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詞兩首》解讀與探究 預習提示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代最為著名的作家,詩,、詞,、文皆獨步一時。其詞雄闊超曠,,橫放杰出,,為豪放派代表。宋仁宗朝進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杭州等地,,官至禮部尚書。一生歷盡仕途坎坷:神宗年間,,以“作詩訕謗朝廷”罪貶置黃州,;哲宗年間,,又以“為文譏斥朝廷”罪遠謫惠州,、儋州。課文所選的這兩首詞都是他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他游赤壁的感慨,,同時的作品還有前后《赤壁賦》。詞借詠史抒發(fā)了作者壯志難酬的郁悶心情,。這首詞歷來被視為宋詞豪放派代表作,,鏗鏘有力,表現(xiàn)作者對英雄的景仰和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最后的感慨語盡管含有消極情緒,,也顯得曠達灑脫。 《定風波》是詩人前往沙湖,,欲“買田其間,,因往相田”,途中遇雨,。詞描寫大雨之中吟嘯徐行的經(jīng)歷和感受,,表現(xiàn)了作者樂觀自信、飄逸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學習這兩首詞,,建議采用如下方法: 1.抓特征?!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方韫庞鹘?,借周喻的功業(yè)輝煌反襯自己功名無望,抒寫“人生如夢”的感慨,?!抖L波》托物寄志,表面寫自然界的風雨,,實則寫政治上的風雨,,言在此而意在彼。把握上述特征,,體會詩詞內(nèi)旨,。 2.抓詞眼。“多情”(夢)是《念奴嬌》中的詞眼,,因為它指的是詞人建功立業(yè)的愿望(也有人認為是發(fā)思古之幽情),,提挈全詞;“風雨”(或“煙雨”)是《定風波》中的詞眼,,詩人抒發(fā)如何對待政治中的風雨,。 3.抓名句?!坝鹕染]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等都是名句,,細加分析,,深入詞中境界。 課文解讀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①東去,,浪淘②盡,,千古③風流人物④。(廣無際涯的江流,,裹沙帶泥,,浩浩蕩蕩朝東流去,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歷史的長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長江,。②淘:沖洗,。③千古:遙遠的古代。④風流人物:歷史上的杰出人物,。)[起頭二句,,即景抒情,詞人登高眺遠,,抒發(fā)他面對長江的感受,。時越古今,地跨萬里,,把傾注不盡的大江與流芳百世的歷史豪杰聯(lián)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作者采取江山與人物合寫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并將讀者帶入歷史的沉思之中,,喚起人們對人生的思索,,氣勢恢宏,筆大如椽,。]故壘①西邊,,人道是,三國②周郎③赤壁④,。(西邊那座古時的營壘,,人們指點說:就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①故壘:古時軍隊營壘的的遺跡,。②三國:從公元220年到265年存在過的魏、蜀,、吳,。③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孫權(quán)軍中指揮赤壁大戰(zhàn)的將領(lǐng),。二十四歲時出任孫策的中郎將,軍中皆呼之為“周郎”,。④赤壁:蘇軾所游的赤壁,,是黃州,即今湖北黃岡縣城外之赤鼻磯,,而周瑜敗曹操的地點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縣東北。)[這幾句破題,,由大江引出赤壁,,點明這里是傳說中的古赤壁戰(zhàn)場,由千古風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懷古以抒慨,。“人道是”,,下筆極有分寸,,表示不過傳聞而已?!俺啾凇倍谝浴叭龂芾伞?,為的是突出其歷史意義,,并為下面寫周瑜先伏一筆。]亂石①穿空,,驚濤②拍岸,,卷起千堆雪③。(陡峭尖銳的石壁直插云霄,,驚天駭?shù)氐木蘩瞬珦糁?,滾滾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洶涌澎湃的雪浪。①石:石壁,。②驚濤:怒濤,、巨浪。③千堆雪:無數(shù)的浪花,。)[這三句正面描摹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亂石”句形容山之奇峭高峻,;“驚濤”兩句形容水之洶涌澎湃,。江、山合寫,,而以江為主,,照應起結(jié)?!笆倍弧皝y”,,“空”而可“穿”,“濤”而曰“驚”,,“岸”而可“拍”,,“雪”而可“卷”,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于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江山如畫,,一時①多少豪杰,。(這壯麗如畫的江山啊,那一時期涌現(xiàn)了多少英雄豪杰?、僖粫r:那一個時期,。)[眼前所見,美不勝收,,難以盡述,,詩人禁不住脫口而出,,贊之曰“江山如畫”。由這千古常新的壯麗江山,,想起九百年前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表演過非常威武非常雄壯的戲劇的許多豪杰來,。“江山如畫”,,承上概括風景,;“一時多少豪杰”,啟下引出周喻,。這兩句仍是江山,、人物合寫,與起頭兩句相應,,詩也自然地由寫“千古風流”推進到寫“一時豪杰”,,為下片特寫周瑜營造背景,渲染氣氛,。]遙想①公瑾當年②,,小喬③初嫁了,雄姿英發(fā)④,。(遙想九百年前,,周公瑾正值人世當年,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公瑾英氣勃發(fā),姿態(tài)雄健,。①遙想:想到幾百年前,。②當年:指某人的事業(yè)、活動或生命的那個全盛時期,。③小喬:周瑜的妻子,。喬玄的兩個女兒,大喬嫁給孫策,,小喬嫁給周瑜,。“喬”,,史書里作“橋”,。④雄姿英發(fā):姿態(tài)雄偉,英氣勃發(fā),。)[上片重在寫景,,下片則集中筆力塑造青年將領(lǐng)周瑜的形象。作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足以表現(xiàn)人物個性的素材,,經(jīng)過藝術(shù)集中,、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據(jù)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并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zhàn)役勝利之時,,其后十年他指揮了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zhàn)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生活細節(jié)。赤壁之戰(zhàn)乃經(jīng)國大事,,周瑜作為戰(zhàn)爭一方的主帥,,有許多事可寫,詞人偏偏要在這緊要關(guān)頭花費筆墨去渲染他的婚姻,,說有一個國色天香的美人剛剛嫁給了他,,看似閑筆,卻是別有深意,。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見出周瑜的豐姿瀟灑、韶華似錦,、少年英俊,,春風得意,足以令人艷羨,;更為重要的是,,小喬之姊大喬系孫策之妻、孫權(quán)之嫂,,所以周瑜跟孫權(quán)外托君臣之義,,內(nèi)有葭莩之親,有孫權(quán)的絕對信任,,所以能夠建功立業(yè),;同時也使人聯(lián)想到:贏得這次抗曹戰(zhàn)爭的勝利,乃是使東吳據(jù)有江東,、發(fā)展勝利形勢的保證,,否則難免出現(xiàn)如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后果。這樣寫還可使人意識到這次戰(zhàn)爭的重要意義,。]羽扇綸巾①,,談笑間②,,檣櫓③灰飛煙滅。(他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說說笑笑之間,用濃煙烈火把曹操的無數(shù)戰(zhàn)船都燒得像灰煙一樣飛散消滅,。