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根據(jù)海宴同名網(wǎng)絡(luò)小說改編的《瑯琊榜》正在熱播,講述了“麒麟才子”梅長蘇才冠絕倫,,以病弱之軀撥開重重迷霧,、智搏奸佞,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進行的一系列斗爭,。 不知道海宴寫此小說是不是受了東晉王導和司馬睿的史實啟發(fā),將故事放在瑯琊,,而瑯琊王氏確實輔佐過司馬睿振興山河,、復興晉朝。 瑯琊王司馬睿:亂世中撿大便宜 瑯琊是現(xiàn)今山東臨沂以及青島,、諸城,、日照一帶,歷史上曾有瑯邪邑(縣),、瑯琊國,、瑯琊郡、瑯琊道,,司馬睿就是曾為瑯琊王,,這里是他的龍興之地,。 司馬睿生于洛陽,他的祖父叫司馬伷,,是司馬懿的庶子,,被封為瑯琊王。晉出六路大軍滅吳時,,司馬伷出任東邊一支的統(tǒng)帥,。平吳后,因立有大功,,被封侍中,、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并督青州諸軍事等一些職務,,地位相當顯赫。司馬伷死后,,由其長子司馬覲襲爵瑯邪王,,不過司馬覲一生碌碌無為。公元290年,,司馬睿15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依例襲了瑯琊王,。 在洛陽,,司馬睿交結(jié)了王導。王導,,字茂弘,,出身于北方頭等士族的瑯邪王氏,公認的名士領(lǐng)袖王衍是其族兄,。王導預見天下將要大亂,,為利用司馬睿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勸說司馬睿離開多事的首都回到封國,,足智多謀的王導遂成為司馬睿深為信任的謀臣,。 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后,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就是那個“何不食肉糜”的皇帝,,根本無力駕馭政局?;屎筚Z南風閱盡人間春色后,,想獨攬大權(quán),發(fā)兵殺死掌控朝政的外戚楊駿,,引發(fā)史上的“八王之亂”,,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為爭奪最高權(quán)力展開了極端殘酷的攻殺,。 司馬睿在皇室當中,屬于比較疏遠的,,父親在太子黨中是庸碌無為者,,在諸王爭權(quán)中毫無優(yōu)勢可言。因此,,在八王之亂中,,他沒有什么野心,倒是落得個看戲的份,,眼看著司馬氏的王一個個排著隊被誅殺,。 他的鄰居、血統(tǒng)上更疏遠的東海王司馬越有野心,,而且還拉他入伙,,后司馬睿被封為平東將軍、監(jiān)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挾裹到這爭權(quán)奪利的大潮中。 匈奴劉淵起兵入侵后,,中原局勢惡化,,當時,司馬越想在江南培植自己的勢力,,作為日后的退步之路,,便派親信司馬睿南渡長江,。永嘉元年(307年)七月,,司馬睿移鎮(zhèn)建鄴(今南京)。永嘉五年(311年)五月,,司馬睿被封為鎮(zhèn)東大將軍,,成為江南地區(qū)的最高行政長官,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根據(jù)地”,。 同年,,專政的太傅東海王司馬越病死,匈奴大軍攻陷洛陽,,晉懷帝司馬熾被俘,,隨即在平陽遇害。坐鎮(zhèn)長安的晉愍帝司馬鄴下令司馬睿,、劉琨等的共七十萬大軍分三路合擊平陽,。結(jié)果身為此戰(zhàn)主力的司馬睿在士族的鼓動下抗命不遵。建興四年(316年)長安失守,,晉愍帝死,,西晉滅亡,。 晉愍帝遇害的消息傳到建鄴,司馬僚屬紛紛上表勸司馬睿即皇帝位,。建興五年(317),,司馬睿于建鄴即位稱帝,這就是晉元帝,,東晉王朝正式建立,,改元太興。建鄴為了避愍帝司馬鄴的諱,,改稱建康,。司馬睿宣布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官升二級,,司馬睿重建和中興了晉室,。血統(tǒng)上相對疏遠,本來也沒有多少野心的他,,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皇帝,,真是揀了個大便宜。 左右逢源造就中國第一豪族 司馬睿能當上皇帝,,主要得力于以王導,、王敦等人為代表的北方門閥士族的支持,尤其是瑯琊王氏的鼎力扶持,。 要知道,,司馬睿初到建鄴時,吳人根本沒把他當回事,,到了一個多月都沒有人去拜見他,,這讓他感到很尷尬和失望,索性“以酒廢事”,。王導和王敦出身天下第一號豪門大族,,非常具有號召力。他們審時度勢,,覺得司馬睿大有可為,,就鼎力扶持他。 