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趫?zhí)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能自引以繩,,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根據(jù)基本的道來制定各項具體的法度,。法度,,就像繩墨一樣決定了事物的得失成敗,判明事物的曲直是非,。作為執(zhí)掌大道的圣王來說,,既然制定了各項法度就不可違犯,法度一旦設(shè)立就不可荒廢,。他如果能夠先把法度作為自己行為的準繩,,然后再昭告推行于天下,就不會有什么迷惑了,。
虛無(刑)形,其裻(寂)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伓〕,。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夸,,以不足為有余,。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
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稿(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故執(zhí)道者之觀於天下(也),,無執(zhí)(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刑(形)名聲號矣,。刑(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
虛空無形的大道,,寂靜深遠,萬物都是跟隨著它而后續(xù)產(chǎn)生的,。人只要在世間生存就會遭遇禍害,,禍害的根源是貪欲,是不知足,。生存就要行動,,行動就有可能遭遇禍害,其根源在于不看時機,,甚至時機完全背逆,。行動就要做事,做事就有可能遭遇禍害,,其根源在于違逆事理,,在于能力不相稱,在于不知事情功用何在,。做事就要說話,,說話也有可能遭遇禍害,其根源在于不講信用,,在于不怕得罪人,,在于自己捏造謊言,在于虛妄浮夸,,本來不足卻硬充有余,。所以,萬物雖然都同樣出自于道,,但有的死有的生,,有的失敗有的成功,是禍是福難以區(qū)分,,沒有人知道它們產(chǎn)生的原因,。
要想認知死生,、成敗、禍福的道理,,只有依靠空虛無物的道,。從空虛無物的道開始,哪怕要成就像秋毫一樣細微的事物,,也必須要有形和名,,形和名一旦確立,那么是非黑白也就自然分開了,。所以懂得大道的人對于天下的態(tài)度是,,不固執(zhí)己見,不偏持立場,,不任意妄為,,不放縱私欲。因此天下所有之事物,,無不是任其自己確立起形名聲號而已,。一旦形名確定、聲號建立了,,那么天下萬物就都無法逃逸蹤跡隱匿真容了,。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圣。無私者知(智),,至知(智)者為天下稽,。稱以權(quán)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
公平的人是賢明的,最為賢明的人能建立功業(yè),。最正直的人才能心態(tài)清靜,,達到至靜境界的人就是圣人,。無私的人是睿智的,最睿智的人可以為天下稽查是非得失,。用權(quán)衡可以稱量物品,,而自然準則可以用來審定世事的是非得失,天下無論發(fā)生什么事,,都必然如巧合般得以應(yīng)驗,。事物如同林木,多得如同倉中的粟米,,然而用于稱量事物的斗石已經(jīng)具備,,尺寸已經(jīng)設(shè)定好了,那么就沒有什么事情能夠逃離它的制約,。如果法度已經(jīng)具備了,,那么治理天下的事情就輕松搞定了。
絕而復(fù)屬[zhǔ],,亡而復(fù)存,,孰知其神。死而復(fù)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反索之無刑(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yīng)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胃)謂失道。
斷絕了的世祀又得以重新接續(xù),,衰亡了的國家會重新興起,,誰能知道其中的奧秘呢?明明要死卻又煥發(fā)了生機,,禍事又變成了福事,,誰能知道最終的結(jié)果呢?只有反求于無形之道,,才可以知道禍福產(chǎn)生的原因,。應(yīng)對事物變化的方法,無非就是平衡輕重,。分不清輕重,,就是失道。
天地有恒常,,萬民有恒事,,貴賤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萬民之恒事,,男農(nóng),,女工。貴賤之恒立(位),,賢不宵(肖)不相放(妨),。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其所長,。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
天地有著永恒的常規(guī),,百姓有著不變的本職工作,貴賤有它們確定的位置,,駕馭臣下有確定的方法,,使役百姓有既定的規(guī)則。天地的永恒常規(guī),是四季更迭,、晝夜交替,,生殺變換,、剛?cè)徂D(zhuǎn)化,。老百姓不變的本職工作,,是男耕女織。貴賤確定的位置,,是賢良之人和品行低劣之人不能混同。駕馭臣下的確定方法,,是所任用職位的要求不要超過他們的能力,。使役百姓的既定規(guī)則,,是不為滿足私欲而建立公益,。
變恒過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位),而名口弗去,。凡事無大小,,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刑(形)已定,物自為正,。
故唯執(zhí)(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當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彌無刑(形),,然后可以為天下正,。
如果事情改變了常規(guī)超越了法度,就要采取同樣突破常規(guī)的手段加以控制,。正常與非正常的手段各有其對應(yīng)情況,,而名和形是不會改變的。事物無論大小,,都由它們自己去安置,;無論逆順死生,也都是由事物本身去決定它的名,。名和形一旦確定,,事物就自己達成其應(yīng)有的狀態(tài)。
所以只有圣人上能體悟自然運行的往返規(guī)律,,中能明曉君主和臣下之間的分界,,下能詳察萬物由始至終所遵循的規(guī)則,然而卻從不妄想成為萬物的主宰,,所以他能達到最單純最精粹的境界,,深遠廣泛的體悟無形之道,然后成為天下的范式,。
〈國次〉第二
國失其次,,則社稷大匡。奪而無予,國必遂亡,。必盡天極,衰者復(fù)昌,。誅禁不當,,反受其央(殃)。禁伐當罪當亡,,必虛(墟)其國,。兼之而勿擅,是胃(謂)天功,。天地無私,,四時不息。天地立(位),,圣人故載,。過極失(當),天將降央(殃),。人強勝天,,慎辟(避)勿當。天反勝人,,因與俱行,,先屈后信(伸),必盡天極,,而毋擅天功,。
國家如果失去正常的法則,社稷就會虧敗,。只知攻奪而不知施予,,國家就一定會衰亡。做事一定要達到天道規(guī)定的準度,,那么衰落的國家也會重新昌盛起來,。如果攻伐教訓他國時沒有達到準度,就會反而遭受禍患,。在討伐理當治罪理當滅亡的國家時,,必須將其變成廢墟,要與他人分享而不能獨占,,這才是符合天道的功績,。由于天地公正無私,四季才得以循環(huán)不息,;天地各安其位,,圣人才能存于世間。任何事情如果超過了天道所限定的準度,沒有達到恰當?shù)某潭?,上天就會降下禍殃,。如果人事強過天命,就要謹慎地避開,,不要參與其中,。當天命勝過人事的時候,就要因順著天意而行,,放手作為,,先屈后伸,一定要達到天道所規(guī)定的準度,,但不要獨占天的功績,。