①羽扇綸巾:手持羽扇,,頭載綸巾。這是儒者的裝束,,形容周瑜有儒將風度,。綸巾,佩有青絲帶的頭巾,。綸,,ɡuānɡ。②談笑間:談笑之間,,形容毫不費力,。③檣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檣,,qiánɡ,,指船上掛風帆的桅桿;櫓,,指安在船尾或船邊用來搖船前進的工具,,比槳長大。也有的本子將“檣櫓”寫作“強虜”,,強大的敵人,。)[“羽扇綸巾”,寫其服飾,,是三國以來儒將常有的打扮。雖然身當大敵,,依然風度閑雅,,不著戎裝,,反映他臨戰(zhàn)瀟灑從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罢勑﹂g,檣櫓灰飛煙滅”,,寫其韜略,。由于胸有成竹,指揮若定,,從容不迫,說說笑笑之間,,就把曹操的艦隊一把火燒個精光,。詩人僅以寥寥數(shù)語,不但寫出了周瑜輝煌的戰(zhàn)功,,瀟灑的風度,,沉著的性格,成功地刻畫了他的英俊形象,,而且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年火燒赤壁的戰(zhàn)爭場景。]故國神游①,,多情應笑我②,,早生華發(fā)③。(我身臨三國古戰(zhàn)場,,神游于往昔歲月,,禁不住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該笑我自作多情,,太多愁善感了吧,以致過早地長出花白頭發(fā),。①故國神游:即神游故國,,作者神游于古戰(zhàn)場。故國,,赤壁戰(zhàn)場,。②多情應笑我:應笑我多情。這是倒裝句,。多情,,多愁善感。③華發(fā):花白的頭發(fā),。)[詞的開頭寫“千古風流人物”,,上闋末尾縮小到“一時多少豪杰”,下闋又專寫周瑜這一位英雄,從這里開始,,詩人由慨嘆古人,、憑吊周郎而聯(lián)想到自身,轉(zhuǎn)入自抒懷抱,?!肮蕠保闯啾诠艖?zhàn)場,。作者臨“故國”,,思“豪杰”,精神進入了想象中的當時環(huán)境里面,,想到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便建立了那樣驚天動地的功業(yè),而自己呢,,年近半百,,卻貶謫在這里,功名無望,,事業(yè)無成,,以致焦慮得頭發(fā)也很早就花白了。相形之下,,是多么的慚愧?。∪欢钟惺裁崔k法呢,?只不過是自作多情罷了,;仔細想來,多么可笑,!“故國神游”應是“神游故國”的倒裝,;“多情應笑我”也為倒裝句,實為“(我)應笑我多情”,。]人生如夢①,,一尊②還酹③江月。(哎,,人的一生就像做一場大夢,,還是把這一杯酒灑落江中,祭奠這萬古長存的明月?、偃松鐗簦阂蛔鳌叭碎g如夢”,這是古代知識分子失意的時候?qū)θ松扇〉囊环N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②尊:同“樽”,,酒杯。③酹:將酒灑在地上,以表示憑吊,。酹,,lèi。)[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深沉,、痛切地發(fā)出了年華虛擲的悲嘆,。“人生如夢”,,抑郁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坎坷身世的無奈感慨,。“一尊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既是如此,還不如借酒澆愁吧,。詩人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詞余音裊裊的尾聲,。酹,,本是將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的意思,,但這里卻是指對月敬酒,,有李白《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之意;只是所邀乃江中月影,,在地不在天,,所以稱為“酹”。] 這首詞是作者在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寫的,。那時他已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已經(jīng)兩年,。詩人游覽古戰(zhàn)場赤壁,想到古代“風流人物”的功業(yè),引起了無限的向往,同時聯(lián)想自己年將半百功業(yè)無成,,激起“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的感慨,。 這首詞感慨古今,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郁勃,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zhèn)バ蹓训木吧蜕铄錈o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哲理于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shù)力量。詞的末尾表現(xiàn)了作者用世與避世或入世與出世思想之間的矛盾,,這是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既然沒有機會為國為民作出一番事業(yè),就只有在無可奈何的心情之下,,故作達觀,。所以它在贊賞江山、人物之余,,最后仍然不免趨于消極,。但總的說來,最后這一點消極情緒,,卻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精神,。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①道中遇雨,。(三月七日,,從沙湖歸來,途中遇著下雨,。 ①沙湖:地名,,在黃州城東南30里。蘇軾被貶黃州后,,準備在沙湖買田終老,。這首詞是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后所作。)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隨從的仆人拿著雨具先自離去,,同路的人一個個都非常狼狽,,唯獨我一個人不覺得有什么不好。)已而①遂晴,,故作此,。(不久,天氣轉(zhuǎn)晴,,所以寫下了這篇詞,。①已而:不久,過一會兒,。) 這是寫在詞前面的小序,,對為什么寫作此詞作了說明,。小序說:“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薄袄仟N”是進退兩難的意思。眾人遇雨十分狼狽,,只有詩人若無其事,。這一對比耐人尋味,暗喻了作者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與眾不同,,對我們理解詞的旨意,,很有幫助。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①且徐行,。(不要聽風吹雨打,颯颯之聲響遍整個樹林,,我不妨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徐行,從容不迫地穿越樹林,。①吟嘯:吟詠長嘯,。)[作者沒有正面寫雨,,而是寫雨打在樹葉上的聲音。一個“打”字,,證明雨下得很大,雨音嘈雜,。在這樣的逆境當中,,作者的態(tài)度是什么呢?“莫聽”表現(xiàn)了他無所謂的態(tài)度,,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吟嘯、徐行,,表示形態(tài)悠然,、心態(tài)舒展, “何妨”即不妨,,見俏皮的挑戰(zhàn)色彩,。詩人開篇即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表明他對驟然而至的風雨所抱的態(tài)度,。明寫道中遇雨時置風雨于不顧,、吟嘯徐行的鎮(zhèn)定,暗示他在政壇風雨中遭貶后仍泰然處之的坦然心態(tài),。]竹杖芒鞋①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比騎馬坐車更覺輕松,。誰害怕那雨打風吹,?披著一葉蓑衣,,冒著漫天風雨,漫步崎嶇山路,,任其自然,,走完一生,。①芒鞋:草鞋,。)[在古代,“竹杖芒鞋”是平民百姓步行所用,,而馬一般是達官貴人的坐騎。竹杖芒鞋,,輕巧,、輕便,但在雨中行路,,拖泥帶水,,比起騎馬可就差遠了。詩人說“竹杖芒鞋輕勝馬”,,并非寫實,,而暗含“無官一身輕”之意。東坡認為,,平凡人的生活自有其灑脫悠閑,,并不遜于輕車肥馬的富豪,這是東坡經(jīng)歷官場險惡風波后深刻的人生體會,?!