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詳情
鄭信,,是歷史上第一個在海外當皇帝的華人,,也是泰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
鄭信的父親鄭達(后改名鄭鏞)是廣東省澄海市華富村人,年輕時遠赴泰國謀生,,娶暹羅女洛央為妻,。1734年,其妻在泰國生下鄭信,。鄭信年少時被大臣昭披耶基節(jié)收為義子,,13歲入宮成為泰國宮廷侍衛(wèi),后任太守,。他從小接受貴族子弟的傳統(tǒng)教育,,長成后從政。1764年,,緬甸軍隊大舉入侵泰國,,鄭信率領(lǐng)軍民英勇抗敵,立下了汗馬功勞,。
泰王朝淪亡后,,鄭信又在泰國東部招兵買馬擊退緬軍,并平定了各地的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國家,,建立吞武里王朝,于1767年12月28日被擁為泰王,,歷史上稱其為鄭皇,。鄭信在位15年。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宮廷政變中鄭信被殺,。
因其對國家貢獻巨大,泰國人民對他十分敬仰,。泰族立國共歷4個王朝50位皇帝,,其中只有5位業(yè)績卓著者被稱為“大帝”,鄭信便是其中之一,。1950年,,泰國政府在曼谷市吞武里廣場中央建立了“鄭皇達信紀念碑”供人瞻仰。政府還規(guī)定每年的12月28日即吞武里大帝登基之日為“鄭皇節(jié)”,,以示對這位英雄的懷念,。
華富村鄭氏宗祠門側(cè)有一副對聯(lián):曾與帝王為手足,欣收天子作門生,。鄭信的衣冠墓則在村外一個池塘旁,,被澄海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澄海鄉(xiāng)間流傳一個“十八缸咸菜”的傳說。相傳鄭信建國稱王的時候,,家鄉(xiāng)專門派人前往泰國祝賀,。鄉(xiāng)人臨走時,鄭信贈送了18缸禮物,,叮囑鄉(xiāng)人回去后分贈父老鄉(xiāng)親,。眾人回到船上急欲知道鄭皇所贈的是何物,打開缸蓋只見缸缸都裝滿咸菜,,眾人一氣之下把這些陶缸扔到了海里,,只帶回其中一缸。
回到家鄉(xiāng),,大家都來看鄭皇的禮物,,把缸中之物倒出,只見上面是一層咸菜,,下面全是閃閃發(fā)亮的金銀珠寶,。原來鄭皇怕鄉(xiāng)人路上遇到海盜,便在缸口蓋上咸菜以掩人耳目,。鄉(xiāng)人見狀懊悔不已,。這最后一個咸菜缸現(xiàn)在還保存在鄭氏族人的家中,族人當它是傳家之寶,,輕易不拿出示人,。這是一個大肚小口的棕色大陶缸,缸身布滿螺旋樣凸起的花紋,,與慣常所見的咸菜缸大不一樣,。
1998年,泰國詩琳通公主專程來到這里拜謁鄭信衣冠墓,,并將一頂絹制皇冠送給當?shù)卣?,隨同的泰國華僑還贈送了一尊鄭皇騎馬銅像。
此廟在大城王朝時是一座古寺,,稱為“瑪喀寺”,。據(jù)說,,當年鄭王驅(qū)逐緬軍后,,順湄南河而下,經(jīng)過此寺前,,正好是黎明時刻,,遂下令上岸到寺里面禮拜。后鄭王登上王位,,下令重修此寺并改名為“黎明寺”,。此廟被稱為“黎明寺”的另一個說法是由于其廟內(nèi)最高的塔尖直插云霄,高79米,人們便覺得它是每日首先接觸陽光的地方,,故給予“黎明寺”之名,。鄭王廟內(nèi)這座高達79米的“拍攀”大佛塔,始建于1842年,,屬于大乘舍利塔式,,尖塔的外面裝飾以復雜的雕刻,并鑲嵌了各種彩色陶瓷片,、玻璃和貝殼等,,是泰國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大乘塔,周圍尚有四座與之呼應的陪塔,,形成一組龐大,、美麗的塔群,其規(guī)模在曼谷僅次于大皇宮和玉佛寺,,有“泰國埃菲爾鐵塔”之美稱,,令人嘆為觀止。