兼人之國,修其國郭,,處其郎(廊)廟,,聽其鐘鼓,利其資財,,妻其子女,。是胃(謂)□(重)逆以芒(荒),國危破亡,。故唯圣人能盡天極,,能用天當。天地之道,,不過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又(有)央(殃),。
兼并別的國家,,修治它的城郭,占據(jù)它的宮室,,享受它的鐘鼓音樂,,利用其資財,霸占其子女,,這些都是倒行逆施荒廢天道的做法,,國家必然危殆而最終滅亡。所以說,,只有圣人才能夠極盡天道準則,,能掌握天道的恰當分寸。天地之道,,不過是“三功”而已,。如果成就功績而不知停止,那么就一定會身陷危險,遭受禍殃了,。(三功不知何解)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國,隋(墮)其城郭,,棼(焚)其鐘鼓,,布其資財,散其子女,,列(裂)其土地,以封賢者,,是胃(謂)天功,。功成不廢,后不奉(逢)央(殃),。
所以圣人的征伐之道是,,兼并他國后,要拆毀它的城郭,,焚毀它的鐘鼓,,疏分它的資財,遣散其子女,,分割其土地并賞賜有賢能之人,,這就是符合天道的功績。功成之后就不會曠廢,,以后也不會遭到患禍,。
毋陽竊,毋陰竊,,毋土敝,,毋人執(zhí),毋黨別,。陽竊者天奪(其光),,(陰竊)者土地芒(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執(zhí)者流之四方,,黨別(者)□(外)內(nèi)相功(攻)。
陽竊者疾,,陰竊者幾(饑),,土敝者亡地,人執(zhí)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胃(謂)五逆,五逆皆成,□□□□(亂天之經(jīng)),,□(逆)地之剛,,變故亂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殃),(是)胃(謂)過極失當,。
不要濫用陽德,,不要濫用陰刑,不要使土地貧瘠,,不要偏執(zhí)一己之私,,不要營私結(jié)黨。濫用陽德,,天就剝奪其功名,;濫用陰刑,地就會荒蕪,;使土地貧瘠,,天就會降下戰(zhàn)亂之禍;偏執(zhí)私欲的流亡四方,;結(jié)黨營私的內(nèi)憂外患,。
濫用陽德必然發(fā)生疾疫;濫用陰刑必然導(dǎo)致饑荒,;使土地貧瘠必將喪失國土,;偏執(zhí)私欲必然失去民心,結(jié)黨紛爭導(dǎo)致國家動亂,。這些做法叫做五逆,,如果五逆都成為現(xiàn)實,就會攪亂天的規(guī)則,,背逆地的綱紀,,改變慣制攪亂常規(guī),專制獨裁而一意孤行,,肆意妄為,,最終會危及自身遭受禍殃。這就叫作違反天道失去分寸,。
〈君正〉第三
一年從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發(fā)號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征),。一年從其俗,,則知民則。二年用(其德),,民則力,。三年無賦斂,則民有得,。四年發(fā)號令,,則民畏敬。五年以刑正,,則民不幸(),。六年□□□□□□□□。(七)年而可以正(征),,則勝強適(敵),。
君主為政治國,,第一年要遵從百姓的風俗,,第二年要任用賢德之人,第三年要使人民得到利益,。第四年就可以發(fā)號施令了,,第五年可以用刑法來治理百姓,第六年人民就會有了敬畏之心,,第七年就可以出征敵國了,。第一年遵從百姓的風俗習慣,可以知道他們的基本原則,。第二年任用賢德之人,,百姓就會盡心努力。第三年免除賦稅征斂,,百姓就會得到利益,。第四年發(fā)號施令,百姓就會敬畏服從,。第五年用刑法來治理,,百姓就不敢有僥幸心理。第六年百姓有敬畏之心……,。第七年可以出征敵國,,就能戰(zhàn)勝強大的對手。
俗者順民心(也),。德者愛勉之(也),。(有)得者,,發(fā)禁拖(弛)關(guān)市之正(征)
(也)。號令者,,連為什伍,,巽(選練)賢不肖有別 (也)。以刑正者,,罪殺不赦(也),。畏敬者,民不犯刑罰也,??梢哉撸袼拦?jié)
(也),。
遵從百姓的風俗,,是順應(yīng)民心。任用賢德之人,,是施仁愛來勉勵他們,。要使百姓得到利益,就要開放山澤的禁令,、減少關(guān)口市場的征稅,。發(fā)號施令,要用連成什伍的方式把百姓組織起來,,并進行管理訓練,,對賢與不賢的人差等對待。以刑法治理百姓,,有罪則必殺不赦,。有了敬畏之心,百姓就不敢去觸犯刑罰,??梢猿稣鲾硣傩諘此佬Я?。
若號令發(fā),,必廄(究)而上九,壹道同心,,(上)口口口口口下不,,民無它(志),然后可以守單(戰(zhàn))矣,。號令發(fā)必行,,俗也。男女勸勉,,愛也,。動之靜之,,民無不聽,時也,。受賞無德,受罪無怨,,當也,。貴賤有別,賢不宵(肖)衰也,。衣備(服)不相綸,,貴賤等也。國無盜賊,,詐偽不生,。民無邪心,衣食足而刑伐(罰)必也,。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
如果號令傳下,一定會全國響應(yīng),,齊心一致,,上下同心同德,,民無異心,,然后就可以防守或出戰(zhàn)了。號令發(fā)出則百姓必定執(zhí)行,,這是因為服從命令已經(jīng)成為習慣,。百姓互相勸勉為國效力,這是君主廣施仁愛的緣故,。無論是令其出征戰(zhàn)斗,,還是令其修養(yǎng)生息,百姓無不聽命,,這是君主行事遵循天時的緣故,。受賞賜而不感激,受刑罰也沒有怨恨,,這是賞罰得當?shù)木壒?。貴賤有區(qū)別,這是對待賢與不賢的應(yīng)有差別,。衣服制度的規(guī)格不能混同,,這是貴賤等級的要求,。國家沒有了盜賊,奸詐虛偽之心不生,,百姓沒有邪念,,這是百姓富足而刑罰嚴格執(zhí)行的緣故,。以充足有余的國力進行防守,,就不會被攻克,;國力不足卻要主動進攻,,結(jié)果反而是自取滅亡,。
天有生死之時,,國有生死之正(政),。因天之生也以養(yǎng)生,,胃(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胃(謂)之武。(文)武并行,,則天下從矣,。
天有生發(fā)與殺伐的天時,國家也有決定生死的國政,。因循天的生發(fā)之道,,實行修養(yǎng)生息的政策,就叫做“文政”,;因循天的殺伐之道,,實行刑殺與伐滅的政策,就叫做“武政”,。文武并舉,,則天下無不順從。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時,時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節(jié)。知地宜,,須時而樹,。節(jié)民力以使,則財生,。賦斂有度則民富,,民富則有佴(恥),有佴(恥)則號令成俗,,而刑伐(罰)不犯,。號令成俗而刑伐(罰)不犯,,則守固單(戰(zhàn))勝之道也。
人的根本在于土地,;使用土地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適宜的關(guān)鍵在于準確地掌握農(nóng)時;農(nóng)時的準確掌握在于合理使役百姓,;使役百姓的關(guān)鍵在于不傷民力,;不傷民力的關(guān)鍵在于節(jié)制適度。掌握土地的適宜利用,,要根據(jù)時令來種植五谷,。適度地使役民力,則財富就能增長,。賦稅征斂適度,,則百姓富足。百姓富足則懂得廉恥,。懂得廉恥,,則服從號令成為習俗而不敢觸犯刑罰。百姓習慣于聽從號令而不敢觸犯刑罰,,那么這就是守則固,,戰(zhàn)則勝的原因。