罢l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畫龍點睛般地表現(xiàn)出了作者的胸懷、抱負,體現(xiàn)了全詞的中心思想,?!叭纹缴比质侵钙缴柦?jīng)風雨,早已聽任其自然的意思,。這里的“風雨”不僅是指自然界的風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風雨。蘇軾一生坎坷,,所經(jīng)受的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實在太多了,。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他對來自各方面的打擊和挫折早已習以為常,。不驚恐,,不退縮,任其自然,,坦然處之,。總之,,這個句子非常形象地描畫出了一個在人生道路上履險如夷,、泰然自若的詩人形象。] 料峭①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冷冷春風樸面來,,吹得我酒醒,,微覺有些寒意。忽而雨后復晴,,斜陽掛在山頭,,卻與我笑臉相迎。①料峭:形容寒意,。峭,,qiào。)[這三句照應詞序“已而遂晴”,,寫自然界天氣變化之快,;剛剛自己還在風雨中行進,現(xiàn)在迎著他的卻是山頭的斜陽,。自然界忽晴忽雨變化不定,,而政治舞臺上的晴雨表又何嘗不是如此,照樣變幻莫測,,瞬息升沉,。這里也許還暗含了另一層意思,,雨過自然晴,冬天過去就是春天,,在逆境中會有希望,,在憂患中也有喜悅,既然這樣,,人生的寒冷,、挫折、憂患又有什么可怕呢?]回首向來蕭瑟①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②。(回頭望著剛才風雨瀟瀟的地方,,歸去吧,,對我來說,既沒有所謂風雨,,也沒有所謂天晴,。①蕭瑟:風吹雨落的聲音。②也無風雨也無晴:意思是風雨天氣和晴朗的天氣對我來說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差別,。)[“蕭瑟處”指剛才遇雨的地方,天氣忽然放晴,,引起了作者的興趣,,看看原來下雨的地方,現(xiàn)在又發(fā)生了什么新的變化,。全詞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作結(jié),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意思是說,,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對我來說,,都是無所謂的,我既不會以“晴”喜,,也不會以“雨”憂,,表現(xiàn)了憂樂兩忘的坦蕩胸懷,與上片“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前后呼應,。] 這首詞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現(xiàn)象,,談人生哲理,。上片寫雨中的情景和心境,作者履險如夷,,不為憂患所搖動,。“莫聽”,、“何妨”,、“誰怕”、“任平生”,,鮮明地體現(xiàn)了其倔強的性格,。下片寫雨后的情景和心境,暗喻作者對于人生經(jīng)歷的深刻體會,,“也無風雨也無晴”,,表現(xiàn)出憂、樂兩忘的博大胸懷,,表達了詩人在種種打擊和挫折面前不退縮,、不喪氣,坦然處之的曠達心境,。因此,,前人對這首詞有極高的評價。 特色鑒賞 《念奴嬌》用豪壯的情調(diào)抒寫胸中塊壘,。這首詞的豪壯情調(diào)首先表現(xiàn)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的廣闊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這里出現(xiàn)過的許多威武雄壯的戰(zhàn)爭故事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向往。于是詞人開始尋找英雄們的遺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周郎,,是詞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這里只是先埋伏一筆,,暫不展開寫,,接著就來勾畫古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痹~人寫到這里,心潮起伏,,禁不住慨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輕輕結(jié)住,,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為一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讀罷使人止不住內(nèi)心的激蕩,,頗有“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詞中的豪壯情調(diào)還表現(xiàn)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并稱,,已經(jīng)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決定性作用,,表明了詞人對他的景仰;到下片再著力寫他的才華和功勛,,英雄形象就變得格外鮮明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以美女襯英雄,,又以“雄姿英發(fā)”來描繪周瑜的動人姿貌和出眾才華,說明他的確是能擔當大任的英霸之器,。以上兩句都是鋪墊,,下面轉(zhuǎn)入正題:“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zhàn)對吳軍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zhàn)爭,,而作為吳軍統(tǒng)帥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怯,反而從容閑雅,,一身儒裝,,說說笑笑,一把火就把敵方的戰(zhàn)船燒成灰燼,。這種指揮若定的風度何等令人生敬啊!詞人這樣來稱頌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建立豐功偉業(yè),。 《定風波》以小見大,,托物言志,,是本篇最突出的特征?!抖L波》以道中遇雨這尋常小事,,隱喻仕途風雨,并進而借雨后“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景象,,寄托寵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這就是托物言志,、以小見大,。而且這個“大”是難以窮盡的:不僅有遇雨、吟嘯,、竹杖,、芒鞋、寒風,、酒醒,、斜陽、晚照這一系列歷歷在目的自然真景,,還有蘇軾仕途坎坷,、遭貶黃州、漁樵雜處,、放浪山水,,乃至隱居山林、嘯傲江湖,、一蓑煙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開的社會人生景象,不僅表現(xiàn)出蘇軾在自然風雨中鎮(zhèn)定自若,、在仕途風險中泰然處之,、在痛苦中曠達自解、在醒悟中心儀歸隱等一系列復雜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滲濾出放開眼量,、洞達事理、自我調(diào)節(jié),、曠達通脫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寫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無限,,這就是隱喻寄托所追求的藝術(shù)效果,,也最終體現(xiàn)了這首《定風波》的成功之處。 問題探究 余秋雨說:蘇軾是中國古代最高貴,,最親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此說極為精辟。他的這些特點,,在這兩首詞中得到鮮明的體現(xiàn),。誠如陳友康先生所說:“東坡詞開辟了一個波瀾壯闊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難,,嘆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種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種由高貴品性和苦難人生歷程鍛鑄的寧靜和澄明,,一種凡人難以步趨的瀟灑和從容,一種在苦難中體證生命價值的深沉,,一種飽經(jīng)憂患對人生與社會保持熱情的豪邁與豁達,,充盈著生命的力度和藝術(shù)的帥氣,千姿百態(tài),,光彩照人,。” 