大佛塔與湄南河對岸的臥佛寺恰恰隔河相望,。游客可沿著陡直的石級,,小心登上尖塔中層,俯望湄南河兩岸的旖旎景色,。
規(guī)模
鄭王廟與曼谷隔湄南河相望,,規(guī)模龐大,僅次于大皇宮和玉佛寺,。寺院人口處有巨型守護神石像,,寺內(nèi)有五座一模一樣的佛塔,一大四小,。大塔為79米高的婆羅門式尖塔--巴壤塔,,建于1809年,有“泰國埃菲爾鐵塔”之美稱,。底座和塔身均呈方表,,層數(shù)很多,面積逐層遞減,,顯得古樸而莊重,。尖塔的外面裝飾以復雜的雕刻,并鑲嵌了各種彩色陶瓷片,、玻璃和貝殼等,,是泰國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大乘塔,周圍尚有四座與之呼應的陪塔,,形成一組龐大而美麗的塔群,。這些實心寶塔四面凹位都塑有一層一層的佛像。從地面到塔頂,都以各色碎瓷片鑲成種種花飾,。寶塔的地基部分繪有巨幅圖畫,。佛像造形生動,雕工頗為精細,。此外,,寺內(nèi)還有佛殿、佛堂,、內(nèi)有佛足印的四方殿,、佛塔、王冠形尖頂?shù)拈T樓,、佛亭,、6米高的巨魔雕塑、回廊,、假山以及中國石像等,。大塔內(nèi)有階梯供游客攀爬。在塔上,,可以極目眺望湄南河對岸的曼谷市景,。
意義
湄南河將大曼谷一分為二,很多有名的寺廟都集中在東岸的曼谷,,但是西岸的吞武里,,仍有一座很具代表性的廟宇名為鄭王廟,鄭昭是華裔,,于1768年,,曾領(lǐng)導泰國各族人民奮驅(qū)外敵,重整江山,。并創(chuàng)建了吞武里王朝,。主塔廟堂現(xiàn)供有鄭昭王像及遺物,殿內(nèi)懸有中國式的燈籠,。參觀鄭王廟可了解泰中兩國的親緣關(guān)系和深厚友誼,。
鄭王廟是紀念泰國第41代君王、華裔民族英雄鄭昭的寺廟,。鄭昭,,祖籍廣東澄海縣,,名信,。鄭信早年喪父,。被鄰居昭披耶節(jié)基收為養(yǎng)子,。昭披耶節(jié)基是當朝的大臣,鄭信13歲時由養(yǎng)父介紹進宮廷當侍衛(wèi),因有才略,,被任命為達府太守,,接著提升為柏卻武里總督。1760年,,大城王朝遭緬甸封建王朝的侵略,,當時的大城被圍,彈盡糧絕,,遂于1767年覆亡,。當時,鄭昭率兵突圍,,號召暹羅人民起來抗戰(zhàn),,收復失地,百姓紛紛入伍,。經(jīng)過激戰(zhàn),,終于收復大城,將強敵逐出國土,。暹羅人民對他的愛國英雄行為十分敬佩,,擁戴他為暹羅國王。鄭昭于1767年12月登上王位,,遷都吞武里,。鄭昭在位15年,勵精圖治,,使國家日益富強,,并致力發(fā)展與清王朝的友好關(guān)系。
旖旎景色
此廟在大城王朝時是一座古寺,,稱為“瑪喀寺”,。據(jù)說,當年鄭王驅(qū)逐緬軍后,,順湄南河而下,,經(jīng)過此寺前,正好是黎明時刻,,遂下令上岸到寺里面禮拜,。后鄭王登上王位,下令重修此寺并改名為“黎明寺”,。此廟被稱為“黎明寺”的另一個說法是由于其廟內(nèi)最高的塔尖直插云霄,,高79米,人們便覺得它是每日首先接觸陽光的地方,,故給予“黎明寺”之名,。
大佛塔與湄南河對岸的臥佛寺恰恰隔河相望,。游客可沿著陡直的石級,小心登上尖塔中層,,俯望湄南河兩岸的旖旎景色,。
在曼谷吞武里府的鄭信路上,矗立著一座威武的塑像:鄭昭騎著戰(zhàn)馬,,手揮戰(zhàn)刀,,英姿勃勃。泰國人民和許多華僑常到此瞻仰獻花,,緬懷這位光復河山的英雄,。每年12月舉行的皇家祭典,是鄭王廟的最大慶典,,也是泰國王朝的重要祭典之一,。