法度者,,正(政)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省苛事,,節(jié)賦斂,,毋奪民時,治之安,。無父之行,,不得子之用。無母之德,,不能盡民之力,。父母之行備,則天地之德也,。三者備則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票(驃)雄,,則守御之備具矣。審于行文武之道,,則天下賓矣,。號令闔(合)于民心,則民聽令,。兼愛無私,,則民親上。
法度,,是治國為政最重要的手段,。以法度來治理國家的人,不能胡亂施為,。而創(chuàng)制法度的人,,更不能任意妄為。公正無私而賞罰分明,,這是天下能夠得以治理的關(guān)鍵,。省去繁苛的政事,有節(jié)度地征收賦稅,,不占用百姓的農(nóng)時,,這是讓國家安定的治理原則。君主如果沒有像父親一樣的品行,,就不能像使用兒子一樣使役百姓,;沒有像母親一樣的慈愛品德,就不能讓百姓盡心效力,。君主如果具備了父母一樣的德行,,就是具備了天地一樣廣大的恩德。如果以上三者都具備了,,那么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如果能廣招天下英雄豪杰,那么守衛(wèi)國家的防備就充分了,。明白了實行文武共舉的為政之道,,那么天下就都會賓服了。發(fā)號施令能夠符合民心,,人民才能自覺地聽從,;君主如能廣施仁愛,公正無私,,就會得到百姓的愛戴,。
〈六分〉第四
觀國者觀主,觀家者觀父。能為國則能為主,,能為家則能為父,。凡觀國,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雖強大不王。其□謀臣在外立(位)者,,其國不安,,其主不悟(御)則社稷殘。其主失立(位)則國無本,,臣不失處則下有根,,(國)憂而存。主失立(位)則國芒(荒),,臣失處則令不行,,此之胃(謂)頹國。主暴則生殺不當,,臣亂則賢不肖并立,,此謂危國。主兩則其失明,,男女掙(爭)威,,國有亂兵,此胃(謂)亡國,。
考察一國主要就是看它的君主,,考察一家關(guān)鍵就是看它的父親。有能力治理國家的人才是合格的君主,,有能力主持家庭的才是合格的父親,。凡是觀察一個國家,要注意六種悖逆的現(xiàn)象:兒子取代了君父的權(quán)威,,臣下架空了君主,,這樣的國家雖然強大也不能稱王于天下。謀臣有外心的,,國家就不會安定,,君主意識不到這一點,國家就會受到損害,。君主失位不能行使權(quán)力,,國家就失去了基礎(chǔ),而如果大臣能堅守崗位克盡職守,,國家就還有生存的根本,雖有憂患但尚可保存。君主失位則國家政事荒廢,,如果大臣再不能克盡職守,,則政令不能下達,這就叫頹敗之國,。君主暴戾,,則賞罰生殺之權(quán)行使不當;臣下位次混亂,,則賢與不賢的人混雜在一起,,這就叫危殆之國。國有二主,,為政就會失去清明,,君主和后妃爭奪權(quán)威,國家動亂內(nèi)戰(zhàn),,這就叫滅亡之國,。
適(嫡)子父,命曰上怫,。群臣離志,,大臣主,命曰雍(壅)塞,。在強國削,,在中國破,在小國亡,。謀臣(在)外立(位)者,,命曰逆成,國將不寧,。在強國危,,在中國削,在小國破,。主失立(位),,臣不失處,命曰外根,,將與禍藺(鄰),。在強國憂,在中國危,,在小國削,。主失立(位),臣失處,,命曰無本,,上下無根,國將大損。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主暴臣亂,,命曰大芒(荒),,外戎內(nèi)戎,天將降央(殃),。國無小大,,又(有)者滅亡。主兩,,男女分威,,命曰大麋(迷),國中有師,;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
嫡子取代了君父的權(quán)威,,這就叫逆上。群臣不能與君主一心,,大臣們架空了君主,,這就叫壅塞。上述情況,,發(fā)生在大國就會使其國力削弱,,發(fā)生在中等國家就會使其破敗,發(fā)生在小國就會使其衰亡,。謀臣有外心的,,這叫不成反毀,國家將不得安寧,。這種情況發(fā)生在大國就會使其面臨危險,,發(fā)生在中等國家就會使其國力削弱,發(fā)生在小國就會使其破敗,。君主失位,,大臣還能盡職,這就叫尚有外圍根基,,已接近禍患了,。此種情形,發(fā)生在大國則產(chǎn)生憂患,,發(fā)生在中等國家就會使其面臨危險,,發(fā)生在小國就會使其國力削弱,。如果君主失位,而且大臣失職,,那么國家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chǔ),,上下的根本都沒有了,,國家將受到很大的損害,。此種情形,發(fā)生在大國就會使其破敗,,發(fā)生在中等國家就會使其衰亡,,發(fā)生在小國會使其覆滅。君主行為暴戾,,臣下位次混亂,,這就叫國家完全荒廢,外敵入侵而國內(nèi)戰(zhàn)亂,,上天必然降災(zāi)懲罰,,無論國家大小,只要發(fā)生這種情況都會滅亡,。國有二主,,君主、后妃爭奪權(quán)威,,這就叫國家迷亂無所適從,,國內(nèi)必有戰(zhàn)亂。這種情形,,發(fā)生在強國就會使國家破敗,,發(fā)生在中等國家就會使其衰亡,發(fā)生在小國會使其覆滅,。
凡觀國,,有大<六>順:主不失其立(位),則國□□(有本),。(臣)失其處,,則下無根,國憂而存,。主蕙臣忠者,,其國安。主主臣臣,,上下不□者,,其國強。主執(zhí)度,,臣循理者,,其國(霸)昌,。主得□(位)臣輻屬者,王,。
凡是考察一個國家,,有六種順遂的現(xiàn)象:君主不失其位,國家便具備了存在的基礎(chǔ),;而如果大臣不能盡職,,則國家的下層失去了根本,這種情況下,,國家雖有憂患但可以生存,。君主仁惠而且臣下忠心,則國家安定,。君主和臣下都名副其實,,上下尊卑有序,則國家強盛,。君主執(zhí)守法度,,臣下遵循事理,則國家昌盛稱霸天下,。君主居得中位,,大臣們團結(jié)依附在君主周圍,這樣的國家可稱王于天下,。
六順六逆□(乃)存亡□□(興壞)之分也,。主上者執(zhí)六分以生殺,以賞□(罰),,以必伐(罰),,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參之與天地,,而兼復(fù)(覆)載而無私也,故王天下,。
六順與六逆是決定國家存亡興衰的分界,。君主掌握六順、六逆的標準,,并以此來施行生殺,、賞罰以及征伐他國,則天下太平,。公正治國以明昭其恩德,,效法天地,全部覆蓋和承載萬物而公平無私,,這樣就可以稱王于天下了,。
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又(有)地焉,。參(三)者參用之,□□(然后)而有天下矣,。為人主,,南面而立。臣肅敬,,不敢敝(蔽)其主,。下比順,,不敢敝(蔽)其上,。萬民和輯,而樂為其主上用,,地廣人眾兵強,,天下無適(敵)。
想要稱王于天下的君主,,必須兼?zhèn)涮鞎r,、地利、人事三方面因素,。三者都能為其所用,,然后才能擁有天下。作為國君,,就要面南背北威嚴而立,,真正行使國君的職權(quán)。大臣嚴肅恭敬,,不敢蒙蔽君主,。下屬也照樣順從,不敢蒙蔽上級,。百姓和睦團結(jié),,而甘愿為國君效力,地域廣大,,民人眾多,,軍隊強盛,可無敵于天下,。
文德廄(究)于輕細,,□(武)刃于□□(當罪),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述(術(shù)),,不王天下,。知王(術(shù))者,驅(qū)騁馳獵而不禽芒(荒),。飲食喜樂而不面(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少而□(有)功,。□□□□□□□□□□(戰(zhàn)勝而令行,,故福生于內(nèi),。)則國富而□□(民昌)?!酢酢酢酢跗洹酰ㄊト似淞?,天下其與)。(不)知王述(術(shù))者,,驅(qū)騁馳獵則禽芒(荒),,飲食喜樂則面康,玩好嬛好則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多而無功,單(戰(zhàn))勝而令不□□(不行),?!跏А酢酢酢酢酢酢酢蹩铡酰ü矢Jв趦?nèi),財去而倉廩空虛),。與天□□(相逆),,則國貧而民芒(荒)?!酰ㄖ粒┦ブ烁チ?,天下弗與。如此而有(又)不能重士而師有道,,則國人之國已(矣),。