但是,,對蘇軾的這兩首詞歷來也是爭議甚多,。 《念奴嬌》中“人生如夢”的感慨應當如何分析評價? 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消極的尾巴,,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頹廢色彩,,是蘇軾宿命論世界觀的體現(xiàn)。有人則不同意這種理解,?!叭松鐗簟笔窃~人在遭受壓抑情況下的自慰之詞,但他并未想到及時行樂,,他的“一尊還酹江月”不過是要向“江月”傾訴壯志難酬的苦悶,。還有人認為,蘇軾的“人生如夢”源于《莊子·齊物論》,,莊周夢中變?yōu)楹?,醒來后,“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周混淆幻想和現(xiàn)實的界限,是消極的,。但蘇軾用這個典故是取其神游夢醒之意,,他的精氣神魄完全被三國往事所攝,在故國神游良久,忽然夢醒,,覺得人生如夢,,往事如煙,重又躋身于現(xiàn)實世界,,以杯酒祭奠江月,感謝大自然的厚賜,,感謝人杰地靈,。.從“大江”起筆,以“江月”做結(jié),,這樣才首尾呼應,,意境完整;否則神游不歸,,難以收筆,。 《定風波》表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用世還是消極避世? 有人認為詞的上片“誰怕,?一蓑風雨任平生”,,表現(xiàn)作者履險如夷,不為憂患所搖動的精神,。下片“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寫作者對于人生經(jīng)歷的深刻體會,,表現(xiàn)出憂,、樂兩忘的胸懷。這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態(tài)度,。但有人認為上片之重點在“誰怕?”作者不怕任何風雨, 也不在乎風雨陰晴多變,;下片之關(guān)鍵在“歸去”?!皻w去”這個詞從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而來,,表達的思想情感是:渴望退隱, 歸隱田園。隱逸,,是全詞的主題,。 對于上述說法,我們可以根據(jù)詞意和蘇軾生平繼續(xù)深入探討,,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本書不再多發(fā)表意見,。 下面要重點探討的是關(guān)于詩(詞)眼的問題,。 詩(詞)眼是一個形象的說法,相傳張僧繇畫龍,一經(jīng)點睛,,便凌空飛去,。詩眼、詞眼,,有似于此,。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煉字面,。凡在節(jié)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乃至全篇游龍飛動、令人刮目相看,,這些地方便是所謂“詩眼”,、“詞眼”。例如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微云、河漢,、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詩人把這四種物象由兩個動詞“淡”“滴”巧妙地串連起來,,組成一幅靜謐清幽的秋夜畫面,表現(xiàn)了詩人淡泊人生的志趣,。所以,,“淡”、“滴” 二字就是詩中之眼,。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所寫景色原也平淡無奇,,而著一“鬧”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頓然改觀,。前者訴視覺為聽覺,讓人想象紅杏在枝頭盛開,,爭奇半艷,,吸引了無數(shù)的蜜蜂嗡嗡地飛來飛去;后者運用擬人手法,,將原本沒有情感的花月寫得婀娜多情,。 以上說的是句中之眼;還有全篇之眼,如柳永詞《望海潮》中的“形勝”“繁華”,,《雨霖鈴》中的“傷離別”,。蘇軾的這兩首詞,“夢”《赤壁懷古》的眼,,夢是理想是追求,,詩人塑造周瑜的形象,表達了他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愿望,;但是詩人仕途失意,,請纓無路,報國無門,,所以他的理想也便如夢一般虛無?!帮L雨”是《定風波》的眼,,詩人字面寫大自然中的風雨,實際上是暗指政治上的“風雨”,,詩人描寫他對待大自然風雨的態(tài)度,,也便暗示了他對待政治上的“風雨”的態(tài)度。我們捕捉到了詩(詞),,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內(nèi)容和主旨,。 因此,從詩(詞)眼入手,,既是鑒賞詩歌的方法,,也是詩歌鑒賞的內(nèi)容。近年來高考,,把這當作了重要測試點,。下面列出一些高考題,請你仔細研究,,以求對此有深刻體會,。 第一題: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3年高考全國卷)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①,,安禪制毒龍②,。 【注】①薄暮空潭曲:傍晚時分,我佇立在空寂的清潭邊。②安禪制毒龍:傳說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毒龍藏身,,累累害人。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毒龍,,使其離潭他去,,永不傷人。詩引用這個典故,,意謂佛法可以制毒龍,,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安禪:為佛家術(shù)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里指佛家思想。毒龍: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問題: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lián)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賞析。 第二題:閱讀下面一首唐代的邊塞詩,,然后回答問題,。(2004年高考江蘇卷)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guān),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問題: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第三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2006年高考江西卷) 三江小渡 楊萬里 溪水將①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 【注】①將:行,,流過。 問題:(1)本詩的“詩眼”是什么,? (2)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jié)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第四題:閱讀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問題,。(2006年高考上海卷) 【黃鐘】 人月圓 張可久 山中書事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琢謫棠?,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shù)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問題:“詩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請簡要說明理由。 第五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7年高考全國卷二)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①,。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nóng)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①塵垢:塵埃。 