他們利用三月三民間集會之機,,與其他社會名流畢恭畢敬地騎馬跟在司馬睿的身后,,以反襯司馬睿的崇高地位。江東世家大族的頭面人物紀瞻,、頗榮等人看到這種陣勢后,,無不對司馬睿望風歸服。然后,,依王導之計,,許以江南名士顧榮,、賀循等人以官職,使得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 鑒于王導,、王敦兄弟的鼎立支持,司馬睿也是投桃報李,,封王導為尚書,,掌管朝內(nèi)的大權(quán);又讓王敦總管軍事。王家的子弟親信一時布滿朝中,,王敦的親哥王含為衛(wèi)將軍,,掌管軍隊;在地方上,重要州的負責人全換成同一族的,。比如王廙為荊州刺史,,王廙死后,換成王舒;王彬任江州刺史;王邃為徐州刺史等等,。整個東晉大地掛滿了“王”的族幟,。當時,民間流傳這樣著一句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意思是說東晉的江山是王氏與司馬氏共同擁有的,。 那么王導和王敦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勢力,,居然可以號動天下?因為他們是出身瑯琊王氏,這瑯琊王氏是一個宰相輩出的家族,,這是一個橫跨漢代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簪纓世家,,是中國的第一豪族。 文獻上說:這個家族子孫繩繩,、瓜瓞綿綿,,有“臥冰求鯉”的至孝王祥,有號稱清談領(lǐng)袖的名士王衍,,有一手開創(chuàng)東晉半壁江山的名相王導,有曠古絕后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還有為頻繁更替的南朝新皇傳遞玉璽的王氏群相……他們共同演繹出來的一部家族史,,宣示著一個“不王而王”的至深哲學。 一般都認為,,瑯琊王氏的開基始祖是西漢的王吉,,要是更遠一點追溯,王吉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名將王翦的第九世孫,。王吉官至諫議大夫,,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興起的一代純?nèi)澹瑸榱顺薪?jīng)學和禮制,,他廉正敢諫,,屢經(jīng)挫折而不悔,在當時和后世產(chǎn)生過較大影響,。王吉之子王駿,、孫王崇在西漢末年都曾位登三公,他們祖孫三人創(chuàng)造了瑯琊王氏興起之際的短暫輝煌,。蓄積起了為時人稱道的“累世之美”,,以致魏晉時候的瑯琊王氏,在向別人介紹自己時,,都會帶著十分自豪的口吻說:我是“漢諫議大夫吉之后也”,。 另一個讓瑯琊王氏名動天下的是王祥,他歷東漢末年,、曹魏,、晉初三個階段,官至太尉,、太保,。他以孝著稱,憑著“臥冰求鯉”的舉動而入選《二十四孝圖》,,更憑著這一聲名開啟了瑯琊王氏長達三百年簪纓世家的歷史,。 到了西晉,接力瑯琊王氏的是兩個牛人——王戎和王衍,,他們是堂兄弟,。王戎西晉時官至尚書令、司徒,,“竹林七賢”之一,。王衍歷任尚書令、司徒,、司空,、太尉等職,號稱西晉上流社會的清談領(lǐng)袖,。在“八王之亂”的政治背景下,,他們左右逢源,長袖善舞,,奠定了瑯琊王氏頭等門閥士族的地位,。 有學者認為,司馬越派瑯琊王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坐鎮(zhèn)建業(yè)(今南京市),是王氏兄弟策劃于密室之中,,王曠,、王敦、王導都參與了,。王曠是王羲之的父親,,他首倡其議,王敦助其謀,,王導具體主持其事;其次,,司馬越的妻子裴妃很贊同這種安排,她在王氏兄弟與司馬越之間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最后,,由司馬越和王衍拍板決定,。 由此可見,在亂局之中,,瑯琊王氏已經(jīng)排好了兵,,布好了陣,培養(yǎng)出了一批有生力量,,具有左右時局的能力,,為世人所清醒認知。所以司馬睿南渡之后,,王導和王敦來抬司馬睿的抬莊,,司馬睿才得到江南士族高門的支持。 至于司馬睿本人,,有些懦弱,,他也非常清楚,要是沒有瑯琊王氏及其他門閥大家族的支持,,也會坐不穩(wěn)皇位,,王氏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司馬睿統(tǒng)治的命運,。所以,,他也只能接受這種“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結(jié)果,。 可以想見,,司馬睿這個皇帝當?shù)枚嗝吹谋锴约好麨樘熳?,號令卻不出宮門,漸漸憂憤成病,臥床不起,,最后帶著無窮的憤恨和幽怨撒手西去,,終年47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