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宜春便以八景聞名天下,。可這八景是哪八景,,時至今日又是個什么模樣,,下面就讓小編帶你穿越歷史長河,看看宜春八景這么多年來的滄海桑田,。,。。
云谷飛瀑位于宜春城西南30公里處,。這里山勢回環(huán),,峰巒爭雄,且林深竹茂,,霧漫云飛,,形成了明月山一帶壯麗的風(fēng)光。在老山東面的一座懸崖上,,一股急流轟然而出,,宛如一條白龍從青翠的峰巒間掙脫,一聲長吼,,威武豪壯,。激流飛瀉到兩邊的峭壁上,潑珠撒玉,,霧化成縷縷云煙,,直瀉崖底,落在一塊形同虎踞的巨石上,,產(chǎn)生強(qiáng)烈的轟響,。同時也使崖底一片朦朧,空氣中飄散的水氣如毛毛雨般下個不停,,形成這里特有的景觀,。
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成為明月山風(fēng)景區(qū)的一個景點(diǎn),供各地游人欣賞
袁山,,古名五里山,,在城北2公里春臺鄉(xiāng)柏木頭村后面。唐朝時,,詩人有“袁山大小雙螺并,,秀水東西一帶橫”之句描敘宜春山川形勝。袁山有大小兩座,,山的西面0.5公里處有一小山相對峙,,名小袁山(又名望家尖),大袁山海拔208米,,相傳古代隱士袁京隱居于此,,卒葬其側(cè),。袁山以袁京而得名,袁州以袁山而得名,。流經(jīng)宜春的秀江古名南水,,后也更名為袁河。
以袁山為中心,,建設(shè)出了袁山公園?,F(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宜春市民散步晨練的絕佳去處
仰山 仰山座落于武功山脈的一條支脈上,距離宜春城約40公里,,因其山勢“高聳萬仞,,可仰不可登”而得名。這里山巒疊嶂,,樹木蔥郁,,溪流縱橫,飛瀑不斷,。春天杜鵑花盛開,,紅云漫山,,蔚為壯觀;夏日流泉飛瀉,,群峰氤氳,宛若仙境,;至秋季層林盡染,,山野間流光溢彩,令人覺醉,。而一進(jìn)入冬天,,微陰即雪,每當(dāng)雪霧云開,,海拔1034米的集云峰一帶,,皓雪晶瑩,經(jīng)久不化,,形成綠野之上瑰麗的雪頂,,令人賞心悅目。古時人們把這一江南勝景稱作“仰山積雪”
現(xiàn)在的仰山重建了仰山棲隱禪寺,,宏偉壯觀,,也是一處絕佳的景點(diǎn)
“南池涌珠”古跡位于宜春市袁州區(qū)城南老火車站南側(cè)之珠泉,宜春至安福的古道旁,,有一長14米,,寬4.75米的長方形水池。四周壘以青石,,中間架有石拱橋,,橋長4.75米,,寬2.2米。脈脈清泉從坑底涌出,,故名“涌坑泉”,,又名“涌珠泉”。有泉池方廣丈余,。泉水平地涌出,,如粒粒珍珠,故名珠泉,。明萬歷間于泉上筑臺,,臺下建樓,連檐接棟,,與宜春臺相望,。清順治間,知府胡希圣于池上建亭,,亭名“觀我亭”(亦名“見我亭”),。民國時,泉邊有一尼姑庵,。1984年5月,,該泉池被列為市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現(xiàn)在的“南池涌珠”已僅僅是一個秀江河岸邊,,小小噴泉景觀的名稱,,實(shí)在讓人唏噓不已
盧洲亦名狀元洲,因唐代狀元盧肇讀書于此而得名,。位于城區(qū)東北側(cè),,宜春大橋下游秀江中心。呈舟形,,俗稱鴨婆形,。明朝時,監(jiān)察御史劉琬(后改姓為高琬)曾購買此洲,,建盧洲書屋以課弟子,,嚴(yán)嵩曾就讀其中。明末建有三元閣,,次年在閣后又建文標(biāo)閣,,專祀盧肇。兩閣規(guī)模宏偉,,屹立中流,,并在洲的四周“障以石岸,周以高垣”。歷史上盧洲為宜春風(fēng)水關(guān)鎖,,嘗種樹以固風(fēng)水,。后淪為荒洲,一度曾為畜牧場,。 狀元洲幾經(jīng)修建,,成了現(xiàn)在的狀元洲公園,娛樂設(shè)施和道路都修繕不少,,只是覺得比起翻修前,,多了太多人為加工的痕跡,少了一點(diǎn)古色古香的味道,。