問題:第三聯(lián)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第六題: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2007年高考四川卷)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問題: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xiàn)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xiàn)的,?請簡要賞析,。 第七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2008年高考全國卷一)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隱龍宮。 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 沙明拳宿鷺③,天闊退飛鴻,。 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臨(約1057~1106):字邠老,,黃州(今湖北黃岡)人,,善詩文。曾隨蘇軾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鷺:指白鷺睡眠時一腿蜷縮的樣子。 問題:第三聯(lián)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第八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2008年高考全國卷二) 春日即事 李彌遜① 小雨絲絲欲網(wǎng)春, 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問題:請對首句中的“網(wǎng)”字進行賞析。 第九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2008年高考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邊① (金)王寂 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 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 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 蒼顏華發(fā)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慢遲。 【注】①此詩為王寂被貶官至河南蔡州時所作,。 問題:指出“羈緒”在全詩中的具體內(nèi)容,,并簡要賞析首聯(lián)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十題:閱讀下面的宋詩,,按照要求,,完成賞析(2007年高考湖南卷) 示長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 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 欲問后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注】①長安君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張奎之妻,封長安縣君,。此詩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出使遼國前所作,。此時他尚未拜相變法,。 問題:詩中表現(xiàn)了“愴情”之感,,請就中間兩聯(lián)逐聯(lián)賞析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這種情感的。 探究思路: 第一題:此題是鑒賞句中之眼,。古人認為句中之眼,,五言詩一般是第三字,此處多用動詞,。因此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fā)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冷”兩字分別從聽覺和感覺,,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孤靜幽寂的景象(意境),。 第二題:詩的題目點明征人,詩句中有金河(大黑河),、玉關(guān),、青冢(昭君墓)、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都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由此可知,,這是一首邊塞詩,,寫征人的戍邊生活。標題中的“怨”字是全篇之眼,,點明了詩的主旨,。首聯(lián)“歲歲”“朝朝”,從時間寫怨情,,怨頻繁調(diào)動,,怨備戰(zhàn)匆忙,次聯(lián)“青?!薄昂谏健?,從空間寫怨情,怨氣候酷寒,,怨邊塞荒涼,。 第三題:本題要求找出全篇之眼,因為只要如此,,主旨也就豁然明朗,。本詩詩眼在第三句,詩人將“交情”比喻為“山溪渡”,,山溪渡船(小舟)有什么特征呢,?“不管風波去又來”。顯然,,這是象征了朋友的交情也要經(jīng)得起風浪的考驗,。詩首句與末句呼應,用“不復回”的溪水反襯“去又來”的山溪渡船,,以示朋友交情的堅貞,。總之,,全詩圍繞“交情”展開描寫,,采用反襯(對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表達了友情恒久不變,、經(jīng)得起考驗的主旨,。 第四題:這是一首元曲小令,【黃鐘】是曲調(diào),,“人月圓”是曲牌,,“山中書事”是作者定的題目。曲中“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東曲阜;“吳宮”,,指吳國的王宮,;“楚廟”指楚國的宗廟。 全曲上片詠史,,下片抒懷,。開頭兩句,總寫歷來興亡盛衰,,都如幻夢,,自己早已參破世情,厭倦塵世,。接下來以孔林,、吳宮與楚廟點染,說明往昔繁華,,如今只剩下凄涼一片,。下片轉(zhuǎn)入對眼前山中生活的敘寫,雖然這里僅有簡陋的茅舍,,但有詩書萬卷,。喝著自釀的松花酒,品著自煎的春水茶,,幽閑寧靜,,詩酒自娛,,自由自在,。這首小令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時所作。通過感慨歷史的興亡盛衰,,表現(xiàn)了作者勘破世情,,厭倦風塵的人生態(tài)度,抒發(fā)其放情煙霞,,詩酒自娛的恬淡情懷,。 試題要求鑒賞第二句,,“倦”是此句之眼。要注意的是,,曲中的“詩眼”二字是指詩人的眼力,,即對社會人生的觀察力。作者平生足跡曾遍及湘,、鄂,、皖、蘇,、浙等江南各省,,可謂浪跡“天涯”。然而終其碌碌一生,,僅做過路吏,、揚州民務官、桐廬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雜職而已,。一個“倦”字,包含了多少風塵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態(tài)炎涼之酸!一個“倦”字表現(xiàn)了他厭倦思歸的情懷,?!熬搿弊郑€為后文寫歸隱山村,、詩酒自娛作了伏筆,。 第五題:這是一首田園詩?!靶虑纭倍质侨?,“望”字領(lǐng)起全篇,詩描寫了雨后新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詩的開頭兩句,總寫新晴野望時的感受,,中間兩聯(lián)描繪縱目遠眺所看到的周圍的秀麗景色,,最后兩句寫由景及人,在靜態(tài)的畫面中襯以人事活動,,給原野平添了無限生意,,能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并感受到農(nóng)忙勞動的氣氛。 試題要求鑒賞第三聯(lián)的句中之眼。這一聯(lián)上句寫水(河),,下句寫峰,。“眼”在“白”,、“出”二字,。碧綠的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白茫茫,、明晃晃,漫無邊際,;一個“明”字在強烈的色彩對比中顯示出原野的空曠,,巧妙地照應詩的首句。遠處的山峰原來都籠罩在朦朧的煙雨中,,看不分明,,如今云開日出,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巒突兀而出,;一個“出”字暗示了天空明凈,萬里無云,,巧妙地與詩的第二句照應,。這一組風景鏡頭,緊緊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點,。 