將文德推行于輕微細小之處,將武功用于當罪之人當伐之國,,這是王道的根本,。但是如果不懂得王術(shù),還是不足以稱王于天下,。懂得王術(shù)的君主,,馳騁田獵但節(jié)制有度,飲宴作樂而不沉迷其中,,珍寶聲色雖然美好也不能迷惑其本心,,雖然在天下廣泛征戰(zhàn),,但是花費極少而建功甚多,征戰(zhàn)勝利后法令就能在被征服之國推行,,因此福祥就從中自然產(chǎn)生,,則國家富強人民昌盛。有才德的圣人會留下輔佐他,,天下人也都追隨他,。但如果是不懂得王術(shù)的君主,就會馳騁田獵而放肆無度,,飲宴作樂而沉迷其中,,珍寶聲色迷惑其心志,也在天下廣泛征戰(zhàn),,但花費極多卻不見功效,,即便戰(zhàn)勝而其法令卻不能在被征服之國推行。因此福祥從中失去,,資材耗盡而倉廩空虛,,與天道相違逆,則國家困窘百姓貧窮,。有才德的圣人會離開他,天下人也要背離他,。這樣如果又不能重視士人,,尊有道的人為師,那么國家就將為他人所有了,。
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獨知□□□□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輕縣國而重士,故國重而安身,;賤財而貴有知(智),,故功得而財生,賤身而貴有道,,故身貴而令行,。□□天下□天下則之,。(霸)主積甲士而正(征)不備(服),,誅禁當罪而不私其利。故令行天下而莫敢不聽,。此自以下,,兵單(戰(zhàn))力掙(爭),,危亡無日,而莫知其所從來,。夫言
(霸)王,,其□□□,唯王者,,能兼復(fù)(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稱王于天下的君主具有玄奧之德,有了玄德而且還要懂得王術(shù),,就能夠稱王于天下,,而天下的人卻不知其中的緣故。稱王于天下的人,,看輕國土而重視士人,,這樣反而導(dǎo)致國家穩(wěn)固而自身安定;看輕財利而尊重有智之人,,反而導(dǎo)致功成而財生,;放低身段而尊重有道之人,反而能使自身顯貴而令行天下,。因此稱王于天下的人,,天下人都會效法他。霸主積蓄兵力以征討不聽命的國家,,誅伐理當治罪的國家而不圖私利,,所以能令行天下而沒有人敢于違抗命令。而自霸主以下的那些君主,,只知道憑借征戰(zhàn)攫取私利,,其國家危亡指日可待,而他們沒有人知道原因是什么,。至于說霸主和王者的區(qū)別,,只有王者能效法天地無私覆蓋承載天下萬物,能使萬物全部得以成就,。
〈四度〉第五
君臣易立(位)胃(謂)之逆,,賢不宵(肖)并胃(謂)立(位)之亂,動靜不時胃(謂)之逆,,生殺不當胃(謂)之暴,。逆則失本,亂則失職,,逆則失天,,暴則失人。失本則亡,失職則侵,,失天則幾(饑),,失人則疾。周遷動作,,天為之稽,。天道不遠,入與處,,出與反,。
君主與臣下對調(diào)了位置就稱為逆位,賢與不賢的人職位高低不分就稱為混亂,,征伐與修養(yǎng)違背天時就稱為逆時,,生殺賞罰不當就叫暴戾。逆位就失去國本,,混亂則喪失職守,,逆時就會失去上天的佑護,暴戾就會失去民心,。失去國本就會衰亡,,喪失職守就會被侵犯,失去天佑就會有饑荒,,失去民心就會有憂患,。一切舉措行為,都必須以天道作為準則,。天道并不遙遠,,入則與之共處,出則與之背反,。
臣君當立(位)胃(謂)之靜,賢不宵(肖)當立(位)胃(謂)之正,,動靜參與天地胃(謂)之文,,誅□(禁)時當胃(謂)之武。靜則安,,正則治,。文則(明),武則強,。安得本,,治則得人,明則得天,,強則威行,。參于天地,闔(合)於民心。文武并立,,命之曰上同,。
君臣各安其位就叫肅靜,賢與不賢的人各安其位就叫正定,,征伐修養(yǎng)符合天時地利就叫做文德,,誅伐禁絕得當就稱作武功。肅靜則上下安定,,正定則天下得治,,行文德則政治清明,用武功則國家強大,。上下安定則國有根本,,天下得治則深得民心,政治清明則得到天助,,國家強大則威名遠播,。參悟于天地,符合于民心,,文德武功并舉,,則天下萬民與君主同心同德。
審知四度,,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國。順治其內(nèi),,逆用于外,,成功而傷。逆治其內(nèi),,順用其外,,功成而亡。內(nèi)外皆逆,,是胃(謂)重央(殃),,身危為戮,國危破亡,。外內(nèi)皆順,,命曰天當。功成而不廢,,后不奉(逢)央(殃),。
如能深刻體會上述“四度”,可以平定天下,,可以安治一國,。如果在內(nèi)政治理方面能夠順應(yīng)正道,,而在軍事外交上卻處置不當,那么治國總體成功但有所損傷,。如在內(nèi)政治理上違逆正道,,而在軍事外交上處置得當,那么盡管征伐有功也會得不償失,。如果內(nèi)政外交兩方面都違背天道人理,,這就是最大的禍殃,君主將遭到危難甚至殺戮,,國家有滅亡的危險,。如果內(nèi)政外交都能順應(yīng)天道人理,這就叫符合天的準則,。能獲得政績和武功而且都不會失去,,以后也不會有禍患。
聲華□□(實寡)者用也,。順者,,動也,正者,,事之根也,。執(zhí)道循理,必從本始,,順為經(jīng)紀,。禁伐當罪,必中天理,。不(倍)約則窘,,達刑則傷。(倍)逆合當,,為若又(有)事,,雖□無成功,亦無天央(殃),。
名不副實的人終會歸于平庸,。順應(yīng)天道,這是行動的基本要求,。堂堂正正,這是做事的根本原則,。執(zhí)守天道遵循人理,,必須從最基本的事情開始,接著依次安排內(nèi)政和處理外交,。在征伐有罪之國時,,必須符合天道。背棄盟約則進退窘困,征伐不徹底則必受損傷,。順于天理,、合于天則,如果發(fā)生戰(zhàn)事,,即使不能取得戰(zhàn)功,,也不會有什么災(zāi)禍。
毋□□□□(止生以死),,毋御死以生,。毋為虛聲,聲洫(溢)於實,,是胃(謂)滅名,。極陽以殺,極陰以生,,是胃(謂)逆陰陽之命,。極陽殺於外,極陰生於內(nèi),,已逆陰陽,,有(又)逆其立(位),大則國亡,,小則身受其央(殃),。□□□□□□□□(故因陽伐死,,因陰)建生,。
當者有□(數(shù)),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逆順同道而異理,,審知逆順,是胃(謂)道紀,。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以賢下不宵(肖)?!酢醪弧酰ê问虏恢危?。
不要因為終將死亡就放棄生存,,不要因為貪戀生存而抗拒死亡。不要貪圖不符合實際的聲望,,聲望超過實際,,這就是“滅名”。陽達到極盛時就會轉(zhuǎn)為殺伐,,陰達到極盛時就會轉(zhuǎn)為生養(yǎng),,這就是陰陽互相逆轉(zhuǎn)之理。陽極而殺伐于外,,陰極而生養(yǎng)于內(nèi),,陰陽已經(jīng)逆反,又把位置逆反了,,那么大則國家敗亡,,小則殃及自身。所以,,要因順著陽的發(fā)展而殺伐將死之物,,因順著陰的發(fā)展,建立新生之物,。
天之準則有其定數(shù),,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這天地之道,,也是人事之理。做同樣的事情,,有時是順有時卻是逆,,能準確判斷逆和順,這是掌握了道的綱紀,。如果強盛的國家能以謙下態(tài)度對待弱小的國家,,那么有什么國家不能戰(zhàn)勝呢?如果高貴的人能以謙下態(tài)度對待卑賤的人,,那么什么人不能歸附呢,?如果賢人能以謙下態(tài)度對待不賢的人,那么又有什么事情不能治理呢,?