自唐初有僧人在巖上建立開化寺以后,。化成巖一直香火不絕,。南宋嘉定年間曾因破敗而一度重修,,但后又頹廢。直到清康熙初年,,一個叫念融的僧人又將其重建,,袁州知府李芳春題額曰:“贊化裁成”。從此,,佛寺便改稱化成巖寺,,一直延續(xù)至今。其后又有僧人募建了關(guān)帝殿,、敬業(yè)堂,、面壁軒等,悠遠(yuǎn)的晚鐘聲遂又縈繞在秀江橋頭,、袁水之濱 現(xiàn)在的化成巖,建起了一座大大的寺廟,,雖然香火鼎盛,,但早已聽不到古時悠揚(yáng)的鐘聲,也失去了那份禪意,。
位于市區(qū)東郊下浦境內(nèi),,有兩個釣臺:一在距城3公里許的大塘村雷潭,稱雷潭釣臺,;一在距城5.5公里許的墈上村震山,,稱震山釣臺。雷潭,,在袁河轉(zhuǎn)彎處北岸邊,,山丘由北而南,止于河邊,形成巖壁,,“舊傳有龍潛于此”,。潭邊有峭石,名“釣魚臺”,。臺旁舊有寺院,,名“多寶寺”。震山,,別名顏山,,其山腳小河之濱有兩石似船形伸入河中,相傳唐代宜春隱士彭構(gòu)云曾隱釣于此,。彭構(gòu)云精通陰陽圖緯之學(xué),,不求聞達(dá)。唐玄宗曾遣使以蒲輪迎之入京,。彭構(gòu)云入京,,拜官不受,辭歸故里,。故稱征君釣臺,,又名震山釣臺。 雷潭釣魚臺 震山釣魚臺 雙鼻洞 今日之釣臺,,雖已無當(dāng)年那水深魚躍,、山青木翠之勝景,但刻于 巖后由唐狀元盧肇撰寫的《震山巖記》的摩崖石刻卻是人們探幽訪古的好去處,。全文原有303字,,歷經(jīng)1160余年的風(fēng)雨后,大多數(shù)文字已無法辨認(rèn)了,。但還有80余字,,字跡拙樸蒼勁,浦晰可辨,,讓我們觸摸到一段穿越千古的文化遺韻,。 震山地質(zhì)奇觀 震山摩崖題刻 乾隆十六年唐征君構(gòu)云公墓碑 然而,面對兩個“釣魚臺'”,,人們不禁會問,,宜春八景之一的“釣臺煙雨” 到底指的是哪一個“釣雨臺”呀?根據(jù)有關(guān)史料考證,,從明末清初以來,, 雷潭釣臺已是社會人士公認(rèn)的八景之一
春臺曉日為宜春八景之首。春臺何以冠之曉日,,大約緣于它的高度,。在相對平緩的秀江河谷平原中,,兀然突起了這樣一座海拔130米的小山,使它成為城中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以春臺曉日名之是最恰當(dāng)不過的了,。縣志上稱,,最早將這座城中小山稱之為臺的是西漢時的宜春侯劉成,。他在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在宜春辟出五臺,即宜春臺,、仙女臺,、湖岡臺、化成臺和釣臺,。五臺之中,,尤以宜春臺風(fēng)光最勝,加之這里“周覽川原,,下瞰人煙,,四時佳景羅列目前”,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尋幽覽勝的絕佳之地,。人們在這里把酒臨風(fēng),,吟詠抒懷,也使它的盛名流傳日遠(yuǎn),。 時至今日,,雖然宜春臺已不再是城中最高的建筑物,但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建筑物所不能替代的,。每逢晴好之日,站在三層樓閣上,,看一輪紅日從山天交接之處噴薄而出,,滿城朝暉,清新透明,,美不勝收,,令人心情舒暢。 寫到這里小提有些感慨也有些失落,,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宜春八景,,有的輝煌至今,,有的早已不見當(dāng)年面貌。小提希望大家沒事能抽個空去這些地方看看,,也算是給生為宜春人的自己一個圓滿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