第六題:這是一首羈旅詩,,作者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自臨川赴錢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驛中。詩人選擇缺月,、孤燈,、風露、鳴蟬,、疏桐等衰殘的景象構(gòu)成凄涼的秋景和孤寂的旅況,,襯托出抱病的行人羈旅獨苦的處境和心情。 首聯(lián),,在一個秋天的深夜,,天邊殘月,暗淡無光,。旅舍床邊,,一盞油燈,半明半暗,?;钁K暗淡的景色表現(xiàn)了旅舍的清寂冷落,。頷聯(lián)寫自己身體有病,,最容易感到氣候聚變,,風露襲人;在夢境中回到家鄉(xiāng),,就不覺得山高水長,,表現(xiàn)了濃濃的懷鄉(xiāng)之情。頸聯(lián)接前一聯(lián)的意思而來,。上句接“風露早”,,因為感到歲時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長”,,從夢境回到現(xiàn)實,,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蒼茫凄涼,。這里用凄涼的秋天景色暗示了國事的艱難,。尾聯(lián)又回過來寫秋聲,蟬聲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煩意亂,,但是,鳴蟬棲息的梧桐,,已是樹葉半黃了,。這里的鳴蟬,是不是另有所指,,結(jié)合詩人在政治活動中的遭遇,,頗覺意味深長。 “亂”是全篇之眼,,概括了作者煩悶苦惱憂愁的心境,。試題要求就此進行鑒賞。 首聯(lián)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lián)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xiāng)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lián)轉(zhuǎn)寫憂國之思,以天地凄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推進一層,。尾聯(lián)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全詩緊扣一個“亂”字,,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 第七題:解讀這首詩,,要注意題中注釋,,其中又以“曾隨蘇軾同游赤壁”一句最為重要,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詩人與蘇軾同氣相求,。 詩歌首聯(lián)描寫赤壁龍盤虎踞的險要地形,,頷聯(lián)緬懷建功立業(yè)的古賢先烈。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寫景抒情,,氣勢雄大。頸聯(lián)描寫鷺宿沙灘,、鴻飛長天的寧靜風景,。尾聯(lián)抒發(fā)自己的歸隱之志。 試題要求鑒賞第三聯(lián),,也是本詩煉字最見功力之處,。“拳”“退”二字是句中之眼,?!叭弊终Z出杜甫詩:“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詩人借用在此處,形象地表現(xiàn)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寧靜神態(tài),?!巴恕弊终Z出《春秋》:“六鹢退飛”。但此處僅是字面上的借用,,因為事實上飛鴻并不在往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廣闊了,高飛戾天的鴻雁在那么廣闊的藍天背景下飛行,,使人無法覺察它們是在向前移動,。如果凝望片刻,還可能誤以為它們是向后退飛呢,。詩人就是這樣巧妙地寫出了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長天時所得的印象,,使人讀之歷歷如在目前。 第八題:句中之眼,,古人認為五言當在第三字,,七言當在第五字,。一般來說,這是對的,,如“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詩眼倦天涯”“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眼”都在句中第三字,。七言詩,,如“萬里山川分曉夢,四鄰歌管送春愁”(許渾),,“鶯傳舊語嬌春日,,花學嚴妝妒曉風”(章孝標),“眼”都在第五字,。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的詩有不同的情形,要作具體的分析,。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眼”在第四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眼”在句末,。此詩首句的“眼”是“網(wǎng)”,在第六字,。 此詩一,、二句寫景,三,、四句敘事,,首句寫小雨,次句寫落花,,第三句寫門庭冷落,,第四句寫獨自掩門。情寓于景與事之中,。 “網(wǎng)”字如何理解呢,?高考提供的答案是:“作者由絲絲小雨想到用絲織成的網(wǎng);再由絲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網(wǎng)住,,即留住春天,。這個想象、比喻非常生動,、新奇,?!憋@然,命題者把“網(wǎng)”解作“網(wǎng)留”,。我們認為這樣理解殊為不妥,。正確的解讀當是:“網(wǎng)”,羅網(wǎng),,絲絲細雨猶如天羅地網(wǎng),,把大地網(wǎng)住。解讀這首詩要注意注釋中說明的詩人的政治背景,,正因為詩人政治上感受到沉重壓力,,所以才會聯(lián)想到絲絲細雨好似一張“羅網(wǎng)”,把春天的花朵“一網(wǎng)打盡”,,變得一片狼藉,,唯有如此,一,、二寫的景與三,、四句敘的事才是渾然天成。 第九題:本題有兩問,,第一問指出“羈緒”是全詩之眼,,有領(lǐng)起和概括的作用,要求分析下面詩句將其含義具體化,,這在詩歌表現(xiàn)技巧上謂之先點后染,。頷聯(lián)借用屈原和白居易被貶的歷史典故,表達自己蒙受不白冤屈的傷感,。頸聯(lián)上句直抒雖然小人進讒詆毀,,但自己不會改變耿直不屈,仗義執(zhí)言的秉性,,下句抒發(fā)自己不為他人理解的孤苦,。尾聯(lián)上句敘寫時光易逝,使自己很快便進入衰暮之年,,下句則是表達沒有及時歸隱的懊悔,。總括起來,,“羈緒”的內(nèi)容有:①謫官的愁思,;②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內(nèi)心不被理解的苦悶;③年華易逝的傷感,;④宦海浮沉的厭倦等,。 第二問則是要求分析首聯(lián)由景生情的表現(xiàn)技巧,即以蕭瑟凄清之景引發(fā)詩人的紛亂愁思,。 對于此題,,有人提出不同意見,,現(xiàn)附于后,供探究之用: 《日暮倚杖水邊》,,寫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王寂59歲,他犯了救災不力的錯誤,。當時黃河衛(wèi)州段決堤,,金世宗派王寂救災。王寂到了衛(wèi)州,,不先去救老百姓,,反先去搶救國家財產(chǎn),結(jié)果惹惱了百姓和皇帝,,當年十月,,被貶蔡州,,做了蔡州防御使,。他覺得很冤,借這首詩大肆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詩里謂之“羈緒”,。 頷聯(lián)中拿屈原,、白居易自況,是極不恰當?shù)?。屈原是持不同政見,,遭遇昏君楚頃襄王而被流放;白居易是越級上疏,,僭越言事而遭貶,。兩人境況與王完全不同。王以屈原自況,,是在誣蔑金世宗是昏君,;以白居易自比,則是怙惡不悛,,不思悔改,。可惜命題者告訴考生的是此詩“用典精當”,,委實屬有目無珠,。 至于浙江省教育考試院提供的“參考答案”對“羈緒”的具體內(nèi)容的解說,則多達五個小點,,依次為:①漂泊的旅思,;②謫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內(nèi)心不被理解的苦悶,;④年華易逝的傷感,;⑤宦海浮沉的厭倦,。牽強附會的“苦心”,純粹出于自愚和愚人,。(作者:蔡宏偉) 第十題:“愴情”是全詩之眼,,解讀此詩首先在理解“愴情”的具體內(nèi)涵。從詩中看出王安石和妹妹“少年離別”,,“老去相逢”,,剛剛相逢,又得離別,,因為詩人“又作塵沙萬里行”,。詩描寫的正是這種兄妹別離之苦。題目要求“就中間兩聯(lián)逐聯(lián)賞析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這種情感的”,,因此必須緊扣詩句從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各個角度進行盡可能詳細的解讀,。 