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古老的《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叫重陽也叫重九,因為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九在數(shù)字中又是最大數(shù),,有長久長壽的含意,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慶祝重陽節(jié)的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jié),,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jié)日。全國各機關(guān),、團體,、街道往往會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重陽(羊)之義,。當今的重陽糕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民間還把農(nóng)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插茱萸和簪菊花,。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zāi),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也有頭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xí)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收割,、打場。晚上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吃過晚飯后,,人們?nèi)齼蓛勺叱黾议T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都摘幾把野菊花,待雞叫才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福建莆仙,,人們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將優(yōu)質(zhì)晚米浸泡幾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用水溶解的明礬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后置蒸籠于鍋上,,鋪上潔凈炊布,,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熟出籠,,米果面上抹上花生油,。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在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xiāng)民多到湄洲媽祖廟祭祀,。
重陽節(jié)的起源。在春秋戰(zhàn)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歲往月來,,忽復(fù)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yīng),,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九日閑居》詩序中“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明代,,九月重陽,皇宮要一起吃花糕,,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fēng)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jié)的傳說,。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xiàn)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決心出去訪仙學(xué)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恒景,,教他降妖劍術(shù),,贈他降妖寶劍,。
恒景廢寢忘食苦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lǐng)已經(jīng)學(xué)成,,應(yīng)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xiāng),,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xiāng)親們領(lǐng)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fā)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瘟魔怪叫著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fēng)俗年復(fù)一年地流傳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