規(guī)之內(nèi)曰員(圓),,柜(矩)之內(nèi)曰(方),□(懸)之下曰正,,水之上曰平,,寸尺之度曰小大短長。權(quán)衡之稱曰輕重不爽,,斗石之量曰小多有數(shù),,繩墨之立曰曲直有度。八度者,,用之稽也,。日月星辰之期,四時之度,,□□(動靜)之立,,內(nèi)外之處,天之稽也,。高(下)不敝(蔽)其刑(形),,美亞(惡)不匿其情,地之稽也,。君臣不失其立(位),,士不失其處,任能毋過其所長,,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美亞(惡)有名,,逆順有刑(形),,請(情)為(偽)有實,王公執(zhí)□(之)以為天下正,。
規(guī)的內(nèi)部是圓,,矩的內(nèi)部是方,懸的下面是端正,,水的上面是水平,。尺寸度量的是小大短長,用權(quán)衡稱量則輕重不差,,用斗石稱量則知數(shù)量多少,,用繩墨定位則能分曲直。以上八種度量標準,,是人們實際應(yīng)用的準則,。日月星辰的運行周期,四季更迭的固定次序,,動靜消息的確立,,準度內(nèi)外的定位,這是天道的法則,。地勢高低定位分明,,肥美與貧惡之地也彰顯清楚,這是地道的法則,。君主臣子都各居其位,,士人也得其效力之所,,任用人才不超過其能力,拋開私欲公正合理,,這是人道的法則,。好壞根據(jù)名來區(qū)分,順逆根據(jù)形來判斷,,真假以事實為依據(jù),,君主只要掌握上述準則,就可以成為天下的范式,。
因天時,,伐天毀,胃(謂)之武,。武刃而以文隨其后,,則有成功矣。用二文一武者王,。其主道,,離人理,處狂惑之立(位)而不吾(悟),,身必有廖(戮),。
柔弱者無罪而幾,不及而翟(趯),,是胃(謂)柔弱,。□(剛)正而□(強)者□□(臨罪)而不既,。名功相抱,,是故長久。名功不相抱,,名進實退,,是胃(謂)失道,其卒必有身咎,。黃金玉珠臧(藏)積,,怨之本也。女樂玩好燔材,,亂之基也,。守怨之本,養(yǎng)亂之基,,雖有圣人,,不能為謀。
順應(yīng)天時,誅伐上天要滅亡的國家,,這叫武道,。武力殺伐之后要用文德安撫來善后,這樣就有成功,,使用二分文德一分武功的君主可以稱王于天下,。違逆天道,背離人理,,處于瘋狂迷惑的狀態(tài)而不省悟的君主,必有殺身之禍,。
柔弱者沒有過失就先防范其苗頭,,禍患未至卻能預(yù)先躲避,這就是柔弱之道,。而剛強者大難臨頭了還感覺不到,。名聲與功績相符,所以才能長久保持,。名聲與功績不相符,,名聲超過實際,這就是失道,,最終必有禍患,。積蓄黃金珠寶,這是惹人怨恨的禍根,。女樂珍玩享樂無度,,這是產(chǎn)生動亂的基礎(chǔ)。保留惹人怨恨的禍根,,培養(yǎng)產(chǎn)生動亂的基礎(chǔ),,即便國家里有圣人,也不能為這樣的君主出謀劃策,。
〈論〉第六
人主者,,天地之□(稽)也,號令之所出也,,□□(司民)之命也,。不尊天則失其神,不重地則失其根,,不順(四時之度)而民疾,。不處外內(nèi)之立(位),不應(yīng)動靜之化,,則事窘於內(nèi),,而舉窘於外。(八)正皆失,?!酢酢酢酰ㄅc天地離),。
□□□□□(天天則得其神),(重地)則得其根,。順四□□□(時之度),,而民□□(不有)疾,□(處)外□□□(內(nèi)之位),,□□□□□(應(yīng)動靜之化),,□(則)(事)得于內(nèi),而得舉于外,。八正不失,,則與天地總矣。
作為君主,,取法于天地之法則,,能夠號令天下,執(zhí)掌百姓的身家性命,。如果不尊重天就會失去神明佑護,,不尊重地就會失去根本,不順應(yīng)四季時令就會使百姓怨恨,。分不清分內(nèi)與度外的界限,,不能順應(yīng)動靜的變化規(guī)律,那么就會內(nèi)政困窘,,外交舉步維艱,。八政都失誤了,與天地之道背離,。
倘若尊重天就會得到神明佑護,,尊重地就會得到根本,順應(yīng)四季時令百姓就不會有怨恨,。辨明分內(nèi)與度外的界線,,順應(yīng)動靜的變化規(guī)律,那么就會內(nèi)政通達,,外交順利,。八政沒有失誤,這才是與天地之道相合,。
天執(zhí)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施于四極),,□□(四極)之中無不□□(聽命)矣。岐(蚑)行喙息,扇蜚(飛)(蠕)動,。無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無不寧其心而安其性),,口口(故而)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
天執(zhí)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進退有常,,數(shù)之稽也,。列星有數(shù),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則壹晦壹明,,□□□□□□□□(壹陰壹陽,壹短壹長),。(天)定二以建八正,,則四時有度,動靜有立(位),,而外內(nèi)有處,。
天執(zhí)守唯一的大道,確立日月星三光,,定位陰陽,,建立八政,推行七法,,然后施行于天下四方,,而天下萬物無不聽命。各種動物或行走或休息,,或飛翔或蠕動,,也都能安其心性,不違背各自生存的常規(guī),,這一切都是由恒一的天道所決定,。
天依仗道生出三光—日月星。太陽按時出升按時下落,,從南向北各有極限,,這是它運行規(guī)度的定則。月亮按時盈滿而按時虧缺,運行自有其常規(guī),,這是氣數(shù)的定則,。眾星也有其定數(shù),不會偏離它們的運行軌道,,這是守信的定則,。天明三光以定陰陽,這樣便有了晝夜,、陰陽,、生殺的交替更迭。上天定位陰陽而又建立八政,,這樣四季時令皆有規(guī)度,,動靜各得其位,分內(nèi)與度外自有分界,。
天建□□□□□(八正以行七法),。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適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極而(反)者,天之生(性)也,,必者,,天之命也?!酢酢酢酢酢酢酰樥?,天之稽也),□□(有常)者,,天之所以為物命也,。此之胃(謂)七法。
七法各當其名,,胃(謂)之物,。物各□□□□(物個合于道者),胃(謂)之理,。理之所在,,胃(謂)之□(順)。物有不合于道者,,胃(謂)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胃(謂)之逆。逆順各自命也,,則存亡興壞可知,。