頷聯(lián):(1)“供笑語”表達了相逢的歡樂,“話平生”則道盡了人生的滄桑:二者相互映襯,,更添一層悲涼況味,。(2)“草草杯盤”“昏昏燈火”營造了氛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詩人更容易生發(fā)悲愴之情,。(3)“草草”“昏昏”是疊詞妙用?!安莶荨笨梢娋撇说暮唵?,歡聚中有些許不足;“昏昏”則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將別的傷痛,。 頸聯(lián):(1)“自憐”與“又作”貫通一氣,詩人借此直抒胸臆,,表達了心中的萬端悲慨,。(2)“湖海”久隔,,“塵沙”遠赴,,旦夕間重逢又離別,且是出使不無艱險的遼國,,時空的拓展將悲意又加深了一層,。(3)“三年”言時間之長,“萬里”謂距離之遠,,以數(shù)字入詩,,一縱一橫,使悲情更為濃烈,。 訓練提高 1.根據(jù)要求背誦默寫課文中的相關(guān)詩句: (1)描寫“江山如畫”的詩句是 ,。描寫赤壁之戰(zhàn)中周喻形象的詩句是 ,。 (2)與“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旨趣相同的詩句是 ,, 表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詩句是 。 (3)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 ’,;學士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東坡為之嘆服,。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一時多少豪杰,。 (2)遙想公瑾當年。 (3)檣櫓灰飛煙滅,。 (4)一尊還酹江月。 (5)料峭春風吹酒醒,。 (6)回首向來蕭瑟處,。 答: 3.說說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分析正確的項是( ) (1)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即“人們傳說是”,,言下之意,當年周瑜在赤壁兵敗曹操的歷史故事,,廣為人民傳頌,,為下片描寫周瑜埋下伏筆。) (2)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這四個字是對赤壁壯麗景色的概括,一個“畫”字強化了豪杰人物活動的背景,,有“江山代有才人出”之意,,同時也有“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的含意,。) (3)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作者正值從沙湖買田歸來,腦子里裝的全是購置家業(yè)一事,,所以對外界天候的變化竟然全無察覺,。) (4)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莫聽”表現(xiàn)了他無所謂的態(tài)度,,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 “何妨”即不妨,,見俏皮的挑戰(zhàn)色彩,。詩人開篇即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表明他對驟然而至的風雨所抱的態(tài)度。) 4.對下列句子分析有誤的項是( ) (1)怒潮卷霜雪,,天塹無涯,。(這個詩句描寫了錢塘江水勢洶猛,江面遼闊,。) (2)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這個句子詩人采用了借代和對比的描寫方法,。) (3)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詩人在描寫緊張急烈的戰(zhàn)爭場面中插入這個細節(jié),使詞在密中有疏,,相得益彰,。) (4)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詩人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描寫了周瑜一代武將的勃勃英姿,。) 5.按括弧內(nèi)指定的要求分析的下面詩句: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個詩句為什會成為豪放派的千古絕唱,?) 答: (2)“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幾句用了哪些技巧描寫了赤壁怎樣的自然景觀,? 答: (3)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個詩句運用哪些方法刻畫周瑜什么樣的形象?) 答: (4)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這個詩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抒發(fā)了詩人的什么情感,?) 答: (5)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詩人明明先經(jīng)風雨,,再見到雨后復晴,怎么又說“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答: 6.“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對這個句子爭議很多,,焦點是詩句的主語,,一曰主語是蘇軾,此句寫蘇軾神游赤壁古戰(zhàn)場,,自己笑自己多情,;一曰主語是周喻,此句寫周喻神游故國,,遇上蘇子,笑蘇子多情,。袁行霈先生贊同第二個觀點,,他從詞語的意義來闡述理由:“神游”的意思是身未往游,而精神魂魄往游,。蘇軾既已身在赤壁,,怎么能說是“神游”呢?“神游”的當是周喻,?!肮蕠钡囊馑际枪艊⒆鎳蚬枢l(xiāng)。赤壁講成是周瑜的故國才順暢?,F(xiàn)在請你換一個角度,,為第一個觀點說說理由,好不好,? 答: 7.在《定風波》中作者通過途中遇雨這件小事,,表達了自己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 8.分析兩首詞的韻腳,,說說它們對抒發(fā)感情有什么關(guān)系? 答: 9.此首《獨覺》作于蘇東坡晚年流放海南儋州之時,。請你結(jié)合注釋細細品讀,,回答問題: 獨覺 瘴霧①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風生體疥,。 朝來縮頸似寒鴉,,焰火生薪聊一快。 紅波翻屋春風起,,先生默坐春風里,。 浮空眼纈②散云霞,無數(shù)心花發(fā)桃李,。 悠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 ,, ,。 注釋:①瘴霧:濕熱蒸發(fā)致人疾病的霧氣.這里代指嶺南。②眼纈(xié):眼發(fā)花. (1)從詩中看出,,詩人謫居之地生活條件艱苦窘迫,,具體表現(xiàn)是: 。 (2)“焰火生薪聊一快”,,表現(xiàn)“快”的詩句是: ,。 (3)請你從《定風波》這首詞找出兩句詩填在詩的最后,與詩的主旨保持一致,。 答: (4)詩的題目含意是什么,?詩中照應題目的是哪一句詩? 答: (5)這首詩表現(xiàn)了蘇軾怎樣的思想境界,? 答: 10.請就蘇軾對人生的看法,,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就“進與退”的問題寫一篇短文,,不少于600字,。 答: 解析與答案 1.答案:(1)亂石穿空,,驚濤拍崖,卷起千堆雪,。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2)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3)楊柳岸,曉風殘月,。 大江東去,。 2.解析:這里列出的詞語有的是古今同形異義,有的是借代,,有的是活用,,有的是通假用法,各種情況要仔細區(qū)別,。 答案:(1)現(xiàn)在一般指短時間,,詞中指的是那一個時代。(2)現(xiàn)在一般指往年,、昔年,,詞中指的是正當盛年。(3)檣櫓,,本指船上的設置,,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煙,名詞活用作狀語,,意即像灰一樣,、像煙一樣。(4)尊,,通樽,,酒杯。酹,,把酒灑在地上祭奠。(5)寒冷,。(6)現(xiàn)在一般指從來,、一貫,詞中指剛才走過來的地方。 