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有人搞了一個大新聞,,15萬名旗袍愛好者在三百多個城市同時穿上旗袍,,打破了同一時間穿著旗袍行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壹讀君想說的是,,如果把餐飲業(yè)服務人員的數(shù)量算進來,,哪一天都不止15萬穿旗袍的。 在這里,,壹讀君就不吐槽這些所謂的旗袍顏色多么丑,、土、俗氣,、缺乏起碼的審美,,一點看不出優(yōu)雅,倒是一個賽一個的透著風塵味了(呃,,不好意思還是吐槽了這么多),。壹讀君(yiduiread)要說的是,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換句話說,,你以為你以為是旗袍的東西,真的是旗袍,? 一直在提高知識水平的值班壹讀君丨張小羈 旗袍,,本來是干活兒穿的衣服 大家都知道,旗袍的起源是旗人的長袍。漢族傳統(tǒng)的服裝,,講究的是上衣下裳,,而滿族則流行從頭包到腳的長袍,,以抵御關(guān)外寒冷的天氣,,也便于騎馬和勞作。當時的“旗袍”是不分男女的,,是對旗人所穿長袍的統(tǒng)稱,,而女性穿著的無非是多一些裝飾。 后來,,男式的旗袍有了新的名字,,叫長袍、馬褂或者長衫,;女式的旗袍被稱為“旗裝”,。 △清晚期紅色地緙絲四季花果紋宮廷敞衣 壹讀君(yiduiread)想說的是……這一個個的顏值……當皇帝真不容易,。 總之,那個時候的旗裝,,要的是寬大,,一點不能露肉,至于性不性感……你自己看吧,。 民國開始流行旗袍,,但別一提到民國就是旗袍 有意思的是,旗袍普遍流行,,反倒是旗人的江山倒臺,,進入民國之后。 帝制終結(jié),,傳統(tǒng)服裝制度也隨之不存,。女性的服裝改變,也是打破舊思想的行動,。 20年代中葉起,,一種新式旗袍在上海誕生。1926年,,上海女性率先穿起了改良的馬甲旗袍,,衣身依舊寬松,直腰身,,下擺一直垂到腳踝或小腿處,。 張愛玲在《更衣記》中寫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國婦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p> △穿老式“嚴冷方正”風格旗袍的婦女,跟男性服裝差別不大 據(jù)時人記載,,到 1925 年,,“上海婦女婦女無論老的,少的,,幼的差不多十人中有七八人穿旗袍,。”(周瘦鵑:《我不反對穿旗袍》,,《紫羅蘭(旗袍特刊)》1925 年第一卷第五號,。)同時由于女學生的示范作用,改良旗袍作為自由和民主意識的先行標志,,在上海范圍內(nèi)率先流行起來,。這時候的旗袍里面可不是兩條光腿,也沒有絲襪,,是要穿褲子的,。 與此同時,另一種女式衣服也大為流行,。由于傳教士,、革命人士等紛紛興辦女學,女學生成為社會的焦點,,她們愛穿的 “文明新裝”——修長的高領(lǐng)衫配黑裙,,成為時髦。 當時,,中國社會最時髦的服飾就在“文明新裝”和旗袍之間角逐,。 △20年代女學生著裝,左一穿著“文明新裝”,,右一右二穿著20年代初改良旗袍樣式,。 1928年,中國輿論界開始提出,,要定出一種衣服作為中國的國服,。在跟各種奇裝異服做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之后,到1929 年,,民國政府頒布《服制條例》,,規(guī)定的女子禮服一為短衣、長裙,二為長衣旗袍,。所以,,如果真的有國服,應該是有兩種,,一種是“文明新裝”,,另一種是旗袍。對于旗袍,,規(guī)定“齊領(lǐng),,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之中點,,與褲下端齊,袖長過肘,,與手脈之中點,,質(zhì)用絲麻棉毛織品,色藍,,紐扣六”,,不光長度,連袖子長,、顏色和紐扣數(shù)量都嚴格規(guī)定到了,。 旗袍的曲線,來自西式改造 雖然旗袍的流行,,承載著新文化,、新社會的象征意義,但是,,對美的追求才是服裝最根本的發(fā)展動力,。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的女裝流行風潮,,是追求細腰,,突出高聳的胸部和臀部。 △奧匈帝國皇后伊麗莎白(茜茜公主)身高1.72米,,腰圍最細的時候只有40厘米多一點,,體重一直到60多歲去世也沒超過100斤。 這股風潮流傳到中國,,也引起新時代女性的爭相效仿,。中國的城市女性開始用西式的裁剪方式改造旗袍,開始收腰,,凸顯胸,、腰和臀部的線條。旗袍里的褲子也不穿了,改成長筒襪,。 △民國時上海街頭穿旗袍的名媛們 時人有這樣的撰文:“旗袍的長度堂而皇之的縮短到膝蓋下面一點,,整個小腿都露在外面了。于此同時,,衣袖亦在逐漸縮短,,并且興起了旗袍內(nèi)不穿褲子的潮流,這種新改變的旗袍,,穿起來可說時髦極了,!美麗極了!可是一雙肥滿而圓潤的大腿,,暴露在冷冽的天氣之中,,僅裹著一層薄薄底絲襪,便能抵御寒氣的侵襲么,?” 于是,,斗爭的焦點,開始轉(zhuǎn)移到旗袍的長度上來,。婦女們的旗袍首先退了一步,。是1931年后,旗袍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長度發(fā)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 △1925 年~1933 年間改良旗袍下擺的變化,,請從右向左看 但是,,如果這樣就意味著保守派贏了,那就大錯特錯,。旗袍的長度雖然增加了,,但袖子卻越來越短,從手腕縮到了肘部,,然后到肩膀下面兩寸,,到1936年之后,完全成了無袖,。 與此同時,,姑娘們以方便行走的名義,把旗袍左邊的開衩越提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開衩旗袍,。 △1934 年~1940年間改良旗袍下擺的變化,。同樣是從右往左看。 1931 年以后不穿襪子的姑娘在上海也日漸多了起來,,到 1933 年天津街頭的女子也多不著襪子,,當時有紳(bian)士(tai)寫道:“日來天氣甚暖,摩登女郎徘徊街頭,,招搖過市者,,大有人在。最摩登者,,……只穿極薄絲綢夾旗袍,,微風過處,,衣衩縫里,,可窺見玉腿瑩然,已多不穿絲襪者矣,?!?/p> 不僅如此,在選用旗袍的材質(zhì)上,,也開始采用薄,、透的面料,制造欲拒還迎的朦朧美,。 旗袍的古典范兒,,是怎么來的 終于,,正人君子們被滿大街“玉腿瑩然”拉低了道德修養(yǎng),覺得這么下去不行,,需要整風,。 1934年,蔣介石做出來取締奇裝異服的電令,,“取締婦女有傷風化及不合衛(wèi)生之奇裝異服”,, 規(guī)定旗袍最長須離腳背一寸、左右開叉旗袍不得過膝蓋以上三寸,,腰身不得繃緊貼體,,須稍寬松,、褲長最短須過膝四寸,不得露腿赤足…… 于是各地紛紛以政府名義取消男士福利,,北京在 1935 年間居然出動軍警把守在戲院對“衣薄如蟬翼,,裸腿不穿襪之摩登婦女”一律驅(qū)逐出戲院,不準聽戲,。 政府的一系列動作終于使得陰丹士林的布旗袍成為當時婦女服飾整齊劃一的女裝,,也使得女裝的審美從新奇轉(zhuǎn)向了古典。 不少專家認為,,1934年旗袍終于找到了自己應該發(fā)展的方向,,比如,從 1934 年以后,,如約定俗成一般,,很多女性公職人員都把旗袍作為了標準的著裝。 △宋氏三姐妹穿的端莊,、嚴肅的旗袍 直到1946年,,從新民晚報的報導中仍然能夠看到,主席夫人宋美齡女士著旗袍的靚影出現(xiàn)在頭條,?!埃?946 年 5 月 4 日)夫人著黑色大衣,紅花旗袍,,首先登主席專車,,胡佛次之,主席最后……” 這似乎解釋了為什么旗袍一方面帶有曖昧的意味,,一方面又被高捧為標榜知識女性高雅風范的“國服”,,這個復雜的過程,全在20世紀30年代完成這一蛻變,。 當然,,到了改革開放之后,大陸的旗袍界又發(fā)生了變異,,旗袍的開衩,,一路向上勢如破竹,開到了大腿根,,下擺也縮到膝蓋之上,,用本山大叔的話說:“頭上包個綢子,露個肩膀頭子,,一身玻璃球子,,走道還直晃胯骨軸子”。旗袍的莊重優(yōu)雅之感,,幾乎蕩然無存,。當然,,這就是整個社會審美的悲劇,怪不得旗袍了,。 參考資料: 初艷萍;《20世紀20-40年代改良旗袍與上海社會》,,上海師范大學,,2010 郭曉霞,《史話旗袍》,,《美與時代》,,2004.10下 熊九潤,《從旗袍的興衰看近代中國女性意識的變遷》,,《大觀周刊》,,2011年7月 周婷婷,《美的歷程:旗袍雅韻與滄桑變遷》,,《文學藝術(shù)》,,20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