九峰書院 位于湖北長陽(今屬土家族自治縣),,清道光間知縣范炳監(jiān)建于縣府左側。講舍齋房俱備,,規(guī)??捎^。每年延聘山長掌教,,生童均由知縣甄別,,取正課、附課生童各10名,,月給膏火,。后幾經(jīng)修葺。據(jù)林鑄俊《續(xù)修九峰書院》載,,曾有生員徐錫三之妻為遂其夫重修書院之志,,捐資獨建一次,稱譽一時,,知州特親題“善成夫志”匾額贈之,。光緒三年(1877)知縣歐陽浩又曾增置膏火。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堂,。

  南平書院 位于湖北公安,。清代縣人士共建于城北,初名鳳公書院,,以紀念知縣鳳翔,,后因另建專祠而改名“南平”。因多次被水患浸毀,,道光三十年(1850)縣人在學宮之旁購得房屋一座重建,,擇聘鄰縣博學而賢者任講席,并制訂獎懲制度以勸勉生徒,。同治九年(1870)又為水淹,。光緒元年(1875)知縣徐光熙移建于試院左.三十年改為高等小學堂。1910年增建房舍,,兼辦初等農(nóng)業(yè)學校,。

  爾雅書院 位于湖北宜昌。清咸豐十年(1860)知縣劉浚建。相傳為晉郭景純注《爾雅》處,,舊有臺,,前有明月池,上建亭館,,可供眺望吟味,,后歷時長遠,幾經(jīng)兵火,,其遺跡堙沒殆盡,。劉浚主縣政,始謀建書院于此以課士,,并首捐廉俸為導,,更勸富紳出資相助,始得建講堂齋舍,,延師掌教,,令生童均肄業(yè)其中,,因而與墨池,、六一書院并峙而為三。教學主“經(jīng)明修行”,,以培育“明體達用卓然大雅之材”,。同治二年(1863)枝江縣人袁錦捐資為鑿石引水,清流環(huán)院如半月,,以存古“明月池”遺跡之意,。

  東山書院 位于湖北保康,。清同治三年(1864)知縣林耀堃擬建,,未果,四年知縣宋熙建,,兼為試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初兩等小學堂,。

  輔文書院 位于湖北江陵,。清光緒四年(1878)由將軍希元會同總督李瀚章、副都統(tǒng)穆克德布恩來,、知府倪文蔚等捐廉勸募得銀7000余兩而興建,。此為軍人創(chuàng)建培育軍事人員之書院。中設講堂,,后為諸生肄業(yè)處,,西建文昌閣,東建考棚,嚴立條規(guī),,聘請山長,,每月官師課各1次。希元記稱:軍人“其中之秀而文者,,不少通達之士”,,今“文武并進,并非謂駐防之專重武而偏廢文也”,,又告誡諸協(xié)佐:“除器械宜修,,騎射宜嫻,訓練宜勤外,,即留心于文教”,,“以仰體國家文武并進之至意’,并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駐防尤不可偏廢也”,因題書院名為“輔文”,。

  三閭書院 位于湖北房縣,。創(chuàng)建年代、創(chuàng)始人均不詳,。后為武昌會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堂。

  蘆洑書院 位于湖北潛江,。創(chuàng)建年代,、創(chuàng)始人均不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堂,。

  鎮(zhèn)南書院 位于湖北通山,。創(chuàng)建年代、創(chuàng)始人均不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堂,。


 錄校制作:惡人谷珠樓  轉貼請注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