3.解析:本題旨意不僅在對詞語意義的理解,,而且在對其作用的分析,,實際上這是一道語言鑒賞題。題中沒有指明是一項,,便暗示可能是多項選擇題,。(1)“人道是”即“人們傳說是”,言下之意,,這里的赤壁不一定就是當年三國時周喻敗曹操的赤壁,。用語非常準確。(3)“余獨不覺”與“同行皆狼狽”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詩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坦蕩胸襟,。 答案:(2)(4) 4.解析:這道題目涉及詩句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技巧的分析。(1)詞的題目是《望海潮》,,這個句子照應了題目,,描寫的是錢塘海潮。(2)“雨具”借代拿走了雨具的仆人,,“同行”與“余”對比,。(3)“小喬初嫁”是疏筆,戰(zhàn)爭場面是密筆,。(4)“羽扇綸巾”代指周瑜,,“檣櫓”代指曹操水軍,周瑜在詞中是儒將的形象,。 答案:(1)(4),。 5.(1)解析:鑒賞這個詩句一要注意詩人將江與人合寫,以大江為背景襯風流人物,;二是要理解詩句虛實結(jié)合的寫法,,實是眼前滔滔大江,虛是滾滾歷史長河,,暗用了比喻的手法,。 答案:詩人既寫眼前大江景色,又是一種暗喻,,喻指歷史長河,,時光流逝。蘇軾登赤壁臨長江,,自然會由滾滾東去的江水想到不斷流逝的時光,。無情的逝水流光,淹沒了古代多少顯赫一時的風流人物,。在歷史的長河里,,他們漸漸銷聲匿跡,,不復有當年的光彩,真正能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的又有幾個呢,?詞一開始就不同凡響:一派江水,,千古風流,無窮感慨,,豪情萬丈,,讓人感到詞人是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看得遠,,想得深,。全句氣象磅礡,淋漓悲壯,,堪稱千古絕唱,。 (2)解析;這一道鑒賞題,,包括兩個問題:一是分析其表現(xiàn)技巧,,二是概括赤壁景觀的特點。 答案:詩句把浪濤喻雪堆,;用動詞“穿空”,、形容詞“驚”、數(shù)字“千堆”進行夸張描寫,,“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又是對偶句式,詩人調(diào)動上述修辭手法,,使詩句奔放自如,,氣貫長虹,把一幅氣勢磅確,、境界宏闊的壯麗圖畫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 (3)解析:本題與上題一樣,也是內(nèi)含兩個問題,,一是描寫方法,,二是人物形象。 答案:羽扇綸巾,,是外貌描寫,;談笑間,是神態(tài)描寫,;檣櫓灰飛煙滅,,運用了借代、夸張,、比喻等描寫方法,。作者通過這樣描寫,,表現(xiàn)了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儒將風度,。 (4)解析;本題難點在第二問,,分析時必須扣住“多情”二字,,仔細斟酌內(nèi)蘊的詩人的“情”。 答案:用的是倒裝句式,,故國神游,,即神游故國;多情應笑我,,即應笑我多情,。作者臨“故國”、思“豪杰”,,精神進入了想象中的當時環(huán)境里面,,想到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便建立了那樣驚天動地的功業(yè),,而自己呢,,比他大十多歲,卻貶謫在這里,,沒有為國為民作出什么有益的事來,,頭發(fā)也很早就花白了,相形之下,,是多么的不同啊! 所以這里的“多情”主要是指詞人建功立業(yè)的愿望,。“白發(fā)”固足已使人生悲,,但正如唐代詩人岑參所說:“白發(fā)悲花落,,青云羨鳥飛?!边@種悲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有尚未實現(xiàn)鴻鵠之志的頹唐。 (5)解析,;此題啟示我們,,鑒賞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善于抓住詩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深入分析,,從中可以探求作者內(nèi)蘊的深意。 答案:前面寫的風雨,,是大自然的風雨,,也是現(xiàn)實政治斗爭中的風雨,,是客觀現(xiàn)實的存在。而后面的“也無風雨也無晴”,,是詩人的心態(tài),,意思是只要自己“歸去”,像陶淵明一樣歸隱江湖,,超脫塵世,,就可以不把功名利祿、個人得失掛在心頭,。 6.解析:這是一道發(fā)散性思維題,,啟發(fā)我們對同一問題,要善于從多角度思考,。 答案:我們可以從詞的結(jié)構(gòu)來分析,。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寫赤壁雄奇的景色,,下片分兩半:上半緬懷周郎,,下半抒感遣懷。若以文章結(jié)構(gòu)而言,,本詞可分兩部分:“檣櫓灰飛煙滅”以上,,鋪寫“大江、赤壁,、周郎”三個意象,;“故國神游”以下,寫詩人自己這個意象,。前是客體,,后是主體,所以“故國神游”以下的主語應是詩人自己,。 7.解析:這也是一道發(fā)散性思維題,,只要言之成理,對這首詞的主題容許有多種理解,??蓞⒖础皢栴}探究”欄目。 答案:略,。 解析:詩歌的音樂美,,主要體現(xiàn)在押韻、平仄,、節(jié)奏等方面,,因此,鑒賞詩詞的平仄,節(jié)奏,,特別是押韻的情況,,體會它與詩詞情感的關(guān)系,乃是詩詞鑒賞的重要內(nèi)容,。剛接觸有一定難度,,但只要掌握一定的聲韻知識,注意從這方面多加分析,,也便不覺困難,。 答案:《念奴嬌》的韻腳是:物、壁,、雪、杰,;發(fā),、滅、發(fā),、月,,均為入聲韻。這首詞,,氣勢豪雄,,風格飄逸,讓人想象拍板高唱之時,,一定能使江波鼎沸,!這雄偉的氣勢當然來自命意,但韻腳激越短促的入聲,,用在懷古的題目下,,有助于造成寂滅激切的氣氛,結(jié)尾押“月”字,,呼應“夢”字,,更有飄逸出塵的感覺。 《定風波》聲,、行,、生、迎,、晴,,押同一平聲韻;馬,、怕,,押仄韻;醒、冷,,押另一仄韻,;處、去(古韻同部)押又一仄韻,。其特點是,;(1)上片為二平二仄一平,下片為二仄一平二仄一平的韻腳,。(2)5句押平韻一韻到底,,在每一個仄收句后跟二字襯句,與仄收字同韻,,一共三處,,三韻三轉(zhuǎn)。這首詞用韻句的平仄聲韻腳交替出現(xiàn),。平仄交錯,,平韻為主,很好地表達了那種自在灑脫之情,。 9.(1)答案:“瘴霧”,、“北風生體疥”、“朝來縮頸似寒鴉”,。 (2)解析:“快”,,快樂,是領(lǐng)起下文的中心詞,,表現(xiàn)了詩人以苦為樂的曠達胸懷,。他的快樂具體表現(xiàn)在把用來“生薪”取暖的“焰火”描寫得非常美麗,把取暖看得非常幸福,。 答案:紅波翻屋春風起,,先生默坐春風里。浮空眼纈散云霞,,無數(shù)心花發(fā)桃李,。 (3)解析:《定風波》的七言,共有8句,,從押韻來看,,能放在最后的只能是第2、5,、8,、11句,因《獨覺》是寫在屋內(nèi)烤火,,第1,、2句的“穿”“行”,第3、5句的在泥濘中走路,,第6,、8句的“山頭”都不合詩意。 答案: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表面看寫“風雨”“晴”也在室外,但這里可以指抽象的政治斗爭的風雨,?!跋騺硎捝帯庇髦笍那白哌^來的風風雨雨的坎坷不平的人生旅程。) (4)解析:覺,,是全詩的眼,,是詩的主旨所在。所以,,要仔細體會其含義,。 答案:覺,佛教語,,即大覺大悟。獨覺,,暗示這是只有自己才達到了一種精神境界,。這是什么境界呢?吸引讀者賞讀的興趣,。詩中照應“獨覺”的詩句是“悠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br> (5)解析,;這道題實際上就是要求把詩的題目“獨覺”的內(nèi)容具體化。 答案:此首《獨覺》作于詩人晚年流放海南之時,,把謫居荒涼之地生火取暖的窘迫生活,,寫得富有詩意,意趣高遠而超凡灑脫,。在瓊州的窮山惡水中只得茅屋一間,,生火取暖便覺如坐春風,濺起的火花如彩霞萬朵,,桃李盛開,,欣欣然不知所之??鞓放c平靜信手拈來,,絲毫沒有對一路貶謫的命運的抱怨和所受苦難的巨細描摹,置身于孤獨困苦的環(huán)境中,仍能保持“坡仙”的曠達品格,,是一種寧靜,、淡遠的超功利、超現(xiàn)實的禪境,。 10.解析:進,,就是指仕途和事業(yè)上的成功;退,,則是指仕途和事業(yè)上的挫折,。這是任何人都可能遇到的一個問題。怎樣對待呢,?范仲淹是“進亦憂,,退亦憂”,蘇東坡則是“也無風雨也無晴”,,那么你呢,?請想一想這個問題,對于今后的成長會很有好處的,。 答案: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