上天建立八政而又頒行七法。光明正大,,是天的常道,。恰當適宜,是天的規(guī)度,。恪守信用,,是天的約定。物極必反,,這是天的本性,。必然不易,這是天的命令,。……這是天能為萬物授命的原因,。以上所述就是“七法”。
七法分別對應(yīng)它的名,,這就叫物,。物在七法各方面都與道相合,就叫做合理,,合理就是順。有與道不相合的方面,,就叫做失理,,失理就是逆。逆和順都是事物自己所決定的,,于是存亡興壞的道理也就可以知道了,。
□□□□□生慧,慧則正,,(正)則靜,,靜則平,平則寧,,寧則素,,素則精,精則神,。神之□(極),,(見)知不惑。帝王者,,知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極,,與天俱見,盡□□(施于)四極之中,,執(zhí)六枋(柄)以令天下,,審三名以為萬事□(稽),察逆順以觀于(霸)王危亡之理,,知虛實動靜之所為,,達於名實□(相)應(yīng),盡知請(情)偽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
…產(chǎn)生明慧,明慧則端正,,端正則安靜,,安靜則平和,平和則安心,,安心則單純,,單純則精粹,精粹則神明,。神明之極,,認識就不會迷惑。帝王,,就是掌握此道的人,。因此他執(zhí)守天地的法則,與天一起顯現(xiàn),,居身于四方之中央,,運用治國的六種手段來號令天下,審察“三名”以作為處理各種事務(wù)的準則,,明辨順逆以考察稱王稱霸乃至危亡的道理,,了解虛實動靜的不同作用,通曉名實相應(yīng)的道理,,明察真假而不迷惑,,這樣帝王之道就已經(jīng)達成了。
六枋(柄):一曰觀,,二曰論,,三曰僮(動),四曰轉(zhuǎn)(專),,五曰變,,六曰化。觀則知生死之國,,論則知存亡興壞之所在,,動則能破強興弱,,轉(zhuǎn)則不失諱(諱)非之□(分),變則伐死養(yǎng)生,,化則能明德徐(除)害,。六枋(柄)備則王矣。三名:亦曰正名,,一曰立而偃,,二曰倚名法而亂,三曰強主滅而無名,。三名察則事有應(yīng)矣,。
治理國家有六種手段,一是觀察,,二是分析,,三是行動,四是專注,,五是應(yīng)變,,六是教化。觀察,,就能知道一個國家是生是死,;分析,就能知道存亡興衰的原因,;行動就可以擊敗強大而振興弱?。粚W⒕筒粫煜欠堑慕缇€,;應(yīng)變就能除舊迎新,;教化,就能明德興善而消除邪惡,。六種手段都具備就可以稱王了。三名:一是正名,,能建立國家并得以安定,;二是名不正,國家混亂,;三是無名,,國家雖強也會滅亡?!叭辈烀饕簿椭朗虑樵趺刺幚砹?。
動靜不時,種樹失地不宜,,□□(則天)地之道逆矣,。臣不親其主,,下不親其上,百族不親其事,,則內(nèi)理逆矣,。逆之所在,胃(謂)之死國,,伐之,。反此之胃(謂)順之所在,胃(謂)之生國,,生國養(yǎng)之,。逆順有理,則請(情)偽密矣,。實者視(示)(人)虛,,不足者視(示)人有余。以其有事起之則天下聽,。以其無事安之則天下靜,。
名實相應(yīng)則定,名實不相應(yīng)則爭,。勿(物)自正也,,名自命也,事自定也,。三名察則盡知請(情)偽而(不)惑矣,。有國將昌,當罪先亡,。
出征作戰(zhàn)與修養(yǎng)生息違背天時,,種植作物又不能因地制宜,就違逆了天地之道了,。臣下不親近君主,,下屬不親近上司,各行各業(yè)的人不愛做各自的本職工作,,就是違逆了人事的規(guī)律,。違逆天地與人事之道的國家,就是理當滅亡的國家,,就要去討伐它,。與上述做法相反的就是順應(yīng)天地與人事之道,這種國家就是充滿生機的國家,,對這樣的國家就要扶持,。分清了順逆的道理,真假虛實要隱蔽起來,。有實力要表現(xiàn)出空虛的樣子,,不足的要表現(xiàn)出有余的樣子,。有事時,發(fā)動百姓征戰(zhàn)則天下聽命,。太平無事時,,安撫百姓休養(yǎng)生息則天下安靜。
名實相應(yīng)則安定,,名實不相應(yīng)則出現(xiàn)紛爭,。事物自己匡正,自己來命名,,萬事自己決定自己的結(jié)果,。明察
“三名”就可以完全了解事物的虛實真?zhèn)味幻曰罅恕S械膰覍⒉?,而有罪的國家就會滅亡?/span>
〈亡論〉第七
凡犯禁絕理,,天誅必至。一國而服(備)六危者滅,。一國而服(備)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國而服(備)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國之君而服(備)三兇者,禍反(自及)也,。上洫(溢)者死,,下洫(溢)者刑。德溥(簿)而功厚者隋(隳),,名(通“明”)禁而不王(匡)者死,。抹(昧)利,襦傳,,達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只要做了不該做的事情,,違反了天理,則上天的懲罰必然降臨,。一個國家如果具備了“六?!本蜁ネ觥R粋€國家如果具備了“三不辜”就必死無疑,。廢弛法令的國家必然滅亡,。一個國家如果具備了“三壅”,,就會喪失國土更換君主。一個國家的君主如果具備“三兇”,,災(zāi)禍就會反及其自身,。君上行為過分的,必然死亡,;臣下行為過分的,,必遭刑戮。德行淺薄而功名厚重的必然衰敗,,明知犯禁而不匡正的必然滅亡,。貪圖資財,背信棄義,,放松上天應(yīng)有的刑罰,,做禍亂的肇始者,充當怨恨的挑動者,,這五種情況,,都會自取禍患。
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jié)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jié)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不(必)靜,,動舉不(必)正,。贏極而不靜,動舉而不正,,(是)胃(謂)后命,。大殺服民,戮降人,,刑無罪,,過(禍)皆反自及也。所伐當罪,,其禍五之,。所伐不當,其禍什之。
