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唯一古琴絲弦制作傳承人 用300根蠶絲造弦但記者了解到,,現(xiàn)在市場上的古琴配的多為鋼絲弦,,鋼弦雖穩(wěn)定耐用,但音色卻大打折扣,。絲弦所產(chǎn)生的韻味,,是獨一無二的,而現(xiàn)如今古琴絲弦的制作技藝卻瀕臨失傳,。 幸好,,蘇州運河社區(qū)有一位制弦?guī)煾担衲?0歲的潘國輝老人,。老人是古琴絲弦制作技藝唯一傳承人,,而他36歲的女兒也從去年起開始跟他學習這門技藝。如今,,潘老正積極為這門技藝申遺,,希望后繼有人。
轉(zhuǎn)播到騰訊微博
潘老向記者展示利用機器纏絲弦 3人同時學制弦技藝 卻只有潘老堅持了下來 潘老退休之前是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的制作工人,。潘老坦言:“當初就是想有一份比較穩(wěn)定的工作可以養(yǎng)家糊口,,但是想不到,這門手藝我一做就做了54年,,如今卻難以割舍這一相伴了大半生的工作,!” 作為古琴絲弦制作技藝全國唯一傳承人,潘老告訴記者,,其實當年和他一起學制弦的并非只有自己一人:“當時我還在學校,,就被選中跟著師傅學習制作古琴弦,,當時和我一起學習的一共有3個人,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他們中途都走了,。” 記者了解到,,之所以半途棄學,,多因古琴弦制作學習十分枯燥,日復一日地重復制作,,是一般人難以忍受的,。但是潘老卻自得其樂,他告訴記者:自己從1961年開始制作古琴弦,,退休之后更是在廣大琴友的要求下繼續(xù)做起了古琴弦,。 目前,潘國輝是國內(nèi)唯一的古琴絲弦制作傳承人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潘老的師父正是蘇州著名的制弦?guī)煼皆MァA嗄昵?,方裕庭是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的一位制弦工人,,所制作的絲弦品質(zhì)極佳,但僅用于二胡,、琵琶等樂器,。 潘老告訴記者,抗戰(zhàn)期間古琴弦的制作技藝曾一度失傳,,當時的琴人買不到絲弦,,得知方裕庭是制弦高手特意登門拜訪。方裕庭等人便依據(jù)琴書上的傳統(tǒng)造弦方法,,加以研究,,按古書試做,經(jīng)歷多次失敗,,終于成功制成了古琴絲弦。 方裕庭離世后,,作為徒弟的潘國輝一直堅守著這門生僻的技藝,。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著名琴家吳景略先生研究發(fā)明了鋼弦,,而絲弦的凝重與古樸卻是鋼弦所無法企及的,,弦的材質(zhì)也直接影響到琴的音色,絲弦的特點在于韻長味厚,、蒼古圓潤,,將古琴清心雅韻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最細的絲弦至少要300多根蠶絲組成 昨天下午,記者在潘老的制弦工作室內(nèi)看到,,擺放著各種工具,。潘老告訴記者:“別看只是幾根簡單的弦,制作起來還挺復雜,,現(xiàn)在市場上很多弦都是用鋼絲制作的,,鋼絲弦彈出的音有金屬韻味,卻不如絲弦彈出的聲音純凈有韻味,,真正懂古琴的人還是會選用蠶絲弦,。” “首先是選材,,需要選用蠶絲,,選蠶絲時則要選擇色澤潔白而且粗細均勻的絲線,只有這樣,,將絲并在一起才更容易結(jié)合成一根弦,。”老人說,。記者看到,,潘老選用的蠶絲非常細,六七根并在一起甚至也只相當于一根頭發(fā)的粗細,!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古琴的七根弦粗細不同,,最細的直徑0.9毫米,,最粗的也才1.7毫米,而七根弦的粗細是有一定的比例,,其中最細的要300多根蠶絲并在一起,,而最粗的要上千根蠶絲并在一起。 為了提高效率自己設計制弦機器 因為琴弦粗細要求不一,,所以最后有道纏弦工序,,在做好的弦外纏上蠶絲使得原先的弦變粗,纏不好則會影響音質(zhì),。潘老告訴記者:“這一步驟也是古琴弦區(qū)別于一般弦的地方,,纏弦要注意弦的松緊度和均勻度,所以即便纏一根弦都要半個多小時的時間,?!睘榻鉀Q這一問題,潘老自己畫圖紙設計纏弦機器,,讓琴弦制作從純手工變成半手工,。 如今潘老年歲漸高,,最讓他擔憂的是,這絕處逢生的古琴弦制作技藝會再度失傳,。談起收徒弟,,潘國輝憂心忡忡地表示:“古琴絲弦制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至少得有十幾年的學習和經(jīng)驗才能自己獨立制作琴弦,,但是由于學習過程十分枯燥乏味,,所以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去學,也堅持不下來,,這是我最擔心的,。” 不過,,讓潘老欣慰的是,,自己的女兒潘赟在自己的熏陶下也對古琴情有獨鐘,不但喜歡古琴的彈奏,,同時也慢慢地對古琴弦的制作頗感興趣,。 36歲女兒辭去工作跟父親學制弦技藝 今年36歲的潘赟是潘老的獨生女,喜歡古琴,,幾年前開始學習古琴彈奏,。正是由于這樣一種對古琴獨有的情結(jié),潘赟愛上了古琴的彈奏,,同時也對古琴弦的制作頗為感興趣,。 本是公司白領的潘赟在征得父親同意后,在去年辭去了本職工作,,轉(zhuǎn)行跟著父親學起古琴弦的制作技藝,。潘赟告訴記者:“父親年紀大了,這門技藝需要一個傳承人,。父親做了50多年的琴弦,,我要繼承發(fā)揚下去,干什么工作都有辛苦的地方,,做一行就該愛一行,,這樣才能做好?!?/p> 如今,,潘赟并沒有能完全學會父親那套制弦工序,但她表示相信自己終有一天也能出師,,得到父親的全部真?zhèn)鳎@樣也能讓父親早點“退休”,,在家好好休息安度晚年,。 不過,,潘老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弦的制作,讓這門手藝得以繼續(xù)傳承下去,。樸實的潘老告訴記者:“其實我也不懂得什么申遺,,也不想去申遺,但聽別人說申遺后能夠吸引更多人的關(guān)注,,所以我就申請了,,希望成功后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并學習這門技藝?!保?/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