防守方如果僅僅憑借其地勢的險要,,必定會遭到侵削,;進攻方如果完全依仗兵力的強大,必定會變得疲弱,。出兵失去理據(jù),,征伐了不該征伐的國家,上天就會降下兩種禍患:逆反天理的征伐不能勝利,,這還算是得到了上天的寬容,;如果逆反天理的征伐取得了勝利,上天就會削減國家的命數(shù),,給其更重的懲罰,。討伐他國時,獲勝到了極限就必須停止,,采取行動必須符合正義,。獲勝到了極限卻不知收手,采取行動不符合正義,,這是違背天命的,。例如大肆殘害已經(jīng)臣服的百姓,屠戮已經(jīng)投降的敵人,,刑罰無罪之人,,都會讓災(zāi)禍反還自身,如果所討伐的是該討伐的國家,,那么將得到五倍的災(zāi)禍,;如果所討伐的是不該討伐的國家,就會受到十倍的懲罰,。
國受兵而不知固守,,下邪恒以地界為私者□(保),救人而弗能存,,反為禍門,,是胃(謂)危根。聲華實寡,,危國亡土,。夏起大土功,命曰絕理,。犯禁絕理,,天誅必至。
六危:一曰適(嫡)之父,。二曰大臣主,。三曰謀臣□(外)其志。四曰聽諸侯之所廢置。五曰左右比周以雍(壅)塞,。六曰父兄黨以拂。危不勝,,禍及於身,。(三)不辜:一曰妄殺賢,二曰殺服民,,三曰刑無罪,。此三不辜。
國家受到侵犯而不知如何堅固防守,,屬下也總是只管各自地盤,、各自為政只求自保。援救他人也不能使之生存,,反而給自己招來禍患,,這是國家危險的根源。聲勢很大而實力弱小,,國家必然危險而土地喪失,。農(nóng)忙的夏季卻大興土木,這是違背天理,。做了不該做的事情,,違反了天理,上天的懲罰必然降臨,。
所謂“六?!保阂皇堑兆尤〈司浮6谴蟪技芸樟司?。三是謀臣懷有外心,。四是放任諸候的廢立而不加管束。五是左右群臣勾結(jié)共同蒙蔽君主,。六是君主的父輩及兄弟結(jié)黨抗命,。上述六種危險如果不能克服,必然身遭禍患,。所謂“三不辜”:一是肆意殺害賢士,,二是殺戮已經(jīng)臣服的人,三是刑罰無罪之人,,這就是“三不辜”,。
三雍(壅):內(nèi)立(位)勝胃(謂)之塞,外立(位)勝胃(謂)之拂,,內(nèi)外皆勝則君孤直,。以此有國,守不固,單(戰(zhàn))不克,。此胃(謂)一雍(壅),。從中令外胃(謂)之惑,從外令中胃(謂)之□(賊),,外內(nèi)遂諍(爭),,則危都國。此胃(謂)二雍(壅),。一人擅主,,命曰蔽光。從中外周,,此胃(謂)重雍(壅),。外內(nèi)為一,國乃更,。此胃(謂)三雍(壅),。三兇:一曰好兇器,二曰行逆德,,三曰縱心欲,,此胃(謂)(三兇)。
所謂“三壅”:后妃外戚勢力過大叫做困塞,;朝臣的權(quán)威過大就稱為拂逆,;外戚和朝臣的權(quán)威都過于強大,君主就成了光桿司令,。如果有這樣的國家,,防守不會牢固,攻戰(zhàn)不會取勝,,這就是“一壅”,。中央天子強行干涉地方諸侯的自主權(quán)利,這叫昏君,;地方諸侯來挾制中央天子就稱為反賊,;地方與中央爭權(quán)奪利,國家就會受到危害,,這就是“二壅”,。一人把控君主,就好比遮蔽日光,;從內(nèi)部向外圍聯(lián)結(jié)發(fā)展勢力,,這就是雙重的壅蔽;一旦內(nèi)外全被控制起來,,那么國家也就要改朝換代了,,這就是“三壅”,。所謂“三兇”,一是殘暴而喜好殺伐,。二是倒行逆施違背仁德,。三是放縱私心貪欲,這就是“三兇”,。
□(昧)天(下之)利,,受天下之患。抹(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約而倍(背)之,,胃(謂)之襦傳,。禁伐當罪,則利而反,,胃(謂)之達刑,。上殺父兄,下走子弟,,胃(謂)之亂首,。外約不信,胃(謂)之怨媒,。有國將亡,,當□□(罪復(fù))昌。
貪圖整個天下的財利,,就會承受天下的災(zāi)患,;貪圖一國的財利,就會承受一國的禍殃,。已經(jīng)盟約而又背棄,,這就叫作“襦傳”。討伐有罪之國,,見到利益就返回,,這就叫作“達刑”。殺戮迫害自己的父兄,,驅(qū)趕放逐自己的子弟,,這就叫做“亂首”。違反約定不守信義,,這就叫“怨媒”,。有了以上行為,會導(dǎo)致本國滅亡,,而本來該衰敗的敵國卻重新興盛,。
〈論約〉第八
始于文而卒于武,,天地之道也。四時有度,,天地之李(理)也,。日月星晨(辰)有數(shù),天地之紀也,。三時成功,,一時刑殺,天地之道也,。四時而定,,不爽不代(忒),常有法式,,□□□□(天地之理也),。一立一廢,一生一殺,,四時代正,,冬(終)而復(fù)始,(人)事之理也,。
萬物始發(fā)于生養(yǎng)而終結(jié)于殺伐,,這是天地的規(guī)律。四季的更迭有一定的規(guī)則,,這是天地的常理,。日月星辰的運行自有定數(shù),這是天地的綱紀,。春夏秋三季讓萬物生長發(fā)育以致收獲成功,,而冬季則令萬物蕭條死滅,這是天地之道,。四時更迭的規(guī)律已經(jīng)確定了,,不會出差錯,永遠有定則,,這就是天地之理,。國家的建立與廢亡,人的生與死,,也如四季輪替,,終而復(fù)始,這就是人事的規(guī)律,。
逆順是守,。功洫(溢)於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無名,。功合于天,名乃大成,,人事之理也,。順則生,理則成,,逆則死,,失□□(理無)名。背(倍)天之道,,國乃無主,。無主之國,逆順相功(攻),。伐本隋(隳)功,,亂生國亡。為若得(應(yīng)為失)天,,亡地更君。不循天常,,不節(jié)民力,,周遷而無功。養(yǎng)死伐生,,命曰逆成,。不有人戮,必有天刑,。逆節(jié)始生,,慎毋□(戡)正,皮(彼)且自氏(抵)其刑,。
對天道的順逆是決定廢立生死的準則,。如果所追求的功業(yè)超過了天道規(guī)定的準度,就會得到敗亡的結(jié)果,。所求功業(yè)達不到天道規(guī)定的準度,,那么就會退到一事無成,沒有功名,。當功業(yè)與天道規(guī)定的準度數(shù)相吻合時,,這才是最大的成功,這是人事的規(guī)律,。順應(yīng)天道就能生存,,合乎天理就能成功;違逆天道就會滅亡,,不合天理則一事無成,。如果背逆了天道,,國家就失去了根本。失去了根本的國家,,就會出現(xiàn)逆道與順道的矛盾,。損傷根本、破壞功業(yè),,則動亂叢生國家衰亡,。一旦失去了天佑,就會喪失國土,,更換君主,。不遵守天道,不節(jié)約民力,,無論怎么掙扎都會徒勞無功,。培養(yǎng)致死的因素而損害養(yǎng)生的因素,就稱為“逆成”,。即使沒有人來殺戮,,也必然遭到上天的懲罰。悖逆天道的趨勢一旦形成,,沒有必要立刻去討伐矯正它,,它將自己招致應(yīng)有的懲罰。
故執(zhí)道者之觀于天下也,,必審觀事之所始起,,審其刑名。刑名已定,,逆順有立(位),,死生有分,存亡興壞有處,。然后參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禍福死生存亡興壞之所在。是故萬舉不失理,,論天下而無遺策,。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胃(謂)有道。
因此掌握天道的人在觀察天下的時候,,一定要審查事物的起因,,審核他們的形和名。形與名一旦確定了,,順逆也就有了定位,,死與生也就有分際,,存亡興衰也就有了根據(jù)。然后再參照天地的恒常規(guī)律,,就可以確定禍福死生,、存亡興衰的原因所在了。這樣,,他的一切舉措都不會有失常理,,謀論天下萬事而算無遺策。因此能夠設(shè)立天子,,建置三公,,而天下歸化,這就叫做“有道”,。
〈名理〉第九
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處于度之內(nèi)而見於度之外者也,。處於度之(內(nèi))者,不言而信,。見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處于度之內(nèi)者,,靜而不可移也,。見于度之外者,,動而□不可化也,。靜而不移,動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見知之稽也,。
道,,是神明的本原。神明,,是說道既安處于準度之內(nèi)而又展現(xiàn)于準度之外,。當事物處于道所規(guī)定的準度之內(nèi)時,道不會加以干涉而放任事物自行發(fā)展,;當事物超出道所規(guī)定的準度時,,道就會加以干涉,而且其作用不可改變,。事物處于準度之內(nèi)時,,道靜守而不可遷移,;當事物處于準度之外時,道就會有所行動而不可化解,。靜守而不可遷移,,行動而不可化解,所以稱為神,。道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神明,,是人們認知的準則。
有物始□(生),,建于地而洫(溢)于天,,莫見其刑(形),大盈冬(終)天地之間而莫知其名,。莫能見知,,故有逆成。物乃下生,,故有逆刑,,禍及其身。養(yǎng)其所以死,,伐其所以生,。伐其本而離其親,伐其興而□□□,,后必亂而卒於無名,。
道是萬物的始祖,它佇立于大地而又充塞于天空,,卻沒有人知道它的形,,它充滿整個天地之間,卻沒有人知道它的名,。因為沒有人能完全認識道,,所以就有違反規(guī)則的事情發(fā)生。萬物都是在道之下的存在,,所以就會有悖逆于道的形,,災(zāi)禍必然會降臨其身:助長令其死亡的因素,損害令其生存的因素,;損害其根本而離散其近親,,損害令其興旺的因素而助長令其衰敗的因素。然后必然是陷入混亂而終結(jié)于無名,。
如燔如卒,,事之反也。如由(遙)如驕,生之反也,。凡萬物群財,,佻長非恒者,其死必應(yīng)之,。三者皆動于度之外而欲成功者也,。功必不成,禍必反□□□(自及也),,以剛為柔者栝(活),,以柔為剛者伐。重柔者吉,,重剛者滅,。若(諾)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絕也,。已若(諾)不信,則知(智)大惑矣,。已若(諾)必信,,則處于度之內(nèi)也。
如果發(fā)展到如火如荼的極盛狀態(tài),,事情就會走向反面,;如果放縱而驕橫,人生也會走向反面,;凡是世間萬物各種材料,,如果輕薄而又超長,超過了恒常的標準,,那么它必然會毀滅,。上述三種情況,都是事物的運動已經(jīng)超出了正常的限度而還妄想成功,,這是絕對辦不到的,,禍患反而還必然要找上來,。剛強的卻表現(xiàn)為柔弱就可以生存,,柔弱的卻表現(xiàn)為剛強就會敗亡??粗厝崛醯木蜁?,追求剛強的就會滅亡。承諾,,是語言的符信,,已經(jīng)說出的話就不可再更改了。已經(jīng)承諾了卻失信,這是心智太糊涂,。已經(jīng)承諾了就必定守信,,這就是處于準度之內(nèi)。
天下有事,,必審其名,。名□□(理者),循名廄(究)理之所之,。是必為福,,非必為(災(zāi)),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審察名理冬(終)始,,是胃(謂)廄(究)理。唯公無私,,見知不惑,,乃知奮起。故執(zhí)道者之觀于天下也,,見正道循理,,能與(舉)曲直,能與(舉)冬(終)始,,故能循名廄(究)理,。形名出聲,聲實調(diào)合,,禍(災(zāi))廢立,,如景(影)之隋(隨)刑(形),如向(響)之隋(隨)聲,,如衡之不臧(藏)重與輕,。故唯執(zhí)道能虛靜公正,乃見□□(正道),,乃得名理之誠,。
對于天下萬事,一定要審查它們的名,。名理,,就是因循名來追究理的結(jié)果。正確的一定給人帶來福吉,,錯誤的一定帶來災(zāi)害,,是非對錯的區(qū)分,,用法度判斷。采取虛心靜意,,審慎傾聽的態(tài)度,,以法度為依據(jù)。由始至終地堅持審察名理,,這就稱之為“究理”,。只有追求公益不求私欲,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而不迷惑,,才能更加發(fā)奮努力,。因此,掌握大道的人在考察天下時,,努力體察天道而遵循名理,,能看清事物的是非曲直,能把握事物的始末由來,,所以能夠做到“循名究理”,。事物的形與名(即它的實)發(fā)出聲,聲與實互相調(diào)和,,災(zāi)禍隨之或消除或降臨,,就像影子跟隨形體、回響跟隨聲音,、衡器如實顯示輕重一樣,。因此只有掌握大道的人才能夠虛心靜意,公正無私,,于是能夠認識自然規(guī)律,,能夠把握名理的真相。
亂積于內(nèi)而稱失於外者伐亡,。刑成於于(內(nèi))而舉失于外者滅,,逆則上洫(溢),而不知止者亡,。國舉襲虛,,其事若不成,是胃(謂)得天,,其事若果成,,身心無名。重逆□□(以荒),,守道是行,,國危有央(殃),。兩逆相功(攻),,交相為央(殃),國皆危亡。
國內(nèi)動亂而又在外交上取舍失當?shù)膰冶貙⑺,?;國?nèi)已經(jīng)形成了刑罪而對外興兵又失敗的國家注定要滅亡;違逆天道,、放縱驕橫而不知悔改者必然自取滅亡,。趁他國空虛而舉兵偷襲,如果事情沒有成功,,那還算是得到了上天的照顧,;如果真的得手了,最終也是身敗名裂,。倒行逆施,、荒廢天道,如果一直這樣搞下去,,則國家危殆,、必有禍殃。兩個違逆天道的國家互相攻伐,,互相制造災(zāi)禍,,那么兩個國家必然都要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